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372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docx

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20个专题打包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考前30天之备战2013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

(20个专题打包)

【2012考纲解读】

1.中国古代主要城市及其布局和职能转换

2.中国古代工商业成就

3.中国古代工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态度

4.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中国古代主要城市及其布局和职能转换

1.读下列四幅古代城市布局图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两汉都城在布局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将图三与图一、图二对比,说明唐都长安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3)根据图四,说明北宋都城东京布局的突出特点。

(4)促使汉、唐、宋城市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错误解答】审题不清,答题不全。

【错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作为图片题,首先要认真读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作出判断。

解答

(1)

(2)(3)问时,必须仔细地对比各图,特别是从各城市中宫殿与商业区的布局变化上找出其特点。

解答第(4)问时应注意考虑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正确解答】

(1)宫殿占据城市的大部分面积;“市”不仅占地少,且位置处于城市边缘。

(2)宫殿所占面积比例缩小,位置偏向一方;“市”移至城市中心区域,但“市”与“坊”的界限分明。

(3)“坊”与“市”的界限已被打破;商业区分布很广,且有“晓市”“夜市”;城中有“瓦肆”(娱乐场所)。

(4)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功能发生变化。

2.下列都城出于边境防御而考虑兴建的是()

A.秦朝咸阳B.唐朝西安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

【错误解答】A、B

【错解分析】学生对一些城市职能转换的背景认识不清。

明成祖为防御蒙古南下,加强军事防御力量,兴建并迁都北京。

【正确解答】D

3.完全符合下列三项条件的城市是今天的()

①隋朝时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②唐朝时是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③明朝时是重要的商贸城市

A.广州B.扬州C.杭州D.泉州

【错误解答】A

【错解分析】学生对城市地位的变迁没有形成应有的体系认识。

解题时,先将符合单项条件的城市列出,然后进行综合,找出同时符合三项条件的城市。

隋朝大运河的中枢是江都,即今天的扬州;唐朝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是登州、扬州;明朝时扬州是食盐集散地。

【正确解答】B

4.下面是“人文奥运,古都北京”宣传资料中的两张图,请指出哪张是明清北京示意图?

概括明朝营建北京城的政治原因并结合布局分析其政治特点。

 

【错误解答】审题不清,答题不全。

【错解分析】考生缺乏观察、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作为读图题,首先要认真读图,仔细观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与所学知识相联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明朝北京城的布局突出了皇权。

全城由内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共三重。

然后,再结合明成祖营建北京城的背景,此题就不难得出正确结论了。

【正确解答】图二是明清北京示意图。

原因:

明成祖即位,决定迁都,改北平为北京。

特点:

突出皇权。

【特别提醒】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熟悉教材,落实基础,防止张冠李戴;同时注意教材中的地图、插图;并且严格审题,把握题目的要求,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知识的迁移和筛选,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变式训练】

1宋朝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

A.苏州B.东京C.泉州D.临安

1.B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只要熟悉教材即可得出答案。

2北宋的城市商业活动与以前朝代相比有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

A.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B.城市中设有专门的商业交易活动场所

C.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

D.对外贸易成为城市商业的重要内容

2.A解析:

北宋城市“市”“坊”界限已被打破,且出现了“夜市”。

3元朝的大都、泉州的商业活动非常繁荣,促成这种繁荣的因素不包括()

A.交通发达B.国家统一C.航海技术先进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D解析:

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中后期。

4下列各项中,反映城市商业繁荣的是()

①柜坊②瓦子③机房④草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A解析:

抓住题干中“城市”这个限制条件。

“草市”反映的是农村商业的发展。

5宋朝把与契丹政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成“广信”,“静戎”改成“安肃”,“破虏”改成“永静”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

A.澶渊之盟前B.澶渊之盟后C.宋金和议前D.宋金和议后

5.B解析:

宋朝边境地名变化折射出的是宋与契丹关系的变化,双方形成对峙,维持和平局面始于B项。

6《新唐书·百民志》载:

“两京诸市署: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贸交易,度量器物,辨其轻重真伪……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人前击正三百而散”。

这主要说明()

A.唐朝对城市商业进行有效管理

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唐朝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

D.唐朝的制度严密

6.A解析:

由材料可知,当时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商业进行有效管理,职责明确,并对市场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易错点2中国古代工商业成就

1.春秋战国时期,比欧美早两千年以上的冶铸业的重要发明是()

A.青铜造型艺术B.平雕和浮雕技术C.金银错技术D.铸铁柔化技术

2.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

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错误解答】A、B、D

【错解分析】考生史实不牢,记忆不准。

A、B、D三项都是魏晋南北朝江南手工业成就,C项是隋唐时期的。

【正确解答】C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主要反映出()

