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4872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docx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7

第七节介词、连词和助词(上)

一、汉语介词的分类

(一)汉语中的典型介词

介词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介词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主要是名词)前边,组成介词短语。

如“被人”、“从上海”等。

介词短语本身也不能单说,通常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

如“被人打了”、“从上海回来”。

汉语中典型的介词有:

把被将自于以对于关于鉴于和同从自从自打

打从就据

(二)介词的分类

介词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表时间、空间:

自从离在打由于自从当朝向往沿着顺着以到

2、表关涉对象:

对对于关于至于替朝向将连为给和跟同与比

3、表原因、目的:

由由于为为了为着

4、表凭借、依据:

按照按照依照依根据据凭借凭趁任以论本着鉴于

5、表施事、受事:

把被叫让给由将

6.表排除:

除、除了

二、与介词使用相关的问题

(一)介词和动词

汉语介词中的大部分,如果去溯根求源的话,可以发现它们是动词中演变过来的。

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各个介词的演变发展速度不是一样的,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

到了现代汉语阶段,那些已经完成了演变过程的介词,自然与动词完全脱离了“干系”,例如“把、被、以、从、自”等,对于这些介词来说,与动词之间是不会有什么纠缠的。

但是,那一部分还未完全从动词中演变过来的介词,如“在、为、比、到、给、通过、按照”等,用在句子中,就有可能产生这个词究竟算作动词,还是介词的问题,例如“我在家看书”、“我在年底完成任务”中的“在”的词性,到底应该看成动词呢,还是介词?

我们认为,对这类动介兼类词的辨析是以“后边带上名词能否独立成句”作为标准的。

例如:

我在家。

(动词)

我在家看书。

(动词,“在”加上名词后仍能独立成句,连动句)

我在年底完成任务(介词,“我在年底”不成句)

又如:

我到上海。

(动词)

我到上海买东西。

(动词,连动句)

我到今天才明白。

(介词,不成句)

(二)“走向辉煌”一类结构

“走向辉煌”、“献给教育事业”、“跑到目的地”、“来自上海”、“忠于人民”、“生于八十年代”、“开往北京”、“放在桌子上”等结构形式,可以把“走向”、“献给”、“跑到”、“来自”等看成相当于一个动词,整个结构形式作为述宾短语处理,而不看成是述补短语。

三、部分介词的用法区别

(一)[辨析]“对于”“对”“关于”

“对于”、“对”、“关于”这三个介词都可以在后边引出动作的对象或相关事物。

但三者的用法是有区别的。

1、“对于”着重指出对象,这种对象是当事人采取某种态度或存在某种情况所涉及的对象。

例如:

(1)我关于社会工作一直很有兴趣。

(对于)

(1)中我的态度是“很有兴趣”,“很有兴趣”的对象是“社会工作”。

“关于”着重指出范围,引出所关系到的事物。

例如:

(2)对于这座城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关于)

(2)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到底指的是哪儿呢?

必须指出范围,所以用“关于”引出范围是“这座城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介词后边引出的既表示动作的对象,又表示动作涉及的范围,那么,用“对于”和“关于”都可以。

例如:

(3)对于音乐方面的知识,我了解得不多。

(4)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我了解得不多。

还要说明的是,“对于”、“关于”形成的介词结构经常作状语,如“对于他的意见”、“关于这部电影”。

作状语时,“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放在主语前,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不一致”;也可以放在主语后,如“现在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越发重视了”。

“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定要放在主语前,如“关于他的事,我已经记不清了”。

另外,“关于”还可以作定语,如:

我已经很久没有关于他的消息了。

2、“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单独作书名或文章的题目,如《关于全球环境问题》。

用“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面必须加上名词才能作为标题,比如《对于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3、“对”和“对于”。

“对”和“对于”的意思和用法不完全一样。

二者在很多场合可以通用,凡是“对于”都可以换成“对”。

但是,“对”还有其他两种用法是“对于”不具备的。

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对待关系,用“对”,不用“对于”。

例如:

(1)对孩子,他不够耐心。

(×对于)

B、介绍出目标,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朝”、“对待”。

如:

(2)他对我摇了摇头。

(3)我们对工作应该一丝不苟。

4、另外,“对”和“对于”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

如果句子中有“会”、“能”、“应该”等能愿动词或者“都”、“也”、“必须”等副词,它们的后面不能用“对于”。

例如:

(1)我们要对于这件事进行调查。

(对)

