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5810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知识点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

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

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

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

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

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

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

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

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第1自然段

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

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①似乎:

不确定,好像;确凿:

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

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乐园”。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

结构上领起下文。

第2自然段 

6.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①||②③④⑤⑥⑦

7.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有无限的趣味

8.这段描写说明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

   乐园

9.第二段文字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听虫鸣、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0.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1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2.第2段写景的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

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拟人(低唱、弹琴)、

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13.赏析文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①低唱、弹琴使用拟人手法,

②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

③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

14.赏析第2段中的“碧绿”、“光滑”、“紫红”、“肥胖”、“伏”、“轻捷”、“窜”、“臃肿”、“牵连不断”等词语。

碧绿: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菜畦颜色很鲜,很有生趣;

光滑:

细致而形象生动地写出石井栏的古老;

紫红: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葚熟透了,很诱人;

肥胖:

生动而又风趣地写出了黄蜂体形大,很可爱;

伏: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肥胖的黄蜂紧贴在菜花上,懒洋洋的,很可爱;

轻捷:

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动作的轻盈与快速;

窜:

生动地写出了云雀飞得又快又突然;

臃肿:

形象而又风趣地写出了何首乌根的粗大;

牵连不断:

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何首乌根很长,又缠绕在一起。

15.“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过渡作用。

总括百草园的特点。

本段中心句。

第7自然段

16.辨析:

“罩”字能否改为“盖”字?

不可以,因为“罩”更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鸟儿在竹筛下上下左右都无处可逃,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盖“字没有这样的效果。

17.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

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18.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细致)连贯、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

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19.“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20.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2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

起什么作用?

①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②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22.文中加点的“久已”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

一两天。

23.本段的层次是

  ①/②③④⑤ 

24.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三味书屋部分

25.原文中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

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26.对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

他的品格怎样?

   外貌: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品格: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7.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有趣的事?

到书屋后的小园玩;大家热热闹闹地读书;在老师读书时套纸盔甲做戏,画画。

28.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怎样的形象(先生有哪些特点?

“我”对他的态度如何?

方正、质朴、博学(第11段“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2-23段,先生读书不仅读得懂而且极为入神);

教学严谨(16段,老师对“我”的要求不断提高);

有些守旧、古板(“我”问“怪哉”时不愿回答而且有些生气);

比较宽容、慈爱(默许孩子们去后园玩耍,不常用戒尺和罚跪的规矩)。

“我”对先生是十分敬畏的。

第9自然段

30.课文第9段是从怎样的心理角度去写的?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从儿童的心理去猜测为什么去三味书屋的 ; 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31.第9段为什么要写三个“也许”?

用反复疑问和猜测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可奈何的感情。

32.第9段为什么要在“蟋蟀”、“覆盆子”与“木莲”前后加上“我的”和“们”?

“我的”表明“我”已经把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们”表明“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们。

            

33.找出长妈妈讲的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先前

地点:

古庙里

人物:

读书人美女蛇老和尚;

故事的发生:

读书人看见一个美女蛇朝他笑,并唤其名而后隐去;

故事的经过:

被和尚识破机关,送给他小盒子防身;

故事的结果:

飞蜈蚣治死了美女蛇。

34.选出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乐)知识点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海伦·凯勒(1880—1968), 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幼年时患病而失聪失明,后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学校和拉德克利夫学院。

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主要叙述自己如何战胜残疾、战胜自我的过程,此书给世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她先后在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讲,为残疾事业和慈善机构筹集资金。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

著作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本文选自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

莎莉文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海伦,是她丰富了海伦的情感世界,再塑了她的生命,所以,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海伦·凯勒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叙述了“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很多字,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选材精当,中心突出。

本文着重叙述了莎莉文老师利用特殊的教学手段,让“我”认识了许多事物,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的故事,反映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与崇敬之情。

作者着重选取了老师利用手指游戏,通过触觉来教“我”感知事物的典型事例来表现这一中心,让我们看到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形象。

2.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本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中间包含有议论、生动细致的描写和感情强烈的抒情。

如第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对“我”人生的重大影响;第三段写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季节,对景物的细致描绘烘托出“我”期待新生的心情,暗示“我”人生的转折即将到来;抒情的句子如结尾“啊!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用反问强调了“我”内心浓烈的幸福感。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准确地展现了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帮助及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把握重点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的莎莉文老师?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她站在台阶上等待。

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文中的“我”和莎莉文老师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是一位好学、聪明、坚忍不拔而情感丰富、热爱生活的人。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3.本文的标题“再塑生命的人”有怎样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她就是重新给了我生命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4.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联系全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

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

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

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

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

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描述:

“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

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啊!

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

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

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

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2.《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愠(yùn)  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ă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

子曰:

“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

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1.字词解释:

时:

按时    说:

通“悦”,愉快     朋:

志同道合的人愠:

生气,发怒     君 子 :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课文探究:

第1句:

讲学习方法   第2句:

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

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

日:

每天    三省:

多次反省 。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

泛指多   忠:

尽心竭力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

有:

通:

“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

独立做事情     惑:

迷惑、疑惑      逾:

越过、超过      矩:

规范、规范

2.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

旧的知识    知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

可以凭借。

 以:

凭借   为:

做,成为

2.译文: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

而:

表转折,却。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疑惑

2.译文: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

子曰:

“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

贤:

贤德、高尚   箪:

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

能忍受   乐:

乐趣

2.译文: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

子曰:

“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

之: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为乐趣

2.译文:

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

饭:

吃饭  名词作动词     水:

冷水     肱:

胳膊       于:

对于

2.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焉 :

于此,在其中    择:

选择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从:

跟从、学习

2.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

川:

河、河流     逝:

流逝    斯:

这       舍:

舍弃

2.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

三军:

军队的通称     匹夫:

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十二章

原文:

子夏曰:

“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

博:

广泛       笃:

忠实、坚守    切 :

恳切     仁:

仁德

2.译文:

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三省吾身(三,古义:

泛指多   今义:

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

冷水   今义:

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

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

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

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

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志:

 志于学   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三十而立  表修饰             

4 乐:

不亦乐乎     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子曰:

“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

9.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小不忍,则乱大谋。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字词

系jì       窜cuàn     觅mì     跪guì    拗ǎo  攒cuán   

确凿záo     轻捷jié  云霄xiāo   倘tǎng若   鉴jiàn赏

啄zhuó食     和蔼ǎi     恭敬      质朴         博学

渊yuān博    倜tì傥tǎng          淋lín漓lí    盔kuī甲   

绅shēn士   机关        无从    宿儒rú       同窗   

人迹jì罕hǎn至  人声鼎dǐng沸fèi

二、课文整理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重点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