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938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5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docx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利用显微镜对微观事物进行观察。

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4、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5、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6、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7、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8、在探究中意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

教学

重点

难点

1.能对实验现象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本单元课时安排:

1.病毒1课时

2.细菌1课时

3.真菌1课时

课题

1、病毒

课时

1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物发霉的条件。

3、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能对实验现象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教具

图书、有关病毒资料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调查常见病毒传染病的种类,交流病毒是一类怎样的生物。

(1)以查阅相关图书、走访、上网的方式搜集由病毒感染的疾病有哪些?

如何预防?

(2)用资料卡的形式简单说明病毒的结构、大小以及它的生活、繁殖方式。

从而扩大学生对病毒的认识,使学生对病毒的形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活动二:

教师给学生提供有关病毒资料,进一步认识病毒。

(1)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

知道为什么每个人小时候都要吃“糖丸”,它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对课前调查了解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的阐明。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适当的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2)讨论:

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呢?

由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病毒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病毒的资料,以“我知道病毒……”的形式启发学生表达、交流自己对病毒的新认识,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提前预防和及时发现病毒引起的疾病打下基础。

活动三:

制作剪贴报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制作有关病毒知识的剪贴报,以加深他们对病毒的认识,提高他们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活动四:

拓展活动

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掌握了病毒的特性,才有可能战胜病毒,感悟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

小组讨论、交流

举手回答问题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与交流,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来回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

题,老师适时指导。

让学生自由谈收获

让学生把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可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适当指导

1、病毒

一、特点:

病毒很小

二、基本形态:

杆形、球形、蝌蚪形

三、活动特点:

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

学生达标情况

班级

上课人数

达标人数

达标率

矫正后

达标率

课题

2、细菌

课时

1

1、想知道,爱提问。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在探究中意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具

显微镜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探究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1)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对细菌三种形态的认识,从而得出结论: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永久图片或临时装片,从而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活动二:

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讨论: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适时的展示相应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交流认识到:

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只有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2)对于“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教师可提出疑问:

“广阔的自然界每天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几亿年过去了,死亡的动植物为什么不会堆积如山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细菌促进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图或动画软件把腐生细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回来,丰富学生的认识。

活动三:

自由活动

在学生了解有关细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怎样预防病菌入侵,提高学生对有害细菌的自卫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活动四:

拓展活动

讨论:

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在一个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进一步理解“细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所起到的作用”。

汇报,交流。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永久图片或临时装片。

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思考,交流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2、细菌

一、细菌的基本形状:

球状、杆形、螺旋形

二、细菌不只是人类的朋友,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

课题

3、真菌

课时

1

1、了解病毒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利用显微镜对微观事物进行观察。

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教具

资料卡

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蘑菇生活在什麽样的环境里?

观察蘑菇特征,认识其它各种食用菌。

(1)通过资料卡对蘑菇进行介绍,了解蘑菇的组成部分,丰富学生对蘑菇的认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蘑菇的生活、生长习性)。

(2)蘑菇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是怎样进行生活的。

(3)指出其它各种食用菌,能简单辨别外形(平菇,猴头,金针菇等)。

然后归纳总结。

活动二:

观察蘑菇外形是否相同,辨别有毒蘑菇。

(1)阅读教材中“如何使别有毒蘑菇”的资料卡,分辨一下我们采集的蘑菇是否有毒(看颜色、看形状、看分泌物、闻气味)。

(2)对于有毒的蘑菇,我们应怎样处理?

先让学生自己说,然后做总结性发言。

(蘑菇有毒,采集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要用镊子采集,完后要及时洗手,切莫食用有毒蘑菇。

活动三:

自由活动

(1)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地敲一敲,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2)分小组观察分辨一下我们采集来的蘑菇是否有毒。

听资料。

丰富对蘑菇的认识。

激发学生回答问题。

归纳,总结

先让学生自己说,然后做总结性发言。

自由活动

3、真菌

一、蘑菇由菌盖、菌褶柄、菌丝、地下菌丝组成。

二、食用菌包括:

平菇、银耳、灵芝、猴头、木耳。

第二单元认识自己

1、知道人体的内部器官有哪些,初步探究人体肌肉、骨骼和关节的作用。

2.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

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感知人的身体的特点。

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能通过语言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3、知道人体血管、心脏的分布结构及作用。

知道人在不同状态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心跳次数是不一样的,并且是有规律的,了解心血管病的预防方法。

4.通过观察、操作,知道食物旅行的过程,并初步了解各种器官的作用。

5、能对“食物”、“营养”提出相关的问题,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借助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对食品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能用较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对食物营养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6.培养学生愿意交流与合作的习惯,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科学现象。