(2)他们都对于这本小说感兴趣。

(对)

(二)[辨析]“朝”“向”“往”

三者都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但用法上有区别。

1、在表示方向时,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是“向/朝/往+动词”,一是“动词+向/往”(注意:

没有“动词+朝”这一形式)。

例如:

(1)一群小姑娘又说又笑地向草屋走来。

(2)这条铁路通向北京。

(3)他朝窗户看了几眼。

(4)这列火车开朝云南。

(应改为“开向”或“开往”)

(5)你往前走几步就会看到那幢楼房。

(6)我踏上了通往上海的旅程。

“朝”、“向”表方向时,它们的宾语可以是方位处所词,也可以是表示人或物体的名词。

如:

“朝我点头”、“向火车站走去”。

但是“往”采取第一种形式“往+动词”时,“往”的宾语通常都包含着方位词“上、下、里、外”等,如果是名词,通常要加上“方向”一词。

如“你往火车站的方向找”、“股票的行市直往下落”。

用“往”的句子,有时不仅表示动作的方向,还表示动作所涉及的物体通过动作后所在的处所。

如:

(1)桌子上放着很多钱,他大把大把地往兜里揣。

(2)你往自己脸上贴金,也别往自己脸上抹黑。

(3)你不要老往坏里想。

这三个句子里的“往”都不能换成“向”或者“朝”。

另外,“动词+向/往”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放在由“向”或“往”组成的介词短语的前面。

如:

不能说“看向前”、“走往上”。

也就是说,“动词+往”一般限于“开、送、寄、运、飞、通、赶、派、逃、迁”等动词,而“动词+向”一般限于“开、通、走、冲、奔、飞、流、投”等动词。

其中“动词+往”中,“往”后的词语必须是动作最后到达的目的地。

如“通往上海”、“派往国外”。

“动词+向”中,“向”后的词语一般是某个目标或到达处。

如“通向果园”、“奔向未来”、“飞向蓝天”、“流向大海”。

2、“向”和“朝”都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而“往”不行。

(1)我把事情的经过向大家说了一下。

(2)我向他挥了挥手,他朝我点了点头。

(3)医生向病人家属索取钱财是不对的。

(4)那天,我偷着看你,你朝我笑了笑。

(5)他朝养育自己的父母深深地鞠了一躬。

(6)你有什么意见尽管朝我说。

这里的动作行为可以分为表人体动作行为的具体动词和表抽象意义的动词。

前者如:

“点头、说、笑、鞠躬、问好、招手、摇头、叫、骂”等等;后者如“学习、请教、打听、负责、解释、索取、提出、汇报、请假”等等。

通常说来,“向”既可以跟表人体动作的具体动词搭配,也可以跟表示抽象意义的动词搭配。

如:

“向他点头”、“向他学习”。

“朝”只能和表人体动作的具体动词搭配。

如:

“朝他笑了笑”、“朝他大喊”。

“朝”不能和表示抽象意义的动词搭配,如:

不能说“朝他解释”、“朝他负责”。

(三)[辨析]“为”与“为了”

1、“为”可以引出服务的对象。

“为了”没有这种用法。

如:

(1)你们为灾区的人民都做了些什么?

(2)你们不要为我担心,一切都会好的。

这两例中的“为”不可换成“为了”。

2、“为”、“为了”都可以引出原因。

但“为”引出原因更常用些,“为了”引出原因较少些。

如:

(1)大家都为他的精彩表演而鼓掌。

(2)为了这件事,他跟我生了好几天的气。

3、“为”、“为了”都可以引出目的。

但“为了”引出目的更常用些,“为”在表示目的时,后面常常跟“而”、“起见”连用。

如:

(1)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她百般奉承。

(2)为了大家的安全,请大家赶快离开这里。

(3)为安全起见,他们把钱存入了银行。

(4)我们应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另外,还可以连用两个“为了”。

如:

(5)为了自己的身体,也为了不影响别人的健康,你一定要戒烟。

(四)[辨析]“按照”与“根据”

“按照”和“根据”都可以作介词,它们的意思有所不同。

1、介词“按照”的作用是引出要遵从的规定、条件或标准。

“按照”也可以说成“按”或“照”,意思不变。

“照”比“按照”、“按”更加口语化。

如:

(1)按照我教你的去做,肯定不会错。

(2)我想按照这条蓝裙子的样子,再做一条花的。

前两例中的“按照”不可以换成“根据”。

2、介词“根据”表示结论的前提或言行的基础。

如:

(3)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民间故事改编的。

(4)根据我们的调查,一些高档家电开始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

例(3)和例(4)中的“根据”不可以换成“按照”。

3、但有的时候,二者是可以互换的。

如:

(1)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私人不允许携带枪支。

(按照)

(2)根据我的处事经验,你们这样做是不行的。

(按照)

(3)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首外文歌。

(根据)

通常来说,如果“根据”后面接的是“规定”、“法律”、“经验”、“意见”等具有经验、规律意义的词时,“根据”可以换成“按照”。

如果“根据”后接的是表示行为意义的词,也就是结论是在人做了某行为之后得到的,“根据”不能换成“按照”。

如例(4)。

四、连词的分类

(一)连词的语法功能

连词是具有连接功能的词,是虚词的一类,其作用在于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帮助表达某种关系。

如:

“学校和机关”中的“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的是词;“去学校或去机关”中的“或”表示选择关系,连接的是短语;“他不但年轻,而且很有作为”中的“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连接的是分句;“他虽然年轻,但是没有多少作为”中的“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连接的也是分句。

连词不充当句子成分。

连词可以单个用,如“和”、“或者”;也可以成对使用,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还有的连词具有段落、篇章的连接功能,如“于是、所以、但是、然而”。

连词的语法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连词具有连接性,这类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

这是它与副词的最大区别。

2、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3、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二)连词的分类

从连词所表示的关系来看,可以分成两大类:

联合关系和偏正关系。

前者包括并列关系(如“和、跟、与、同”等)、连贯关系(如“一…就、起先…后来、接着…然后”)、递进关系(如“并且、而且、甚至于”)、选择关系(如“或者、还是、…也好”);后者包括因果关系(如“因为、由于、所以”)、转折关系(如“可是、反倒、然而”)、假设关系(如“假如、要是、如果”)、让步关系(如“即便、尽管、纵然”)。

从连词的基本连接功能分类,可分为三大类:

1、只能连接词和短语的连词

和跟与同及或

2、只能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

不但不管即使既然假如尽管宁可尚且虽然无论要是

因为

由于与其只要只有不过然而否则何况可是但是况且从而

所以因此因而

3、既能连接词、短语,又能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

并并且而而且或者还是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汉语中大部分连词都是前置的,但也有少数后置连词,如“不说、的话、也罢、也好、则已”。

例如:

(1)他实在不同意的话,也不要勉强他。

(2)这件事他处理得实在有些草率,害了自己不说,也害了别人。

(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五、与连词有关的兼类词

(一)连词与介词

1、“和、跟、与、同”

“和、跟、与、同”等既是连接词和短语的单纯性连词,又兼属介词。

那么,它们什么时候是连词,什么时候是介词?

在语义表达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1)连词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在结构上是平等的,可以互换位置,介词不同。

例如:

(1)我跟妻子都没有去北京。

(2)张强昨天跟父母提到了这件事。

(1)中的“我”和“她”调换一下位置,说成“她跟我都没有去北京”,意思没有改变。

但如果将例

(2)中的“张强”和“父母”调换一下位置,说成“父母跟张强提到了这件事”,意思就与原句有了区别,“父母”成了说话人,“张强”成了听话人了。

因此,“和、跟”等作为连词,连接的两个成分是平等的并列关系,所连接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同一语法成分。

如例

(1)中的“我”和“她”一起作句子的主语。

而且连词“和”、“跟”在书面上也可以用顿号来代替,而意思不变。

可是介词前后的两个成分之间是有主次之分的。

在句法上,介词“和”、“跟”等不与前面的词语直接发生关系,而跟后面的名词组合成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另外,介词“和”、“跟”等也不能用顿号代替。

(2)连词前不能插入其他修饰成分,介词前可以插入其他修饰成分。

换句话说,是否可以受其他词语的修饰,是区分连词和介词的标准之一。

例如:

(3)他总是和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

(4)他跑的速度简直和走差不多。

以上两句中的“和”前分别有副词“总是”和“简直”,因此,这两个“和”都是介词。

(3)“和”、“跟”等作连词时,被连接的两项词语后面可以用副词“都”,总括前面的主语。

如例

(1)中“我”和“妻子”后用“都”,起总括作用。

而例

(2)中“父母”后不能用“都”,例(3)中“同事”后不能用“都”,例(4)中“走”后不能用“都”,因此后三例中的“跟”与“和”都是介词。

“和、跟、与、同”用作介词或连词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

在一篇文章中,特别是在一个句子里,如果既要用上连词“和(同)”,又要用上介词“和(同)”,那么为了意思明确,可以让它们有一定的分工。

通常的做法是让“和”作连词,“跟”、“同”作介词。

“与”是个文言词,口语里很少用,书面上多用作介词。

例如:

(5)巴尔扎克一直在同贫穷和疾病顽强斗争着。

(6)这件事我还得跟大家商量商量。

2.“为了、因为、由于”

“为了、因为、由于”等是连接分句和句子的关联性连词,同时也兼属介词。

它们的鉴别方法,是看这些词语后面的词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果是,看成是介词;如果不是,则看成是连词。

例如:

(1)因为天气的关系,飞机晚点了。

(2)因为天气不好,飞机晚点了。

(3)为了儿子的幸福,他付出了一切。

(4)为了儿子更幸福,他付出了一切。

以上四句中,例

(1)中“天气的关系”是名词性短语,所以“因为”是介词。

(2)中“天气不好”是动词性短语,所以“因为”是连词。

同样,例(3)和例(4)中的“儿子的幸福”和“儿子更幸福”分别是名词性短语和动词性短语,所以两个“为了”分别是介词和连词。

(二)连词与副词

连词同副词比较容易混淆的部分,主要就是关联连词和关联副词的区分。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鉴定。

首先,从句法功能看,副词作为修饰词,必然还要保留其充当状语的句法功能,所以副词主要是作为状语修饰中心语的,只是同时还兼有连接功能;而连词不可能充当任何句法成分,即使有一些修饰功能,也是附带的。

例如:

(1)也许老王去,也许老张去,也许他们一起去。

(2)或者老王去,或者老张去,或者他们一起去。

(1)的“也许”是语气副词,表示说话人对某一个事件的主观的或然性评价态度,连接作用是次要的,在句中充当状语;例

(2)的“或者”是连词,也略带说话人主观的评价态度,但主要表示一种客观的或然性,在句中不充当任何成分。

其次,从连接功能看,关联连词所连接的成分都是不能单用的,一般都要有后续句或先行句与之呼应;而关联副词除了一些连锁格式,譬如“越…越、又…又、非…不”等之外,虽然也都具有接应先行句的功用,但在句法上,都具有独立性。

例如:

(3)因为我身体不舒服,所以没有来。

→*所以没有来。

(4)如果你身体不舒服,你就别来了。

→你就别来了。

例(3)的两个分句都不能单说,前后两个分句是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这里的“所以”是连词;例(4)的前一分句不能单说,后一分句却可以单说。

因为“你就别来了”虽然从关联的角度看,是接应前面分句的,但本身并没有失去独立性。

换句话说,“你就别来了”作为单独的祈使句,使用时并不依赖于前面有无先行句。

所以“就”是副词。

再次,从语义功能看,关联连词具有确定性,而关联副词缺乏确定性。

例如:

(5)因为父母反对,所以我没去。

→因为父母反对,我没去。

→父母反对,所以我没去。

(6)如果父母同意,我就去。

→如果父母同意,我去。

→父母同意,我就去。

例(5)中的三句都是因果关系。

其中的关联连词“因为…所以”是前后呼应的,即使缺少了其中某一连词,也不会改变其原有的语义关系。

例(6)中的关联副词“就”与关联连词“如果”相呼应,一旦前面的连词缺失,其语义也就失去的依据。

所以三句中的前两句是假设关系,最后一句则是不确定的,可以是假设,也可以是条件。

六、与连词“和”相关的问题

(一)连词“和”的三种连接功能

1、并连

并连的意思是指“N1+和+N2+V”中包含了两个独立的命题。

例如:

(1)小王和小张是学生。

→小王是学生,小张是学生。

(2)教室和操场都打扫过了。

→教室打扫过了,操场打扫过了。

当N1和N2互换后,句子的意思也没有什么变化。

例如:

(3)小王和小张是学生。

→小张和小王是学生。

(4)教室和操场都打扫过了。

→操场和教室都打扫过了。

在句法上“N1+和+N2”与“V”之间一般可以插入“都”、“均”等表示总括的副词。

例如:

(5)孩子们和老头们都尴尬地跑了。

(6)姐姐和立民大概都在心里偷着笑。

2、合连

合连是指“N1+和+N2+V”表达一个独立的命题,句式不能分开表述。

例如:

(1)我和他的父亲是战友。

→*我是战友,他的父亲是战友。

(2)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

→*爱情是两码事,婚姻是两码事。

在逻辑上这类句式也是对称关系命题,即“N1”与“N2”调换,句子的意思没有什么变化。

例如:

(3)我和巧珍相爱了。

→巧珍和我相爱了。

(4)我和她双宿双飞。

→她和我双宿双飞。

在句法上,“N1+和+N2”与“V”之间一般不能插入“都”、“均”等表示总括的副词。

例如:

(5)我和他的父亲是战友。

→*我和他的父亲都是战友。

(6)我和巧珍相爱了。

→*我和巧珍都相爱了。

3、分连

分连是指“N1+和+N2+V”中包含了两个独立的命题,但是它与并连又有不同,并连中的“V”是由两个相同的概念合并成一个;而在分连中,“V”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

这一句式可具体化为“N1+和+N2+V+Na+和+Nb”。

其中“N1”和“N2”在语义上分别指向“Na”和“Nb”,即“N1”只与“Na”发生关系,不与“Nb”发生关系;“N2”只与“Nb”发生关系,不与“Na”发生关系。

所以这一句式也可以分开表述。

例如:

(1)他和队友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第二、三名。

→他在这次比赛中获第二名,队友在这次比赛中获第三名。

(2)杨薇和周正饰《日出》中的陈白露和方达生。

→杨薇饰《日出》中的陈白露,周正饰《日出》中的方达生。

(3)在逻辑上,这类句式是反对称关系命题,因此句式中的“N1”跟“N2”的位置不能互换,否则句子的意思就改变了。

例如:

(4)他和队友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第二、三名。

→*队友和他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第二、三名。

(5)杨薇和周正饰《日出》中的陈白露和方达生。

→*周正和杨薇饰《日出》中的陈白露和方达生。

另外,在句法上,可以在“N1+和+N2”与V之间插入“分别”、“分”等副词。

例如:

(6)市长和市委书记分别作了书面发言和题词。

(7)北京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分别收藏了该卡的第1898号和第100号。

在这种类型中还有一小类特殊句式,这类句式可标记为“N1+和+N2+V+N”。

这里的“N”都是一些表示亲属或人际关系意义的并列式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对的语素或词组合而成。

例如:

“父亲、兄弟、父子、师徒、母女、叔侄、主仆、上下级、姐弟、姑嫂”等等。

因此这类句式可以分开表述。

例如:

(1)二诸葛和小二黑是父子。

→二诸葛是父亲,小二黑是儿子。

(2)小二黑和小芹成了夫妻。

→小二黑成了丈夫,小芹成了妻子。

(二)“和”与“及”、“以及”的区别

1、“和”与“及”

(1)“和”与“及”都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不同的是:

“和”可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及”只用于书面语。

如:

这次考试,你和松田、长野都获得了HSK七级证书。

(2)“及”只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和”没有这个限制。

当动词或形容词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的时候,必须用“和”来连接。

如:

(1)残疾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心。

(2)跑步和打球是他最喜欢的两种健身方式。

(3)“及”可以和代词“其”连用,意思是“和他(们)的”或“和它(们)的”。

如:

苏童及其作品受到了当代文坛的重视。

一般来说,“及”不大用于连接两项,“和”没有这个限制。

例如可以说“北京、天津和(及)上海”,也可以说“北京和上海”,却不大说“北京及上海”,除非“及”的后面有“其”或“其他”。

例如“北京及其周边地区”。

2、“及”和“以及”

“及”和“以及”都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1)“及”只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连接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中间没有停顿,不能用逗号。

如:

(1)这个时候的上海滩,画家及收藏家们正掀起一股石涛热。

(以及)

(2)他出事以后,同事、朋友及亲属都来看望他。

(以及)

(2)“以及”除了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外,还可以连接动词性短语和小句。

“以及”前可以停顿,有逗号。

如:

(1)他的性格怎么样,为人如何以及他爱好什么,都需要作进一步的了解。

(2)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最后该如何解决,都要调查研究。

另外,“以及”可以连接并列的小句,连接以后常常一起作整个大句子的主语。

如:

(3)我们开会、做报告、写文章,以及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以及”连接的小句有时可以作宾语。

如:

(4)他问了我很多问题:

生活习惯不习惯,工作忙不忙,以及那里的气候怎么样,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