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宗瑞乌梅丸.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208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姜宗瑞乌梅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姜宗瑞乌梅丸.docx

《姜宗瑞乌梅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宗瑞乌梅丸.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姜宗瑞乌梅丸.docx

姜宗瑞乌梅丸

姜宗瑞老师讲《乌梅丸应用经验浅谈》

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尊敬的张苍主任,大家晚上好!

感谢张苍主任给我这次机会,报告的题目是《乌梅丸应用经验浅谈》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目前在深圳工作,老家是河北邢台,国家级贫困县,沙丘县,网名沙丘沙,取沙漠中的一粒小沙之意。

春节前决定讲乌梅丸的话题,乌梅丸是个大话题,讲乌梅丸就不得不讲厥阴,厥阴在伤寒论里是争论最多的一篇,讲厥阴就不得不讲所谓的“六经辨证”,讲六经辨证就不得不讲素问,所以这个话题还是很大,还是很难把握。

已经和张主任说讲这个话题,我就只能完成任务。

乌梅丸作为厥阴的主方,并非只限只为蛔厥而设,我想这一点大家都能够认同,也不会有太多的异议。

厥阴篇,说寒热,寒热错杂的表现规范一下,就比较清楚。

白虎汤、白头翁汤,这是热厥,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是寒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这是寒热错杂厥。

伤寒论厥阴篇里还有小柴胡汤,但我觉得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的主方,它出在此篇,就是因为少阳厥阴下表里的问题,所以不能把小柴胡作为厥阴的方。

栀子豉汤它也出现在厥阴篇,但从药物来讲,交通心肾,治疗烦躁,好像没有提到厥证,所以我觉得没有把它归到厥阴篇。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味虽少,但是乌梅丸的一个底方,治疗食入则吐,我还是有临床经验的,后面有医案来提此方。

乌梅丸也是在此方基础上发展的,乌梅丸是真正的大杂烩。

我们先看厥阴病的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个消渴不用解释,大家清楚。

气上撞心,临床上没见过,不知道和奔豚的气从少腹上冲咽有何异同,所以这个存疑,各位同道,谁有何高见,可以发上来,我要认真学习。

下之利不止,原意指用了一些泻下药或者寒凉药都会引起下利不止,而且很严重,但是临床上,下之利不止也不一定都是服药,很多患者就是吃点生冷的,吃一点难消化的就会腹泻,这也把它理解为下之利不止的变证,病人会主动告诉你,不能吃凉的、吃油腻的,稍不注意就会拉肚子,或稍一受凉就会拉肚子,我也把它理解成下之利不止。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只是厥阴证里的一个分证,起码不是一个主证,是一个兼证,所以说,乌梅丸可以治疗蛔厥,但不能作为蛔厥的专用方,它还是应该看作是厥阴证的主方。

还有一个症状就是心中疼热,可以看作是患者心中发热或者说是烧心,可以这么理解,但心中疼热我的理解,厥阴有很多危重症,是个大证,在基层,有很多患者危重患者,很多患者都会出现这种胃部的烧痛难受。

我们家乡老百姓对此有个俗称,叫火烧堂(膛),我也是听老人如此说,膛是糖尿病的糖还是胸膛的膛,没有考证,老人说这个人火烧膛了快不行了,出现此症状,一般一两天就会死亡。

一般农村过去的人出现这种症状都会等他自然死亡,没有像医院这种拼命抢救,一至两天会死亡。

而且我也观察过,主要死于丑时左右,是符合厥阴病的欲解时的。

说到六经的欲解时,多说几句,从文字来解,好像是六经病转好或者自愈的时间,其实这样理解是不符合临床的,最早我跟张大昌师爷,曾经请教过他,阳明病欲解时是申时,下午3-5点,为什么有很多发烧的病人下午三点多反而烧的更高呢,张师的解释是这样的:

这个欲解时要么就是自愈或转好,要么就是加剧,所以这么理解是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的。

要么这个时段是转好自愈,要么这个时段就是加重,这样理解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的。

这个欲解时,临床上还是有很多应用的,比如我们辨的少阳证,开的小柴胡证,中午开的,病人回去煮药,下午服药,如果晚上10点给你打电话说烧没有退,这时我们不用害怕,因为按照欲解时的理论,应该到第二天早上的5点、7点甚至10点,到这个时段,才有可能(好),从欲解时的角度讲,要么这个时段愈,要么这个时段重。

厥阴病的欲解时是丑至卯,但关键是这个丑,因为寅和卯和少阳是有间杂的,后面会讲到,所以丑时前后,因为少阴(厥阴?

