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5977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docx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

谈谈北宋汝窑(准官窑)

——柳州古风堂汝瓷赏析

韦雪槐

导言

1987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宝丰县清凉寺首次试掘,“总共发现了典型御用汝瓷10余件,于是确定宝丰清凉寺窑为官汝窑遗址。

1988年对外宣布,官汝窑遗址已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找到”①(《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

清凉寺古窑址分布范围很广,为河南瓷窑址所罕见;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共分为四个发掘区,这次发掘仅限于约4800平方米的汝官窑烧造区的西北部。

根据《华夏考古》2001年第3期《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新发现》提供的考古资料可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队2000年6月至12月正式发掘,共布5米×5米探方48个,揭露探方2个,面积500余平方米,清理出窑炉15座(请记住“15座”——笔者),作坊2座,过滤池,澄泥池各1处,,排列有序的陶瓮、大口缸20余个,釉料坑4个,灰坑22个和水井1眼,并获得多组重要的地层叠压关系,出土一批形制比较完整且品种丰富的天青釉汝瓷和匣钵、垫饼、垫圈等窑具,对揭示天青釉汝瓷的特征、性质以及烧造工艺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取得了汝瓷考古的重大收获。

特别是在5号窑炉的火膛内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天青釉汝瓷占99%以上,釉色纯净,器形有圈足洗、平底深腹洗、碗、盘、盏、盏托、钵、套盒、盆、方壶、椭圆水仙盆、梅瓶、盘口折肩瓶、细颈瓶、鹅颈瓶等。

更重要的是在1号釉料堆积的最下层清理出1枚宋哲宗时期的“元符通宝”钱币,为1号釉料堆积地层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考证汝州烧造宫廷用瓷时间是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之间。

宋哲宗元符时期为公元1098——1100年,处于陈万里先生的考证时间之中。

不久,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被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笔者有幸收到几件汝瓷,多数都不是清凉寺汝窑的产品,但是应该属于北宋汝窑系的产品(笔者在一篇文章专门探讨过汝窑系)。

因此,笔者对汝窑的有关资料、实物以及传世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此分为六个部分谈一谈。

一、宝丰县清凉寺窑的历史属性及其产品属性

南宋前期九华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云:

“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江南则(是)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

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

叶寘所说的“汝窑为魁”无疑是针对同时期烧制青瓷的河北窑(即河南卫辉窑)、唐邑窑、邓州窑,耀州窑而言。

现在被一些人断章取义,误导成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品质之首。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在本文第二部分谈有汝窑的品质问题。

叶寘的这句话和考古发现基本可以证明:

清凉寺汝窑成为北宋定点烧制官瓷的名窑最晚也是在宋哲宗元符年间,它的性质与明朝出现的“官搭民烧”窑类似。

有学者把这种性质的民窑称为“贡窑”,笔者不赞成这种说法。

“贡”是“进贡”,属于无偿进献。

而官府和皇宫在民窑订烧瓷器是要给钱的。

因此,为了准确地说明这种瓷窑的属性,应该科学地界定清凉寺窑——在为北宋国家烧制瓷器的历史阶段,清凉寺窑属于“准官窑”。

此“准”是指“程度上接近某事物,可以当成某事物看待的”。

②(《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元符”是宋哲宗的最后一个年号。

接着是宋徽宗,“政和”是他的第四个年号,前面三个是“建中靖国”、“崇宁”、“大观”。

叶寘的“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这句话很重要,它间接证明准官窑性质的汝窑还经历了北宋大观时代(1107年——1110年),到了北宋的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才被皇家建立的官窑所取代。

也就是说:

北宋政和年间,清凉寺窑窑已经丧失了“准官窑”的身份。

如果按照陈万里先生考证的起始时间(1086年)计算,到“大观”最后一年(1110年)截止,清凉寺窑烧制官瓷有25年。

如果从“元符”第一年(1098年)算起,到“大观”最后一年(1110年)截止,清凉寺窑烧制官瓷只有13年。

我们必须明确以下概念——从北宋政和年到北宋消亡的靖康年(16年)期间,清凉寺窑已不是“准官窑”,属于民窑性质。

在这个历史阶段,它烧制的瓷器品质、造型如何,有谁知道?

