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5829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案例 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ocx

案例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摘要: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所带来“存款搬家”、银行业改革、货币基金崛起等现象正在改变着金融市场格局,也逐步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从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的机理出发,通过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效率三个方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互联网金融能够促进公众投资性动机,增加货币需求;二是互联网金融间接拓宽了货币供给渠道,削弱货币供给的可控性、可预测性与相关性;三是互联网金融干扰了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性与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TheimpactoftheInternetFinancialonChina'smonetarypolicy

Abstract:

TherapiddevelopmentofInternetbankinghasbroughtthedepositmoving,BankingreformingandMonetaryFundDeveloping,whicharenotonlychangingthepatternofthefinancialmarkets,butalsohavinganimpactonmonetarypolicy.Inthispaper.WestudiedtheinfluenceofInternetfinancialmechanismofmonetarypolicy,analyzingthecurrentdemand,supplyandmonetarypolicyefficiency.Finallymakingthreeconclusions:

First,theInternetcanpromotepublicinvestmentmotivationandincreasethemoneydemand.Second,theInternetbankingbroadenthemoneysupplyandreducethecontrollability,predictabilityandrelevance.Third,theInternetfinancialdisturbsaccuracyandimplementationeffectivenessofmonetarypolicy.

Keywords:

Internetbanking;monetarypolicy;transmissionmechanism;demandformoney;themoneysupply

0引言

互联网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互联网技术或平台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它是一种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开展信息中介业务等等的新型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给我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日益成为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

但是,互联网金融在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提高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对传统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形成其独立于当前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对货币的供求产生冲击,进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手段是多样的,其中货币政策是主要手段。

货币政策非常依赖联系着实际经济变量和货币的金融市场,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提高了大众参与到金融交易中的积极性,有利于金融普惠性建设。

但随着金融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加,互联网金融大大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模式、理财观念和支付结算模式,这对现行货比政策带来强烈的冲击,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制定的精确性及传导效率。

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依赖于对银行准备金、社会流通货币的控制,而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的不断融合会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方式,进而影响到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对传统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大大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这种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

1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理

传导机制理论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只有明晰了传导机理才能更好的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

货币政策传导机理是指中央银行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的过程。

我们选择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学派来分析。

首先是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利率传导途径,其理论思想为:

货币供给量Ms的增减会影响到利率r,利率r的变化又会影响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I的增减最终影响到总支出E和总收入Y。

传导过程可以表示为:

Ms→r→I→E→Y。

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通货减少,货币需求变得非常不稳定,导致难以再通过货币供给量Ms的变动来调节利率r,进而最终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的调整,故整个利率传导过程将难以实现。

而另一种货币学派的投资行为传导理论则和凯恩斯学派背道而驰,他们并不认同利率r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其内在稳定性,投资行为传导机制更强调货币供应量Ms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作用,传导过程可表示为:

Ms→I→E。

当货币供应量Ms减小时,人们就会减少购买各种资产。

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公众不必缩小投资资产支出,而是通过阶段适应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供应来满足其投资性货币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投资行为传导途径。

综合两个学派来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层层传导至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最终影响国民收入,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金融市场中的关键经济变量实现调控目标。

互联网金融通过渗入到金融市场各个方面,改变市场结构,致使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发生变化,从而使货币政策最终实施效果无法达到目标。

总结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过程如图1所示。

货币政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导机制,即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企业/居民进行传导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操作目标主要通过影响金融市场中关键变量控制而达到调控目标,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扩展市场,互联网金融逐渐渗入到金融市场各个方面,改变金融市场结构,影响着企业/居民的金融行为,致使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发生变化,有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初始目标与最终效果相偏离。

图1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传导

2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

2.1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2.1.1互联网金融改变传统货币需求动机,降低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

互联网金融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产品的盈利能力,同时还会影响到公众货币需求结构。

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来说,公众对货币持有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与收入成正相关关系,投机动机与利率成正相关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M=M1+M2=L1(y)+L2(r)