)本来界限不明,我们也没必要那么死板,大约的说,会后半夜加重或者自愈,是厥阴病的一个表现。

这里我们说一个西医的病,也有这个时间规律,比如我们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疼痛,大半都是后半夜疼痛,老百姓叫饥心痛,是饿了以后的疼痛,它就符合厥阴病的欲解时理论,所以有很多的慢性胃病可以从厥阴论治。

说到我的师爷张大昌先生,想到,我是自学的,土八路出身草蜢,但是我很幸运,我遇到了几个很不错的老师,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师爷张大昌先生,再就是黄煌老师,最近拜了师傅,沈干?

师傅,对我的影响都很多,想借此机会,对这些守护中医、传承中医、呵护中医的前辈说一声感谢。

关于六经欲解时,我有自己的一点思考,我觉得也没有那么复杂,欲解时,尤其是少阳的欲解时,寅卯辰,大家可以看到太阳日出时,东北或者正中或者偏东南,它是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的时间,夏至是在寅,秋分在卯时,正中了,卯的位置,冬至天没短的时候在辰时,寅卯辰及时太阳出的时间。

而厥阴的这个欲解时,只有丑是真正的厥阴,寅卯是跟少阳重叠的,为什么会这样,有个冬天夏天的问题,冬天的话,太阳出的比较晚,寅卯都是黑夜,都还没有见太阳,所以这是厥阴的寅卯,如果是夏至的话,只有丑才是真正的阴,寅卯已经出太阳了,所以这有个交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太阴的欲解时与阳明的欲解时也存在交叉,而伤寒论上阳明和太阴没有出现交叉,也可以这么说,伤寒论上的阳占的比例多是以夏天来立论的,如果是冬天的话,反而是阴多阳少,所以这也能反应古人重阳的一个思想,阳占九个时辰,纯阴只占3个时辰,这么分很明显贵阳贱阴的思想。

说到伤寒论,大家都会提到,六经辨证四个字,其实我在不同的场合也阐述过我的观点,六经辨证,是不恰当的,应该叫三阴三阳辨证,伤寒论原文张仲景也提太阳病、阳明病,他没有提经。

所以,我们应该按照内经传统称为三阴三阳辨证,目前称六经辨证是从俗,从内经讲应该叫三阴三阳辨证,而不是叫六经辨证,这个“经”字,给人一个错觉,以为就是经络,我下面马上讲它有三个概念,不单指经络。

今人对伤寒与内经的关联,有不同的说法,就伤寒论的观点看,我认为,伤寒论与内经还是有很大的渊源的,他的三阴三阳辨证完全来源于内经的阴阳离合论,所以我们要复习一下内经——阴阳离合论的三阴三阳辨证。

古人提出一个概念,叫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也就是一个名词概念之下,有三个意思,不能按一个意思去强解。

三阴三阳有经的意思,我们讲经络,也有“位”的意思,部位,我们现代的词就是解剖,还有气的意思,三阴三阳辨证就是有经、位、气的不同。

先说“位”,素问阴阳离合论里还是比较清晰的,原文:

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首先,起身前后两部,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这个少阴,部位上讲就是脊柱脊髓,少阴之上,名曰太阳,浅表的地方就是后背太阳,这样讲就很清晰。

我这个思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会诊的?