教学

重点

难点

1、通过观察比较、亲身体验和查阅资料探究人体主要运动器官的作用,从而学会从不同的途径搜集和整理信息,了解人体的奥秘。

2.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知道人体血管、心脏的分布结构及作用。

知道人在不同状态和不同3.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心跳次数是不一样的,并且是有规律的,了解心血管病的预防方法。

本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课时安排:

4、我们的身体1课时

5我们的呼吸1课时

6心脏和血管1课时

7食物到哪里去了1课时

8、食物与营养1课时

9、脑与神经1课时

课题

4、我们的身体

课时

1

1、知道人体的内部器官有哪些,初步探究人体肌肉、骨骼和关节的作用。

2、通过观察比较、亲身体验和查阅资料探究人体主要运动器官的作用,从而学会从不同的途径搜集和整理信息,了解人体的奥秘。

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人体奥秘,逐步意识到要关爱身体、珍惜生命。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与人体内部构造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通过观察比较、亲身体验和查阅资料探究人体主要运动器官的作用

教具

1、人体肌肉、骨胳、关节图片与模型;

2、设计人体肌肉、骨胳、关节特点及作用的课件;一段健美操表演的录像。

3、记录表每组一份。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人体奥秘,逐步意识到要关爱身体、珍惜生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欣赏健美操表演

1、观看健美操表演的录像片段。

2、说一说自己观后的感受。

二、猜猜我们的身体内部有什么

1、讨论:

1说说我们身体的组成;2猜猜我们的身体内部有什么?

3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2、播放课件:

人的皮肤下面有肌肉和骨骼,骨和骨连接处有关节,胸腹部有心、肺、肝、脾、肾、胃、肠等器官。

3、对照挂图和模型,认识人体几块比较大的肌肉、骨骼和主要关节。

4、学生互动:

在对方身体的相应部位指认主要肌肉、骨骼和关节。

三、探索肌肉、骨骼和关节的作用

1、认识肌肉的作用

①屈臂,手指反复几次按压肱二头肌,体会肌肉有弹性

②依据下表要求体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记录自己的发现。

肌肉名称屈臂伸臂肌肉的作用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③讲述:

肌肉有弹性,肌肉通过收缩和舒张牵动所连着的骨运动。

人体的各种运动都依赖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2、推想骨骼的作用

①观察图片或模型,讨论:

A、人体有206块骨头构成了人体的支架,你看它像什么?

起到了什么作用?

B、头部颅骨内装有什么?

胸廓内有什么?

这样的构造对内脏有什么作用?

C、我们能做出各种动作,说明骨骼又有什么作用?

②综合认识骨骼具有支撑人体、保护人体内部器官和运动的作用。

3、体验关节的灵活性及其作用

根据观察记录的提示,体验关节的特点及作用

关节名称活动的特点我的感受

4、梳理探究成果:

骨骼、关节和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三者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各种动作。

四、自由活动:

摆造型

五、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或调查了解肌肉拉伤、骨折、脱臼是怎么回事?

怎样防治?

观看健美操表演的录像片段。

说一说自己观后的感受。

观看课件

看挂图和模型

学生互动

做小游戏

记录自己的发现

观察图片或模型,讨论

体验关节的灵活性及其作用

自由活动:

摆造

查阅资料

调查了解

4、我们的身体

一、人的皮肤下面有肌肉和骨骼。

二、胸腹部有心、肺、肝脾、肾、胃、肠等器官。

课题

5我们的呼吸

课时

1

1.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

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感知人的身体的特点。

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能通过语言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2.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知道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教具

投影图片、图片

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演示(或投影图片)通过观看录像,你发现人有哪些本领?

思考:

人体的这许多功能与本领都和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2~3分钟

2.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我们来画一画自己。

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

画些什么?

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

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张贴人身体各部分分解图片,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课件展示)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

8~10分钟

3.体验身体对称及平衡的好处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视频),说一说:

图片中的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体验:

只用一只手拉衣服上的拉链。

只用一条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

以前你遇到过哪些残疾人?

