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356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京剧趣谈教案完整版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常识。

2.通过自读、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理解京剧的“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2.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一些经典的京剧视频片段和京剧人物图片。

学生:

课前搜集京剧相关资料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

京剧,被称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你们了解到了哪些?

(学生畅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来认识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马鞭》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马鞭》,思考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马鞭》。

3.学生汇报。

第1自然段:

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第2自然段:

介绍京剧中的虚拟道具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第3自然段:

介绍虚拟道具的妙处以及真道具表现夸张的特点。

4.师: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

课件呈现:

《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中的虚拟道具的妙处。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研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说说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

(“马鞭”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骑真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尴尬。

2.出示课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师:

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

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读出:

“马鞭”的出现不仅完全解决骑真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尴尬,而且极具艺术的美感,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3.“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

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指名发言)

师呈现课件: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

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4.欣赏京剧视频《林海雪原》片段,感受“马鞭”的独特魅力。

5.再读第1自然段。

研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过渡:

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的介绍让我们认识了“马鞭”这一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那么课文还讲了什么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课件呈现: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这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的作用。

从马鞭过渡到虚拟道具。

4.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

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小结:

作者以《拾玉镯》为例,介绍了虚拟道具的可感觉可使用的特点以及“无”远胜于“有”的妙处。

研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从这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有意思?

2.指名回答。

3.师:

在这自然段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呢?

(生回答)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4.师小结。

三、学习《亮相》

(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亮相》,想一想:

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指名分自然段读《亮相》。

3.学生汇报。

第1自然段:

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第2自然段:

介绍“亮相”这一表现形式的高妙之处。

第3自然段:

介绍了“刀(枪)下场”这一动态亮相的特点及艺术魅力。

4.师: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

课件呈现:

《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1.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亮相”这一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

画出相关语句仔细体味。

交流:

双方对打的时候,越是到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人物的动作就会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2.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亮相”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妙处。

(指名回答)

(正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3.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

“刀(枪)下场”这一动态亮相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妙处?

(指名回答)

师出示课件:

特点:

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妙处:

融合杂技成分的亮相表演,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4.师小结。

四、总结特色,提炼主题

1.总结写作特色。

思考: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

(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

(3)举例子的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师:

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五、综合感受,感悟京剧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京剧的知识,课前也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哪位同学能谈谈对京剧的新认识?

(指名回答)

师:

是啊,京剧聚精荟萃,具有较高艺术魅力:

与绘画艺术相结合,有文学艺术的支持,是高度综合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光芒。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唱一段京剧戏曲名段。

板书设计

京剧趣谈

教学反思

我选择以我们的国粹京剧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艺术知识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参与和感受,在活动中体验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使这节课成为学生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京剧趣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

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京剧演出片段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

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

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

【课件1:

课题】(板书课题:

京剧趣谈)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准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课件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 尴尬 虚拟 高扬 低垂 装饰 约定俗成

绱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越发

三、了解京剧特点

1.【课件3】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

(板书:

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板书:

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

绱鞋底 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

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

【课件4】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图片。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

注意讲清楚: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

(板书:

亮相 静止 杂技)

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

【课件5】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

【课件6、7】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

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

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板书内容

京剧趣谈

虚拟:

马鞭 绱鞋底 举杯饮酒

亮相:

静止 杂技

教学反思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

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

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

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

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上训练单以及教师指导复习巩固“晶莹”、“摇篮”、“慷慨”等词语。

2.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3.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读懂“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日常行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

南一半,北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

两头寒来中间暖,一天一夜转一圈。

(谜底:

地球)

师:

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首先,来进行听说训练,找一名小老师领读。

(指生领读,其他同学跟读。

)请每队4号同学齐读这些词语。

师:

请同学们完成课上训练单,训练一:

看拼音写词语。

(学生自由完成——同桌互批改错)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裹”书写不够规范。

指导书写“裹”。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重点是基础知识,从而把握教学的深浅,做到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回顾旧知

师: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只有一个地球”?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预设:

课文从地球的美丽渺小、资源有限和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写只有一个地球的。

三、合作交流,精读感悟

(一)探究主题之一——地球的美丽和“渺小”体现在哪里?