小孩儿,西医知识普及后我马上联系到,原来经方说的那个少阴说的应该是脊髓,不是很圆融,有解剖的位置也有经络,少阴之表,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部位马上转到了经,广明也有分,上边为阳明,下边为太阴,太阴之前为阳明,讲到的是阳明的“位”,马上又提到了阳明的经络。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厥阴的位,所以从素问阴阳离合论来看,强调了一个是位,一个是经的结合。

这个“气”呢,是从后面运气篇,素问六微旨大论里,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三阴三阳马上联系到气,这就是“位经气”。

伤寒论,现代伤寒原文来看,强调了经和气,没有怎么提到“位”,所以厥阴的定位,那就会有争论。

如果从位的角度来讲,身体再前后分三部的话,前面为太阴,后面为少阴,中间就是厥阴,它的位置包括很多东西,包括很多脏器,肺心肾、膀胱、卵巢、胞宫,这些都应该属于厥阴,当然了,从经讲,应该属于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主,如果从位来讲,中间这部分脏器,前面肠胃属于阳明属于太阴,后面的脊柱属于少阴,剩下的中间的位置统统属于厥阴。

如果我们借助“立中”的概念的话,重视中脉,中间的中,中脉就是厥阴,也就是我们打坐的话,尾椎到百会的位置这根柱子,上通天,下通地,这个柱子就是厥阴。

讲阴阳离合论就必须讲开阖枢,枢暂时不讲。

先说开阖,开阖也有很多解释,但我认为最稳妥的办法叫以经解经,运气篇六微旨论里这个开阖有另外一个描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个出入就是开阖的一个异名,可以互相解释。

我们提到出入,会认为气血津液的出入,其实也包括神机的出入,所以不光是营卫气血的开阖,也包括神的开阖,神的出入。

提到神我们会想到一个更大的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有一种方法就是望文生义,我们用这个方法来看一看内经里的两部就是素问和灵枢的区别,素,古人有解释,有太初、太始、太素,太素者直之始也?

,素问所讨论的范围是有神志的宇宙人生的运动变化规律,这是它的范围。

而灵枢则不是……

我们学习经典,就是经典上所记载的我们要熟记、牢记。

对于用药我总结出一个规律,乌梅丸中体现了五行相生,水生木是乌梅,吸肾精,滋肾水而养肝木;木生火是桂枝,桂枝辛温;火生土是是川椒,为什么说它是火生土呢?

川椒它外皮是红的,中间是黄的,味是辛的,所以他是火生土的一个表现;土生金是干姜,包括太阴脾和太阴肺;还有一个金生水的问题,好像在这药里找不到金生水肺经的药,其实,金生水也是乌梅,因为乌梅是小满成熟,它的果实属金,金为火用,它可以引火下行,所以是金生水。

乌梅在这里既是水生木,又是金生水,肾为先天之本,所以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乌梅是个先天的药。

那么先天到底能不能补呢?

如果从文字来讲不能补的,既然能补那就不是先天了,当然这是从人道讲,如果从仙道讲,先天就可以补了,不然的话怎么会有长生不老之说呢!

所以乌梅丸,乌梅有补先天的作用。

我从一些文献中得知,这个乌梅的生长习性是喜塘水,忌肥水,塘水是自来他们的水,肥水是指人工施肥,也就是说乌梅是自然而成,它确实可以有补先天的作用。

下面我谈几个乌梅丸的医案来说明一下对乌梅丸的应用。

第一个医案,是一个男性患者,73年5月6号出生,乡下人,他是从网上知道我来找我看病,病史有十年余,最早的原因是喝大量的啤酒引起心动过速而住院治疗,有头晕,后来又偶有心动过速,腰酸,腹满,腹胀,腹泻,多处疼痛等症状,遇冷身体不适,舌淡暗,有齿痕,脉象是右寸浮滑,关弦滑,尺脉沉细,左脉寸沉,关沉弦,尺极细,处方:

乌梅60g干姜10g生晒参15g甘草15g黄连10g黄柏10g附子5g柴胡10g枳壳5g赤芍10g生地30g山药15g山萸肉15g合欢花15g。

一周以后头晕、嗳气有缓解,咽红,舌暗,苔黄腻,觉得有用热象,就将乌梅丸减了一些热药加入石膏知母,也就是乌梅丸合白虎汤的意思,用药后症状缓解,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症状,他自述性欲低下,我考虑还是石膏和知母太凉,因为久病必虚,所以去掉石膏知母,加入柴胡黄芩肉桂,这个病人初诊是2014年11月8号治疗到现在基本是乌梅丸加减,病情稳定。

第二个医案,病人女性,21岁,咳嗽三个月,是感冒后引起的,咽喉痒,无痰,上楼咳嗽加重,右手脉象寸沉细,关尺没有,左手是寸弦,关沉弦涩,尺无,舌淡,苔水滑,夜尿频,大便正常,处方用乌梅丸加减,乌梅40g干姜15g太子参15g甘草15g川椒10g当归15g细辛10g肉桂10g附子5g柴胡10g半夏10g黄芩5g云苓15g五味子10g海蛤壳30g紫苑10g,海蛤壳使我们习惯性用药,服药5天就不咳嗽了,停药后又有复发,还是用上方服药两周,再没有过来复诊,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三个议案,是一个湿疹的患者,患者女性,27岁,未婚,首先患者一进门脸色青暗,双手皮疹10余年,阴雨天加重,首先从双脚开始起疹,后来到手上,因为我对皮肤病的诊断不明确,湿疹是皮肤科医生做出的诊断,冬轻夏重,月经提前半个月,量正常,伴痛经,舌质紫,舌尖暗红,苔薄,脉象是沉细兼有浮象,腹诊肚子比较软,大便正常,处方:

乌梅40g干姜15g太子参15g甘草15g川椒10g当归15g细辛10g桂枝10g附子10g赤芍10g桃仁10g丹皮10g云苓10g荆芥5g露蜂房6g防风5g木通5g大枣30g生姜15g。

服药5天休息两天后,手上的湿疹基本就治愈了,复诊仍手冷,睡眠不好,继续服用上方一个月,基本治愈。

第四个病案,患者男性,25岁,体瘦,面青白,舌质正常,脉象右寸弦稍微滑,尺脉长,左寸关沉细,尺脉沉弱,患者打球后左小腿疼痛,大便干,2、3天一行,但是稍史冷就会腹泻,伴有乙肝小三阳,处方:

乌梅40g干姜15g太子参15g甘草15g黄连10g黄柏10g川椒5g当归15g细辛10g肉桂10g附子5g柴胡10g枳壳5g赤芍10g山药15g防风5g,这个患者服药一周后,面部起痤疮,迅速起又迅速的消退了,后来根据症状转成了当归四逆汤合附子理中来调理最后收工。

所以说服乌梅丸为什么会出现痤疮速长速消我没有多想。

还有一个医案,这个医案比较特殊,这是一个女性患者,48年9月出生,病史8年,症状就是左半个舌头发干,据她说在广州找了上百个医生治疗都不见效,而且她每天夜间一两点钟的时候干的特别厉害,体质较瘦,说话语速很快,舌质淡,苔干燥,大便正常,血压偏高,左脉沉弦数,右脉沉细弦硬,手很冷,病人自己补充说自己含服西洋参片症状会缓解,处方:

乌梅60g干姜10g太子参15g玄参15g甘草15g黄连10g黄柏10g川椒5g当归10g细辛5g肉桂5g附子5g柴胡10g天花粉10g黄芩10g白芍10g。

她吃这个方子一周之后口干推迟到每天五点发作,程度也比过去明显缓解,过去是局限左侧舌头,现在是整个舌头都有点干,手冷也缓解。

这个病人是从2014年11月8号初诊,治疗到现在基本都是乌梅丸加减有和麦门冬汤的时候,有和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时候,现在的情况是10天左右舌干一次。