A.北宋商业繁荣B.北宋对外贸易频繁C.北宋手工业发达D.北宋交通运输不便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学生对纸币“交子”出现原因认识不清。

纸币的出现,适应了商业活动的需要,因为携带方便、便于使用而产生的,但其使用的范围主要限于国内贸易,紧扣其产生的背景就能判断出正确答案。

【正确解答】A

4.)最能体现明清时期手_工业进步水平的是()

A.生产工具的革新B.生产技术的提高C.分工日益细密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错误解答】C

【错解分析】学生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比较能力欠缺。

A、B、C三项作为明清时期手工业进步的表现,仍然局限于量的变化。

D项则反映了生产关系方面质的变化,它最先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代表着手工业发展的先进水平。

【正确解答】D

【特别提醒】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打好基础,落实教材,并认真审题,注意区分不同时期的工商业成就,防止相互混淆。

【变式训练】

1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唐代的()

A.邸店B.柜坊C.草市D.车坊

1_B解析:

唐朝的市场较前代发达。

城市中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主要产生于()

A.造船业B.冶铁业C.制瓷业D.丝织业

2.D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产生于丝织业中心苏州等地。

3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人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制以易”的现象。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

B.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A解析:

注意审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并没有反映“城市”及雇佣与被雇佣等问题,故C、D两项错误。

4“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

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

”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

①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多②闭关政策的松弛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④商贸城市的兴起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③

4.B解析:

仔细读题干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有效信息。

解题过程中,可使用排除法,凡含②的选项一律排除。

5下列各项中,能反映出商品经济繁荣的是()

①佛教的盛行②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的出现③宋代话本的出现④明清时期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的产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B解析:

①与题意无关,可排除。

6明清时期的下列现象中,体现出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玉米、甘薯等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

D.“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6.A解析: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代表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

【难点突破】1中国古代工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态度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B.我国古代工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C.我国古代工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D.历代统治者都反对发展工商业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逐项审查,从中发现问题。

我国古代一直是自然经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居于从属地位,只是对自然经济的补充。

古代统治者在总体上是重农抑商的,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些朝代的统治者也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如南宋等。

【答案】D

2.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②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早期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③对重农抑商政策要一分为二地评价④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完全消极反动的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在认识和评价重农抑商政策时,不仅要一分为二,而且要结合我国古代社会的实际,并注意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和后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这一政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衣食等问题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这一政策对于解决温饱和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说它并不是完全反动的。

【答案】A

3.与战国时期相比,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作用的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C.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D.促成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要求比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作用较之于战国时期的最主要的不同点,A、B两项属相同点,C项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中国作为封建社会这一制度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D项正确,因为当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4.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并向农村延伸

【解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明确“末”和“本”的含义,“末”指工商业,“本”指农业。

材料所揭示的社会现象显然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并向农村延伸,并未涉及到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贫富分化等。

【答案】D

【特别提醒】

中国古代工商业一直是居于从属地位,只是对自然经济的补充。

古代统治者在总体上是重农抑商的,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明清时期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难点突破】2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1.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解析】解决本题须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解题的关键在于了解话本的特点和兴起的背景,解题的误区是D项,因为有些学生会误把话本当成宋词。

正是由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增加,所以话本这种适应市民口味的新的文学形式才随之产生。

2.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出现这一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江南经济的发展

B.扬州处于对外贸易的有利位置

C.扬州位于大运河上,交通便利

D.北方战乱

【答案】D

3.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相比,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兴起的时间B.兴起的领域C.力量的强弱D.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不仅要求比较中西资本主义兴起的不同点,更主要的是找出其中最突出最主要的不同之处。

四个选项都是二者的区别,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后,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并使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4.考)下列各项,属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反映的有()

①宋词的繁荣②宋话本世俗文学的兴起③《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出现并日渐增多④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⑤早期民主启蒙思潮和反封建民主思想家的产生⑥反封建的明清古典小说,尤其是从个性解放角度描写爱情的《红楼梦》问世⑦苏州等地市民爆发反税监斗争

A.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⑦

【解析】该题亦为综合性组合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能力。

该题除选项⑦以外,均正确。

因为选项⑦“苏州等地市民爆发反税监斗争”,属于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领域的反映。

选项①②③是两宋时期城市发展、市民人数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而选项④⑤⑥则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发展、市民阶级壮大、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增加和世俗文学的出现;另一方面,到了明中后期催生出资本主义萌芽,瓦解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并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蓝大影响。

【2012名师预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成就的有()

