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18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光刻工艺流程Word下载.docx

光刻胶分为正胶和负胶;

正胶在显影时,感光部分溶解,未感光部分不溶解;

负胶显影时感光部分不溶解,不感光部分溶解。

正胶的光敏度和抗腐蚀能力都大于负胶。

而光刻胶的作用是在刻蚀(腐蚀)或离子注入过程中,保护被光刻胶覆盖的材料。

高分辨率,高灵敏的光刻胶,低缺陷和精密的套刻对准是ULSI对光刻的要求。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在光刻的每一个流程都严格把关,这里分别简单讲讲光刻工艺的各个流程。

 

1.涂胶(PhotoresistCoating)

涂胶的目的是在硅片表面形成厚度均匀,附着性强,并且没有缺陷的光刻胶薄膜。

涂胶作为光刻工艺的第一步,涂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之后光刻能否正常进行。

涂胶前的Si片是需要处理的以便于光刻胶能更好的附着在上面。

由于光刻胶的疏水性,所以Si片首先需要脱水烘培去除水分。

然后使用HMDS(六甲基乙硅氮烷)或TMSDEA(三甲基甲硅烷基二乙胺)作增粘处理。

对涂胶的要求:

粘附良好,均匀,薄厚适当。

若胶膜太薄,则会导致针孔多,抗腐蚀性差;

若太厚,则分辨率低。

涂胶的方式有:

浸涂,喷涂,旋涂。

其中旋胶工艺步骤:

①将光刻胶溶液喷洒到硅片表面上;

②加速旋转托盘(硅片),直至达到需要的旋转速度;

③达到所需的旋转速度后,保持一定时间的旋转(甩胶)。

光刻工艺中一般采用旋胶,旋转涂胶工艺的示意图如下:

2.前烘(Softbake)

由于在液态的光刻胶溶剂的成份占65%—85%,甩胶后光刻胶变成固态薄膜但仍含有10%—30%的溶剂,容易粘污灰尘。

所以涂胶以后的硅片,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烘烤,一步骤称为前烘。

而前烘的目的是促进胶膜内溶剂充分挥发,使胶膜干燥;

增加胶膜与SiO2(Al膜等)的粘附性及耐磨性。

另外光刻胶的显影速度受光刻胶中溶剂含量的影响。

如果溶剂含量过高,显影时光刻胶的溶解速度就比较快,容易导致浮胶,图形也易变形;

但是,并不是要去除光刻胶中的所有溶剂,光刻胶中需要剩余一定的溶剂,以便于使感光剂重氮醌转变为羧酸。

这就要求前烘的时间和温度都需要严格地控制。

如果前烘温度太低,或时间过短,除了光刻胶层与硅片表面的黏附性变差之外,曝光的精确度也会因为光刻胶中的溶剂的含量过高而变差。

另外,显影时也易浮胶,图形易变形。

如果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光刻胶层黏附性也会因为光刻胶变脆而降低。

而且,过高的烘培温度会使光刻胶中的感光剂发反应,这会使光刻胶在曝光时的敏感度变差,增感剂挥发,导致显不出图形。

前烘的方式一般有:

①烘箱对流加热,②红外线辐射加热,③热板传导加热。

在ULSI工艺中,常用的前烘方法是真空热平板烘烤。

这种方法方便控制温度,还可以保证加热均匀。

平板烘烤还可以解决光刻胶表面粗糙的问题。

3.曝光(Exposure)

光刻胶在经过前烘之后,原来为液态的光刻胶在硅片表面上固化,这样就可以进行曝光。

曝光方式有接触式,接近式和投影式。

接触式硅片与光刻版紧密接触,光衍射效应小,分辨率高,但对准困难,易摩擦,是光刻版图形变形,光刻版寿命短且成品率低。

接近式硅片与光刻版保持5—50μm间距,光刻版不易损坏,光衍射效应严重,分辨率低,线宽大于3μm。

投影式曝光利用光学系统,将光刻版的图形投影在硅片上,光刻版不受损伤,对准精度也高,但光学系统复杂,对物镜成像要求高,一般用于3μm以下光刻。

目前常见的曝光有光学曝光(紫外、深紫外),X射线曝光,电子束直写式曝光。

投影式曝光分类:

扫描投影曝光(Scanningprojectionexposure),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于1μm工艺;

掩膜版1:

1全尺寸。

步进重复投影曝光(Stepping-repeatingprojectionexposure),80年代末~90年代,0.35μm~0.25μm(DUV)。

掩膜版缩小比例(4:

1),棱镜系统的制作难度增加。

扫描步进投影曝光(Scanningstepperprojectionexposure),90年代末至今,用于小于0.18μm工艺,增大了每次曝光的视场,提供硅片表面不平整的补偿,提高了整个硅片的尺寸均匀性;

但同时需要反向运动,增加了机械系统的精度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曝光时会发生驻波效应,导致曝光的线宽发生变化。

为了减弱驻波效应往往在光刻工艺中使用抗反射涂层(ARC)工艺。

利用ARC吸收折射进入ARC的光线,以及根据曝光所使用的波长使ARC与折射进入ARC的光波相匹配,可以降低ARC反射到光刻胶中的光线强度。

ARC的制作方法一般有物理气相淀积(PVD)和化学气相淀积(CVD).

4.显影(Development)

曝光之后需要进行后烘,短时间的后烘可以促进光刻胶的关键化学反应,提高光刻胶的粘附性并减少驻波,然后就可以进行显影。

显影是将未感光的负胶或感光的正胶溶解去除,显现出所需的图形。

正胶显影液是含水的碱性显影液,如KOH、TMAH(四甲基氢氧化胺水溶液)等。

负胶显影液是一种有机溶剂,如丙酮、甲苯等。

进行显影的方式有很多种,如:

浸入式显影,混凝显影,喷洒显影等。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喷洒方法。

这种显影可分为三步:

①硅片被置于旋转台上,并且在硅片表面上喷洒显影液;

②然后硅片将在静止的状态下进行显影;

③显影完成后,需要经过漂洗,之后在旋干。

漂洗和旋干是为了去除残留在硅片上的显影液。

喷洒显影的优点是它可以满足工艺流水线的要求,提高生产效率。

显影之后,一般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或者激光系统来进行显影检验;

目的是区分哪些有很低可能性通过最终掩膜检验的晶圆,提供工艺性能和工艺控制数据,以及分拣出需要重做的晶圆。

而影响显影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曝光时间,前烘的温度与时间,胶膜的厚度,显影液的浓度以及显影液的温度等。

显影时间太短,可能留下光刻胶薄膜层,从而阻挡腐蚀二氧化硅或金属,形成氧化层“小岛”。

时间太短,光刻胶软化、膨胀、钻溶、浮胶,导致图形边缘破坏。

5.坚膜(HardBake)

硅片在经过显影之后,需要经历一个高温处理过程,简称坚膜。

坚膜的主要作用是去除光刻胶中剩余的溶剂,增强光刻胶对硅片表面的附着力,同时提高光刻胶在刻蚀和离子注入过程中的抗蚀性和保护能力。

通常坚膜的温度要高于前烘和曝光后烘烤温度,也称为光刻胶的玻璃态转变温度。

坚膜的方法有:

(1)恒温烘箱法(180—200℃,30min左右);

(2)红外灯照射(照射10min,距离6cm)。

如果坚膜不足,则腐蚀时易浮胶,易侧蚀;

如果坚膜过度,则胶膜热膨胀导致翘曲,剥落,腐蚀时易浮胶或钻蚀。

若温度超过300℃,则光刻胶分解,失去抗腐蚀能力。

在坚膜之后还需要对光刻胶进行光学稳定,光刻胶的光学稳定是通过紫外光辐照和加热来完成的。

通过光学稳定,使光刻胶在干法刻蚀过程中的抗腐蚀性得到增强,进而提高刻蚀工艺的选择性;