怎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

5~6分钟

4.感知身体里面有什么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小组交流。

学生分组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成果。

10~15分钟

5.归纳研讨刚才我们具体观察了人体的每一部分的特点。

我们再来从整体分析一下人体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议论、汇报。

教师在人体外形结构图上画一条中线,把身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便于学生归纳总结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师小结。

课后思考“人有许多的本领,这些本领和人体的特点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5~8分钟

观看录像

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来画一画自己

课件展示

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

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

5我们的呼吸

一、人的呼吸器官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二、呼吸是生物体吸气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课题

6心脏和血管

课时

1

1、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会查阅书及其他信息源;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2、知道人体血管、心脏的分布结构及作用。

知道人在不同状态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心跳次数是不一样的,并且是有规律的,了解心血管病的预防方法。

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具

图片

知道人体血管、心脏的分布结构及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找一找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可以采用小组内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自己身体中的心脏和血管。

学生找自身心脏和血管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较规范的方法,可以在自身找出心脏和血管,也可以相互在同伴身上找,在寻找心脏和血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

“血液为什么会流动”、“人为什么会有脉搏”?

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解答。

小组内交流完后,可以把小组的发现整理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也可以在此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求教于其他组的同学。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血液循环器官的图片、录像片,也可以让学生画出心脏和血管的简图,小组内交流。

活动二:

测一测我们的心跳

教师可以创设让学生运动、游戏的场景,让学生分别做轻微的运动、剧烈的运动,感受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心跳,激发学生提出“心跳的快慢是不是与运动有关”的问题。

如何证明心跳快慢到底与什么有关?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状态下心跳的快慢。

教师提倡学生用测脉搏的方法,也可以提倡用直接测心跳的方法,在学生认真细致测心跳的基础上,填写好实验记录单,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讨论,适时提问题:

“从实验记录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

心跳快慢与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有关。

活动三:

交流一下,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教师可以出示有关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统计资料,也可以让学生交流收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认识到心血管病对人健康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学生讨论如何预防这类疾病,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和血管,这部分以学生的交流为主,教师可适时出示必要的录像片、图片辅助教学

建议让学生课前了解自己长辈的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有关情况,此时,可小组交流,并分析长辈的病情,探讨预防的方案。

自由活动

教师可出示医用听诊器,讲解其工作原理,再出示制作简易听诊器材料,学生可自己探究制作方法,制作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制的听诊器听自己或同伴的心跳,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分析同一状态下不同人的心跳。

本部分也可以安排在课外,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开放性。

测量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详实地填写记录单,小组内分析、比较,进一步了解影响心跳次数的因素。

拓展活动

进一步收集并分析心血管疾病的有关资料,并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并加强预防,适当安排学生展示这份调查报告并建议学生给自己亲人写一份利于保护心血管的生活建议。

采用小组内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自己身体中的心脏和血管

学生运动、游戏

测脉搏

实验记录

分析、比较

学生讨论

小组交流

学生用自制的听诊器听自己或同伴的心跳

小组内分析、比较

6心脏和血管

一、心脏位于胸腔左侧。

二、血管是血液在全身中循环时所经过的管状构造。

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

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

课题

7食物到哪里去了

课时

1

1.通过观察、操作,知道食物旅行的过程,并初步了解各种器官的作用。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1.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食品、开水、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1.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诱导入境:

以旅行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主动探究:

1.亲身体会一次“馒头”的“旅行”。

2.学生边吃馒头,边感受“馒头”的“旅行”。

3.教师采访学生的“旅行感受”:

你们能说说馒头的‘旅行路线’吗?

4.小组代表交流。

5.教师引领:

我们把馒头旅途中经过的器官叫做消化系统。

6.看课件感受食物在人体中是怎样旅行的,经过了哪些地方?

(第一次完整地看课件整体演示)

7.提问:

食物的旅行,先经过哪里,再经过哪里,最后经过哪里?

(第二次完整地看课件整体演示)

8.通过课件局部演示,进一步知道食物旅行的过程,并初步了解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A旅行地点大回放:

(引导学生在吃食品的过程中,相互观察感受)

B引出话题: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牙齿(感受牙齿的作用)

C经过口腔后,食物到哪里去旅行了,它是通过什么到胃里的?

(引导学生在喝水的过程中,感觉食管的作用以及在人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来)

D食物在胃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

胃就像一个口袋,胃的蠕动是为了把口袋里食物磨得更细,更烂,便于人体消化。

E引出话题: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口袋里装的食物太多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你以前有没有遇到过胃不舒服呀,怎么回事?

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怎样来保护胃?

F实验学生交流:

生活中胃不舒服的事例。

G引导学生明确:

不要吃太烫的食物,吃饭要定时定量,饭前饭后都不能做剧烈的运动,食品的种类也要丰富,还不能吃太多的冷饮和零食等等。

H继续通过旅行路线(引导学生了解小肠的作用)

小结:

小肠就像一个加工厂,把食物的营养都吸收了。

I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大肠的作用

小结:

食物废渣进入大肠,最后排出人体。

三、实验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