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5591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精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专题概述

本专题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时,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习俗风尚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第二课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信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课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载体,阐述其影响力。

本专题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列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

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专题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重点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

交通工具的更新及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

第三课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讲述了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在近现代中国的演变。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影视是音像媒介,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是电子媒介,它有着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便利了大众的生活,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本专题的核心思想是想说明自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变得越来越快捷、方便和有质量。

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而要实现这个心愿,就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良好的政策环境,那就是要搞好改革开放。

学法指导

⑴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主动探索,拓展学习的空间。

搜集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或深入社区向身边的长辈访谈;或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调查,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⑵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知识结构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中山装、列宁装

女子服饰的变化旗袍流行

服饰变化的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

四大菜系的形成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西餐的传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

居室建筑的演进居室建筑的西化趋向特征—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

变革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等

习俗风尚变革

风俗变化婚姻制度、社会风气、体闲生活

 

二、基础训练

㈠填空题

1.____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____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____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____走向____。

3.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____。

婚姻礼俗也开始____,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4.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____、____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㈡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5.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为

①拘谨、保守②美观、适体③呆板、等级森严④方便、平民化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列宁装④旗袍⑤西装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③④

7.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著名的四大菜系是

①京菜②鲁菜③淮扬菜④湘菜⑤粤菜⑥川菜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⑤⑥D.②③⑤⑥

8.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

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②新文化运动③新中国的成立④改革开放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三、能力拓展

㈠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吕氏春秋》所载:

“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材料二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原籍广东香山人。

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

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材料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

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刘家峻山村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

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

一天夜里,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终身大事时,却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等捆住,借机陷害。

幸得区长及时赶来,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当众教育了二孔明和三仙姑,并批准了小二黑和于小芹结婚。

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与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

材料四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其原则为: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禁止重婚、纳妾。

禁止童养媳。

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何种婚姻习俗?

导致这种婚姻习俗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婚姻风俗出现了何种可喜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⑶结合材料四,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对现代婚姻习俗的影响?

㈡问答题

10.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列举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⑵概述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趋势?

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知识结构

更迭速度加快

特点

城市更新较农村显著

交通工具的更新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汽车

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飞机

1949年后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开始标志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

交通和通信

工具的进步邮政通信的发展从试办到正式办理(1866-1896)

发展阶段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发展

1949年11月,邮电部成立

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

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开创

电报

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

电信事业的发展

1882年传入中国

电话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二、基础训练

㈠填空题

1.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

____、____等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____、____、____所取代。

由机械动力牵引的____、____、____也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2.在____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____世纪____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19世纪中叶,当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____和____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4.____年,电话传入中国。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____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

㈡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5.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

A.轿子B.人力车C.自行车D.汽车

6.公共汽车在我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

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

7.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A.广东省B.福建省C.台湾省D.江苏省

8.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三、能力拓展

㈠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

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

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

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⑴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⑵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⑶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㈡问答题

10.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轮船、火车、汽车和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⑴中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我们今天的交通工具又有哪些呢?

⑵当今中国交通工具出现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⑶现在你的家乡和你的同学的交通工具状况如何?

⑷你喜欢什么样的个人交通工具?

谈谈你的理由?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知识结构

原因时代的呼唤

大众报业的发展特征以新闻、言论为主要内容

最早办报的标志1873《昭文新报》

国人办报状况

通俗性报刊广受欢迎

近代广播发展状况几个“第一”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从无声到有声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发展状况发展阶段从黑白到彩色

从进口片到国产片

电视发展状况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北京电视台

互联网出现的原因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等

互联网高速发展中国发展现状2003年上半年居世界第二位

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二、基础训练

㈠填空题

1.在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下,从____世纪____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1873年,在____出版的《____》,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____》等。

2.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____到____,从____到____,从____到____的发展阶段。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____”,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这种具有____、____、____等特点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很快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电影开始在城市中流行。

3.____年____月____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二十年后,北京电视台更名为____。

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4.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____向____的巨变。

____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____位。

㈡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5.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是

A.《邸报》B.《戏报》C.《昭日新报》D.《申报》

6.下列有关中国报业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近代报业最早是由欧美在华传教士创办的

②以消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

③19世纪70年代,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④不管其它媒介如何发展,报刊业都会以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下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报纸②电影③电视④因特网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

8.下列说不正确的是

A.打开网站看报纸B.打开电脑看电影

C.打开微机听音乐D.网络日益普及,电视日益萎缩

三、能力拓展

㈠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下列有三段有关“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的材料:

古代:

“烽火戏诸侯”、“鸿雁传书”、“青鸟传书”、“鱼传尺素”。

近代:

“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鸡毛信”。

现代:

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传呼、上网发E-mail、聊天。

请回答:

⑴除去上面所列举的沟通渠道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渠道?

