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124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docx

董鄂妃清世祖孝献皇后

董鄂妃:

清世祖孝献皇后

孝献皇后(1639-1660年)董鄂氏,世称董鄂妃,属上三旗贵族的正白旗,世祖对其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内大臣鄂硕之女,费扬古大将军之姊。

有学者认为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是董鄂妃的前夫,并由于顺治与其抢夺董鄂妃而死,这个传说不见于正史。

顺治对其评说:

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

董鄂妃崩,顺治深为哀恸“妃既薨,帝忽忽不乐,自于宫中行年之丧,又亲制行状,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

合葬孝陵,追尊谥:

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子一,生三月而殇未命名,封和硕荣亲王。

  

  姓氏起源

  

  董鄂源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

  

  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九月,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的敕文中。

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

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珲春)地方。

其族源原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

金朝时被掳至北境,以“久处变为土著成了女真人”。

正统五年,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

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栋鄂氏。

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

董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部,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强部。

  

  姓氏:

董鄂氏

  身份:

顺治朝皇贵妃(孝献端敬皇后)

  丈夫:

顺治(年号)福临(名字)世祖(庙号)

  尊谥:

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世称:

董鄂妃

  父亲:

鄂硕(内大臣)后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弟弟:

费扬古大将军

  生肖:

  八旗:

属上三旗贵族的正白旗

  居住宫殿:

承乾宫

  出生时间:

崇德四年(1639年)

  入宫时间:

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18岁

  封贤妃:

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诏封)

  封皇贵妃:

顺治十三年(1656)九月二十八日(大赦天下)

  追封皇后: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九日(诏封)

  薨逝时间: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仙逝于承乾宫

  陵寝地宫:

与福临同葬清东陵之孝陵

  入葬时间:

康熙二年六月初六壬寅(1663年7月10日)

  宗教信仰:

佛教

  最得意:

被福临视为红颜知己

  最痛心:

爱子夭折

  子女: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1657年11月12日)生下一个儿子荣亲王,不料未及百日即次年三月二十四日(1658年1月25日)便夭折。

  享年:

22岁

  

  “献”字谥号:

“聪明睿智曰献,知质有圣曰献”。

  

  另史料记载《端敬皇后行状》:

“后幼聪颖过人”、“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

习书未久,天资聪慧,遂精书法。

”、“洎得后才德兼备”。

已明确表明董鄂妃是一位难得的才女。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

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

顺治亲政,册为皇后。

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

六月,册为皇后。

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

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顺治真正视为姿容绝代、才华出众,而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的是红颜知己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

  

  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

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

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

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这一年顺治19岁,董鄂妃18岁。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

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

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顺治与董鄂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

据顺治亲笔所写《端敬皇后行状》的描述,每次顺治看奏折时,有重要的内容,草草看过后,就随手扔在一边了,董鄂妃提醒他应该仔细看,不能忽视;每当顺治要和她同阅奏章时,她又连忙拜谢,并解释说:

后宫不能干政。

每当顺治下朝后,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斟酒劝饭,问寒问暖;每当顺治批阅奏章至夜分,她总是毫无例外地为其展卷研磨,侍奉汤茶。

顺治每次听翰林院的官员们讲课结束后,回到寝宫时,她一定会打听讲课的内容,他也会再给她讲一遍,顺治每次讲给她听的时候,她都非常高兴。

他们的真挚感情,并非卿卿她她的小夫妻,而在于理性的相互促进。

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的身边。

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

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董鄂妃也往往为他们说情。

 董鄂妃向来不信佛教,顺治有时用一些禅宗经典来告诉她,而且为她解释《心经》的深层含义。

因此成了她推崇尊敬的至宝。

专心研习禅学。

参悟探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每次遇见顺治,就总举出这句话:

顺治每次都笑而不答。

董鄂妃因为长期患病,不能纯一参悟,董鄂妃再次举出这句话,顺治用一句话回答她,她来有所醒悟。

自从小孩子患疾后,不过靠着桌几床榻,从没上床休息。

到了病渐渐加重,仍研习前面的佛说,没有荒废提持(为禅林中师家引导学人的方法)。

所以她崩时,言语举动丝毫不乱,端坐哪里念佛号,长长地出气就坐化了(佛教称人死亡:

圆寂,坐化等),颜色面目都很安详端整,和平日没有什么两样。

呜呼!

