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366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docx

台湾中国文学常识笔记诗经至古文

先秦文学

(一)诗经

一诗经简介(地域背景,98)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篇数计,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删订后,现存三百零五篇,简称「三百篇」。

以时代来说,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以地域来说,属黄河流域一带的作品。

时间既长,地域又广,取材范围十分广泛。

其中包括有记述商、周民族起源和发展的史诗;有讥刺政治的讽谕诗;有描述战争、徭役及农民生活的写实诗篇;也有大量抒写爱情的恋歌。

从体裁来说,则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间的歌谣,包括了十五国风;「雅」是士大夫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之乐,「小雅」为宴飨之乐;「颂」为宗庙祭祀的诗篇,包括了周颂、商颂和鲁颂。

从写作技巧来说,《诗经》又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是直叙法、「比」是比喻法、「兴」是联想法。

《诗经》既是中国诗歌的始祖,又是中国文学的泉源,艺术成份又十分高,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二诗经的题材

1.记述历史演变:

(史诗)

《诗经》中的雅和颂,均有不少记载政事兴衰的史诗,如《大雅。

生民》,正是记述周始祖后稷出生之传说、灵迹及歌颂其功德。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

时维后稷。

2.讽刺政治得失:

(讽谕诗)

《诗经》中的国风,有不少是反映民间生活,讽刺统治者失德的作品。

如《魏风。

硕鼠》,正是反映统治者不停剥削百姓,令老百姓无以为生的悲惨生活。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3.反映人民生活:

(写实诗)

国风中不少反映人民生活面貌的作品,如《小雅。

采薇》,正是描写戍卒征伐玁狁而需离家远戍,四处奔走的艰辛生活。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暮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反映农事和劳动:

(写实诗)

国风中有记述农民全年劳动的诗篇。

如《豳风。

七月》,正是叙述农民除了要从事四季繁忙的农事,而妇女亦需帮助养蚕等劳动外,还得面对贵族欺压的悲惨命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5.描写男女爱情:

(抒情诗)

国风之中,不少歌咏男女爱情的恋歌。

如《周南。

关睢》,正写出男子见到洲上一对对睢鸠而联想到君子追求淑女的苦闷,和求得女子后的美满。

充份表现出青年男子对淑女的渴求。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02,06)

6.表达思念情怀:

(抒情诗)

诗经中不少诗篇是抒写对父母亲友的思念,如《秦风。

蒹葭》,正是一首怀念远方亲人而无法相见的诗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巳。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03)

7.抒发亡国悲痛:

(抒情诗)

犬戎入侵,平王东迁,故土沦亡,如《王风。

黍离》,写出周大夫悯周王室的倾覆,充份反映出贵族士大夫抒述亡国的悲痛。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三「诗六义」(92,00)

所谓「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是「诗之体」,即诗经的体裁;后三者为「诗之用」,即诗经的写作技巧。

(此说法出自《周礼》及《诗大序》)

四诗经的体裁(诗之体)

1.风:

是民间歌谣,所占篇数最多,共有160篇,分别采自十五个国家或地区,因此称为「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

作者多是民间无名诗人,真实地反映民众的生活、风俗、思想和感情。

语言质朴平白,活泼生动;抒情叙事,各体俱备。

它又来自不同地区,故作品的风格和写作技巧,亦显得多姿多采,艺术价值也最高。

2.雅:

是朝廷的正乐,属士大夫的作品。

雅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属朝会之乐,小雅属燕飨之乐。

共有105篇。

3.颂:

是宗庙祭祀神明及赞美祖先功德的舞曲颂歌,由专门的文士和乐官所谱制。

颂分为周颂、商颂和鲁颂三部份。

共40篇。

文学价值不高,但却保留了周代不少历史材料。

(01)

五诗经的写作技巧(诗之用)(00,07赋比兴)

1.赋:

是直接陈述事物,抒发情意,不设比喻,不用曲笔的写作方法。

2.比:

