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744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作业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时作业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时作业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时作业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时作业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课时作业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课时作业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课时作业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课时作业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课时作业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课时作业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本.docx

《课时作业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作业本.docx

课时作业本

3.“浮”字充分显示了身不由己的处境,“亭亭”二字描绘浮云的耸立而无所依靠,暗示游子的孤独无依,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

本诗采用象征手法,写游子而以浮云作比,赋浮云以人的感情,抒发客居的厌倦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表达了漂泊无定的凄苦之情及无法回家的抑郁、痛苦之情。

 

5.⑴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解释2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

(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

⑵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

(意思接近即可)

 

干将、莫邪

干将奉吴王阖闾命作剑,采铁精金英,三月不能熔化。

其妻莫邪乃断发剪爪投入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风装炭,金铁乃濡,遂成二剑,阳名干将,阴名莫邪。

剑成,其妻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而死。

 干将只将“干将”献给吴王。

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

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

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

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

而在千里之外的荒凉的贫城县,在一个叫延平津(今福建南平)的大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年轻的白龙。

这条白龙美丽而善良,为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贫城县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县城的名字也由贫城改为丰城。

可是,当地人却时常发现,这条白龙几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张望,象在等待什么,有人还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泪水。

7

(1)欲报国杀敌却壮志未酬的英雄的形象。

(先扬后抑)

(2)用典“莫邪”此指剑,也喻指自己才能卓越。

“楼兰”借指北方的金国,“斩楼兰”表现了自己为国杀敌的理想。

用典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诗歌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9.

(1)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前后呼应,表明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

这样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怒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

(2)衬托。

诗人沿路看到的村庄“有鸣鸦”,“无鸡犬”;能“见”到的是“花”,“不见”的是“人烟”。

以“有”衬“无”,以“见”衬不见,尽显荒凉破败的惨景。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

但就其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而言,大体可概括为:

①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杜牧《过华清宫》;反映离乱的痛苦如:

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②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

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

苏轼《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

杜甫《兵车行》。

③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

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④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

白居易《琵琶行》

⑤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⑥哲理诗“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看看下面的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溪水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村前。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书扇示门人

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唐重情,宋重理,神韵追求上,唐豪迈端庄,宋奇峭流畅;表现技巧上,唐尚虚,空灵浑成,宋尚实,工巧细密;措辞用语上,唐重声律之美,多练虚字,宋重口语化,兼练虚字。

而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

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一提到宋代的哲理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朱熹的《观书有感》。

  《题西林壁》是理趣诗的著名范例,而唐诗中少有这种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种诗,既是说理,又很有诗味,它以理语入诗,即用诗来说理,在描写景物中说明一个道理。

这就是理趣诗。

《题西林壁》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精警简括。

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同属理趣诗一类的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朱熹的《观书有感》亦是理趣诗,以理语成诗,却又别开生面: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的突出特点是:

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

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

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

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

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

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

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卢梅坡,只知为宋人,其他不详,可见其知名度不大,可他的哲理诗《雪梅》,却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几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

此诗好就好在:

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

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卢梅坡还有一首同题《雪梅》诗,也是出类拔萃的咏梅之作: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另有宋人哲理诗压卷之作美誉的是杨万里的《过松塬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此诗也是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

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

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

"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

三四两句,集中作答: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

此诗理趣与诗味交融,深启心智。

  总之,宋人的哲理诗以哲思的景物化为特点,内蕴极为深刻,在诗史上成熟而独特,能独树一帜。

而唐人的所谓哲理诗,带有初创性,只可说具有哲理性。

哲思浑然于景事之中而成至理,才是哲理诗的绝妙特征。

您可能也喜欢:

喻理诗词鉴赏2011.11.20

喻理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专题讲案2011.06.14

诗词鉴赏专题讲案

谈谈诗歌的“理趣”2010.02.13

谈谈诗歌的“理趣”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专练128题2010.04.17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专练128题

喻理诗鉴赏2010.04.27

喻理诗鉴赏

诗词鉴赏教案2010.04.03

诗词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12009.12.29

古代诗歌鉴赏1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2010.04.11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代诗歌鉴赏22010.04.09

古代诗歌鉴赏2

古代诗歌鉴赏32009.12.29

古代诗歌鉴赏3

莫说宋诗味如蜡2010.02.22

莫说宋诗味如蜡

咏物诗词鉴赏精讲精炼2011.11.19

咏物诗词鉴赏精讲精炼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梳理提要2010.04.17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梳理提要

古代名人的读书诗2009.12.14

古代名人的读书诗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245)|评论(0)|引用(0)|举报

 

鲁迅郭沫若的“反七步诗”

 

李珂:

别有情趣作家诗

历史上的今天

∙品出语文味2010-12-2918:

06:

01

∙读书2010-12-2917:

58:

05

∙我们之所以创办学校2010-12-2917:

50:

01

∙世间唯美唯母亲2010-12-2917:

44:

59

∙张恨水:

人生长恨水长东2010-12-2917:

06:

15

相关文章

∙谈谈诗歌的“理趣”2010-02-1312:

48:

51

∙古代哲理诗2010-05-1309:

18:

59

∙哲理诗歌精选2010-10-3021:

33:

30

∙古代哲理诗词欣赏(转载)2010-08-1916:

03:

38

∙人教版初中语文哲理诗简析集锦2009-11-1020:

27:

01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乐涯

xx197509

ayzxcjw

yujia_zh

shiyifou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

验证码:

换一张

 

上一页1...-1-1-1-1-1-1-1...-1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