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095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

如今仍是医院。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

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

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

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

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

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

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

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

“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

“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

“真没有想到,薪俸或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

“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

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

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

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永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

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

“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

“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

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

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

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 “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 “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

我说,对,赵一曼。

”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 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2018•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有看过有声电影。

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

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

她才想开开眼。

恰巧打牌嬴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

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

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

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

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

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

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

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字不给。

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

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

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

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去。

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谁不知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

大家开了家庭会议。

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

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

事情便这样解决了。

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

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的“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

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

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

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

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又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

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好容易一齐坐下。

可是糖还没买呢!

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

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

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

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

”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

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

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

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

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

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

“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

”三舅妈想了想:

“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

”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

“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

”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出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 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 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 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3.(2018•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

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

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

“喂,我们看到你了!

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

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

”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

”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

”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

“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

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

“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

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

“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

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

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

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

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

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

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

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

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

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媽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

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 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 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 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

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4.(2018•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

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

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

(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

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

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

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

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

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

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

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

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

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

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

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

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

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儿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

颇有气势地蹲坐。

          

B. 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

热闹,眼花缭乱。

C. 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

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 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

过度,不加节制。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 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 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 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3)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作者说:

“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

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

要求:

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5.(2018•天津)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

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

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

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

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

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

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

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

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