还有一个用乌梅丸治疗湿疹的医案,整个医案我没有查到只凭回忆给大家讲解。

这是2014年夏天的医案,病人主诉两个大腿有湿疹四五年了,当时我也没看湿疹的情况,我就根据他的脉象有厥阴的情况,长得位置是肝经,病人体格壮实,我用了乌梅丸合升麻鳖甲汤,开了一周的药。

升麻鳖甲汤中川椒、当归,乌梅丸中都有,其实就是乌梅丸中加入升麻和鳖甲,服药后并未复诊,等过了一个月,他又领来了一个患有皮肤病的朋友,他说上个月你给我开的方子吃了一周就好了,到现在也没有复发,这个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下面这个医案患者是一个女孩子,27岁,未婚,体瘦,舌淡,月经周期正常,但是经血持续十二三天甚至半个月,量不太多,她来看病之前也服过中药,治血疗法等,在医院治疗了几个月,伴有胃病史,腹诊脐周都有明显的压痛,很硬,右脉寸浮细,关若,左脉寸浮紧涩,尺脉没有,手足冷,心烦,口干苦,眠差,大便正常,食生冷后腹泻,乌梅40个干姜10g太子参15g甘草15g黄连3g黄柏3g川椒10g当归15g细辛10g肉桂10g附子5g柴胡5g枳壳5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云苓10g土元10g,服上方后胃部舒适,无痛,月经仍是淋漓不尽,胃病好了,腹诊压痛还是很明显,正好在月经期间,我用了一个祛瘀的方子,柴胡10g枳壳10g赤芍10g甘草10g蒲黄10g五菱体制10g大黄15g桃仁15g水质15g忙冲2g土元10g槐米15g观众15g三剂。

服上方后大便一日五六次,而且月经有小血块,还有咖啡色的液体,精神好了,不心烦了,脐周压痛的范围缩小,只有脐左侧有一点压痛,后来根据脉象改成当归四逆汤,后来复诊来月经行经一周,现在还在调理中。

下面讲一个卵巢癌化疗后的病例,患者女性,1956年出生,初诊为2014年6月,当时是卵巢癌腹膜转移在做化疗,用的处方找不到了,最近情况是今年1月4号因为化疗后出现腹胀,咽痒、咳嗽、呕吐,不能食,头晕,大便需吃通便药,面青,舌暗,舌苔中部没有,两侧白厚,主诉自己烦躁欲死,做不能做,立不能立。

太子参15g干姜15g黄连15g黄芩15g,三剂。

乌梅30g太子参15g干姜10g细辛5g川椒5g附子15g黄连5g黄柏5g当归15g甘草15g肉桂10g柴胡10g黄芩10g白芍10g黑大豆30g。

我这是一次给她开了两个处方,第一个处方是黄连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食入则吐,她是不能吃东西,用了三剂,使她可以进食,在这个基础上又开了另一张方子就是乌梅丸加减,加入黑大豆,这是河南伤寒金贵教研室李方之教授经验,他认为化疗之后黑大豆和甘草有解毒作用,我们说的解毒当然也包括现代放化疗药物毒性,所以我对放化疗患者的方子都会加入黑大豆,黑大豆有两种,一种是皮黑里面是绿的,还有一种是皮黑里黄的,李方之教授所用的是皮黑里黄的那种,后来我查了一下《本经疏证》中也用的是皮黑里黄的黑大豆。

再补充一下,我昨天还见到这个患者了,她现在的情况还可以,体重增加了几斤,她准备过两天再去做两次化疗,比当时来就诊时的情况好了很多。

下面讲个医案也是出现了一个不好理解的反应,大家参谋一下。

患者男性,1980年5月出生,初诊2014年1月17号,当时他来是想调理一下,查:

左脉寸沉,关浮紧,尺偏紧还有向内侧偏移,右脉弦紧沉,是一个阴寒寒盛的表现,症状是尿频,腹泻,大便难,舌质暗,处方:

乌梅60g干姜10g生晒参15g甘草15g黄连10g黄柏10g川椒10g当归15g细辛10g肉桂10g附子10g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

服药后症状缓解,无无腹泻,无腹胀,腹围变小,体重下降5公斤,乌梅丸还有如此之减肥作用,我还是无意中碰到,所以这个机理还请大家分析一下。

在下面说一下乌梅丸丸药,因为我刚才说的这些都是乌梅丸改汤的,其实仲景自然用丸剂有很好的疗效,因为正规的制药厂没有卖的,我有时候推荐患者去网上买。

这是我在珠海时候的医案,一个中山的患者,他本来是陪同夫人去看咳嗽,是一个30多岁的白领,给他诊脉是六脉皆无,沉细似无,我就问他有没有症状啊?