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②莲鹤方壶③《考丁记》④牛耕的出现⑤水排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

1.B解析:

题目有两个限制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和“手工业”,④不符合后一条件,⑤不符合第一个条件,水排是东汉时发明的。

2下列关于唐朝货币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现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B.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C.唐玄宗开元年间“废五铢,行开元通宝”

D.开元通宝成为以后铸币的范式

2.C解析:

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时开始实行的,教材中有叙述。

3明朝中后期,通过一条鞭法使白银后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下列关于一条鞭法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由实物地租、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的开始

B.从一条鞭法开始,我国的征税标准开始发生转变

C.一条鞭法废除了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D.纳银代役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3.A解析:

征税标准的改变始于唐两税法;废除人头税的是摊丁人亩;纳银代役并不代表资本主义性质,故B、C、D三项均是错误的。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唐朝手工业成就的是()

A.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并有“海上霸王”之称

B.开始生产彩瓷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手工业技艺水平高,并融入了外来风格

4.B解析:

唐代并没有出现彩瓷,只是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5下列各项中,能反映唐朝商业成就的有()

①邸店②柜坊③草市④夜市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D解析:

只要熟悉教材即可得出正确选项,注意“夜市”,它在唐朝时已出现,而不是到宋朝时才出现。

6下列关于唐朝城市商业状况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专职官员管理

B.政府实行开明的商业政策,商人在经营规模、时间等方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C.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邸店

D.城市商业的发达对自然经济构成一定的冲击

6.A解析:

唐朝对店铺规模、经营时间有严格限制;银行雏形是柜坊;商业的发展对自然经济并不构成冲击,它在整个封建社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7明朝中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出现的手工工场()

A.标志着自然经济的瓦解

B.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C.生产规模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D.是“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物

7.C解析:

用排除法。

A、B、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

当时自然经济仍居统治地位,并未瓦解;题干所说的只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不能表明民族工业已经兴起;“工商皆本”思想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而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提出)产生的。

在封建君主专制极度强化和自然经济居统治地位的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故选C项。

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有()

①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②位于运河沿线、交通便利③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海外贸易发达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②④

8.C解析:

③不符合史实;扬州并不临海。

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城市布局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的迁移过程②封建社会的前期,工商业城市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③明朝以后,丁商业城市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④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城市集中的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9.A解析:

从唐、明两个时期的城市布局可以得出结论。

10与唐朝相比,明朝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大多集中于江南地区,这表明()

A.国内市场扩大

B.政治重心南移

C.江南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

D.经济重心南移

10.D解析:

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此后南方的经济水平超过北方,工商业城市的广泛兴起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11下列手工业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植物纤维纸的问世②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出现③秘色瓷④用煤作原料冶炼钢铁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②①③

11.A解析:

植物纤维纸由东汉蔡伦发明;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秘色瓷出现于唐朝;用煤冶铁出现于北宋。

1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城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

B.封建社会后期,其经济职能逐渐增强

C.明朝江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

D.自宋朝以来,城市的主要职能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

12.D解析:

只能说自宋朝以来,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加,但不能说这时的城市的主要职能是经济中心。

13明朝时期,对江南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因素是()

A.赋税制度改革

B.土地兼并造成农民的大量破产

C.一条鞭法的实施

D.欧洲殖民者和传教士来华

13.C解析:

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的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

14宋元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全面繁荣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宋元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B.造船和航海技术世界领先

C.手工业、商业有了较大发展

D.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14.C解析:

注意题目问的是经济因素。

15透过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我们可得出()

①唐朝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②唐朝商人众多③唐朝商业繁荣④商业繁荣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15.D解析: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反映了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商人众多的经济发展特点。

16下列关于明清时期手工业进步表现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B.分工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C.孕育着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生产规模扩大,整个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16.D解析: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17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造成了货币制度的变化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C.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D.促成了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17.D解析:

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终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雇佣出现。

18到封建社会后期,人口的增长已对环境构成一定的压力。

下列现象中,能反映这一问题的有()

①围湖造田②引进适宜于旱地、山地种植的作物新品种③政府引进并推广高产多熟作物④一些人到海外谋生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8.A解析:

人口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耕地、粮食缺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题目中的①②③等情况,而到海外谋生的人并不是因为国内人口过剩。

19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19.D解析:

解题时,要注意A、B、C三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条件。

在纺织行业中机房里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形式,体现了机户与机工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它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20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根本因素是()

A.重农抑商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C.农民贫困,市场狭小D.腐朽的封建制度

20.D解析:

题目的四个选项都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因素,但只有D项是根本因素,A、B、C三项是D项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

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