是利用其它事物作比喻,藉以突出要表达的事物的特点,使能加强表达的效果。

3.兴:

是联想法。

诗人由外物而触动情怀,引发联想。

目的是营造气氛,突出主题或令意思含蓄不露,令人读后反复回味。

4.重章迭句:

全诗分为若干章,每章文字基本相同,只更换部份文字。

目的是使诗歌易于咏唱,增加音乐效果,并且能强化感情的表达。

(98)

5.双声叠韵,叠字叠句:

诗经喜用双声叠韵及叠字叠句,如《关睢》中有双声字「参差」、叠韵字「窈窕」、叠字「关关」,和《相鼠》中的叠句「人而无仪,人而无仪」等,都能加强音乐美和抒情效果。

(98)

6.句式灵活:

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亦有用其它不同的句式,随着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来变化,不拘一格。

7.词汇丰富:

诗经用辞丰富,多姿多采,如「踊跃」、「逍遥」、「窈窕淑女」等词语,至今还广泛流传。

8.善用修辞:

诗经除用比喻之外,还使用比拟、层递、拟人、烘托等修辞,令诗歌增加表达效果和易于讽诵。

9.音调和谐:

诗经各句均能按照当时口语自然成韵,而且多采用句末押韵的方法,音节极为和谐。

10.语言风格:

质朴自然,用字浅白、优美,常用助词。

(98)

六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既是中国诗歌的始祖,又是中国文学的泉源。

它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艺术经验,开辟了正确而宽广的创作途径。

为中国古典诗歌,奠定了深厚而稳固的基础。

对后世文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实是难以估计的。

它包括了:

1.就历史意义来说:

诗经的内容取材广阔而丰富,包罗万有,既保留了西周至春秋五百多年的历史面貌,其中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实况;此外还充份反映出民众的思想、生活和感情。

实在是古代极珍贵的文献。

2.就文学发展来说:

诗经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源流,几千年以来,成了诗歌各类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历代的诗人,无一不是在诗经中汲取养料,学习其技巧和风格。

此外,诗经错综复杂的句式、自然而成的音韵、灵活多变的语句,均启导了后世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3.就陶冶性情来说:

自孔子以诗、书等六艺授徒,诗经就成为儒家的经典,发挥「诗教」的作用。

所谓「诗教」,就是透过读诗,可以引导读者陶冶性情,培养德操,以到达「温柔敦厚」的境界。

这就是诗经具有的教化作用了,

(补)会考试题

一诗六义的名称(2分)(92)(97)

二问文学作品: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答案:

诗经)(1分)(93)

三试从地域背景、句子形式、语言风格三方面,介绍《诗经》与《楚辞》。

(6分)(98)

四举出「诗六义」的名称。

(2分)「六义」中哪三类属于写作技巧?

试加以说明。

(4分)(00)

五《毛诗序》指《诗经》的颂为: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之于神明也。

」说明这类诗多用于宗教祭祀。

(1分)(01)

六甲组: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02)

乙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试找出甲组诗句的韵脚。

(1分)

2.试从甲、乙两组诗句中,找出双声词和迭韵词各一。

(2分)

七试从句式、章法及风格三方面,比较《诗经》和《楚辞》的特色。

(6分)(02)

八《关睢》作品的类别。

(06)

九1.试分别简略说明《诗经》「赋」、「比」、「兴」的定义。

(3分)

2.下列乙栏的新诗节录,分别运用了甲栏的哪一种写作技巧?

