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5978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0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1)诗歌答题模式

1.意境类:

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2.手法类:

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语言特色类:

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

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

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

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类:

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8.鉴赏类:

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

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

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

感悟+引申

3.原因题:

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

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

A.感:

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

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

A.思想内容上:

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

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

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

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

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

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

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

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

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

1.访谈提问的艺术:

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

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

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

3.写XX多余吗?

主题+人物+文体特点

(5)积累——现代文

1.长句:

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

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

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

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

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

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

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

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

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

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

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

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

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

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

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

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

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

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

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举例:

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XX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

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

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

29.引用:

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0.长短句间杂:

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

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

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

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

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

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6.引用诗歌:

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7.引用名言:

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

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

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6)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

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3.比拟:

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

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

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排比:

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

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反问:

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

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起兴:

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7)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

比用对象烘虚实)

2.象征:

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

突出事物特点

4.先抑后扬:

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借景抒情:

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

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

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

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虚实相生:

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

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

11.意象组合:

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8)结构安排的特点有:

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

层承对照烘悬伏)

(9)积累——诗歌

1.对仗:

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2.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

3.拟声词:

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表颜色的词:

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

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记忆口诀:

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

6.景物描写角度:

A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B动静C视、听、嗅觉D虚实E正、侧面F色彩、形状、声音

记忆口诀为:

时空动静视听嗅,虚实正侧色形声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

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

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

   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

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最多。

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

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孙奇茹《调查显示:

去年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

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

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

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

   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

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

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

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

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

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

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

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

“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

”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

   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手续费,只能婉拒。

   (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人民网2019年01月11日)

   材料三:

   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年1月2日)

   材料四:

   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

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

   有专家说:

“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

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

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

   (摘编自刘峣、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人民网2019年02月0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受调查者使用移动支付时,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超过3000元,学生群体则不足2000元,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

B.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移动支付的使用却远远不如大陆,主要原因是香港人一时难以改变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支付习惯。

C.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下降上升再到不断下降的趋势。

D.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抢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感情沟通的新方式,这是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年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移动支付使用越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最多。

B. 香港移动支付不普及,是因为香港“非现金”支付已经非常成熟,基本满足了市民支付需求,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

C. 预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

D. 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时不能见红包就抢,见链接就点,还是需要仔细辨认,防止误入诈骗陷阱。

(3)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存在的最大隐患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A

(2)B

(3)积极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网络购物等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更方便快捷。

③改变了民俗习惯,出现了线上抢红包、扫“福”字等新的习俗。

最大隐患:

安全问题。

一是个人信息安全,二是资金安全。

【解析】【分析】

(1)A项中“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错误,由材料一“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可知,“人们”应为“学生”。

故选A。

(2)B项中“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错误,由材料二内地游客洪小姐来香港去“网红”牛腩店忘换港币又无移动支付的事件可知,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3)由材料四“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

”可知,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支付方式、生活习惯、民俗习惯三个方面。

可依次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加以分析。

由材料二“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

”、材料四“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

”可知,其最大隐患表现为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故答案为:

⑴A;⑵B;

⑶积极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网络购物等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更方便快捷。

③改变了民俗习惯,出现了线上抢红包、扫“福”字等新的习俗。

最大隐患:

安全问题。

一是个人信息安全,二是资金安全。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

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基层避责是指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

这一概念界定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虽然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但基于社会影响的直接性角度,本文只关注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避责。

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包括市、县、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并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即在职能分工、权责配置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

第二,避责行为主要规避的是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

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虽然各机构和行政人员均有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书面权责说明,但由于既有规定过于宽泛模糊,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

第三,在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

由于行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利益诉求、行为偏好和价值观念,解释避责现象自然无法忽视基层政府内部成员的混合动机及其构成逻辑。

   作为基层在权责分立结构下应对风险的行为选择,避责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

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整合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条件式地选择不同避责行为,并且会根据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组合。

各种避责行为是并行不悖的,多种行为可同时存在,并进行区别性搭配和组合。

根据近年来对基层政府的田野调查和跟踪观察,在对第一手访谈资料和现实情况开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见图1)。

图1 基层避责的具体策略分类

   一是时间序列维度。

基层行政人员在采取避责行为时呈现出序贯决策的形式,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

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

后者是当行政过程出现不良后果时,基层人员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消解恶劣影响带来的严重损失,这属于一种非常规的策略选择。

   二是传导方向维度。

在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划分的前提下。

基层避责在传导方向上也出现了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的差异。

纵向避责是以层级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自上而下的避责策略和自下而上的避责策略。

横向避责是以平行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

可细分为政府组织内部同级之间、政府与外部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

   综合时间序列和传导方向两个维度,汇聚行为先后次序、不同主体的行为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情况下的基层避责策略。

(摘编自倪星、王锐《权责分立与基层避责:

一种理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层避责是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为保护自身利益,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

B. 基层政府的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跟上级政府相比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C. 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上级常常用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

D. 避责行为的逻辑是利益考量,基层行政主体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只求降低经济损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阐释基层避责的概念,再从两个维度分析现阶段基层政府的避责行为。

B. 文章以权责分立结构为前提,分析基层行政主体避责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C. 文章采用田野的调查和跟踪观察,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

D. 文章梳理基层避责策略形成图表,展示了基层政府选择具体避责策略的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办繁重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

B. 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是一种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

C. 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在传导方向上虽不同,但都是以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

D. 上级对下级的职责予以具体明确,积极鼓励下级担责,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

【答案】

(1)B

(2)C

(3)C

【解析】【分析】

(1)A项,“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缩小范围,还有“直接责任”。

C项,“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说法强加因果,原文是“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无因果关系。

D项,“只求降低经济损失”曲解文意,文中是说“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

故选B。

(2)C项,“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分析错误,原文是“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并不是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

故选C。

(3)A项,“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