而且还可以减少在注入过程中从光刻胶中逸出的气体,防止在光刻胶层中形成气泡。

6.刻蚀(Etching)

在微电子制造工艺中,光刻图形必须最终转移到光刻胶下面组成器件的各薄膜层上,这种图形的转移是采用刻蚀工艺完成的,经过刻蚀的图形就永久留在晶圆的表层。

刻蚀工艺分为两大类:

湿法和干法刻蚀。

无论哪一种方法,其目的都是将光刻掩模版上的图形精确地转移到晶圆表面。

同时要求一致性、边缘轮廓控制、选择性、洁净度都符合要求。

湿法刻蚀具有各向同性腐蚀的特点,工艺简单,腐蚀选择性好;

但钻蚀严重(各向异性差),难于获得精细图形,且刻蚀3μm以上的线条,所以现在一般不采用湿法刻蚀。

Si的湿法刻蚀:

Si+HNO3+HF→H2[SiF6]+HNO2+H2O+H2

现代光刻技术最常用的刻蚀工艺为干法刻蚀,其各向异性腐蚀强,分辨率高,能刻蚀3μm以下线条。

干法刻蚀有三种类型,分别为:

(1)等离子体刻蚀:

化学性刻蚀;

刻蚀气体经辉光放电后,成为具有强化学活性的离子及游离基——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活性基团与被刻蚀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选择性好,各向异性差。

所用的刻蚀气体有:

CF4、BCl3、CCl4、CHCl3、SF6等。

(2)溅射刻蚀:

纯物理刻蚀;

等离子体轰击被刻蚀的材料,使其被撞原子飞溅出来,形成刻蚀。

其各向异性好,选择性差;

刻蚀气体为惰性气体。

(3)反应离子刻蚀(RIE):

结合

(1)、

(2);

各向异性和选择性兼顾;

刻蚀气体与等离子体刻蚀相同。

Si的干法刻蚀:

Si+F¯

→SiF4↑

SiO2的干法刻蚀:

SiO2+F¯

→SiF4↑+O2CF3¯

+SiO2→SiF4↑+CO↑+CO2↑

SiN4的干法刻蚀:

SiN4+F¯

→SiF4↑+N2↑

7.去胶(StripPhotoresist)

经过刻蚀或离子注入之后,已经不再需要光刻胶做保护层,因此可以将光刻胶从硅表面除去,这一步骤称为去胶。

去胶的方法包括湿法去胶和干法去胶。

在湿法去胶中又分为有机溶液去胶和无机溶液去胶。

有机溶液去胶是使用与光刻胶互溶的丙酮和芳香族的有机溶剂,达到去胶目的。

无极溶液去胶的原理是利用光刻胶本身也是有机物的特点,通过可以把光刻胶从硅片的表面除去。

不过由于无机溶液会腐蚀Al,因此去除Al上的光刻胶必须使用有机溶剂。

干法去胶则是用等离子体将光刻胶去除。

相对而言,干法去胶的效果要好于湿法去胶,但干法去胶存在反应残留物的玷污问题,因此干法、湿法去胶经常搭配使用。

光刻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光刻版上的图形转移到光刻胶上,在经刻蚀将光刻胶上的图形转移到硅表面的薄膜上。

光刻要求硅片表面上存在的图案与掩膜版上的图形准确对准。

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提高,对光刻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即对光刻工艺流程的每一步都有更高的要求。

每一个流程的进步都对光刻技术有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关旭东.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红侠,戴显英,毛维.集成电路制造技术PPT

【3】庄同曾.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庄同曾.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实践.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

【5】XX文库.光刻与刻蚀工艺PPT,09.2011

【6】XX文库.光刻过程图片解说PPT,06.2010

【7】王瑗.刻蚀工艺与设备培训PDF,05.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