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37118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_3篇(共10页)6200字.docx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

  篇一: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

  游客朋友:

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

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

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XXXX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

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

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

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

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

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

&;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

&;万里之行始于此。

  &;桥因此而得名。

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

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

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

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

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

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

他传世的XXXX年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

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

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

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

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意思是:

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

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是说:

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

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

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

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

XXXX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

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

&;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

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

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

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

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XXXX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XXXX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

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

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

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篇二: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

  在这里,我谨代表成都**旅行社欢迎大家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我们美丽的蓉城。

现在站在各位面前的这个帅小伙(美丽大方的姑娘)便是大家今后几天旅程中的导游,那就是我,我姓*,大家叫我小*就可以了。

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姓*,*师傅将会和我一起,谒诚的为大家服务,希望能与大家合作的愉快。

如果我有什么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家尽可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能回去后认真总结,争取将来做的更好。

最后,祝愿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几天旅途中能玩的愉快,游的尽兴。

用我们四川话说就是耍得安逸,玩的巴拾。

  相信在座的各位中大部份或全部人都是第一次来成都吧,那么你是否对现在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陌生,对即将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充满好奇呢?

那么,首先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后几天的行程以及成都市的概况吧(行程略)。

记得刚才欢迎大家时我提到一个词&;&;蓉城。

为什么我不是欢迎大家来成都,而是说蓉城呢,因为蓉城是成都市的一个别名。

那么,这个别名是怎么得来的呢?

先不要急,让我们从四川省的概况一步步来了解吧。

  四川省面积近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居全国第5位。

其中耕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二,居全国第4位。

四川不仅是祖国西南的大粮仓,还是全国四大林区之一,四大药材生产基地之一,五大畜牧区之一。

农副产品中,蚕茧,柑桔,油菜和中药材的产量居全国首位。

四川人口XXXX年万,占全国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

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藏、彝、羌、苗、回、壮、白、满、土家、纳西、布依等14个少数民族。

  四川地处内陆腹地,地势险要,西边是青藏高原,北边有秦岭和大巴山,南面是云贵高原,惟有长江水将西边的巫山冲开一道缺口。

四川由东部的盆地和西面的高原山区组成,成都处于盆地中心,盆地面积约17万平方面军公里,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XXXX年米,是我国第一级阶梯的组成部份,其最高峰贡嘎山达XXXX年米,是我国第二高峰,世界第八高峰。

  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可以用12个字来形容:

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日照少。

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夏季一般为35度,七八月最高时可达39度。

夏季雨水较多,年降雨量在XXXX年毫米左右。

四川盆地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年日照数XXXX年&;&;XXXX年小时,平均每天只有3小时左右。

  四川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加上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使之自古便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美誉。

  综上所述,四川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

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

据史书《华阳国志》记载,&;天府&;一词最早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专门管理国家的珍宝、宝藏,由于天府一词有了上述一层含义,后人便借来比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域。

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曾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在这段话中,诸葛亮分析指出,四川虽然地势险要,但盆地内部却全是肥沃的土地,是一块好地方,假如刘备能占领此地,便能促成帝业。

在这之后,&;天府&;一词便成了历代文人学者笔下四川盆地的代名词,进而誉称四川为&;天府之国&;。

  另外四川还被称为&;蜀&;,关于蜀的来历,史料中记载:

蜀就是蚕,因为传说中蜀国最早称王的人叫蚕从,再联系到四川养蚕业发展最早,所以,现在也称四川为&;蜀&;。

那么&;四川&;这个名字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它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的呢?

在宋朝时,宋真宗对行政区作调整,将川陕路一分为四:

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交通的中心。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的岷江中游,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近50平方公里,人口XXXX年多万,辖8区12市县。

  至今为止,在史料中有所记载的成都,已是一座具有XXXX年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据史书记载,最早在成都建城的是春秋战国前期的开明王朝,当时的开明氏九世将国都由樊乡(双流)迁到还只是一片荒地的成都,并借用西周建都的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到岐山,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定名为成都。

  公元311年,秦国丞相张仪率大军消灭了开明氏的蜀国。

秦惠王改蜀国为郡,命张若为蜀郡守,并在此建城.据《华阳国志》记载,当时张若、张仪所筑的秦城,周围十二里,高七丈,城下修有仓库,城墙上筑有哨所、箭楼,城内建有街坊和府衙。

秦城分太城和少城两部分,太城在东,少城在西。

秦城又有龟城的别称,最早源于扬雄的《蜀本记》,本中记载:

&;秦相张公子所筑成都,屡有颓坏,有龟行于此,巫师言依龟行迹筑之,而城果就&;。

然而,宋代时赵汴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张若所筑城墙亦顺江之势,因成都地势偏东北,所以所修建筑都为顺势而建。

从今天的成都也可以看出,大部分街道还是偏向东北方的。

  西汉时,成都织绵业相当发达,成为官府税收中的重要来源,为了便于管理,汉王朝特在此设立官员专门管理织绵,所以成都又被称之为&;锦官城&;,简称&;锦城&;。

  五代后期,蜀国皇帝孟昶()偏爱芙蓉,命百姓在城内遍植芙蓉,每年九月芙蓉花开之际,孟昶便率文武百官登城观赏,有一年在赏花时曾感叹地说:

&;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

因此,成都又留下了&;芙蓉城&;的美名,简称&;蓉城&;。

至今,芙蓉花仍是成都市花,市树为植物三在活化石之一的银杏树。

  除以上所说的龟城、锦城、蓉城外,成都历史上还被称为&;车官城、羊马城和罗城&;,这些别名都与成都当时的社会发展有所联系。

而成都街道的命名也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街道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在这条街上哪种行业居多。

比如:

打金街、锣锅巷、金丝街、棉花街、署袜街、染房街、浆洗街、烟袋巷、石灰街、盐市口、牛市口、羊市街、草市街、骡马市等等。

像这样的街产数不胜数。

  成都,自古民风淳朴,一年四季时节不断,民间的传统节日很多,如元宵节的灯会,二月的青羊宫花会,三月的龙泉桃花会,四月的彭洲牡丹会,八月的新都桂花会和十月的菊展等等。

这些盛会,物资交流,名小吃展销和民间戏曲演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古老蜀文化的魅力。

成都,自古便商业繁华,二十一世纪到来后的今天,成都更是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成都,必将更加美丽,更加繁华。

  篇三:

成都旅游景点导游词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

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

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XXXX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

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

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

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

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

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