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化与拓展,高收益理财产品、低廉操作费用及快速转换时间显着提高了投资者机会成本,引发公众货币投机性需求增加,刺激部分预防性货币向投机性货币转变,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资金垫付,多家货币基金赎回时间由T+2提高到T+0,最快甚至能达到资金1分钟到账;如此高的流动性使得部分预防性资金留存失去其存在意义,转换为投机性资金进入金融市场。

可见,互联网金融引发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下降;投机性货币需求上升,改变了货币需求结构,削弱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模型来说,货币是资产的一种体现形式,互联网金融发展使得模型中规模变量和机会成本变量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规模变量在货币需求函数中作用降低,其原因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高流动性和高盈利性,交易支付便利,缩小了支付手段和储蓄手段之间转化成本,投资主体会选择减持货币并将其投入高流动性金融产品中,货币需求稳定性相对弱化;另一方面机会成本变量在货币需求函数中的作用加强,其原因是互联网金融使资产流动性增强,流通成本降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机会成本变量作用空间扩大,货币需求不稳定性上升。

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货币支付方面,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信息技术的高效性,正逐步取代传统现金支付方式,对流通中的现金产生替代作用。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早期表现形式主要是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交易规模以及电子银行替代率快速上涨。

截止2014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1116.6万亿,交易笔数达到1423.1亿笔,电子银行替代率达到80.3%,网上支付的快速发展极大降低了人们对于流通中现金的需求(见图2.1、图2.2)。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http

图2.1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增长率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

图2.2电子银行交易笔数及替代率

同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产品方面进行了极大的创新,将货币基金嵌入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不仅可以为客户带来不错的收益,而且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塾付直接用于网上支付。

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076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3%,占整个第三方支付的62.0%(见图2.3)。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

图2.3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

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在积极进行渠道创新,大力发展线下交易的支付业务,例如二维码扫描支付、打车支付等,极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现金需求大大降低,互联网金融对流通中的现金产生替代作用。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流通中现金的与GDP的比率明显呈下降趋势,这也说明了互联网金融对流通中现金的替代效应。

同时,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面的创新也对现金的流通速度产生影响(见图2.4)。

货币流通速度V0=GDP/M0,反映经济交易中货币存量的运行效率。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流通中的现金会不断降低,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现金的流通速度必然会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2.4现金流速及现金流比重情况

2.2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2.1削弱货币供应的可控性

当金融市场仅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时,货币供应源单一,对货币供应源调控相对容易,通常只需调控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就可达到调控货币供给目的。

但互联网金融介入,使诸多新型金融机构突破原来不能吸收揽存的限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将资金借给资金需求方,获得利息收益。

如此长期以往,相当于在央行之外有增加了一笔基础货币,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将产生存款派生能力,使货币供应源主体发生改变(见图2.5)。

可见,互联网金融发展增加了金融市场中货币供应渠道,削弱央行对货币供应调控的可控性,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目标制定的准确性及传导效率。

图2.5货币供应渠道的变化

2.2.2削弱货币供应的可测性与相关性

互联网金融发展极大提高了各层次货币流动性,货币概念不断延伸,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界线更加模糊;同时,传统观念中货币(如现金、存款)已经向虚拟货币(如电子货币账户、比特币)拓展;这种虚拟货币使得界定M0,M1,M2等不同层次货币的内涵变得更加困难。

传统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增加,使得相当规模货币供应量没有反映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降低。

与此同时,货币乘数不稳定亦导致央行对货币供给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失控。

因货币乘数计算公式是:

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比率。

互联网金融影响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使得货币乘数计算更为复杂。

众所周知,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现金)和活期存款总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总和。

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第三方支付和P2P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兴起,导致金融市场货币供应量与央行预期供应量差距加大;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交易范围和规模扩大,无疑会加大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实现特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难度。

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虚拟货币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比特币。

比特币是一种完全依赖于互联网而产生的虚拟货币,对传统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影响。

目前,比特币的生产、储值、兑换、支付、消费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产业链己经初步形成。

比特币的产生不仅对传统货币的内涵和外延产生影响,更是对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的挑战。