预设1:

请大家看到第一自然段: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预设2:

因为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周围是大气层。

海洋和大气层反射太阳光,所以地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

我从“晶莹的球体”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

由晶莹的球体我想到了晶莹透亮的水珠和精英剔透的珍珠,由此我可以想象到晶莹的球体非常美丽。

预设3:

我来补充作者把地球周围的气体比作水蓝色的“纱衣”,让我感受到地球非常美丽。

预设4:

我从“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作者还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比作生命的摇篮,也说明了地球的“可爱”。

师:

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打比方呢?

预设:

地球为人类给了人类生命,滋养了人类。

师:

是呀,我觉得这个比方很恰当,让我感觉到地球就像一位母亲,非常亲切。

地球为我们奉献了他的一切。

从文中我体会到作者对地球浓浓的爱。

让我们也不由得爱上这个美丽的地球。

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敬畏。

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

这样美丽的地球到底有多小呢?

我们以前学过的《太阳》这一课中这样写道: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的渺小。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出来的?

预设1:

我从“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可以看出地球其实很小。

师:

对呀,这么一对比,我们我们就感受到地球的渺小了。

如果把校园比作宇宙的话,地球恐怕连一粒灰尘都算不上。

预设2:

我还从“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看出地球很渺小。

师:

这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字说明地球很渺小。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师:

谁再来读出地球的“渺小”。

(指名读)咱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读出宇宙的大,读出地球的小。

师:

同学们读得真好!

作者正是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类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地球的“渺小”。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以发展语言能力为目标,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点”。

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中就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复述课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另外,复述中加深学生了解地球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主题之二——地球为什么太容易破碎了?

师:

远看地球是美丽的渺小的,走进地球,地球上的资源面临着怎样的状况?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1:

“如果”一词。

预设2:

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

师:

文中这样写道:

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了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如果”表示假设,因此这两个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叫作——“做假设”。

48年前,作者本想用“做假设”的方法提醒我们,谁曾想“假设成真”!

48年后,不仅地球伤痕满是伤痕,人类也深受其害。

这,已经不再是假设,而是残酷的事实!

师:

那么对于一些可再生资源,人类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预设1:

随意毁坏森林资源,影响了再生资源的再生。

预设2:

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师:

滥用能换成使用吗?

(不能)滥用是胡乱或不加节制的使用。

滥用资源让咱们心痛,让作者担忧。

预设3:

“本来”说明了这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现在不能了。

读着读着心理就来气。

师:

是呀,一个“本来”准确地说明了这些资源以前和现在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愤与痛心。

这就是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和用词准确。

预设4:

“不但......还”说明了人类不仅导致了资源不可再生,更重要的是还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师:

我们身边的生态灾难屡见不鲜,你能试着来说一说吗?

请完成课上训练单训练二。

师:

谁来和大家交流?

预设:

关注到了校园空气(评价)同学们,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呢?

请看一个视频。

(播放视频)

(三)探究主题之三——人类有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

师:

宇面对这样的地球,你是想去还是留?

生: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

师:

让我们带着对地球的敬畏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吧。

师:

难怪宇航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可爱体现在?

易碎体现在?

指名交流。

师小结:

可爱体现在美丽、为人类无私奉献。

易碎体现在资源枯竭、生态灾难。

师: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的确有一些无知、贪婪、可耻的人,他们破坏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

对此,我们有太多不满、大多谴责,让我们一起再用作者的话来警醒他们吧!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

(齐)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设计意图: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去“补白”,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类怎样随意破坏自然资源?

给人类又造成哪些“威胁”?