试从甲栏中选取适当的答案跟乙栏配对:

(3分)

甲栏:

赋比兴

乙栏:

(1)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冯至《蛇》

(2)太阳啊,火一样烧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闻一多《太阳吟》

(3)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先秦文学

(二)楚辞

一「楚辞」名称来源:

(07)

「楚辞」,是战国末年楚国文人所创作的的诗歌,源自南方长江流域的新诗体,后来成为代表南方文学总集的名称。

汉刘向曾收集屈原、宋玉等楚人作品编辑成书,名为《楚辞》。

至宋黄伯思的《翼骚序》为「楚辞」作解释: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南方语助词及方言)、作楚声(有音韵格调,悲壮顿挫的楚国特有之声韵特色)、纪楚地(有沅、湘、夏首等楚国「地域」名称)、名楚物(有蕙、兰、芷等楚国特有之事物名称),故谓之楚辞。

」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学作品。

二楚辞的主题思想(95)

1.强烈的爱国精神:

屈原热爱国家,关心国君,体念人民,在作品经常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精神。

2.远大的政治抱负:

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自幼已有振兴楚国的宏愿,并向往尧舜禹汤等贤君治国,希望楚国君主能选贤举能,用心治国。

他热切追求理想,甘愿以身殉国。

3.对理想的执着:

屈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即使在混浊的时代和逆境,也不肯随波涿流,至死不改。

4.斥责小人祸国,怨裉君主昏庸:

屈原一生忠诚爱国,可惜楚国君主被小包围,妒忌忠良,以言语毁谤原原,令楚君信谗而疏远他。

屈原对此十分愤怒,提出强烈的抨击。

三屈原作品

1.《离骚》:

是长篇抒情诗。

内容除力陈楚国国事日非,民生多艰外,还申诉自己不幸的际遇,理想的幻灭和内心的彷徨苦闷,充份反映出屈原忠君爱国、眷恋国土的伟大节操。

他具有振兴楚国的抱负,热切追求理想,甘愿以身殉国。

2.《九歌》:

采自南方的巫歌,编成歌、舞、乐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极富浪漫色彩。

内容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包括对天神(东皇太一)、云神(云中君)、爱神(湘君、湘夫人)、命神(大司命、少司命)、日神(东君)、河神(河伯)、山妖(山鬼)等鬼神的祭祀和哀悼阵亡战士(国殇)和歌剧尾声(礼魂)等。

(00)

3.《九章》: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篇章。

内容主要是指斥楚国政事腐败,奸佞当道,忠贤去位,自己亦遭诬害,流放江南。

又描述故都失陷,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

充份反映出屈原在放逐中的心境,他虽遭遇困厄,但仍不忘表达对故国及老百姓的关怀,坚贞不屈,态度毫不妥协,至死保持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05)

4.《天问》:

向上天提出百多个疑问,大抵关于古今神话、天地万物的道理,朝代兴衰等

5.《招魂》:

屈原自招自己生魂之作。

写周遭环境的险恶,盼重归优美故乡。

5.《远游》:

谈及神仙真人的道理。

6.《卜居》:

借占卜以决定自己的去留。

7.《渔父》:

与虚构的渔父对话,以表一己志向。

属于寓言。

四楚辞的形式

1.篇幅长短不一:

屈原作品有篇幅短小,如《国殇》只有18句,但亦有长篇巨制,如《离骚》长达274句,以便抒发复杂的感情。

2.句式参差:

除《天问》是整齐四言外,其余大部分为杂言体,少则二、三字一句,多则十字一句,而以五六七言为主,中间又夹杂对偶,错落变化,形成独特的「骚体」。

3.句中多来「兮」字:

《楚辞》大量在诗句中间或句末加有「兮」字,来帮助感情的宣泄。

4.结构形式:

《楚辞》不分章节,每诗的最末一节名曰「乱曰」或「歌曰」,用来总结全诗的主旨。

五楚辞的写作技巧

1.善用楚声、音律和谐:

屈原除了善于利用楚国民间语言和虚词(如「之」、「而」等)外,也按照当时的口语押韵,而且押韵方式多样化,(可以转韵,可以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形成了活泼多变、音律和谐的独特南方文学特色。

2.善用对偶:

对偶形式不但多样化而且颇工整。

如《国殇》中有许多句子中自成对偶的「操吴戈」对「被犀甲」,也有两句对偶的,如「旌蔽日兮敌曰云」对「矢交坠兮士争先」等,令形式工整而具音乐感。

3.善用赋和比:

如《国殇》中详叙战争的经过一部分,就是用了「赋」的铺陈手法;但中间也有不少比喻成分,如「敌若云」。

其余《离骚》更大量用比喻,以善鸟香草以比忠贞,恶禽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比君主,宓妃件女以比贤臣,虬龙鸾凤以比君子,飘风云霓以比小人。

比喻夸张,都能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屈原作品的风格(98,02)

1.情感哀怨,真挚感人:

屈原一生热爱家国,虽两遭放逐,但仍忧国忧民,痛恨群小。

作品充满悲愤凄凉,哀怨悱恻的风格。

2.想象丰富、色彩浪漫:

楚国地处江淮,多高山大泽,引人玄思;且风俗好信巫鬼,于是屈原吸收大量古代神话传说,再配合了丰富的幻想,狂热的情感,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浪漫色彩。

3.文采绚丽、形象鲜明:

屈原运用了高度概括的表达能力,细致深刻的描写,灵活精巧的用字,和谐优美的音律,浪漫美丽的譬喻和象征,写成大量的作品,艺术手法十分高。

六屈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1.南方文学的代表:

楚辞是战国时代南方新兴的诗体,它的出现,使南方文学与北方的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分庭抗礼。

2.汉代赋体的先河:

楚辞的出现,开拓了另一种悱恻缠绵的文学体裁,成为汉代赋体(骚赋体)的先河。

3.七言诗歌的雏形:

楚辞的句式,以七言为主,摆脱了诗经四言的基本句式,使中国的诗歌在形式上有另一发展的方向。

4.骈体文学的滥殇:

楚辞着重辞藻的铺排,对句的运用,影响六朝「骈文」的形成。

5.浪漫文学的始祖:

楚辞以南方的景物民俗为题材,配以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为后世浪漫文学的始祖。

6.后世词曲的发展:

宋代词家喜用楚辞句语入词,也有仿楚辞体裁而成的词作(如辛弃疾仿《天问》写成《木兰花慢》)。

元明清三代的戏曲剧本,也有不少取材自楚辞的(如元的《屈原投江》)。

七诗经楚辞的比较(98)(02)

诗经

楚辞

时地

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北方(黄河流域)的诗歌总集,流行于北方。

战国后期兴起的南方(长江流域)新诗体,流行于南方楚国。

作者

除雅颂为宫廷文人及贵族之外,国风多为民间无名诗人。

以屈原及宋玉为代表,后起之作者亦为贵族大夫。

题材

多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包括恋爱、农事、战争等多方面。

多抒写作者情怀,或神话传说,内容包括巫灵、天堂、地狱等。

形式

好用重字迭句,以四言为主,形式整齐。

好用骈句,以六、七言为主,句式参差,形式多变

语言

语言朴实,用字浅白优美,常用助词。

词采华丽,句子中间还夹以如「兮」等楚国语助词。

篇章

篇章短小,多用重章迭句。

结构平实,变化不大。

篇幅冗长,结构较为复杂,章句不定,变化多端。

风格

质朴自然。

浪漫情调,更常用比兴寄意,瑰丽雄奇。

情感

温柔敦厚,代表各阶层的情感。

悱恻缠绵,哀怨悲凉,且多君国之思。

(补)会考试题

一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写出注有*号文学家的姓名:

(各占1分)(92)

二《天问》作品类别。

(93)

三试举出《楚辞》中两篇屈原作品的名称。

(2分)又屈原在作品中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4分)(95)

四《九章》作品类别。

(1分)(96)

五试从地域背景、句子形式、语言风格三方面,介绍《诗经》与《楚辞》。

(6分)(98)

六配对(99)屈原--战国诗人,其作品文辞优美,想象丰富,具浪漫色彩。

(1/2分)

