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884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docx

语12秋13走进高考序

教师

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

课型

专题

课题

走进高考:

教学目标

熟悉序的特点。

能对序这类文章的结构深入分析,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及写作意图。

教学安排

版块

建议时长

1

经典考题

40分钟

2

知识梳理

10分钟

3

能力提升

35分钟

4

实战演练

35分钟

5

作业

30分钟

高三语文秋季班教案

 

真题解析:

201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真题

《方月斯诗草》序

顾炎武①

①与方子定交,今且六年。

②余客钟山而方子亦侨居云间,不数数见。

顷冬春之际,余以仇家之讼至云间,逆旅中困不自聊,而方子时时相过慰藉,与余周旋两月。

③因出其诗草示余。

读之、如听河上之歌,令人感慨欷歔而不能止也。

④方子生于楚,长于吴,以绝群之姿,遭离困厄,发而为言,磊块历落,自其所宜。

余独喜方子之诗在楚无楚人剽悍之气,在吴无吴人浮靡之风。

⑤不独诗也,其人亦然。

夫方予以妙年轶才,当天下有有之日,明习掌故,往往为设方略,可见之行,岂独区区称能言之士哉!

若方子者,吾望其能从政,继先公为名臣矣。

【注】①顾炎武:

明清之际文学家、思想家,反对空淡,主张文学应当经世致用。

知识卡片: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概括第②段段意。

(3分)(★★)

 

2.第④段中,最能表现方月斯诗歌情感特征的词语是口口口口。

(2分)(★★)

 

3.对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抒情叙述B.抒情议论C.描写议论D.描写说明

4.作为诗序,本文为什么没有对方月斯的诗多作介绍?

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一、认识“序”

1.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

“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2.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二、阅读技巧

(一)准确判断文体:

可以由判断此篇序跋文是自序还是他序开始,如果是他序,根据有效信息确定序作者与诗文作者的关系,可以大致明了序作者的写作内容与基本态度。

如《秋寻草序》为自序,抒发个人怀抱、记录个人家居生活居多;《南昌刘应文文稿叙》中,序作者为长辈,作序之中兼有批判时事之言,借此以勉励晚辈;《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作者苏轼为韩魏公门人(学生),文中富含赞美之已。

 

(二)读出次要写作对象与主要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

优秀的序跋文不仅叙述作序的动机、缘起,简介著作,更在于抒发对人生、身世的感慨、提出自己对学术、文艺的看法、借古讽今,总结朝代盛衰、兴亡的教训等,因此,序作者在落笔时思接千载。

如《南昌刘应文文稿叙》中,由江西山水写至江西之文的近况与传统,最后写到刘应文之文,表明此文写作缘由及意图。

其中江西山水及江西之文,为次要写作对象,刘应文之文应该是主要写作对象,作者由前二者慢慢铺垫,表达对当今江西为文之弊的忧虑,进而勉励刘应文之创作需注重积累,一气呵成。

苏轼《书韩魏公黄州诗后》,由黄州山水而至黄州人,进而写到王元之,最后写到韩魏公其人,由山水写黄州人之朴实,又有黄州人、王元之衬托出韩魏公之德行,可谓曲尽其妙。

黄州山水、黄州人、王元之,都是次要写作对象,但不可或缺,除衬托主要人物之外,也表达出作者对民风与百姓的态度,百姓与官员的态度,因此,思接千载之笔,在序跋文中更显示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思考。

(三)特别关注作者抒情、议论的句子,把握作者的基本感情。

这类句子一般会有一些标识。

从位置上看,一般在文章后半部分,或者在每段文字的后半部分;从词语上看,有“呜呼”等引语,如《南昌刘应文文稿叙》中“呜呼,此何为者哉!

大抵其人,于学无所养,于德无所蓄”“其通今博古,养德制行,所从来者远矣”等。

(四)关注此类文体可能涉及的基本命题:

文艺创作的基本问题,及文艺理论问题。

因为此类文体不只是写人,还有许多表达的是作者对文学艺术的评价问题。

如《秋寻草序》中所言之泛游山水、信胸中之感以为诗;《太史公自序》中发愤著书之说以及后来韩愈“不平则鸣”。

欧阳修“穷而后工”的见解;《陶渊明集序》中人品与文品的统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反对辞藻华丽之作,倡导有“兴寄”有“风骨”,大致而言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等。

因此,涉及到此类文章时,需要结合平时自身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判断来归纳、理解作者的观点,这样方能于契合之余,游刃有余地答题。

 

(一)真题解析:

2012年上海春考高考语文真题

《进舟赋》序

何景明

①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

至永宁,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

②时霜降石出,江狭水迅,机发矢激,其势不得少留,甚惧之。

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闲,自招于前,一人柁于后。

柁者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老篙师者额之指之目之,而左而右而缓而急,无不应者。

其舟之欹正疾徐,皆与水势宜,不为岸防,不与石斗。

予甚安焉。

③问曰:

“尔之为舟,将有道乎?

