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959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docx

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

2014年云南省政法干警招考笔试试题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同时在答题卡上涂写考试科目和准考证号的信息点。

  2.选择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3.填(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涂写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答题纸和试题本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

第1~45题。

每小题1分,共45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区别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法制是相对于非法律性质的社会规范而言的,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B.法治往往与民主、****相关联,而法制既可与民主、****也可与****、特权相联系

  C.法制主要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法治则主要解决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D.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条件,法治是法制的实现和保障

  2.“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这一法律条文表述的是(  )。

  A.法律宗旨

  B.法律规则

  C.法律概念

  D.法律原则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守法就是履行法律义务

  B.守法是法的实施的一种基本形式

  C.与守法相对的就是违法

  D.公民要守法,政府更要守法

  4.某人对某办公软件解密,并制成光盘销售。

他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  )。

  A.民事责任

  B.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C.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

  D.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也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5.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约束力,这里的“规范性”是指(  )。

  A.规范的法律思想和观点

  B.有明确的态度和立场的法律声明

  C.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模式和框架

  D.法律制度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6.下列关于法律与****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法律可以保障****的实现,但是法律并不能根除侵犯****的现象

  B.保障****是法治的核心内容之一

  C.是否体现****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

  D.****的法律化表明****只能是一种实有权利

  7.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

  B.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

  C.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

  D.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

  8.根据我国的法律效力层次,下列法律中效力最高的是(  )。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规章

  D.自治条例

  9.法律适用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法律可以反复适用而不是仅适用一次,这表明法律具有(  )。

  A.规范性

  B.可诉性

  C.国家性

  D.利导性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律原则在法律适用中的作用?

(  )

  A.弥补法律规则的漏洞

  B.对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C.限定自由裁量权的范围

  D.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11.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

(  )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设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12.“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这段话的阐述者是(  )。

  A.卢梭

  B.庞德

  C.亚里士多德

  D.奥斯丁

  13.下列关于法律体系、法学体系和法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法学体系是法系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

  B.在一个国家中。

法学体系一般只有一个,而法律体系会有数个

  C.法学体系的范围比法律体系的范围广泛

  D.法学体系是法律体系的基础

  14.执业医师法规定。

医师的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聘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处理。

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个选项?

(  )

  A.权义复合性规则

  B.确定性规则

  C.委任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

  15.我国古代司法中,当法无明文规定时,有“举重以明轻”的做法,这种做法(  )。

  A.是类比推理

  B.是演绎推理

  C.是归纳推理

  D.是辩证推理

  16.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必须经过其(  )讨论通过。

  A.大法官会议

  B.审判委员会

  C.政策研究室

  D.院长、庭长联席会议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工人阶级

  C.人民

  D.工农联盟

  18.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  )。

  A.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B.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C.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D.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19.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20.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  )

  A.民主主体的普遍化是宪法得以产生的前提

  B.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C.宪法是系统全面的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部门

  D.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与民主价值不存在冲突与矛盾

  21.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  )

  A.成文法国家、不成文法国家都存在宪法性法律

  B.宪法惯例存在于实际政治生活中,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它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C.因为判例并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所以如果最高法院在具体案件的判决中认为,某项法律或行政命令违宪而拒绝适用,下级法院在以后审理类似案件时还是可以适用该法律或行政命令的

  D.国际条约不是宪法的表现形式

  22.根据现行《宪法》规定,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B.休息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C.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未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D.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

  23.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  )。

  A.妇女代表

  B.少数民族代表

  C.民主党派代表

  D.华侨和侨胞代表

 24.关于公民出生国籍的确定,我国采用的原则是(  )。

  A.血统主义原则

  B.出生地主义原则

  C.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

  D.以出生地主义为主、血统主义为辅的原则

  25.关于宪法规范的特点,下列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宪法规范规定的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具有根本的创造性,是国家各种具体制度的最终根据及渊源

  B.宪法规范的内容广泛,涵盖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C.宪法规范原则性强弱与适应性强弱成反比,与社会实际调整功能强弱成正比

  D.宪法规范具有稳定性

  2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

  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7.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关于决定特赦,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决定特赦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特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赦

  D.决定特赦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的专有职权

  28.凡是宪法的法律效力及其修改程序同一般法律的效力及修改程序没有区别的叫做(  )。

  A.成文宪法

  B.柔性宪法

  C.原始宪法

  D.刚性宪法

  29.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多项职权.但下列哪一职权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  )

  A.解释宪法。

监督宪法的实施

  B.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

  C.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D.审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部分调整方案

  30.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某市拟将所管辖的一个县变为市辖区。

根据宪法规定,上述改变应由下列哪一机关批准?

(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所在的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主持大会正式会议的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大会主席团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大会秘书长

  32.两汉时期.丞相是最高行政官吏,同时也参与司法审判,但至东汉时,罢丞相,其所享有的司法审判权归属于(  )。

  A.御史大夫

  B.皇帝

  C.御史中丞

  D.尚书台

 33.关于汉代法律和法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

  A.汉朝汉文帝对肉刑进行了废除

  B.汉朝刑法中代表性的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C.汉朝没有思想言论罪

  D.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4.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

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

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

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

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

(  )

  A.死刑

  B.迁刑

  C.城旦春

  D.笞一百

  35.下列关于《法经》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  )

  A.《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B.“六禁”主要规定在《具法》篇中

  C.《盗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

  D.《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典

  36.按照唐律的规定,对于“决不待时”的重犯,不适用秋冬行刑,此重罪不包括(  )。

  A.谋大逆

  B.恶逆

  C.谋叛

  D.不道

  37.下列关于唐朝法律制度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  )

  A.“六杀”中的“误杀”只有主观上过失才构成犯罪

  B.“六赃”中的“坐赃”是指以隐秘手段窃取公私财物,

  C.“十恶,’中的“不义”是指杀害本属的府主、刺吏、县令和现授业老师的行为

  D.《唐律疏议》规定,除了老幼摩疾之人,都可以使用刑讯

  38.以刑律为主。

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而成的法规,在法典编纂体例上被称作(  )。

  A.会典

  B.疏义

  C.律例

  D.刑统

  39.下列关于唐朝法律中的自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犯罪被揭发后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首

  B.唐律中,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并非都可自首

  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

  D.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但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

  40.唐朝开元年间,旅居长安的突某(来自甲国)将和某(来自乙国)殴打致死。

根据唐律关于“化外人”犯罪适用法律的原则,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适用当时甲国的法律

  B.适用当时乙国的法律

  C.当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律任选其一

  D.适用唐朝的法律

  4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宋朝中央司法性质的机关是(  )。

  A.制勘院

  B.推勘院

  C.磨勘院

  D.审刑院

  42.秦代的徒刑中没有(  )。

  A.司寇

  B.枷号

  C.隶臣

  D.鬼薪

  43.《唐律》中“诸断罪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应属于(  )。

  A.法律适用

  B.类推

  C.法律解释

  D.自由裁量

  44.唐宋时期典卖与一般买卖最严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  )。

  A.永卖

  B.绝卖

  C.活卖

  D.断卖

  45.唐朝对三次犯徒刑之罪的强盗采取的基本处罚原则是(  )。

  A.累犯加重原则

  B.诬告反坐原则

  C.刑不累加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2014年云南政法干警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考等最新资讯请点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