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362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docx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

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全卷共16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试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写在答卷纸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伺候/伺机而动机杼/毁家纾难靡费/靡日不思悖谬/未雨绸缪

B.朔风/探本溯源给予/济济一堂角色/群雄角逐干劲/劲旅强敌

C.标识/远见卓识扛枪/力能扛鼎愀然/悄无声息叱咤/姹紫嫣红

D.纤维/纤尘不染慰藉/声名狼藉落枕/落花流水咀嚼/咬文嚼字

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2010年北京春季广告人才专场招聘会上,包括央视广告部在内的40多家单位在此设摊,数千个岗位虚左以待。

B.近日,孙英杰、艾东梅等曾经的女弟子们纷纷上告田径教练王德显,使得这位奥运金牌教练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C.荆轲虽为刺客,但为人深沉儒雅、喜结贤豪长者。

由此观之,荆轲不是暴虎冯河之人。

D.此刻,校运会的田径比赛赛场内外的热烈气氛已经达到高潮:

运动员顺着跑道,迈开大步奋力奔向终点,场外的拉拉队则作壁上观,大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轲自知事不就           就善水草屯,舍止

③吾为若德             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诚得劫秦王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⑤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因击沛公于坐

A.①②⑤B.①③C.①④⑤D.②④

4.下面四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5.参照下面的示例,为《刺客列传》中的太子丹、高渐离写一句评价语,要求囊括事实,评价中肯。

(4分)

示例:

荆轲:

论剑不称,相搏而逃,终孤身刺秦,易水萧萧侠名传。

太子丹:

高渐离:

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

你在百货市场意外地碰到多年未见的年少时好友,原来此时好友已经是该商场某种护肤产品的推销员了,在柜台上你们聊了起来,这时好友向你推荐他们的护肤产品,建议给自己以及家人买一点。

你心里并不想买,但碍于情面,加上周围又有不少顾客,不能直接拒绝,你既不想买,又不想得罪老朋友,还想顺便帮朋友推销一下产品,你该怎么说呢?

请拟出你的“婉拒语”,不超过40个字。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

“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

“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

”曰:

“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豫让曰:

“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

“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史记•刺客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说己者容容:

打扮

B.则虽死不恨恨:

仇恨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

责备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尝:

曾经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去而事智伯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B.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入臣则祸至燕

C.襄子乃数豫让曰平明,汉军乃觉之

D.且吾所为者极难耳且公子纵轻胜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

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9分)

12、

(1)力拔山兮气盖世,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虞兮虞兮奈若何!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其中“为变徵之声”,是指发出变徵的音调。

古代的乐律,分宫、、、变徵、徵、羽、变宫七调。

(3)____________,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倶黑。

(4)《魏公子列传》中的魏公子是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他与齐国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公子”。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大义生死

安巧林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

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

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

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

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

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

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

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

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

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

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

“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

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

精、气、神为天地所化。

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

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

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

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

他要完成千古史记。

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

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

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

《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

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

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里,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活进无尽的未来中,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

13.“《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结合上文,谈谈“再造”一词的含义。

(4分)

答:

14.“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原因。

(5分)

答:

15.文章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5分)

答:

16.文章结尾说“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根据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

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

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注:

同“欣”)合无间。

姑任举一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

这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

它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

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字最紧要。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含有创造性。

“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

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

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躯体,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

这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

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残菊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17.阅读第一段,概括作者或是读者在领会诗的境界时的三个关键词。

(6分)

18.“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

(6分)

19.请以必修四语文课本所选的晏殊《蝶恋花》上阕为例,运用朱光潜《诗论》中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字句分析“移情作用”。

(6分)

 

六.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茫茫历史长河中,谁是英雄?

是兵临城下之际,以老迈之躯屈人之兵的烛之武,还是强秦践踏中原之时,易水诀别慨然赴死的荆轲?

是光明磊落兵败身死的项羽,还是能屈能伸终得天下的刘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英雄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同学们,对于英雄,你一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请以“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12月质量检测

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题号

1

2

3

4

答案

5.参照下面的示例,为《刺客列传》中的太子丹、高渐离写一句评价语,要求囊括事实,评价中肯。

(4分)

示例:

荆轲:

论剑不称,相搏而逃,终孤身刺秦,易水萧萧侠名传。

太子丹:

高渐离:

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

你心里并不想买,但碍于情面,加上周围又有不少顾客,不能直接拒绝,你既不想买,又不想得罪老朋友,还想顺便帮朋友推销一下产品,你该怎么说呢?