2.2.3扩大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可控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货币乘数理论认为货币乘数主要取决于央行所控制的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所决定的超额准备金率和公众所决定的现金漏损率和长期存款比率。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增加货币乘数,促进货币内生性增长,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电子货币的特点是流通性高,交易成本低,商业银行在资金相对短缺的时候能够快速进行融资,这样银行可以适当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提取,使货币供给增加。

2、电子货币的使用可以减少人们持有现金的需求,降低现金漏损率,增加货币供给。

3、电子货币增加了资金支付结算的效率,现金和活期存款所占的比重同时下降,而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则上升,货币乘数增大。

据网贷天眼调查,截止2013年12月31日我国P2P网贷平台成交额规模达到897.1亿元,同比增长292.4%(见图2.6)。

预计未来2年仍保持200%左右增速发展,可见其发展势头迅猛和发展空间广阔。

与此同时,金融业务综合化和金融机构同质化,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界线日趋模糊,“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商业银行存款,尤其是中小客户存款大量流失,导致通货比率下降、货币乘数上升,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强烈冲击着现有货币政策实施手段。

图2.62010~2015年中国P2P网贷规模

3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且通过其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和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使得经济社会中的信用扩张的内生性增力口,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因此,互联网金融发展必然会给我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影响。

3.1互联网金融干扰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

目前,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没有将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法定准备金体系,互联网金融活动受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较小。

互联网金融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搬家,使得银行体系中的大量资金挣脱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政策的影响,从而削弱了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通过倒逼机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产生巨大影响。

互联网金融发展使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逐渐成熟,为资本追求利益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

资金借助互联网金融渠道从商业银行流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从而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约束。

这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地位与作用。

当前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分流了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使活期存款数量大幅下降,存款结构发生变化。

为了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从传统存贷款业务转向多种业务并重,尤其加大了证券业务、表外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比重;这些新兴业务降低了中央银行通过增减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量来控制信贷规模的货币政策作用力,削弱了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导体的重要性及其功能;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使货币创造主体多元化,干扰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央行控制货币传统方法主要依靠控制商业银行派生存款;但随着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种类的增多及经营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传统商业银行大量活期存款被这些金融机构所吸收,产生了大量央行控制外的派生存款,使得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准备金数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政策作用降低,存款准备金传导机制作用部分失效,货币政策控制效力减弱。

3.2互联网金融削弱再贴现政策效果

再贴现政策包括规定贴现条件和调整再贴现率两项内容,其作用大小与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再贴现的依赖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如P2P网贷平台)具备交易成本低、信息透明度高、受再贴现率政策影响小的特点,从产生伊始就迅速抢占金融市场,为金融市场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使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可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一大批新型金融产品,很好的满足了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需求,这样间接减少了金融机构对再贴现政策的依赖,削弱了货币当局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降低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3.3互联网金融强化公开市场操作效果

互联网金融在引发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变化的同时,又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大量可供买卖的金融工具。

金融市场主体在需要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进行调整资产组合时就会更加积极的参与金融市场活动,日益依赖公开市场;这不仅在客观上配合了货币当局操作,而且亦有利于增强政策效果。

互联网金融还加强了货币当局公开市场业务的“告示效应”。

互联网金融发展使市场信贷来源由单一商业银行放款走向多元化,众多金融产品之中政府债券作为基准债券收益率及价格在金融市场中起着基准作用,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控政府债券收益率及价格来影响金融市场中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及价格,以达到调控货币供给量和信用总量,引导公众和金融机构对经济前景的预期。

4小结与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我国金融领域带来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效率等方面均引发强烈冲击,不可避免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因此,我国货币当局应积极采取措施,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稳固货币政策整体框架,完善金融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4.1统一货币供应口径,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一系列新型金融工具进入金融市场,导致货币供应量划分和测算难度越来越大,货币供应量达不到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转变中介目标亦将成为一种趋势。