⑵结合三段材料回答,“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

谈谈你对变化的感想。

㈡问答题

10.自从1969年ARPANET网在美国国防部诞生以来,互联网以其不可抵挡的影响力,将触角伸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截至2002年9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5435万户,上网计算机已达2056万台,www网站已达8万1千9百零7个。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来获取有关信息。

只要打开“InternetExplorer”输入网址“”,利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就可以立即到达我们所需信息的网页。

亲爱的同学,你上过互联网吗?

如果你上互联网的话,你最关注的是什么内容?

你喜欢哪些网页?

如果你经常上网的话,主要目的是什么?

谈谈你对青少年上互联网的认识。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现象不属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中西餐并行于世B.西装是流行的服饰

C.公历在民国成立后的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D.列宁装受青睐

2.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式饭馆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京B.上海C.重庆D.青岛

3.孙先生邀李同志晚上聚会,庆祝国庆,这一现象不会早于

A.1840年B.1895年C.1912年1月D.1949年10月

4.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点头鞠躬,握手等社会习俗的出现,最早开始于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D.中华民国成立

5.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①当时商品供应匾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6.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主要因为

A.列强侵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B.清政府对外开放的地域集中在东部

C.中国各地经济的发展严重不平衡D.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严重不平衡

7.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初

8.交通工具的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使近代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近代中国民众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相互联系,最早可以出现在

A.19世纪50年代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80年代

10.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在

A.1882年B.1978年C.2000年D.2003年

11.1881年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但清政府却让骡马充当火车头,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维护国家主权B.维护自身统治

C.仇视外洋事物D.愚昧无知

12.下列对我国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近代航运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B.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早,但发展缓慢

C.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D.中国自办电报的时间早于自办邮政的时间

13.导致近代中国交通和通信事业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国政府无能B.外国势力入侵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传统观念的制约

14.报纸所具备的功能有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通达民情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5.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渔光曲》B.《歌女红牡丹》

C.《八千里路云和月》D.《一江春水向东流》

16.互联网方兴未艾,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下列各项属于弊的方面有

①人们可以上网批评时弊②青少年上网成瘾

③互联网欺诈贸易④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7.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在露天咖啡座里上网

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18.下列现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还没有出现的是

A.有些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B.阅读报刊

C.乘坐火车D.可以在家看电视

19.现在城乡广大民人对吃饭的要求是

A.吃饱即可B.大鱼大肉天天有

C.科学合理D.无所谓

20.造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基础的变化B.生活习惯的变化

C.价值取向的变化D.公民素质的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

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

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

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

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

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青少年喜欢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

材料二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大都市中心大街充斥着崇尚洋名的商业服务机构,许多宾馆、酒店和商店都出现了亚历山大、凯撒大帝、维多利亚、伊丽莎白、梦巴黎、曼哈顿等字样,最多时达4万多家。

材料三2005年6月,中宣部、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联合发文《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要求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请回答:

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你如何看待“崇洋风气”?

三、问答题

23.列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24.在自己的家乡,选择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进行访谈调查,搜集有关的资料、图片、统计图表、实物等,然后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组织一个主题展览,如“××地×××的百年变迁”,展示自己家乡某一领域的百年变迁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参考答案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基础训练

1.长袍马褂、西装、旗袍2.封闭、开放3.婚姻自主、删繁就简4.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5.B6.C7.D8.A

二、能力训练

9.⑴群婚。

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不得不群居杂处,以共同进行生产和抵御自然界的各种灾害。

⑵变化: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原因:

中华民国政府的倡导;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响应;西方观念的传入;抗日民主政权的支持。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为婚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推动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婚姻习俗的重大变革。

10.⑴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

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

⑵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婚姻风俗;丧葬礼俗;及其他风俗如剪辫易服、禁缠足等。

这种变迁的趋势是: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⑶变化的原因:

①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随之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