被社会已知的60多件“汝窑”瓷器中,有没有清凉寺窑作为民窑身份烧制的瓷器,有谁知道?

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云: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

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

近尤难得。

”此言提供了三个重要信息——1、汝窑瓷器的釉内掺有玛瑙;2、“供御拣退”(皇家挑选退回)的“次品”,可以出售流通。

3、这种“玛瑙为釉”的“次品”御瓷在南宋周辉写作《清波杂志》前已经很难得到。

从清凉寺汝窑遗址考古研究成果得知,烧制御瓷的窑是椭圆形的,“从窑炉附近不见煤灰和火膛普遍较浅看,烧制汝窑瓷器的燃料是柴而不是煤。

其中,椭圆形窑炉窑室面积奇小,便于控制窑内温度,其窑壁烧结程度很高。

该窑炉结构奇特,与北方地区常见的制瓷窑炉差别很大。

同时,这里还出土有大量用于测试窑炉温度的火照和火照插饼,表明烧制御用汝瓷十分重视窑炉火候和温度的控制。

”③(《宋代汝窑的发现与研究》)不同用途的窑型容易区别,流传到现在的汝窑瓷器是御瓷还是官瓷就不大容易区分了。

如果以“内有玛瑙为釉”作为汝窑瓷器的前提条件,汝瓷的鉴赏、评估以及收藏、交易将走近死胡同。

因为即使是收藏汝瓷数量最多的台北故宫(据有关资料为21件),也不能简单断定哪一件是“内有玛瑙为釉”。

其实,按照《清波杂志》的记载,应该把准官窑的汝窑在13年(或是25年)所烧制的汝瓷作这样的界定:

1、“内有玛瑙为釉”,没有瑕疵和瑕疵很少的,是正品御瓷(即皇宫用瓷);2、“内有玛瑙为釉”,但是有毛病(比如造型不规整,或者瑕疵稍微多一点),被“供御拣退”卖到民间的,是次品御瓷;3、没有玛瑙入釉,没有瑕疵和瑕疵很少的,是正品官瓷;4、没有玛瑙入釉,有毛病(比如造型不规整,或者瑕疵稍微多一点)的,是次品官瓷。

目前,由于仅凭肉眼观察,很难分清有无玛瑙入釉,只好暂且只以正品官瓷和次品官瓷来区别品质较好的清凉寺窑瓷器。

其品质较差的作为清凉寺窑的民瓷。

不是准官窑的北宋“汝瓷”,可定为“汝窑系”民瓷。

比如,台北故宫的天青釉莲花形温酒碗、天蓝釉纸槌瓶、天蓝釉盘(底刻“蔡丙”字)属于汝窑(准官窑)的正品官瓷(图1~4)。

再比如,台北故宫的天蓝釉洗(底刻“甲”字)棕眼、滚釉(即露胎缩釉)较多,支钉痕不是芝麻形,为圆豆形,胎色也不是灰白色,而是棕红色,显然不是清凉寺的汝瓷,可以断定是“汝窑系”民瓷(图5、6)。

图5

图6再看北京故宫的藏品。

其天青釉三足奁、天青釉三足洗品质很好,属于汝窑官瓷。

已经被设计成邮票,公开发行(图7~10)。

从其邮票可以看出,设计者(美术家)并不喜欢它们的原色(天青色),把它们画成了天蓝色。

北京故宫有一件汝窑灰青(绿)釉盘,内底有明显的两个棕眼(属于瑕疵),但是未被皇家“拣退”,发给寿成殿使用,外底刻有宋朝宫殿名——“寿成殿皇后阁”(图11)。

这说明清凉寺窑作为准官窑烧出的瓷器,有两三个“棕眼”都属于正品!