文章没有具体描写,于是,我便抓住文章中这些精当、深邃之处让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从而深入了解到自然资源“本来”可以再生,但是由于人类的“随意破坏”而造成“资源枯竭”以及发生种种“生态灾难”,这就是地球容易破碎的主要原因。

四、拓展应用,德育渗透

师: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师:

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

【设计意图:

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我们要保护地球”的意识,但是如何保护地球?

这个问题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拓展训练就是要抓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思维的广度。

我设计此环节,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五、师生总结,归纳提升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从文章内容、道理和情感、方法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小结:

(出示课文结构图)作者用生动的描写、科学的说明,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文字中透露的深情,让我们一起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六、布置作业

1.图文展示:

画一幅“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环保宣传画一份并写上建议书,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地球、美化环境。

2.行动在线:

围绕“世界地球日”策划一次绿色行动。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紧扣本单元习作要求,体现个性化。

板书设计:

18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渺小

资源有限

无法移居

保护地球保护家园

《在柏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3.了解战争的残酷,体会文章对于战争的控诉。

重点:

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战争的的残酷。

难点:

体会小说表现灾难这一主题的方式与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及图片,了解战争的危害。

课前活动:

观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阅读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初步认识战争,了解战争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兴趣

1.PPT课件播放战争短片。

2.交流:

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

3.如果让你来描绘战争灾难,你会着重写哪些方面?

4.有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却不是这样来表现战争灾难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女作家奥莱尔所写的经典微型小说——《在柏林》。

板书课题:

14*在柏林

二、预习交流感整体

1.检查字词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名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2)怎么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3.围绕主题,学生自学。

(1)复习学习《桥》《穷人》的学习方法,关注:

情节、环境、人物。

用所学方法,从环境、情节、以及人物的命运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在柏林》。

(2)自读课文,完成表格。

以往同主题的作品

《在柏林》

环境

惨烈的战场场景

人物

淤血奋战的战士

情节

激烈的战斗过程

(3)交流:

分享研究成果

以往同主题的作品

《在柏林》

环境

惨烈的战场场景

一节车厢

人物

淤血奋战的战士

1.老兵2.老妇人3.两个姑娘

情节

激烈的战斗过程

1.两位姑娘嗤笑重复数数的老妇人

2.战时后备役老兵斥责那两个姑娘

3.老兵送老妇人去疯人院,自己上战场

(4)写法探究:

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份完整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以往同主题作品:

正面描写;《在柏林》:

侧面描写)

三、反复朗读品文字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品味奥莱尔笔下两个重要的人物——老兵和老妇人。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1、2自然段,用不同符号圈画出文中描写老兵和老妇人的句子。

1.自读课文1、2自然段,圈画句子。

2.班内交流: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

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兵呢?

3.老兵与老妇人是什么关系?

他们坐火车要去哪?

为什么要去?

这些内容,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第3自然段,老兵的话里)

4.再读老兵的话,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老兵要上前线?

按照常理来讲,老兵这样的年纪,他本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

本应悉心照顾妻子,安享晚年,可老兵却要上前线去打仗,这是为什么呢?

(战争需要,不得不去)

5.刚刚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还未走出丧子之痛,老兵又要去前线,同学们想一想,这一去,结果会如何?

6.年轻的人死了,老的继续打仗,因为战争还在继续,如果老兵死了呢?

再轮到什么人去前线?

7.再回到老妇人,从老兵的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老妇人不只是“神志不清”?

她其实已经(疯了),这一点,从“疯人院”一词中,我们就可以知道。

老妇人是怎么疯的?

她不断重复数的一、二、三,又指的是什么?

失去三个儿子,令老妇人悲痛欲绝、神志不清,而现在,连相依为命的老兵也要上前线了,老妇人没人照顾,只能被送去(疯人院),接下来,老妇人将(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疯人院中度过余生。

8.齐读老兵的话,谈感受。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老兵的话(齐读),此时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