足以见董鄂妃对佛法并专心研习禅理的诚意了。

  

  一般人的美丽,多是起初保持很好然而最终都改变了。

董鄂妃大约病了三年,虽然身体虚弱,面容憔悴,仍然时而勉励安慰顺治说:

没有大碍,诸事仍然都很齐备,礼数上也没有任何懈怠,董鄂妃都是始终如一。

侍奉孝惠后更恪尽谦和恭敬,像母亲一样对待她,孝惠后更是把她当作姐姐。

顺治十四年冬,顺治去南苑,皇太后身体不适,皇后(董鄂妃)都朝夕侍奉,废寝忘食。

我在天帝坛为皇太后祈祷,随即到南苑去探望,现在的皇后(前任皇后)却无一句话询问,也没有派人来问安。

这样我因为皇后有违孝道,让群臣上衣,才让现在的皇后得知的。

皇后(董鄂妃)长跪在我面前,磕头请辞说:

“陛下责备皇后固然有道理,但是我想,皇后怎么可能不为皇太后担忧呢?

只不过一时顾虑不到,有失问候罢了,陛下如果速废黜皇后,我绝不敢偷生!

请皇上千万体察皇后的本身心意,要是陛下肯开恩,让我留在这世上侍奉陛下,就求陛下万万不可废后啊!

   前年,现在的皇后(孝惠后)病危,我亲自服侍,她的侍婢才得以有些空间休息,而皇后(董鄂妃)五天五夜没有合眼啊,时而为她诵读史书,或者谈些家常来解闷。

等董鄂妃离开她身边,出了寝宫门就含泪悲伤地说:

“皇上派我来问安探视,倘若不能痊愈,那怎么办啊?

”凡是现今皇后(孝惠后)的事,董鄂妃都亲自为她置办好,一点也看不出她疲倦来。

今年春,永寿宫其他妃嫔有了疾病,董鄂妃又亲自服侍,三昼夜没有休息。

她殷切关心帮助她们解除忧虑,事先都准备好,都像是侍奉今天的皇后(孝惠后)一样。

皇后所裁制的衣物,现在都还在。

悼念其他妃嫔去世的时候,董鄂妃哭诉说:

“韶华之年入宫,怎么没能长久侍奉皇上,就这样快夭折了呢?

”悲伤之深切,甚而超过了她们的亲属啊。

她很爱念其他的妃嫔,就举这些例子吧。

在孝献皇后崩时,皇后和其他妃嫔都很哀痛说:

“与其留下我们这些没用的人,还不如存留下贤淑的皇贵妃啊,能够符合皇上的心意啊!

我们这些怎么不也先后死去呢,今天我们虽然还活着,但是对皇上又有什么裨益呢?

”皇后和其他嫔妃想起董鄂妃的好处,感激董鄂妃过去的恩情,都吃素诵读经书,只有这样她们才觉得能足以报答您的情意啊。

董鄂妃曾在宫中抚养承泽王的两个女儿,安王一个女儿,朝夕尽心抚养,慈爱不逊于自己亲生的。

在董鄂妃崩时,这三个公主,都捶胸顿足十分哀痛,人们都不忍再听闻。

  

  宫中庶务(杂务等等),以前都是皇后董鄂妃来处理的,尽心检查审核,没有不恰当的。

虽然位在皇后之下(董鄂妃时为皇贵妃,只比皇后低一级,而高于诸妃之上。

其次皇贵妃有副后之称,而且董鄂妃实权长期与孝惠后并存),但是董鄂妃却是尽到了皇后的职责了。

其次因有孝惠后在,所以董鄂妃才没有做到皇后的中宫桂冠。

董鄂妃自已严谨恪守,热心地辅助内务,殚精竭力,无微不至,各项事务都非常勤勉努力。

没有不周详的。

  

  董鄂妃崩后,皇太后伤心哀痛说:

“我儿子的好媳妇儿啊,就是我的女儿啊。

我希望能让他们二个人永续好合,好让我不要老得那么快,现在董鄂妃离去了,谁还能像她那样侍奉我啊?