而一件口沿扣铜的汝瓷盘(底刻“奉华”二字),其三个支钉痕不是芝麻形,而是小圆豆形(图12)。

汝州张家巷窑的青瓷就是小圆豆形。

不管这件汝瓷是不是张家巷窑的,可以断定它不是源于汝窑(清凉寺窑)的产品,而是地地道道的“汝窑系”民瓷。

其口沿扣铜也间接说明其品质不好(口沿的棕眼等瑕疵较多)。

笔者观察台北故宫的21件汝瓷,不少都有棕眼(或露胎缩釉)!

因此,没有瑕疵的汝窑(准官窑)瓷属于精品官瓷,可以肯定是御瓷。

比如,台北故宫的天青釉无纹水仙盆(图13)。

图7

图8图9

图10

图11

图12图13明代人曹昭、王佐在《新增格古要论》云:

“汝窑器出汝州。

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

”④(《说陶》363页)李辉柄在《宋代官窑瓷器》中说:

“据传世官汝瓷,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粉青、月白、豆青、卵青、蟹青等,多以天青为正品”。

这也间接说明在北宋时期,“天青色”是准官窑汝瓷的主色调,其次就是“天蓝色”。

在台北故宫收藏的21件“汝瓷”,至少有一半是天蓝色。

而留在北京故宫的几件“汝瓷”基本上都是天青色。

从美学角度讲,天蓝色实际上比天青色好看。

清凉寺窑被皇家定为“准官窑”之前,至少最近一年的产品质量很好,具备了烧制官瓷的条件。

那么,这一年的合格产品与随后几年烧制的官瓷能有多大区别呢?

谁能鉴别、区分?

虽然清凉寺窑只戴了13年(或者25年)的“准官窑”桂冠,烧制了13年(或者25年)的官瓷(含御瓷),我们对它之后一段时期的产品却不能小看,更不能忽视。

因为具备官窑水平的汝窑,再烧制民用瓷,两三年内,其质量仍然会超过同行。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军工企业(或准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产品,其质量通常都超过非军工企业的同类产品。

因此,试问一下中国文博界、拍卖界、收藏界:

清凉寺窑被取消“准官窑”资格以后两三年(或者10年)的合格民瓷,与其“准官窑”时期烧制的官瓷又有多大区别?

流传到现在,谁能甄别?

是不是照样称为汝窑官瓷(或北宋汝窑瓷)?

所以,按照清凉寺窑的历史阶段详细划分其存世(含所有地下、地上的)产品属性是不可能的,是不现实的。

只有采用“模糊理论”,只能以品质的高低划分北宋清凉寺窑的官瓷和民瓷。

如果不这样划分,北宋其它窑口的“汝瓷”就没有参照标准,就更加说不清楚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三个概念:

1、北宋清凉寺窑的属性是准官窑。

2、“汝窑”的定义是指清凉寺窑。

3、“汝窑”(清凉寺窑)有官瓷与民瓷之分。

此外,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两地故宫的汝瓷中有的不是“汝窑”瓷,而是“汝窑系”瓷,品质不是太好。

二、准官窑汝瓷的时代特征汝窑瓷的特征,古人早已指出。

明代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云:

“汝窑,余尝见之。

其色卵白,汁水莹(润),厚如堆脂。

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

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底)处密排细小挣钉数十。

”④(《说陶》375页)此话提到汝窑四个特征——色卵白、釉汁厚如堆脂、有棕眼、有芝麻花细小挣钉。

下面逐一分析。

清朝人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

“唐氏《肆考》云:

汝器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为贵。

屑玛瑙为油(釉),如哥而深,微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

然无纹者尤好。

”审视“微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这句话,应该明白:

高濂的“色卵白”实际上是“淡青色”,“卵”可能是指鸭蛋。

“卵白”也就是清代以来所谓的“天青”色。

“厚如堆脂”是何意?

笔者根据对自己藏品的观察,认为是其刷釉较多,烧制时出现釉汁收缩,产生的堆积现象。

但是“积釉”的边缘则出现釉薄现象,即釉层不均匀。

这是烧制质量不佳的表现。

“厚如堆脂”应该是高濂对其收藏的汝瓷这种表象的形容。

高濂受其条件的局限,没有看见釉汁均匀的汝窑官瓷。

高濂说“余藏一蒲芦大壶”的“余”是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就是“我”的意思。

“汁中棕眼”说明汝窑瓷器的釉层有“棕眼”(一种针孔状的缩釉现象)。

高濂把棕眼形容成蟹爪,显然与近代以来所谓的棕眼、蟹爪纹是两码事。

如果死抠字眼,则会走进死胡同。

“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是什么意思呢?

