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7476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docx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概要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一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文化。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成果的总和。

3、狭义的文化是指,如哲学、宗4、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颜子、曾子、子、也是礼的内在基6、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家思想精神。

8、汉代官方哲是汉代哲学家服董仲舒。

9和为“三玄”10、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二、选择题1、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的刻辞里,其中以A上的刻辞为最多。

A、甲骨BD、纸张2、被后人奉为“亚圣”的是A、孔子B、孟子C、朱熹3、是A、法家学派BC、名家学派D、阴阳五行家学派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周敦颐BD、程颢5、“疱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只有顺应自然来接人待物,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之辩”中天道自然的思想。

B、天道自然的思想C、天人相分的观点D、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6、先秦时代讲动变最深刻、最丰富的著作是A、B、C、D7、”白马非马”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1

  A、天人之辩B、动静之辩C、名实之辩]D、形神之辩8、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之辩。

A、知行之辩B、形神之辩C、动静之辩9、范缜以刀刃比喻形体,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说明锋利乃为刀刃所派生。

这体现了传统哲学的C。

A、名实之辩B、知行之辩CD、动静之辩10、“朝闻道,夕死可以”。

AB、老子C、荀子D、孙膑三、名词解释1、文化P12、明清实学P163、名实之辩P21四、简答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P5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那些方面P143、明清实学的思想有哪些特点P174、天人之辩主要有那些观点p18五、问答题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p25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p282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of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

我是谁?

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

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文化和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文化,和现在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

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中国传统文化网()旨在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的古典文明如唐诗,宋词,戏剧,国画,书法为世人所折服;中国的传统服饰如汉服,唐装等也深深吸引着现代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对我们更有着意义深远的指引作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诸子学说,孙子兵法更为当代商界、文化界所推崇。

中国传统文化网致力于以更通俗的视角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人更加了解中国,更加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简介

  1、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右图为黄帝像。

  2、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

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

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

“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3、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

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

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4、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5、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

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6、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7、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8、,又称,简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

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9、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10、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

百家指各学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2、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后来被推崇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13、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最终根源。

他的学说记录在(即)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4、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

他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通过“坐忘”达到逍遥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

著作有。

右图为清任熊绘的表现“庄生逍遥游”与“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5、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人。

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仁政”学说,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

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

  16、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宣扬“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

该派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崇尚自然。

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所以又称“老庄之学”。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

  17、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尊奉孔子学说、崇尚“礼乐仁义”的学派。

该派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

孔子为该学派创始人。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思想达2000年。

  18、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夫妻等关系。

  19、“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看作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后来人们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某些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化学、历算、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20、“八卦”也称“经卦”。

中的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

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叠组成。

这些抽象符号组合的原理在中国古代曾有不少具体的运用。

  21、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

该书精彩论说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22、儒家经典著作、、、,从南宋开始被称为“四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依据。

  23、汉武帝时设立“五经”,指、、、、。

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哲学思想,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4、修齐治平是儒家用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

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已及人,从“修身”做起,以“平天下”为理想,形成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出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吉祥、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25、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6、孝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主要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范仲淹(左

  图)在中的名句,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已、大公无私的高尚胸怀。

  28、“慎独”是儒家用语,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符合道德标准。

宋明理学家把“慎独”作为重要修养方法之一。

  29、道教是东汉(公元25——220年)时在中国民间兴起的一种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崇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

  30、儒教,也称“孔教”,是封建统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以维护自已的统治。

它和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

  31、朱熹,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哲学家、教育家(右图),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他从事教育50多年,强调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他的理学主张在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32、中国民族节日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节日本身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及想、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33、中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

春节的各种活动从前一天除夕开始,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祭拜天地、祖宗、亲友间互相拜年等。

  34、阴历正月十五放花灯,称为灯节,或称“元宵节”。

这一天,人们有观灯和吃元宵的习惯。

  35、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常要扫墓祭祖,郊外踏青。

  36、每年阴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又称“七夕”,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特有的爱情节或情人节。