还有谁能如此顺我心意的呢?

我有什么话,又同谁诉说啊?

又能和谁一起谋划事务呢?

”天下的臣民没有不感到悲痛的,皇太后、孝惠后和其他嫔妃都怀念追悼,只有顺治一个人,抚今追昔,虽然顺治说不出心中悲伤,悲痛却常常来袭。

  

  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崩。

呜呼!

内治虚贤,赞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穷。

惟后制性纯备,足垂范后世。

顾壶议邃密,非朕为表著,曷由知之?

是用汇其平生懿行,次为之状。

  

  后董鄂氏,满洲人也。

父,内大臣鄂硕,以积勋封至伯,殁赠侯爵,谥刚毅。

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

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婉静循礼,声誉日闻,为圣皇太后所嘉誉。

于顺治十八(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为贤妃。

九月,复进轶册为皇贵妃。

  

  后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

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

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后在侧,不乐也。

朕时因事幸南苑及适他所,皇太后或少违豫,以后在,定省承欢如朕躬。

朕用少释虑治外务,即皇太后亦曰:

“后事我讵异帝耶?

”故凡出入必谐。

朕前奉皇太后幸汤泉,后以疾弗从,皇太后则曰:

”若独不能强住一起,以慰我心乎?

”因再四勉之。

盖其不忍去后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

即朕返跸宴,后必迎问寒暑。

或意少乱,则曰:

“陛下归且晚,体得无倦耶?

”趣令具餐,躬进之。

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

或命共餐,即又曰:

“陛下原念妾,甚幸!

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宠惠乎?

”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

朕值庆典,举数殇,后必频教诫侍者:

“若善侍上,寝室无过燠。

”已复中夜憾憾起,曰:

“渠宁足恃耶?

”更趋朕寝所伺候,心始安,然后退。

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报者,朕寓目已置之。

后辄曰:

“此讵非几务,陛下遽置之耶?

”朕曰:

“无庸,故事耳。

”后复谏曰:

“此虽奉行成法,顾安之无时变,需更张,或且有他故宜洞瞩者?

陛下奈何忽之?

祖宗贻业良重,即身虽劳,恐未可已也。

“即朕令后同阅,即复起谢曰:

“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

惟陛下裁察!

”固辞不可。

  

  一日,朕览延谳疏,至应决者,握笔犹豫未忍下。

后起问曰:

“是疏所云,致轸陛下可心乃尔?

”朕谕之曰:

“此秋决,疏中十余人,俟朕报可,即置法矣。

”后闻之泣下曰:

“诸辟皆愚无知,岂经陛下一一亲谳者?

妾度陛下心,即亲谳,犹以不得情是惧,矧但所司审虑,岂竟无冤耶?

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称好生之仁耳。

”自是,于刑曹爰书,朕一经详览竟,后必勉朕再阅。

曰:

“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

不然,彼将奚赖耶?

”且每曰:

“与其失入,毋宁失出。

”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未减者甚众。

或有更令覆谳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

  

  嗟夫!

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今复何恃耶?

宁有协朕意如后者耶?

诸大臣有偶于罪戾者,朕或不乐,后询其故,谏曰:

“斯事良非妾所敢预,然以妾愚,谓诸大臣即有过,皆为国事,非其身谋。

陛下曷霁威详察,以服其心。

否则,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

”呜呼!

乃心在邦国系臣民,如后岂可多得哉!

后尝因朕免视朝,请曰:

“妾未谙朝仪若何。

”朕谕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听政也。

后进曰:

“陛下以非听政,故罢视朝。

然群臣舍是日,容更获觐见天颜耶?

愿陛下毋以倦勤罢。

”于是,因后语,频视朝。

后每当朕日讲后,必询所讲,且曰:

“幸为妾言之。

”朕与言章词大义,后辄喜;间有遗忘不能悉,后辄谏曰:

“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服膺默识之,始有裨政治,否则讲习奚益焉?

”朕有时搜狩亲骑设,后必谏曰:

“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

然邦足安足恃?