“挣钉”是术语,指陶瓷支具的支钉痕迹。

支钉痕迹像芝麻一样小。

它们最少是三个,或五个、六个,也有更多的,大致等距分布,像花瓣似的。

故形容成“芝麻(大)花(似的)”。

古人行文习惯省略。

民国博古大家赵汝珍在《古董辨疑》云:

“汝窑有厚薄两种……釉汁中有如樱眼(即棕眼)及蟹爪纹,及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者为真。

真伪多以此辨。

然据内行言,以无纹者为佳。

”赵汝珍很有主见,没有食古不化,人云亦云,把棕眼(即“樱眼”)和蟹爪纹分成两种现象提出,并作为辨别真伪的依据之一。

赵汝珍还在《古玩指南》中说:

“爪纹者,谓器有裂痕略如爪状,或由沸水所注,或由窑风所侵”。

古玩的很多词汇大都根据其所类似的形、色而发明,可以顾名思义。

蟹爪纹即瓷器的片纹象蟹爪状。

有人喜欢在汝瓷的片纹上大做文章,没有多少意义,是舍本求末。

《宋元瓷器鉴定》(史树青主编)认为:

“由于汝官瓷以玛瑙作釉料,釉层光亮蕴润,鱼鳞状的开片密布器身。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中气泡周围闪现出的玛瑙结晶体呈珍珠状亮点,是与其他瓷器迥然不同的特征。

”汝官瓷(应是汝窑御瓷)“鱼鳞状的开片密布器身”之“果”源于“以玛瑙作釉料”之“因”,显然是一种脚跟不稳的说法。

作者没有提出任何可信的证据!

而“汝官瓷以玛瑙作釉料”的提法,本身就是概念不清。

笔者在前文已经对“汝窑御瓷”和“汝窑官瓷”做了分析、界定。

其实,在两地故宫收藏的汝窑瓷器中,“鱼鳞状开片”的汝瓷很稀少。

难道不是“鱼鳞状开片”的汝瓷都不是“以玛瑙作釉料”的御瓷吗?

《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主讲)说:

“官汝瓷无纹片者极少。

在已公布的官汝瓷传世品中,无纹片的只有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椭圆形水仙盆。

宝丰清凉寺官汝窑窑址出土的300多件官汝窑青瓷中只有两件不具开片装饰。

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说:

‘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这虽然只是他个人或明代一部分鉴赏家的审美意向,但传世及出土的汝瓷实物表明,宋代汝窑陶艺家追求的主流是开片的自然天趣。

”显然,最后一句只是他的个人观点。

笔者以为,不是汝窑工匠在追求什么“开片的自然天趣”,而是无纹的汝瓷很难烧成。

因为清凉寺窑瓷器的胎不大好,质地疏松。

根据史料记载和对现存实物的观察、研究,我们得到准官窑(清凉寺窑)汝瓷的七种特征:

1、普遍有棕眼(针孔状缩釉)。

范围先生在《中国文物报》发表的《宋汝窑古瓷亲历记》中写道:

汝窑器“其显著的一点就是有缩釉点,特别在一些器物的口沿部分缩釉点比较多,而且常常能够见到胎骨,这也是为什么在一部分皇家用器上面常常见到用金属器包裹口沿的原因。

而现在的仿品,大都看不到那些非常自然有趣大小不同的缩釉点”。

范先生的看法既符合明人高濂的说法——“汁中棕眼”,也和现存不少汝瓷的表象一致。

2、普遍有细小片纹。

《新增格古要论》云:

“汝窑器出汝州。

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

现在的仿品如果有蟹爪纹,还能说“真”吗?