请拟出你的“婉拒语”,不超过40个字。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题号

7

8

9

10

答案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9分)

12.

(1)

(2)

(3)____________

(4)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3.“《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结合上文,谈谈“再造”一词的含义。

(4分)

答:

14.“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原因。

(5分)

答:

15.文章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5分)

答:

16.文章结尾说“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根据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17.阅读第一段,概括作者或是读者在领会诗的境界时的三个关键词。

(6分)

答:

18.“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

(6分)

答:

19.请以必修四语文课本所选的晏殊《蝶恋花》上阕为例,运用朱光潜《诗论》中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字句分析“移情作用”。

(6分)

答:

 

参考答案

1.A.(B给予/济济一堂jǐ角色/群雄角逐juéC.愀然/悄无声息qiǎoD.纤维/纤尘不染xiān)

⒉D(A虚左以待——虚:

空着;左:

古时以左为尊;待:

等待。

空着尊位恭候别人。

表明用人单位诚心招聘。

B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C暴虎冯河是指有勇无谋。

D.作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不肯出力帮助争斗者中的一方,不是指在一旁观看。

3.B4.A.

5.太子丹:

质秦受辱,有胆少谋,虽刺秦未成,暴虐嬴政亦胆寒。

高渐离:

闹市击筑,为人佣保,敢廷朴秦王,肝胆相照真知音

6.这种护肤品啊,上次我妹妹给家人都买了一套。

真的很好用呀。

(5分)

7、B恨,遗憾

8、C“襄子乃数豫让曰”中“乃”相当于“于是,就”。

“平明,汉军乃觉之”中“乃”相当于“才”。

9、D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

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

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10、C“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

11

(1)是借它来让天下那些怀有二心来侍奉君主的人臣羞愧啊。

(“愧”使动用法1分,定语后置1分。

省略句1分,句意1分)

⑵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物虽然是眼前常见的,可是所表达的意义却很深远。

(3分)

(3)如今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然而魏国的救兵还不到,公子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急难的品质表现在哪儿呢?

(3分)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

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

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

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豫让潜逃到山中,说:

“唉呀!

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

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

“我要替智伯报仇!

”侍卫要杀掉他。

襄子说:

“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

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最后还是把他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

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

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

“你不是豫让吗?

”回答说:

“是我。

”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

“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

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

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

”豫让说:

“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

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

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

“这一定是豫让。

”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

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

“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

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

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

“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

”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

“唉呀,豫让先生!

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

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

”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

豫让说: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

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

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

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

”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

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

“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

”于是以剑自杀。

12.

(1)时不利兮骓不是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商角(3)蓬生麻中(4)孟尝君黄歇

13、4分。

“再造”指司马迁用他的不屈的意志证明了中华民族应有的正义感与善恶观。

他的所作所为是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每小点2分。

14、5分。

因为屈原以为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信仰活着,死亡便是一种尊严的解脱。

而司马迁要用自己的责任去完成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因此不惜带辱而活。

每小点2分,语句通顺1分。

15、5分。

说明中华民族崇高的生死观对屈原及后世的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了杰出的死以明志,为下文的议论张本(或作铺垫,或打下伏笔)。

(内容3分,结构2分)

16、6分。

答案:

无论是生还是死,一个人都要活得轰轰烈烈,要活在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里,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

(4分)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比肉体上的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

(2分)

17.画境(戏景)突现凝神注视忻合无间(每词2分)

18.“直觉的知”指专注于“见”的对象的本身而不顾及其它,“名理的知”指与“见”的对象有关的联想或意义。

(每点3分)

19.直觉作为前提:

作者心情悲凉迷离,凝神观照,心中只有这一刹那亦真亦幻的画境。

(2分)以人情衡物理,人情物理互相渗透(2分):

“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愁”、“泣”二字。

(2分)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如默默饮泣。

(答“明月不谙离恨苦”不给分,以明月的无情衬作者的有情,不能算作移情。

只答出“愁”、“泣”二字中的一字,最高给3分。

若脱离文中的论述分析移情作用而言之成理的,最高给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