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561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原理》复习.docx

《政治学原理》复习

政治学原理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

(一)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1.神学性解释

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保罗:

除了上帝,没有权力。

而现在所有的当权者都是上帝任命的。

2.道德性解释

孔子:

政者,正也。

柏拉图:

理想的国家就是正义的国家。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是研究公众之善的科学。

康德:

真正的政治如果不先向道德宣誓效忠,就会寸步难行。

3.法律性解释

凯尔森(奥地利):

4.权力性解释

马基雅维里:

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韦伯:

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拉斯韦尔:

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5.管理性解释

孙中山:

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奥克肖特:

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

6.价值性解释

伊斯顿:

与社会所进行的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那种社会交往。

7.对上述解释的比较分析

神学性解释提供了政治的神圣维度;

道德性解释揭示了政治的价值目标;

法律性解释说明了政治的行为依据;

权力性解释分析了政治的核心问题;

管理性解释展现了政治的主要任务;

价值性解释阐述了政治的基本功能。

问题:

如何从本质上理解政治的含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

第一,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第二,政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

第三,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第四,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2.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二、什么是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学科定位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从事权力的组织和安排研究,其中包括对公共权力如何产生、如何建构、如何配置等问题的研究。

2.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二)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1.从文化构成看政治学知识结构

2.从知行角度看政治学知识构成

3.从现实与理想角度看政治理论的构成

(三)政治学的概念分类

1.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

也称价值性概念,是指一些道德原则或理想,用来表达那些被认为是“应该”或“必需”的事情。

它们是价值负载的(value-laden)。

描述性概念:

也称解释性概念、实证性概念。

是指客观的、可以显示其存在的事实,用来描述一个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

它们是价值中立的(value-free)。

2.分析性概念与综合性概念

分析性概念:

解释和说明政治体系的构成和过程的实证性概念。

综合性概念:

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某一政治体系或某一政治现象的实证性概念。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⑴哲学研究方法

⑵历史研究方法

⑶制度研究方法

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⑴来自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①社会学研究方法

②经济学研究方法

③心理学研究方法

⑵来自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①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生物学-系统论)

②政治沟通分析方法(信息论、控制论)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一)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孔子:

“为国以礼”(礼治)

“为政以德”(德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

主张“以德行仁”的“王道”

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二)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

“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而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墨家“兼爱兴利”的政治思想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四)法家“以法治国”的政治思想

韩非子:

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二、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一)古希腊罗马:

“古典政治学”时代

1.时间:

古希腊、古罗马

2.研究主题:

关于城邦的观念和理论,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3.理论特点:

政治思想与伦理学相结合。

4.理论贡献:

⑴柏拉图:

西方政治思想的萌芽,为西方政治学奠定了理性主义基础。

⑵亚里士多德:

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

奠定了西方政治学概念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⑶塞涅卡:

提出世界国家理论,提出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的世界国家理论。

(二)中世纪时代:

“神学政治学”时代

1.时间:

中世纪

2.研究主题:

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

3.理论特点:

政治学与神学相结合。

4.理论贡献:

⑴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

神正论、双城论

⑵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信仰和理性、自然法理论

(三)现代时期:

“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

1.时间:

现代时期

2.研究主题:

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国家学说)。

3.理论特点:

理性主义:

以人本主义为指导;以个人主义为本位;以理性思考为方法。

4.理论贡献:

⑴文艺复兴时期的权力理论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布丹:

提出了近代国家主权学说,认为“主权是在一国中进行指挥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

⑵17—18世纪的自由平等学说

自然状态—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分权制衡—自由平等

⑶18世纪末至19世纪:

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

边沁:

创立了功利主义理论。

密尔:

对功利主义作了系统阐述。

也是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⑷19世纪:

实证主义

孔德、斯宾塞:

提出的实证主义思想导致了对政治的实证研究。

(四)当代时期:

“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1.时间:

当代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

2.研究主题: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一次大战):

国家

第二阶段(两次大战之间):

权力

第三阶段(二次大战以后):

政策的制定过程

3.理论特点:

传统的政治哲学研究开始向政治科学研究转变。

价值观念上相对主义盛行;研究方法上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成为主要方法。

4.理论贡献:

一是政治理论方向;二是行为主义政治学。

⑴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开端阶段(20世纪初)

1908年,美国政治学家本特利发表《政府的过程——一项关于社会压力集团的研究》,把政治过程解释为压力集团在政府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

1908年,英国政治学家沃拉斯发表《政治中的人性》,将心理学研究应用于政治学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考察。

⑵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阶段(二战前几十年)

⑵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阶段(二战前几十年)

1936年,拉斯韦尔发表《政治学:

谁得到什么?