为了发挥货币供应量仍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要适应新形势要求,货币当局应该统一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这就是一方面应以金融工具流动性为标准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划分,一种金融工具流动性越强,则它的“货币性”越强,就应该被统计到货币层次中;另一方面对于被新统计到货币层次的金融工具,应严格考量其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以确保货币统计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长期来说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是理性选择。

随着时间推移,我国金融市场必将更加开放与完善,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不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寻找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如利率、通货膨胀率等。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未来市场利率完全可以作为反应资金供求状况的“指示器”,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因为合理的利率结构有助于协调央行与商业银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关系,发挥利率市场化积极作用。

可见,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亦是趋势所在。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值,当通货膨胀预测值高于目标区间时,采取紧缩性货币供应政策;当通货膨胀预测值低于目标区间时,实行扩张性货币供应政策。

未来我国金融市场满足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条件,则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探索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直接调整为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增强货币政策目标的科学性。

4.2优化信贷渠道传导效率,提高货币市场建设速度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受到重重阻碍,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可从信贷渠道与货币渠道两方面进行改善。

在信贷渠道方面建立合理的多元化信贷传导渠道。

传统金融机构应当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增加金融产品多样化程度,提高风控水平,降低相关成本,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以提升传统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影响程度及效率。

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货币当局在大力支持其发展的同时,也应在未来建立监管和控制体系,完善风险预警体系,提高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可控程度,以增加货币政策目标制定的准确性。

在货币渠道方面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它将成为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货币渠道有效传导依赖于完善的货币市场,因此,建立合理利率结构和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互联网金融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强化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

4.3加强监管,转变传统的政策调整方式

互联网金融发展使得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种类日益复杂,传统“三大法宝”开始显示出诸多缺陷。

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实施效率的影响,货币政策工具必须突破传统操作模式束缚,提高经济主体对金融市场多样化的重视程度,增加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同时,货币当局规范政策操作,提高决策透明度,增强公开市场操作效力,有效调整公众预期,借助经济主体金融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密切关注我国经济发展动态,打破传统的政策调整方式,多角度地运用不同工具来变动货币的供给量,寻找主动性的政策。

由于中央银行的工作缺乏透明度,缺少监督,因而决策缺乏果断性。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和金融机制的发展更加完善,因而对货币政策的要求就更高。

因此中央银行应抓住金融热点,规范操作,制定出与整个金融大背景相适应的货币政策。

案例使用说明: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适用课程:

金融理论与政策

2、适用对象:

本案例适用对象包括高年级金融专业本科生、经济类研究生。

3、教学目的:

本案例总结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逐步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

从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的机理出发,通过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效率三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对如何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稳固货币政策整体框架、完善金融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效率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二、启发思考题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否会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3、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三、分析思路

1、阐述基本原理

2、结合原理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3、根据理论内容分析解决思路

4、寻找有益借鉴

四、理论依据与分析

(一)理论依据

货币政策传导机理;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及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影响因子;

互联网金融特征。

(二)具体分析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

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依赖于对银行准备金、社会流通货币的控制,而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的不断融合会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方式,进而影响到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对传统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大大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这种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

(1)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高流动性、高收益性引起货币需求的不稳定

互联网金融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产品的盈利能力,同时还会影响到公众货币需求结构。

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来说,公众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三种: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所构成的L1与收入y呈正相关,即M1=L1(y);投机动机L2与利率r成正相关关系,即M2=L2(r);货币总需求可表示为M=L(y,r)=M1+M2=L1(y)+L2(r)。

在短期收入相对较稳定的时期,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均是可被预测且相对稳定的;而投机性货币需求则易受市场利率r、预期投资量、机会成本等各种因素影响,从而波动不断,相对不稳定。

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低成本、转换时间快等优势缩小了支付资金和储蓄资金之间的转换成本,这使得持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机会成本显着提高,降低了人们因预防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同时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高盈利性又放大了投机动机,刺激部分预防性货币向投机性货币转变,因此交易性、预防性货币需求减少,相应地投机性需求增加,货币需求结构改变,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

(2)货币层次界限模糊,货币供给量难以控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高了各层次货币的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