所以,是不是蟹爪纹并不重要。

3、满釉支烧的有芝麻大细小支钉痕迹。

满釉支烧的汝瓷出窑后要取掉支钉,因钉尖被釉粘连,取掉支钉时也带掉了钉尖的釉层,因此在汝瓷底部留下了支钉尖的痕迹。

由于这种痕迹类似芝麻形状,且如同芝麻细小,并多以5个或6、7个的数量基本均匀分布(并不完全等距,也有3个支钉的)。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汝瓷的支钉痕均是芝麻一样“细小”。

4、釉面光亮润泽,釉层均匀,汁水莹润,有的微显粉红色。

汝窑釉面光亮润泽。

这个“光亮”并不强烈,而是柔和的光泽。

汝窑釉层基本均匀,如果出现“厚如堆脂”现象,在具备其它特征前提下,应该是汝窑的次品。

汝窑釉汁莹润,有的微显粉红色。

但是微显粉红色的不一定是准官窑(汝窑)瓷器。

5、为“香灰胎”(实为灰白胎)。

汝瓷的胎被称之为“香灰胎”,是因其表象色调与香灰比较接近之故。

现代汝瓷工艺大师(汝州亨通汝瓷研究所所长)李廷怀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后发现:

把出土汝瓷片打碎后,新断面的色调极大多数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这是汝窑真正的胎色,而香灰的色调是浅灰色,两者比较接近,但仍有一定差别。

另外,胎色的变化还与其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低的胎比烧成温度高的胎显得略为灰一些,这是因为烧成温度低不利于游离碳等杂质的排除之故。

不过,即然准官窑汝瓷的“香灰胎”之称已经约定俗成,不妨还是这样称呼,但是必须对其真正的胎色心中有数。

6、瓷胎质地疏松,空洞特别多。

断面干涩,没有玻璃光泽。

李廷怀先生经过研究认为:

官窑汝瓷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质地疏松,没有很好烧结,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吸水率和气孔率都相当高,大大小小的空洞特别多,有时还可看到断层。

这些特征一般用肉眼就能够分辨出来,如果用放大镜或50倍的体视显微镜观察就更加清楚。

在观察这些特征的时候,必须采用新打碎的断面而不能采用受泥土污染的断面。

根据有关资料,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汝官窑胎是用高铝黏土配制而成,其含量介于27%~31%之间,助熔剂含量在2.6%~4.9%之间,像这样的高铝质胎,其烧成温度至少要达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

但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判断,大多数汝官窑的烧成温度只有1150℃~1220℃,少数有明显流釉现象的产品可达到1250℃。

由于实际烧成温度比较低,所以大部分汝窑的胎都没有完全致密化,即使有些釉已过烧的碎片,其胎中仍含有较多的空洞和一定量的开口气孔,胎的断面也没有出现玻璃光泽,说明没有完全致密化。

与同时期的其他名窑青瓷相比,汝官窑瓷胎的烧结程度明显较差。

例如有些致密化程度较高的北宋钧窑瓷胎,虽然也存在少量闭口气孔,但断面上已经出现明显的玻璃光泽;大多数临汝窑瓷胎的烧结程度也比汝官窑的高。

汝官窑上述几种断面特征的存在,一方面说明烧成温度不够高,另一方面还说明汝官窑对胎泥的加工并不十分讲究。

7、釉中掺有玛瑙(仅限于汝窑御瓷)。

釉中气泡很小、稀少,寥若晨星。

上述七种特征,对于汝窑(清凉寺窑)完整器,第七特征不易看出。

实际上,只要依据前六种特征,就可以鉴别出是不是准官窑的汝瓷。

三、北宋类似准官窑的汝瓷之属性及其品质公元1127年,金朝灭了北宋。

在汝窑的“准官窑”资质被取消后的年代,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到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16年内,汝窑是否继续烧制青瓷呢?

