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857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

[论述题]1、唯物主义

2、主观唯心主义

3、劳动

4、意识

5、规律

6、发展

7、矛盾

8、质变

9、反映论

10、价值

11、生产力

12、社会存在

13、经济基础

14、阶级斗争

15、人民群众

  

参考答案:

1、唯物主义:

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物主义。

2、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

3、劳动: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4、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

5、规律: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6、发展:

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带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7、矛盾:

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质变:

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9、反映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认识论思想。

10、价值: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表示客观事物对人自身的关系,对人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

11、生产力:

是标志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生产力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2、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3、经济基础: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14、阶级斗争:

是指阶级社会中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利益根本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形式。

15、人民群众:

作为历史范畴,首先有它量的规定性,即指“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1:

[论述题]

1、什么是哲学?

2、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旧哲学的实践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5、人类实践所具有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7、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8、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9、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10、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11、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作用?

12、如何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

13、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它的功能?

14、世界发展的两种过程有哪些主要区别?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答案:

1、什么是哲学?

答:

首先,哲学是智慧之学。

其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再次,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最后,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

哲学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因此,哲学的思维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是对具体思维成果的再思维,是思维的思维,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基础上的再思维。

所以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最一般的知识,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所以,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

3、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

答: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产生有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背景,这就是商品―市场经济。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商品―市场经济的时代,他从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和难题出发,对现实社会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指明发展的方向,预示发展的未来。

事实上,马克思一生活动的鼎盛时期,都集中于经济领域的研究,深刻地剖析了商品和资本,他的哲学思想与经济学研究有机地溶为一体。

所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要以商品―市场经济为背景,是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的哲学理论。

从这样一个大背景来看,我们今天仍然是这样的时代,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旧哲学的实践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社会生活发展程度的时代局限;社会结构关系和社会本质的展露不充分;剥削阶级的阶级偏见和统治需要;以及人的认识的直观性与片面性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人的实践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被全面而深刻地得到科学揭示,至多仅就人类实践活动的某个方面或某种具体形式进行了有限而局部的描述。

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基础上,密切关注并积极投身于当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分析和捕捉社会发展的本质性、规律性、过程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首先抓住并揭示了生产劳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进一步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把人类的社会实践最终作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纷繁复杂关系的一把钥匙,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科学、严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5、人类实践所具有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

实践活动通常具有两大社会功能:

第一,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

第二,实践优化主体的功能。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基石,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了哲学对物质的揭示是对有关外部世界的普遍属性和共同本质的揭示,是一个哲学范畴,而不是具体科学所涉及的物质概念。

正确处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坚持了哲学的一元论,与哲学多元论彻底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与唯心主义哲学彻底划清了界线。

第四,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五,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

十分明确地坚持了辩证法的立场,从根本上否定了形而上学。

第六,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仍然看成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自然历史过程,从而彻底地摈弃了长期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唯心史观。

7、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地提出和解决了世界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说明了解决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界定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并分析了物质的各种特性,为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对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实际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这取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它的发展的无限性。

科学和哲学只能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只能是一个无穷的进展过程,

8、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

第一,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

第二,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已使辩证思维方法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前提。

因此,自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9、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答: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

通过这些过程,人们在整个人类无限的认识范畴中,凭借自己有限的认识能力,不断地去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客观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实践之中,让其得到检验,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作出贡献。

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10、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

因此,只有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

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主要理由是: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祥地。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1、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作用?

答: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一定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过程。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具体表现为:

12、如何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各种政治法律设施和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法律设施是政治结构中的实体性因素,政治法律制度是制度性因素。

由于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上的,所以马克思又将政治结构叫做政治上层建筑。

13、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它的功能?

答: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一旦形成,就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最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对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结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有机体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这些功能主要是:

反映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控制社会和人的活动和创新等功能。

14、世界发展的两种过程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们是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形式。

第一,发展的主体不同。

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的主体是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自为形式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而社会的主体是人。

第二,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不同。

自在形式的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是纯粹的“物―物”矛盾,即物与物的交互作用,是纯粹的物质能量转换过程。

而自为形式的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则是“人―物”矛盾,即人与物的交互作用。

第三,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从两种发展形式的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自在形式的规律起作用的方式具有盲目自发性;自为形式的规律起作用的方式则具有自觉目的性。

第四,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

自在形式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动力学规律,自为形式则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社会化大生产使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辩证性质得到突出表现。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使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充分显示出来,使人们有可能科学地揭示社会结构中各部分的关系,从而把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变革的内在动力。

再次,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发展的速度迅速加快,充分显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辨证性质,证明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表明任何社会制度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从而有力地打破了过去那种“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为辨证的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

最后,社会化大生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使人们打破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有可能联系世界各民族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1:

[判断题]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参考答案:

正确

2:

[判断题]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参考答案:

正确

3:

[判断题]3、发展的实质就是新陈代谢。

  

参考答案:

正确

4:

[判断题]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参考答案:

正确

5:

[判断题]5、事物的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参考答案:

错误

6:

[判断题]6、否定的实质就是对事物的消灭和发展的结束。

  

参考答案:

错误

7:

[判断题]7、时间先后相继的联系就是事物的因果联系。

  

参考答案:

错误

8:

[判断题]8、假象就是错觉。

  

参考答案:

错误

9:

[判断题]9、反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写。

  

参考答案:

错误

10:

[判断题]10、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参考答案:

错误

11:

[判断题]1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决定力量。

  

参考答案:

错误

12:

[判断题]12、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参考答案:

正确

13:

[判断题]13、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矛盾。

  

参考答案:

错误

14:

[判断题]14、社会改革就是社会革命。

  

参考答案:

错误

15:

[判断题]15、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参考答案:

正确

1:

[论述题]

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3、联系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4、如何理解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

意识的本质就是它同物质的相互关系而言的关于意识的质的规定性。

可从两方面来加以解释:

一是从它的物质基础来讲,它是人脑的机能。

二是从它的内容来看,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就意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来看,意识包含知识、情感、意志多个方面,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首先,意识的活动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且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其次,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再次,意识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作用。

最后,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表现为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人们充分发挥我们的意识能动作用,也要通过正确有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

?

实践才能达到。

并且,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也是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才能实现的。

2、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答: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地理环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它的好坏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的质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过程。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具体表现为: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无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最基本的前提则是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取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这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联系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它体现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由此也就强调理论要根据实际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从来不把自身视为已完成的封闭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批判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冲破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理论的包围,抓住了时代重大课题,并通过深入实践去解决它,从而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理论。

列宁也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实际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时,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实际,创立了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从而取得了胜利。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立足于中国实际,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探索,终于找到―条适合于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4、如何理解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答:

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所谓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即通常所说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会领域中存在普遍的因果关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原因;第二,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制约性;第三,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社会运动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社会发展的选择性是指社会的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有以一定方式在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确定活动的目的和方式的自由。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由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而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则取决于该社会所处的选择性空间。

由于历史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因而社会发展过程又表现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首先表现为:

从纵的方向看,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社会历史总是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多样性则表现为不同的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的向前发展。

其次,从横的方面看,其统一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有着共同的本质,有着共同的生产方式和国家性质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答: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

首先,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

第一,两者有不同的规定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就矛盾存在和性质的普遍性而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就具体矛盾的表现形式而言,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第二,两者有不同的特点。

共性概括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而不可能包括同类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因此,共性比个性深刻、抽象、普遍,个性则比共性生动、具体、特殊。

其次,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

第一,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事物都是具体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而个性只能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现。

脱离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

第二,两者是相互贯通的。

共性与个性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关系,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所谓“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实际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

一是分析该矛盾与其他矛盾的质的区别;二是分析该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的特点;三是分析该矛盾内部矛盾双方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把握事物所处的条件,这不仅是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出发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完成了这种结合,给中国革命带来了胜利,邓小平在建设时期完成了这种结合,给中国建设带来了大发展。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三,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原理决定了离开个性来谈共性,或者把共性同个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都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教条化倾向。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同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化为各国的民族形式,并与各国发展变化着的实际紧密结合。

1:

[论述题]

1、从前有一个自称专门医治驼背的大夫,在招牌上写着:

“无论驼得什么样,像弓的、像虾的、像锅的,只要经本人的医治,立马便直。

”有个患者信以为真,于是找到他医治。

这个大夫拿了两块木板,把一块木板放在地上,让驼背患者趴在上面,把另一块木板压在患者的背上,然后用绳子绑紧。

接着便自己跳上木板拼命地在上面乱踩起来……驼背患者疼得大喊救命,他也不理会,结果患者的驼背终于给弄直了,但是人也一命呜呼了。

驼背的儿子前来与这个大夫评理,这个大夫却说:

“他只是要我把他的驼背弄直,所以我只管把他的背弄直,他的死活与我何干?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中的大夫,只医治驼背而不顾病人死活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

(2)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实际工作带来什么重要启示?

2、农夫养了一群羊,放牧的时候,他总是放声高唱:

“我的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农夫感到有点遗憾,羊群中有一只黑羊,它的黑色皮毛很是难看,农夫想“等黑羊长大些就把它卖掉。

这样我的羊群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冬天到了。

突然遇到了暴风雪,农夫与羊群走散了,他四处寻找,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

正在焦虑之际,农夫忽然看见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

跑过去一看原来是那只黑羊,所有的白羊就在它的旁边。

农夫兴奋地抱起那只黑羊:

“真多亏了有你呀!

”春天来了,农夫的羊群里又多了几只黑羊,他的歌声依旧嘹亮:

“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农夫从讨厌黑羊转变为喜欢黑羊,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2)这个“黑羊立功”的寓言故事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对实际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3、在一个被沙漠围困的村庄里,人们守着一小片绿洲过了几千年,不知有多少人曾经试图走出这片封闭的土地,但是从来没有人能够走出去。

一次次的失败使村子里的人们认定这片沙漠是根本无法走出去的。

突然有一天一个年青人想闯出去,村里的人纷纷前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