以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

”盖后之深识远虑,所关者切。

故值朕骑或偶蹶辄愀然于色也。

  

  后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

其御诸嫔嫱,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

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

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

虽饮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

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诟谇。

故凡见者,蔑不欢悦。

蔼然相亲。

值朕或谴责女侍宫监之获罪者,必为拜请曰:

“此曹愚蠢,安知上意?

陛下幸毋怒。

是琐琐者,亦有微长。

昔不于某事曾效力乎?

且冥行干戾,赃获之常也。

”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

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赍,必推施群下,无所惜。

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

崩游后,诸含殓具,皆皇太后所预治者。

视他宫侍亦无少差别,均被赐予。

故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殉葬者数人。

  

  初,后父病故,闻讣哀怛,朕慰之,紊泪对曰:

“妾岂敢过悲,遗陛下忧?

所以痛者,恨未答鞠育恩耳!

今已亡,妾衷愈安。

何者?

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心无所惧,所行或不韪,以是每用忧念。

今幸以始终,荷陛下恩恤至备,妾何复恸哉!

”因遂辍哀。

反复有兄之丧,时后属疾,未使闻。

后谓朕曰:

“妾兄其死矣。

囊月必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

”朕以后疾,故仍不语以实,慰安之。

后曰:

“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义,以恃妾母家,恣要挟,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

”先是,后于丁酉冬,生荣亲王。

未几王薨,朕虑后怆悼,后绝无戚容,恬然对曰:

“妾产是子时遂惧不育,致夭折以忧陛下,今幸陛下自重弗过哀,妾敢为此一块肉劳陛下念耶?

”因更勉慰朕,不复悼惜。

当后生王时,免身甚艰。

朕因念夫妇之谊,即同老友,何必接夕乃称好合,且朕夙耽清静,每喜独处小室。

自兹遂异床席,即后意岂必己生者为天子始慊心乎。

是以亦绝不萦念。

噫,后可谓明大义不顾私戚,以礼自持,能深体朕心者矣。

  

  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由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

“古贤后身本无愆,商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

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后之恭谨迁善如此。

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

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

习书未久,天资聪慧,遂精书法。

 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奥义。

由是崇敬之宝。

专心禅学。

参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语,每见朕,即举之:

朕笑而不答。

后以久抱疾,参究未能纯一,后又举前语,朕一语答之,遂有省。

自婴疾后,但凭几倚遢,未曾偃卧。

及疾渐危,犹究前说,不废提持。

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呜呼!

足见后信佛法究心禅教之诚也。

  

  先是后初病时,恒曰:

“皇太后眷吾极笃,脱不幸病终不瘳,皇太后必深哀戚,吾何以当之?

”故遇皇太后使来问安否,后必对曰:

“今日少安。

”一日,朕偶值之,问说:

“若今疾已笃,何以云安也?

”后曰:

“恶可以妾兵遗皇太后忧。

我死,乃可闻之耳。

”洎疾甚弥留,朕即令皇后诸妃嫔眷属环视之。

后曰:

“吾体殊委顿,殆将不起。

顾此中澄定,亦无所苦。

独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后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万分之一。

挈没后,陛下圣明,必爱念祖宗大业,且皇太后在上,或不至过恸,然亦宜节哀自爱。

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伤悼,奈何?

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

”既,复谓朕曰:

“妾亡,意诸王等且必皆致赙。

妾一身所用几何?

陛下诚念妾,与其虚蘼无用,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

”复嘱左右曰:

“我逝后,束体者慎毋以华美。

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

曷若以我所遗者为奉佛诵经需,殊有利耳。

”故今敛具,朕重逆后意,概以俭素,更以负二万余金施诸贫乏,皆从后意也。

  

  御制《孝献皇后行状》

  

  凡人之美,多初终易辙。

后病阅三岁,虽容瘁身癯,仍时勉慰无伤,诸事尤备,礼无少懈,后先一也。

事今后克尽谦敬,以母称之,今后亦视后如娣。

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后圣体违和,后朝夕侍奉,废寝食。

朕为皇太后祷于天帝坛,旋宫者再,今后曾无一语奉询,亦未遣使问候。

是以朕以后有违孝道,谕令群臣议之,然未令后知也。

后后闻之,长跪顿首固请曰:

“陛下之责皇后,是也。

然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憔悴忧念者耶?