”老篙师执篙进曰:

“有,敢请言之。

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

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

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

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

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

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

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

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

吾之道如此已矣。

④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

因序其言,为赋以自励。

1.第①段写“陆走之勤”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第②段描写作者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B.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

C.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D.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

3.概述老篙师的御舟之道。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

(2分)(★★)

A.叙议结合  B.欲扬先抑  C.正反对比  D.侧面衬托

5.从全文内容看,御舟之道与□□之道及□□之道是相通的。

(2分)(★★)

 

(二)真题解析:

2007年上海春考高考语文真题

《酌古论》序

陈亮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

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

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

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

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

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

指写文章②较然:

明显

知识卡片:

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

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年少聪颖,博览群书,纵论古今,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

”淳熙五年(1178)诣阙上书论国事。

后曾两次被诬入狱。

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

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存词70余首。

 

1.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1分)(★★)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3.“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2分)(★★)

4.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

(3分)(★★★)

 

 

(一)

秋夜小洞庭离宴序

【唐】苏源明

①源明□东平太守征国子司业①,须昌外尉袁广载酒□回源亭,明日遂行,□夜留宴。

会庄子若讷过归莒,相里子同祎过如魏,阳谷管城、青阳权衡二主簿在座,皆故人□。

②彻馔新樽,移方舟中。

有宿鼓,有汶簧,济上嫣然能歌五六人共载。

止回源东柳门,入小洞庭,迟夷彷徨,眇缅旷漾;流商杂徵,与长言者啾焉合引;潜鱼惊或跃,宿鸟飞复下,真嬉游之择②耳。

源明歌曰:

“浮涨潮兮莽迢遥,川后③礼兮扈予桡。

横层沃兮蓬迁延,川后福兮易予舷。

月澄凝兮明空波,星磊落兮耿秋夜。

夜既良兮酒且多,乐方作兮奈别何!

”曲阕,袁子曰:

“君公行当挥翰右垣,岂止典胄米廪④邪!

广不敢受赐,不念四三贤!

”源曰:

“所⑤不与吾子及四三贤同恐惧安乐,有如秋水!

③晨前而归。

及醒,或说向之陈事。

源明局局⑥然笑曰:

狂夫之言,不足罪也。

【注】①东平:

唐代郡名。

后文的须昌、莒、阳谷、青阳、宿、汶、济上,均为地名;庄若讷、相里同祎、管城、权衡等是当时的几位贤士。

②迟夷彷徨:

悠然荡漾。

眇缅旷漾:

水面渺远幽旷。

流商杂徵:

乐曲悠扬。

长言者:

唱歌的人。

啾:

吟唱。

嬉游之择:

游玩中最妙之事。

③川后:

河神。

④君公:

敬称对方。

行当:

此行应当。

挥翰右垣:

担任中书省官员。

典胄米廪:

代指国子监司业。

⑤所:

如果。

⑥局局:

俯身大笑的样子。

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2分)(★★)

A.随以至矣B.从于及也

C.随于至也D.从以及矣

2.对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写于作者调任国子监司业,离开东平之时。

B.全文记述了与友人泛舟湖上,游宴达旦的情景。

C.作别时,友人祝愿作者在仕途上有更大的发展。

D.秋夜临别不免感伤,良宵美景仍萦绕浓浓愁绪。

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2分)(★★)

 

4.对第④⑤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袁广委婉提示作者,要看在老朋友的面上,提携大家。

B.作者回答愿与友人同甘苦,表现了真挚、坦诚的友情。

C.文末将前面对话当作酒后狂言,请友人原谅自己轻诺。

D.高雅的歌词与饶有趣味的对话相交织,行文富有变化。

5.本文既是赠序,也是游记,请任选一个角度,简析本文的文体特点。

(4分)(★★★)

 

(二)

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

①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

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

②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①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

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

时崇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崇释、老②,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

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

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

③呜呼!

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④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

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

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

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

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

,予未之信也。

,予亦未之信也。

⑤正之之兄官于温,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

子欲默,安得而默也?

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

【注释】①诎:

同“屈”。

②杨、墨:

杨:

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

墨:

墨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

政治家。

③释、老:

即佛教与道教。

选自2016年上海市崇明区一模考卷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焉尔B.也哉C.矣乎D.之邪

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君子即使穷困潦倒也要坚定志向改变时俗。

B.孟子和韩愈因为学术素养深厚而成为君子。

C.君子与众人的区别在于坚定志向不从时俗。

D.君子要超越众人使自己能在当世显露出来。

3.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的两个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一日得志于吾君

②以正之之不已

③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

④而不至焉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

5.作为赠序,本文有赞许义和勉励义,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议论色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分)(★★★)

 

 

1.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

2.方法提炼。

3.请把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请在此处写下你的学习心得:

 

 

三游洞序

白居易

⑴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①,微之②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

又明年春,各祗命③之郡,与知退④偕行。

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

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⑵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⑤,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

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自未讫戌,爱不能去。

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⑶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

“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

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

”予曰:

“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

”微之曰:

“诚哉是言矧⑥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

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

”仍命予序而纪之。

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

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嵌间。

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①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授忠州刺史。

②微之:

元稹,字微之,白居易的诗交好友。

③祗(zhī)命:

奉命。

④知退:

白居易弟弟白行简的字。

⑤梯危缒(zhuì)滑:

在高的地方架梯子爬,在滑的地方拴绳子拉。

⑥矧(shěn):

况且,何况。

1.在第⑶节中找出与第⑵节画浪线句相呼应的句子(2分)(★★)

 

2.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⑴节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B.第⑵节写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

洞内景致特点可用险、惊、幻概括。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D.这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诗序——作者为三人游洞后所赋诗作的序。

3.第⑵节画双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用“/”为第⑶节画线句断句。

(2分)(★★)

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

5.第⑶节中“通夕不寐”的原因有哪些?

(用自己的话表述)(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