按照常理,为了生存是会继续烧制的。

它的产品质量可能会逐步下降。

据有关资料(非国家级考古发掘)介绍,北宋时期,汝州文庙窑也烧制青瓷,与清凉寺窑的产品近似。

汝州的张家巷窑也烧制青瓷,也接近清凉寺窑的产品。

据有关资料分析,张家巷窑的主要历史阶段处在金代。

此外,在汝窑成为“准官窑”后,当时(北宋)的河北窑(即河南卫辉窑)、唐邑窑、邓州窑,耀州窑等均仿制汝窑产品,形成了汝窑系产品。

加上北宋的文庙窑、金代的张家巷窑烧制同类型的青瓷。

这些类似准官窑的青瓷属于什么性质?

如何定位?

有人认为:

汝州文庙窑也是北宋“准官窑”。

笔者认为:

在没有正式的科学发掘、考古研究结论公布之前,还是把它看做民窑性质,其产品定位到“汝窑系”,以便与“汝窑”(清凉寺窑)区别研究、对待。

这样定位,并非说它们的品质都不好,连次品官瓷都不如。

有的不仅品质好,综合考量,甚至超过汝窑官瓷。

在一般场合,对于“汝窑瓷器”和“汝窑系瓷器”,可以统称为“汝瓷”。

在鉴赏、评估、交易时,应该分清(说明)是汝窑瓷器还是汝窑系瓷器。

流传下来的“汝窑系”瓷器究竟有多少,谁也无法估计。

由此可以推想到,至今汝窑系瓷器在民间应该具有较大的数量。

一些文博界人士和鹦鹉学舌的媒体以及拍卖行把现存汝瓷(排除汝窑系)不加前提地说成60多件是很不严谨,很不科学的说法,是在误导社会。

其实,这60多件也并非都是准官窑的汝瓷,有的品质并不好,前文已经分析。

严谨、科学的提法应该是:

目前,文博界已知的(公布、公开的)汝窑及汝窑系瓷器共有60多件。

民间收藏没有公布、公开的汝窑瓷器和汝窑系瓷器的数量还是一个未知数。

大维德先生在晚清从中国收的7件汝瓷中有一件“汝窑”天青釉盘,盘内有一些棕眼和“粘釉”(瑕疵)点,露出土黄胎,非准官窑产品,也属于汝窑系的民瓷,现藏大维德基金会(图20)。

图20: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品邵蛰民、余戟门在《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

“汝瓷传世亦少,殊不易见。

惟清宫所藏尚有数种瓶、尊,式极古朴。

”此文证明:

以前清宫还藏有几种造型的“汝瓷”琢器,式样极其古朴。

现在的两地故宫没有这些琢器,说明它们已经流失到民间,有的可能流失到了海外。

笔者收藏的3件北宋汝瓷天蓝釉琢器式样古朴,是不是从清宫流散出来的呢?

在此也公布一下:

一件是“天蓝釉密棱象耳椭圆壶”;一件是“天蓝釉布袋形凤耳花口瓶”;一件是“天蓝釉印花异兽含珠耳扁方壶。

”均有芝麻形支钉痕,但是比芝麻大一点(图21~26)。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认定它们是北宋的根据之一,是因为它们的胎与明清仿品的胎完全不同。

根据支钉痕的胎色(灰黑),它们不是清凉寺官瓷。

可是胎质比较致密,烧结程度高,这点比清凉寺窑的瓷器好。

它们也许是另一个尚未发现的汝州准官窑产品,现在暂定为汝窑系产品。

如果北宋汝窑系的某个窑厂仿制准官窑汝瓷,品质与它已经难分伯仲,甚至超过官瓷,你还能说它不好吗?

这三件天蓝釉琢器即使不是准官窑汝瓷,也是北宋汝窑系的佳瓷,胜过两地故宫的大多数汝瓷。

从美学角度欣赏,不论北京故宫的汝窑琢器天青釉三足奁(图7),还是台北故宫的汝窑天蓝釉纸槌瓶(图2),都比不上这三件中的任何一件。

相比之下,两地故宫汝窑瓷值得“骄傲”的只是它的“贵族”(准官窑)出身。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谈汝窑云:

“汝官窑以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

民窑(非清凉寺窑)则以刻、印花卉图案的装饰来表现,不同的窑口,在瓷面的装饰方法及其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

如:

宝丰清凉寺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

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摘自互联网)“釉中多布红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主编的《宋元瓷器鉴定》(2007年版)指出:

“汝窑瓷器的胎大多呈香灰色,俗称‘香灰胎’。

施过釉处微显粉色,这是由于胎土中含有微量铜所致。

”我想:

“微显粉(红)色”与“釉中多布红斑”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说法不同。

但是蓝色中“微显粉(红)色”倒是增加了釉色的美感。

综上所述,北宋类似汝窑(准官窑)的民窑瓷属于“汝窑系”瓷器。

总体上讲,在品质上,“汝窑系”瓷器比“汝窑”瓷器是要差一些。

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存的汝瓷中,有的“汝窑系”瓷器胜过“汝窑”瓷器。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地对待。

四、汝窑(准官窑)瓷的仿制在北宋时,就已有杂窑仿汝瓷。

赵汝珍在《古董辨疑》指出:

“杂窑中之唐邑窑、邓州窑以及河北窑等完全以仿汝为主,佳者均可乱真。

”这些宋代窑口仿汝瓷即元末陶宗仪在《辍耕录》所说的“河北、唐、邓、耀州悉效之”。

赵汝珍还在书中明确指出:

“唐邑窑。

制青瓷,质釉皆仿汝器。

邓州窑。

一律出青瓷,亦完全仿汝器,与唐邑窑相仿……河北窑。

出河南卫辉,器同汝制”。

明代,官窑开始仿制汝窑。

《景德镇陶录·镇器原起》记载:

“宋器(小标题)仿于明,即景德后之镇窑。

曾经内府发器样,故又呼‘发宋器’。

”④(《说陶》175、176页)“宋器”指“仿宋名窑瓷器”。

仿制者是景德镇的明代官窑——镇窑。

《明清瓷器鉴定》中记载:

“仿汝窑——永乐时景德镇就已开始仿造宋代名窑瓷器,而仿汝釉则以宣德时首创,并且明代仅于这时期有此品种,以后到清代雍正时才又重现……但胎体不够坚硬(类似浆胎)。

”比如,宣德窑仿汝窑天蓝釉盘,其底部写明“大明宣德年制”(图30、31)。

清代,亦有仿汝瓷。

《景德镇陶录·镇器原起》记载:

“汝器(小标题)镇陶官古、大器等户,多仿汝窑釉色。

其佳者,俗亦以‘雨过天青’呼之。

”④(《说陶》179页)“汝器”指“仿汝瓷器”。

仿制者是“官古、大器等户”。

《镇器原起》是专门记录景德镇仿古的史料,记载了自元代起,各个有名的窑口被仿制瓷器的称谓和仿制者的名称。

“官古、大器等户”指景德镇专门仿制官器、古器和专门制作大器等窑户(质量如同御窑厂官器)。

其实,清代的景德镇不仅仅是民窑仿汝瓷,官窑也仿汝瓷。

比如,流传下来的乾隆窑仿汝窑天青釉荸荠瓶就是证明(图32)。

图30

图31

图32从图片基本上可以看出:

明代官窑和清代官窑的仿汝瓷都与北宋的汝瓷有明显的不同。

古代仿汝瓷仿得到形似,仿不到神似,是容易甄别的。

到了民国,有无仿汝现象?

民国文献《饮流斋说瓷》记载:

“汝窑托杯,制与时式不甚相远,而蚓纹深黝,釉汁莹润,后世殆无其匹,仿者甚伙,然终不能神似。

”民国即使有仿汝瓷,“终不能神似”已经说明民国的仿汝瓷不足以乱真。

“汝窑托杯”应该是指汝窑的茶盏盏托。

盏托由托盘和托碗组成。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汝窑天青釉盏托,盏托上方的托碗外壁有一些浅褐色片纹。

“蚓纹深黝”可能是形容汝瓷盏托上的开片纹。

再了解一下现在官方仿制的情况。

河南汝窑研究所报道仿烧故宫三足奁的文章记载:

“科研人员多次到故宫观摩审视珍品,请专家讲述要点,并以汝窑三足奁为模式,开始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