特以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

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

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视息世间,千万勿废皇后也!

  

  前岁,今后寝病濒危,朕躬为扶持供养,今后宫中侍御尚得乘间少休,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史书,或常谈以解之。

及离侧,出寝门即悲泣曰:

“上委我候视,倘疾终不痊,奈何?

”凡后事,后皆躬为治备,略无倦容。

今年春,永寿宫始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

其所殷殷为解悲忧,预为治备,皆如侍今后者。

后所制衣物,今犹在也。

悼妃薨时,后哭之曰:

“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

”悲哀甚切,逾于伦等。

其爱念他妃嫔,举此类也。

故今后与诸妃嫔皆哀痛曰:

“与其存无用之躯,孰若存此贤淑,克承上意者耶!

吾辈何不先后逝耶?

今虽存,于上奚益耶?

”追思夙好,感怀旧泽,皆绝荤诵经,以为非此不足为报云。

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

兹三公主,擗踊哀毁,人不忍闻见。

宫中庶务,曩皆后经理,尽心检核,罔不当。

虽位晋后名,实后职也。

第以今后在,故不及正位耳。

  

  自后崩后,内政丛集,待命于朕,用事愈念后,悲哀不能自止。

因叹朕伉俪之缘,殊为不偶。

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甚,见容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

虽朕举动,靡不猜防。

朕故别居,不与接见。

且朕素慕简朴,废后则癖嗜奢侈,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秀缀饰,无益暴殄,少不知惜。

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

废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

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曲,谕朕裁酌。

故朕承慈命废之。

及废,宫中人无念之者,则废后所行久不称众意可知矣。

今后秉心淳朴,顾又不乏长才。

洎得后才德兼备,足毗内政,谐朕志,且奉侍皇太后恪尽妇道。

皇太后爱其贤,若获瑰宝,朕怀亦得舒,夙疾良已。

  

  故后崩,皇太后哀痛曰:

“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

吾冀以若二人永谐误我老,兹后长往矣,孰能如后事吾耶?

孰有能顺吾意者耶?

即有语,孰与语耶?

孰于筹耶?

”欲慰勉朕,即又曰:

“吾哀已释矣,帝其毋过伤。

”然至今,泪实未尝少矣。

见今后与诸妃嫔哭后之恸,谕曰:

“若勿深哀,曷少自慰。

”乃一时未有应者,皇太后泫然泪下。

朕曰:

“若皆无心者乎?

胡竟无一语耶?

”盖迨惜后之淑德,为诸人所难及,故每曰:

“诸妃嫔可勿来,重伤我心!

”于此益见念后之至也。

抑朕反复思后,所关之事,更有不忍言及又不能自止者。

皇太后雅性修洁,虽寻常起居细节,亦必肃然不肯苟且。

如朕为皇太后亲子,凡孝养之事,于理更有何忌?

但以朕乃男子势当有引嫌不能及亲者,故惟持后敬奉,能体皇太后。

即皇太后千秋万岁后,诸大事俱后经治是依赖。

今一朝崩逝,后脱遇此,朕可一一预及之乎?

将心付之不堪委任之人。

念至于此,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伤痛无已矣。

后持躬谨恪,郁翼赞内治,殚竭心力,无微不饬,于诸务孜孜焉。

罔弗周祥。

且虑父兄之有不幸,故忧劳成疾。

上则皇太后慈怀轸恻,今后悲悼逾常;下则六宫号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

惟朕一人,抚今追昔,虽不言哀,哀自至矣。

  

  呜呼!

是皆后实行,一辞无所曾饰,非后以崩逝故,过于轸惜为虚语。

后微素着,笔不胜书。

朕于伤悼中不能尽忆,特撮其大略状之。

俾懿德昭垂,朕怀亦用少展云尔!