七填充(00)九歌是楚辞中的作品,共有十一章,《国殇》乃其中一章。

(1分)

八配对(01)楚辞—(文学作品)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九试从句式、章法及风格三方面,比较《诗经》和《楚辞》的特色。

(6分)(02)

十屈原作品《九章》中之哀郢描述故都失陷,人民离散,忧国伤时,感人至深。

(1分)(03)

十一涉江作品类别。

(05)

十二宋黄伯思《翼骚序》曾解释《楚辞》得名之由来,试据此完成下表。

(1)至(4)项的答案,依照编号顺序写在答题簿上:

(4分)(07)

宋黄伯思《翼骚序》原文

例证/说明

书楚语

举二例:

容与、侘傺

(1)

特质说明:

悲壮顿挫

纪楚地

举一例:

(2)

名楚物

举二例:

(3)、(4)

 

先秦文学

(三)先秦散文

一何谓先秦散文?

散文是不拘形式、不讲音韵、不求对偶的文体。

所谓先秦散文,指春秋末年至战国时代的散文。

这个时代的散文,已脱离了以前卜筮、铭刻等的简朴文字,配合春秋战国时代急剧的社会变化,令散文也走上繁富而完美的阶段。

二先秦散文兴起的原因(01,06)

1.封建解体:

古代诗歌基本上只为抒情及歌颂之用,但春秋战国以来,周平王东迁,王室衰落,百家争鸣的局面,导致说理散文乃乘时兴起,取代诗歌。

2.时代社会剧变:

七国争雄,时局动荡,史传散文昌盛。

3.教育普及:

自王官学散,典籍流落民间,教育得以普及,学术下移,加上私人讲学,促成人才辈出。

4,君主贵族提倡:

春秋战国五霸迭兴,七国争雄,诸侯又求才若渴,才智之士,可凭布衣拜相,养士之风极盛,诸子百家,于是争相各抒己见,发为文章,以求国君的赏识,令诸子哲理散文盛极一时。

5.经济生产进步,有利写作长篇散文。

6.书写工具的进步:

商周时代,刻于甲骨金石,对文字之应用限制甚大;战国时代,竹简布帛普遍应用,书写方便,有利于长篇大论之散文记录及流传。

7.诗歌简短,未能满足生活需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迁甚大,诗歌已不足以反映现实,长篇散文较适合来表达时局及时人的思想感情。

三先秦散文的类别

1.说理(哲理)散文:

如《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是。

(04,06)

2.叙事(历史)散文:

如《左传》、《尚书》、《战国策》等是。

四先秦说理散文的写作特色

1.善于引用史事:

说理散文目的在宣扬作者的论点。

为加强说服力,往往引用史事为左证,例如孟子「举先王」,荀子「法后王」等。

2.善用比喻和寓言:

为了使理论更深刻和形象化,先秦说理散文大量使用比喻和寓言。

如《荀子》「青出于蓝」、《韩非子》的「守株待兔」等。

3.善用夸张排偶:

在形式上,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达到说服的效果和耸动读者的目的,故需善用夸张、排偶句法。

如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章》中为了游说梁惠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注重逻辑推理:

《孟子》、《韩非子》、《墨子》是这方面的代表。

如《墨子》特别着重推理分析的重要,其《大取》、《小取》等篇,专门谈论推理、比喻的方法。

5.题材针对社会现实:

如《孟子》于诸侯践行霸政之际,极力提倡仁义;《墨子》于贵族奢靡之时,极力鼓吹节葬、节用。

五先秦说理散文的代表作品及写作特色

1.《论语》:

●《论语》一书,有二十篇,属儒家经典之一。

●内容主要阐述以「仁」为中心的儒家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

●以语录体形式来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文句简短,文字简练而明畅,词约而义丰,兼有雍容和顺的风范。