何时和如何得到》

该书认为政治是精英(who)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when)通过象征、暴力、物资等手段(how)获取尊重、安全、收入等价值(what)的过程。

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鼎盛阶段(五六十年代)

伊斯顿发表“政治系统分析三部曲”——《政治体系》(1953)、《政治分析的结构》(1965)、《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1965),将系统科学引入政治学研究,从系统的角度将政治的功能理解为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五)新的趋势:

政治哲学的复兴

7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政治学走向衰落,政治哲学开始复兴。

其标志是正义理论研究的成就。

⑴罗尔斯:

《正义论》

正义的价值: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

正义的主要问题:

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

Veilofignorance无知之幕

Themaximinrule最大最小值规则

Justiceasfairness作为公平的正义

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和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

两个基本的正义原则:

第一个原则(平等自由原则):

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

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差别原则);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公平机会原则)。

第一,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⑵诺齐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诺齐克认为不应把正义的重点放在财产和利益的平均分配上,而应该放在尽最大努力来捍卫个人自由和权利上。

minimalstate最弱意义的国家:

国家不可以使用强制手段迫使某些公民援助其他公民,也不可以使用强制手段禁止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和自我保护。

持有正义论的三个原则:

第一,持有的获取正义原则;

第二,持有的转让正义原则;

第三,矫正的正义原则。

1.一个人依据获取的正义原则获取了一个持有物,这个人对这个持有物是有资格的。

2.一个人依据转让的正义原则从另外一个有资格拥有该持有物的人那里获取了一个持有物,这个人对这个持有物是有资格的。

3.除非通过1与2的(重复)应用,否则任何人对一个持有物都是没有资格的。

⑶社群主义

致力于对罗尔斯正义论的前提——自我概念进行批判。

 

第三讲政治体系

一、政治体系概述

(一)政治体系的含义

政治体系就是由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二)政治体系模式

1.政治体系的“输入”部分

要求、支持

2.政治体系的“输出”部分

决策、行动

3.“守关人”(GateKeeper)

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

二、国家及其结构形式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1.国家概念

汉语中的“国家”至少有三种含义:

一是领土意义上的国家(Country);

二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Nation);

三是政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

国家(state)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指一定地域之内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2.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历史上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主要有:

神权论;

契约论;

暴力论……

3.几种代表性的国家观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观主要有:

社会共同体说;

国家契约说;

国家要素说——三要素说:

主权、领土、居民;四要素说:

主权、领土、居民、政府。

4.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第一,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二,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

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的职能

基本职能:

㈠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

㈡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内部职能:

㈠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㈡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二)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

2.单一制

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

具有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的国籍。

3.复合制

联邦制:

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各成员单位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而各成员单位可以建立自己的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只有联邦作为主权国家,全国人民具有共同的国籍。

邦联制:

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一般没有统一的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但设有一个由各成员国派出代表组成的中央机关。

邦联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预算和国籍,各成员国可自由退出邦联。

邦联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国家。

4.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这种单一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单一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府和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府概说

广义地说,政府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现有序统治的机制;狭义地说,政府即国家权力机关的统称。

有时候,人们也把行政机构称为“政府”。

(二)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的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和国家权力的象征。

国家元首有“虚位”与“实位”之分;形式上通常有以下权力:

A.签署和颁布法律,发布命令;

B.召集议会,宣布解散议会;

C.任免政府首脑及其他高级官员;

D.统帅武装力量;

E.作为国家最高代表进行外交和外事活动;

F.宣布紧急状态;

G.宣布大赦、特赦,颁发和授予国家荣誉。

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

立法机关有一院制和两院制之分。

立法机关主要有以下权力:

A.立法权:

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

B.财政权:

监督和控制政府的税收和开支。

C.监督权:

包括:

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议会制国家的议会拥有倒阁权;弹劾;质询。

3.行政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是实施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有:

A.执行法律;

B.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C.处理对外关系事务;

D.军事权;

F.立法参与权。

4.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是以司法审判的方式维护法律的权力机关,它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

司法机关的职能一般划分为三部分,即侦察、诉讼和审判,分别由国家安全部门、检察部门(检察部门只有公诉权)和法院担任。

(三)政权组织形式

1.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

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组织的内部构成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君主制

君主制的一般特点:

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君主一般是世袭的、终身的(没有任期限制)。

专制君主制:

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立宪君主制:

君主拥有某些最高国家权力,但这些权力由宪法加以规定和限制,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机关的制约。

3.共和制

共和制的一般特点: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严格的任期限制。

议会共和制:

总统是“虚位”国家元首,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责。

总统共和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

半总统制:

总统拥有重大权力,总理由总统任命。

但总理和政府又必须向议会负责,当议会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也要向总统提出辞职。

④委员会制:

政府作为议会的执行机关实行“合议制”。

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4.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基本特点: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第四,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四、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政党的特性和功能

1.政党的概念

政党是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政党的特性

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④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3.政党的功能

第一,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第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第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第四,组织政府的手段。

(二)政党制度

1.一党制

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实行一党制的国家:

极权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

2.两党制

由两个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特点:

第一,只有两个主要的政党具有赢得政府权力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赢得选举的多数党一般可以单独执政,而少数党则成为反对党;

第三,政府权力在两党之间轮流交替。

3.多党制

两上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又可以分为两极多元、多元并存、一党独大等情况。

4.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涵义和特征: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三,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第四,宪法和法律是各政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五、社团组织及其活动方式

(一)社团组织概说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二)社团组织的分类

1.社区性团体

特点:

自然形成

滕尼斯:

“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的人群组合。

举例:

家庭、部落、种姓组织、种族集团等

作用:

在现代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正在淡化。

2.制度性团体

特点:

由于担任某种正式的制度化职位而形成

举例:

政府官僚、军事集团等

作用:

直接参与政府决策过程

3.协会性团体

特点:

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愿望或态度,并自愿加入

举例:

西方社会的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

作用:

提供了正式的政治组织之外的政治制度化途径,也提供了政治沟通的多重渠道。

(三)社团组织的活动方式

西方国家的压力集团:

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压力的集团。

院外活动集团

西方国家政治性社团的活动方式:

⑴游说;

⑵决策咨询;

⑶社交活动;

⑷支持竞选;

⑸主导舆论;

⑹非常规方式。

 

第四讲政治行为

一、政治行为及其基本形式

(一)政治行为的概念

1.狭义的理解

政治行为是公民作为个人或团体参与政治过程所采取的行动。

2.广义的理解

政治行为是政治体系中所有政治角色(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社会组织、选民等)参与其中为实现社会资源管理和分配而采取的活动或行动。

(二)政治行为的基本形式

1.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是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2.政治统治

政治统治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3.政治管理

政治管理是公共权力机关和政府官员通过公共权力体系实现社会资源管理的全部活动。

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A.共同

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

B.区别(政治统治/政治管理)

a.行为主体不同:

国家政权/一切权力主体

b.客体不同:

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多数人

c.原则和要求不同:

秩序和稳定/秩序和效率

d.目的和功能不同:

统治利益的直接体现/还肩负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管理的途径:

政治领导;

政治决策;

政治组织;

政治协商;

政治沟通;

政治监督……

4.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个人或个人组成的集体影响公益或公共资源分配的活动。

政治参与的方式有:

投票、选举、结社、集会、请愿、发表言论、游说、政治冷漠及其他(罢工、示威、游行、静坐等)

政治行为的基本形式

二、政治行为的现代性转化

(一)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一个社会中人们处理社会关系比较持久的习惯性的方式。

(二)政治行为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

传统模式现代模式

情感倾向性情感中立性

自我倾向性集体倾向性

特殊倾向性普遍倾向性

社会归属倾向性社会成就倾向性

扩散性精确性

三、重点内容:

政治决策

(一)决策与政治决策

1.决策的含义

指个人、团体、商业机构或政府组织采取某种行动的计划。

(一)决策与政治决策

2.政治决策的过程

1.政策动议(policyinitiation)

2.政策预估(estimatiom)

3.政策选择(selection)

4.政策实施(implementation)

5.政策评估(evaluation)

6.政策终结(termination)

(二)决策形成理论

1.(泰罗)理性决策模式

主要特点:

第一,以“经济人”为核心概念;

第二,以理想的目标为导向;

第三,以理性的比较和选择为方法。

2.(赫伯特·西蒙)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理论前提:

人的理性的局限性:

⑴受个人知识能力的限制;

⑵受客观世界复杂性的挑战;

⑶受价值体系的限制。

主要特点:

决策的标准应当是“满意”而不是“最优”。

3.(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式

基本内涵:

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取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基本原则:

第一,按部就班原则;

第二,积小变大原则;

第三,稳中求变原则。

4.官僚组织模式

基本特点:

是组织过程模式和官僚政治模式的统称。

组织过程模式:

强调大型组织中所存在的价值、设想及习惯的行为模式对于决策的影响。

官僚政治模式:

强调追求各自利益的个人和机构之间的讨价还价对于决策的影响。

5.信仰体系模式

基本特点:

强调决策过程中信仰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政策的变化被理解为持有不同信仰体系的力量之间平衡变化的表现。

主要观点:

人的信仰体系构成呈现3个不同层面:

核心信仰体系、次级信仰体系、辅助信仰体系。

当核心信仰体系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首先会在次级信仰体系和辅助信仰体系层面做出调整。

(三)决策评估理论

1.决策评价的“3E”理论

A.效力(effective)原则:

强调政策的实施能够尽可能实现政策目标。

B.效率(efficient)原则:

要求政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效力。

C.经济(economical)原则:

要求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效力的成本最低。

2.决策评价的四个方面

A.稳定和秩序;

B.经济繁荣与发展;

C.公民权利和职责;

D.民主规则。

 

第五讲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特性和基础

(一)政治权力的含义

1.权力

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2.政治权力

指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