他说没有,我说脉象很弱,没有症状就给你开点中成药吧,就这样给他开了附子理中丸和乌梅丸,乌梅丸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可以去网上找,服药半年后,我再看他的脉象就完全恢复正常,所以没想到这个丸药也有这么大的力量。

因为他是个中青年,我和他朋友说让他安心调理身体,半年之后,脉象恢复正常。

所以这个乌梅丸治疗皮肤病,从它的形状来看,尤其用醋泡过之后,是个大胖子一身紫黑皮,我对他的比喻的话,它类似于我们的税收部门、财政部门,取全国之力用到该用的地方。

他的症状有尿频有腹泻,大便困难容易稀,舌比较暗,他吃了乌梅丸症状缓解了,也不腹泻也不腹胀了,但腹围下降了很多,一个礼拜的药体重下降了10斤,乌梅丸有这么好的减肥作用我还是无意中碰到的,机理大家可以分析一下。

下面说一下乌梅丸丸药,上面说的都是乌梅丸改汤药,其实仲景采用的是丸,有时候用丸剂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正规的厂家是没有卖地,有时候推荐患者去淘宝上买。

讲一个乌梅丸治疗无脉的病案,这是一个珠海的患者,他初诊是来看咳嗽,在机关工作30多岁的白领,他的脉六脉皆无,沉细似无。

我问他有什么症状吗,他说没有,那我说没有症状给你开点中成药吧。

建议他用两种中成药,一个是附子理中丸一个是乌梅丸。

他吃了附子理中丸和乌梅丸大约半年,我再见到他他的脉象完全恢复正常。

没想到丸药有这么大力量。

他是在政府工作在领导身边,中青年35岁,因为朋友介绍的嘛,我不熟转告他没有官运别放在心上,经过治疗跟心理调理,脉象恢复了正常。

乌梅丸治皮肤病还是首选,从他的外表来看,经过醋泡之后大胖子一身死黑皮。

我把它比喻成税收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把钱用到改用的地方。

黄连的主治我就不念了,主肝热主肠热。

他在本经里有个主诉阴周肿痛。

我是从它的形状,它形如鸡爪,鸡经常觅食,它这个形状提示它善搜隐匿之邪,所有它能治疗阴周肿痛,你热邪到哪个地方都能达到。

现在从乌梅丸的药物谈一下它的药效。

我对药性只尊本经,本经里乌梅味酸苦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蚀恶肉。

他味酸色青,……吸水济火。

它的形状类似一个大胖子,身上长满了(?

)。

人参扶正补五脏这个就不用说了。

说一下细辛,它的形状很细,本经讲它能通,通犄角旮旯的地方,它是游击队不是正规军。

桂枝黄柏是两种树皮,我有个理论古人的桂枝就是肉桂,而且它是树枝的皮,桂枝是性温的,黄柏是苦寒的,它是容易擦枪走火的地方。

附子无坚不摧这是主力军了。

川椒子是红的,味是辛的,闭口者可以有毒杀人,它的开口怎么理解呢,如同打仗要网开一面,寒邪可以让你从良,不是斩尽杀绝。

当归是和乌梅相对的,乌梅是吸水济火,敛阳邪,当归纳阳归阴,温寒邪温寒湿。

它两个是相对的,两个厥阴方,当归四逆是以当归为主,乌梅丸以乌梅为主,从这个角度讲乌梅丸有少量的当归,所以有时候我用当归四逆汤的时也用少量的乌梅。

蜂蜜调和诸药,除邪解毒。

整体来看乌梅丸是养外安宁、赈灾安民的大方。

从辅行诀的药物来看,从性味来讲它是辛酸化甘入肝经,补肝的。

辛酸化苦是入脾,它调和肝脾。

酸苦相配可以酸苦除烦,辛苦相配可以辛苦除痞?