其中一些片断,除深具哲理外,亦有文学意味。

是儒家思想的瑰宝。

2.《孟子》: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记述孟子的生平行谊和言论,也是儒家学说思想的宝典。

●孟子的文章,虽仍是语录体,但已比论语篇幅加长,记事详实,结构完整,规模宏大。

●其写作特色包括有:

(96)

1)富逻辑性,逐层推进。

2)正反立论,反复申说,说服力强。

3)比喻贴切,善用浅近事例来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理。

4)善用排比、排偶,句式多样化。

5)因势利导,善设机巧,引人入彀。

6)语言生动,以答问形式为文。

7)气势雄放,义正辞严。

3.《庄子》:

●《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作品。

全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庄子》一书的写作特色有:

(92)

1)以论说体写作:

《庄子》一书虽然仍有对话体的存在,但亦已具有议论文的规模。

2)想象力强,色彩浪漫:

庄子的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行文如天马行空,出人意表,令人进入一个个神奇虚幻的世界,如《逍遥游》透过丰富的想象力,写一种鲲的鱼,体积大至几千里,化身为大鹏鸟,其背也有几千里,翅膀展开如天边的云。

3)善用寓言、比喻说理:

《庄子》一书大抵都是利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写成,这是庄子表达情意思想的独特手法。

其寓言故事,精妙灵活,形象鲜明,含意深刻。

就是所用的比喻,也是变化多端,贴切生动。

4)词汇丰富,形容活现:

《庄子》文笔夸张生动,绘影绘声,行文千变万化,活灵活现。

多用倒装句、对偶、排比句,辞藻雄奇活泼。

5)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作品表现出虚无玄妙的哲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多用荒唐谬悠之说,口吻幽默。

4.《荀子》:

●《荀子》是战国荀况的作品,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荀子》的写作特色:

1)以论说体为主:

已发展为论说体,书中虽致力于辩论,但已弃用对答方式,而是有条理有文采地发展成为严谨的论辩文章。

2)议论精辟,论点明确,逻辑严密,深入浅出。

3)善用比喻。

4)句法精炼,辞藻丰赡。

质朴有力。

5)善用排比对偶,反复说明,整齐流畅。

5.《韩非子》:

●《韩非子》是为法家的代表作,是战国韩非的作品,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一书的文章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政论文,包括了《说难》、《孤愤》等篇;另一类以故事为主,以上下《说林》、内外《储说》等篇章为主。

●《韩非子》的写作特色为:

1)全属论说体,且篇幅大大增长。

2)结构严谨,议论透辟,壁垒深严,推理论事,切中要害。

3)善于援引史事左证,以巩固其立论。

4)善于运用寓言说理,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均能脍炙人口。

5)文句质朴,但善用排偶,气势迫人。

6)行文简洁精练,论点突出。

六先秦叙事散文的特色(97)

1.长于记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有条不紊,条理分明。

2.叙事结构严密,详略得宜,富于变化。

3.情节紧张,曲折生动,有戏剧性和小说风味。

4.善于透过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达人物性格的特点。

要言不繁,刻画入微。

5.善于记述人物,言词生动,委婉有力,说服力强。

6.气势雄浑,语言丰赡,感染力强。

7.善于汲取古人的寓言,使外交辞令与雄辩更为含蓄有力,充分表现出辩士的高超智慧及说服力。

8,善用比喻以说理,说服力强。

 

七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品及写作特色

1.《尚书》:

●是最古的史书,即《书经》。

是上古之书,内容主要是纪录虞、夏、商、周几朝君主和大臣的训话、誓辞、文告等资料。

有史料价值,但缺乏文学味道。

2.《春秋》:

●亦是最古的史书,是一部编年史,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的史书整理而成。

所记史事,起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

此书文字过于简约,文学价值亦不高。

●由于《春秋》的「微言大义」,后世有三本专为诠释《春秋》经文的著作,分别为《春秋左氏传》(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左传》:

(07)

●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为诠释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