  37、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人们还把它叫做“团圆节”。

  38、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39、重阳节,即阴历九月初九。

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

重阳的风俗主要是登高、赏菊、饮酒,以避不祥。

在中国大陆重阳节已演变为敬老节。

  40、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属于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有1000多个。

节日多以歌舞、文体等娱乐活动为主,带有祭祀、纪念和祝颂的性质。

著名的少数民族节日有“泼水节”、“火把节”等。

  41、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阿昌族等最大的节日。

每逢傣历新年,人们都互相泼洒洁净的水,表示除污秽,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

  42、祖先是人类延续的根本。

周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初年形成宗法制,把祖先崇拜制度化。

自那时起,不但帝王祭祖,官员百姓也祭祖。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庙(右图)。

  43、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君师崇拜被称为中国人的三大崇拜。

“君师圣贤”实际上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有杰出贡献的人物。

“君”指历代帝王,“师”是指那些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多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44、“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甚为流行,特别在台湾省,对妈祖的信仰历久不衰。

“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娘娘”,两岸奉为海神。

其实是宋代初年的一位女性,姓林,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人,善观气象,可预知海上风浪,使当地渔民免除许多海难,死后被奉为神灵,祭祀烟火不断。

  45、中国的婚姻制度在古代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和发展,才形成一夫一妻制。

在旧社会,婚姻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娶时须行“六礼”:

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6、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

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47、在中国中南地区的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景颇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普遍流行一种叫做“串姑娘”的习俗,就是小伙子通过对歌、交谈等方式找姑娘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48、近现代流行于佤族、傣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抢婚习俗,只是结婚的一种仪式,程序和内容都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假抢。

在此之前,双方早已换过婚礼,选定成亲日子,在迎亲那天,男方组织一帮人,把新娘“抢”回家去,新娘则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追一通。

  49、云南的彝族、白族和湘西的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

新娘出嫁前由父母、伴娘或女友相陪哭嫁,实际上是带哭腔的对唱。

一般表达的是对父母、女友以及家乡难以割舍的感

  情,或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50、龙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物,使人感到神秘,同时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拜。

封建帝王把它当作自己的化身,自称“真龙天子”;平民百姓把它当作神灵,表现出极大的虔诚。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龙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海内外的中国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

  51、凤是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之一,凤凰是鸟图腾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由人们借助想象创造而成的,被看作是仁义道德、天下安宁的象征。

  52、麒麟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祥瑞动物,一般认为它是由鹿及其同类演变而来的,具有统一与太平的象征意义。

后来,人们多以麒麟比喻杰出人物,称聪明的小孩子为“麒麟儿”。

  53、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喜欢将经冬不凋、葱绿常青的松、竹和傲雪凌霜、冲寒怒放的梅花,并称为“岁寒三友”(右图)。

  54、饮茶的习惯发源于中国,茶至今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唐代陆羽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因此被尊称为“茶圣”、“茶仙”。

  55、陆羽的之旨在于品,即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它的功用。

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所在。

  56、茶叶的品种有很多。

大的品种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紧压茶。

  57、中国名茶相当多。

红茶中以祁门红茶最出色;绿茶中以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著名;乌龙茶中以福建武夷岩茶为最佳;福建的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魁首”;白豪银针是白茶中的上品。

  58、中国饮食文化世界闻名。

从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来看,西方的烹调化身于天然,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中国的烹调则化身于艺术,多从色、香、味、形去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和口感。

  59、通常说中国的“八大菜系”是指:

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湘(湖南)菜,闽(福建)菜,苏(江苏,主要指淮扬)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

著名的“北京烤鸭”源于山东,“龙虎斗”是广东名菜,“佛跳墙”则出自闽菜。

  60、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按照传统的习惯,中国人一般姓父亲的姓,但也有姓母亲的姓。

名,代表一个人的符号,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或良好的愿望。

  61、我国汉民族的姓氏有很多,在北宋时,有人对姓氏作了收集统计,编了一本,把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便于诵读和记忆,以后便广为流行,以致作为识字的课本。

其实,并不止100个姓,这本书上共收了500多个姓。

而实际上,中国人的姓多达数千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