,它是一个调和肝脾除烦除痞的功用吧。

前面讲这是个大方,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就是抓革命促生产。

乌梅我看很多前面的经验是用10g12g左右配黄连,我不知道用的是不是乌梅肉,若是乌梅肉这个量可以,为什么我用的是60g40g呢,我用的带核,我自己做过,如果乌梅去核再烤干,100g乌梅才出20g的乌梅肉,就是一比五一比六的比例,乌梅煮汤的话用量不能太小。

我看的一个马来西亚的病人,我问你们那边乌梅是整个的还是乌梅肉呢,他说是乌梅肉。

如果乌梅肉有这么打量就不合适。

乌梅的配方,古籍里有乌梅用苦酒就是醋泡,一晚,去核以后蒸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的记载。

我认为从原文来看并不能确定他把这个饭也打到里边了。

再一个乌梅丸用多大量配多大丸好呢,因为原方记载如梧桐子大服十丸,可加到二十丸,有一种算法是十个梧桐子就是一个蛋丸,还有一种是四十个梧桐子一个蛋丸,如果按十个一个蛋丸我就得服10g到20g量有点大。

我是按四十丸为10g来算,十丸就是3g,我配乌梅丸,因为乌梅丸特别苦,3g吃下就很难受,所以乌梅丸我建议不要太大,3g就可以。

我总结一下我对乌梅丸应用的指证吧,第一个是消渴,第二个是胃病,慢性胃病,第三是精神情志病,第四个是症状丑时发作,第五个是痒,古人讲痒与风有关嘛,第六个是舌颤,第七个是久治不愈,往往久治不愈就是寒热错杂,久病必虚,没有纯实热症,第八个是各种肿瘤,原发的、放化疗之后的,都有应用指证,第九个是寒热错杂,或者叫上热寒,第十个是脉证,右寸内移,这是乌梅丸的脉证,这个是我个人经验。

我的老师朋友也有论及,像顾植山老师讲乌梅丸脉证是脉弦,重按无力。

我的朋友习……老师,也是脉学大家,也专门研究脉,他认为乌梅丸的脉证是右脉沉细、右部不等是它的一个脉证。

我总结出右寸内移是有理论依据的。

在《脉经卷十手检图》里边有一段,大家看一下: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

这个“前”,我理解为就是“寸”,当然了,如内,就是往内偏,前如内,就是足厥阴。

所以我总结出乌梅丸的脉证是右寸内移、内偏。

其实这个话是主证,关键是主证,主证有了,兼证可多可少。

好了时间不早了,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谢谢大家的聆听,讲得不好,大家多提意见。

再补充一点,关于乌梅丸中配丸的话,它的用量乌梅三百枚,带核是1500克左右,去了核也就200多克,晒干。

所以黄连一斤的话,不能按一两15克算,有点儿大,它的量就跟乌梅等了。

我的意思是最多按5—8克算,黄连在这里起码要比乌梅少一半吧!

我配丸的时候是完全遵照原来的比例的,如果用汤的话也会根据含量的不同做调整。

再补充一点,如果乌梅丸改汤的话还有一点要注意,我有很多同道反映,乌梅丸原方特别难喝。

为啥呢?

因为丸剂它有一半的蜜,蜜是整个药的一半,所以它有甘缓的作用。

如果你煎汤的话,要么就嘱咐患者加蜂蜜,要么就重用甘草,这是我的一个经验跟大家说一下,如果你没有甘草又没有蜜,这个乌梅丸呀真的是难以下咽。

这个乌梅丸的使用呀,误治的当然也可以用,既是原方的没有误治的,虽然有它的主证在,符合它的病机,也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