  

  御制孝献皇后哀册一卷

  

  皇贵妃诏书

  

  册立董鄂氏为皇贵妃赐之册宝册文曰:

  

  【朕惟乾行翼赞。

必资内职之良坤教弼成。

式重淑媛之选。

爰彰彝典特沛隆恩。

咨尔董鄂氏、敏慧夙成。

谦恭有度。

椒涂敷秀。

弘昭四德之修。

兰殿承芬。

允佐二南之化。

兹仰承懿命立尔为皇贵妃。

锡之册宝。

其尚只勤夙夜。

衍庆家邦。

雍和钟麟趾之祥。

贞肃助鸡鸣之理。

钦哉。

  

  册封董鄂氏颁布天下的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帝王临御天下。

庆赏刑威、虽当并用。

然吉祥茂集之时。

尤宜推恩肆赦。

敬迓天庥。

朕遵圣母皇太后谕上□日。

思佐宫闱之化。

爰慎贤淑之求。

于本月初六日、册封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为皇贵妃。

赞理得人。

群情悦豫。

逢兹庆典。

恩赦特颁。

  

  清代名人轶事览集

  

  世祖所最宠爱者为董妃,美而贤,聪慧能文。

有一汉人记其事者,谓妃时进规谏,请帝凡朝臣章奏,皆一一亲览。

又劝帝崇尚俭德,宫中宴会只须饮馔适口,不必太丰。

帝自言每日临寝之时,妃必亲查室内势度而调适之。

薨时年甚少,帝悲感不能自解,亲作碑文,记妃德行。

其中言帝常命妃陪宴,妃恒不愿,劝帝出与大臣共之。

其劝帝亲贤勤政类如此。

由此亦可见当时朝廷礼节尚简略,上下情意相亲,不似后此之尊卑悬绝也。

盖初入关时,犹存满洲旧风,其后则一切如汉人之制度矣。

  

  《清史稿·列传一》

  

  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

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

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

上皇太后徽号,鄂硕本以军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进三等伯。

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

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上亲制行状,略曰:

“后儿静循礼,事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

事朕,晨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

朕返跸晏,必迎问寒暑,意少乱,则曰:

‘陛下归晚,体得毋倦耶?

’趣具餐,躬进之,命共餐,则辞。

朕值庆典,举数觞,必诫侍者,室无过燠,中夜罝罝起视。

朕省封事,夜分,未尝不侍侧。

诸曹循例章报,朕辄置之,后曰:

‘此虽奉行成法,安知无当更张,或有他故?

奈何忽之!

’令同阅,起谢:

‘不敢干政。

’览廷谳疏,握笔未忍下,后问是疏安所云,朕谕之,则泣曰:

‘诸辟皆愚无知,岂尽无冤?

宜求可矜宥者全活之!

’大臣偶得罪,朕或不乐,后辄请霁威详察。

朕偶免朝,则谏毋倦勤。

日讲后,与言章句大义,辄喜。

偶遗忘,则谏:

‘当服膺默识。

’蒐狩,亲骑射,则谏:

‘毋以万邦仰庇之身,轻于驰骤。

’偶有未称旨,朕或加谯让,始犹自明无过;及闻姜后脱簪事,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后至节俭,不用金玉。

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

朕喻以禅学,参究若有所省。

后初病,皇太后使问安否,必对曰:

‘安。

’疾甚,朕及今后、诸妃、嫔环视之,后曰:

‘吾殆将不起,此中澄定,亦无所苦,独不及酬皇太后暨陛下恩万一。

妾殁,陛下宜自爱!

惟皇太后必伤悼,奈何?

’既又令以诸王赙施贫乏,复属左右毋以珍丽物敛。

殁后,皇太后哀之甚。

”行状数千言,又命大学士金之俊别作传。

是岁,命秋谳停决,从后志也。

  

  时鄂硕已前卒,后世父罗硕,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及上崩,遗诏以后丧祭逾礼为罪己之一。

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庙,岁时配食飨殿。

子一,生三月而殇,未命名。

  

  清列朝后妃传稿

  

  孝献皇后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女也。

幼颖慧,年十八以选入掖庭,婗静循礼。

能谨侍皇太后,独为帝所宠。

顺治十三年立为贤妃,未及册进为皇贵妃,帝于闺帐礼敬甚简,惟妃善侍颜色与居晨夕,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

或返跸宴,必迎问寒暑。

独承帝眷,知大礼如此。

性慈惠,每庭谏疏奏,帝握管犹豫,妃必为言所以矜恤之,故大狱多全活者。

当时是,妃宠冠后宫,妃于宫中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