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402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趣的哲学故事.docx

有趣的哲学故事

趣味哲学

1.如果马和狮子也能造神的话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嘲笑人们把神描绘成人的样子,并抨击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类的种种丑行和罪恶强加到神身上。

他说道,如果马和狮子也能够塑造神的话,那么它们就会造出马形和狮形的神来。

2.上帝是杰出的三角形

斯宾诺莎注意到"一般的信仰中都把上帝描绘成男性而不是女性",他认为这只不过反映了人世间妇女屈从于男子的状况。

有人曾为此写信反对他的观点,他回信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你说如果我不承认上帝能看、能听、能观察、思维等等,你就不会知道我的上帝是个什么样子。

对此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相信,一个三角形如果能说话,也会以同样的口吻说上帝是杰出的三角形;而一个圆圈也会认为神性是一个出色的圆圈;这就是说,每一种事物都会把自己的属性加在上帝身上。

"

3.有比较才有鉴别

赫拉克利特曾这样说道:

"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象一只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4.一次还是两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走下同一条河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

"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这句名言描绘了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画面,也成为西方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克拉底鲁则走向了极端,提出了"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命题,完全否认了事物在变化之中的相对静止状态,这一命题就成了哲学画卷中"画蛇添足"的败笔。

5.牛的幸福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诙谐地说道: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

6.乌龟与飞毛腿阿基里斯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悖论:

"如果让乌龟先爬出一段距离,那么即使是飞毛腿阿基里斯也永远追不上乌龟。

因为当阿基里斯追到乌龟原来所在地时,乌龟却又爬出一段距离,阿基里斯再追,而乌龟也再爬.

所以他断言,阿基里斯只能无限地迫近乌龟,却永远追赶不上乌龟。

7.好驭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脾气暴躁,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何娶这样的女人为妻,他笑道:

"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的呢?

我能忍受这样凶的人,天下人谁不能做我的朋友呢?

"

8.人类是禽兽的小学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早在他那个时代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

他曾说过,人是禽兽的"小学生":

"从蜘蛛那儿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儿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

9.世界公民

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反对人类社会中引起恶行的欲望以及无休止的争斗,崇尚动物一切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因而得名。

他们认为这就是"回到自然"中去。

犬儒学派最著名的代表是第欧根尼,他的全部财产就是一根橄榄树干做的木棍,一件褴褛的衣裳(白天穿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一只讨饭袋,一只水杯。

他每天住在市场上,晚上睡在木桶里。

人们称此桶为"第欧根尼的大桶"。

他甚至骄傲地声称自己以四海为家,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公民。

9.惟一的希望

一次,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前来拜访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

为表示他对哲人的关怀,他对这位哲学家说:

"我可以满足你一切要求,你有什么希望就告诉我。

"

第欧根尼呆在自己所住的酒桶里,一边晒太阳,一边毫不客气地说道:

"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请你退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照在我身上的阳光。

10.生与死的哲学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生与死的论述却不使人感到沉重。

他说道:

"一般人有时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是最大的灾难,有时却盼望死亡,以为这是摆脱人生灾难的休息"

"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

"

11."谷堆辩"与"秃头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的弟子之一欧几里得,也是当时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曾提出许多有名的论辩。

而其中最为有名而且曾被列宁引用的则是"谷堆辩"与"秃头辩"

欧几里得认为,一粒谷子形不成谷堆,少一根头发也成不了秃头,即使再加一粒谷子或减少一根头发也成不了谷堆和秃头。

如果继续这样一粒一粒增加,一根一根减少,那么何时才能成谷堆或者秃头呢?

"

12.神甫与女人

马丁路德对于教皇允许神甫们拥有女人,却又不允许他们结婚的荒谬禁令作了辛辣的嘲讽:

"这岂不是让一男一女单独在一起,同时又不允许他们堕落吗?

这好象是把火与干草放在一起,命令它们既不要冒烟,又不要燃烧。

"

13.万物之尺度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有这样一句名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它一度成为主观唯心主义论者衡量事物的标准。

而哲学家蒙田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

"他给我们编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把人当做物的尺度,却从来不曾量量他自己。

"

14.相形见绌

长期生活于富丽堂皇王宫中的伊丽莎白女王忽然心血来潮,亲临英国大哲学家培根的家,她没有想到大哲学家的住宅会是这样简朴,惊叹道:

"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

"陛下,这是因为您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

"培根耸耸肩膀,平静地说。

15.黑点在哪里

为了揭露中世纪时期人们把《圣经》奉为真理的现象,伽利略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学生对经院哲学的教师说,他看到了太阳上的黑点。

然而这位教师却板起面孔对学生说道:

"孩子,回家吧,无论是《圣经》还是先哲的学说都没有说到过太阳有黑点,这黑点只在你的眼睛里,而不在太阳身上啊!

"

16.永远闭嘴之前

霍尔在谈到老年人时说道:

"老年的时候我们就更爱说话,因为我们见闻更多了,而且不久我们就会永远闭嘴。

"

17.感叹自己无知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曾经说过,知识越是渊博越是深感自己知识之不足。

有人曾对此大惑不解,问他;"您具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为什么总是感叹自己无知呢?

"

他答道:

"哲学家芝诺用圆圈来表示知识的范围,圆圈里是已知的知识,圆圈外是未知的知识,知识范围越多,圆圈越大,圆周也越长,圆圈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因而未知部分当然也就更多了。

"

18.以牙还牙

斯宾诺莎的一位学生最终皈依了天主教,他写信质问斯宾诺莎道:

"你以为你发现了真正的哲学。

你怎么知道你的哲学是过去、现在、将来世界上所有哲学中最好的呢?

你是否已经研究过了,在这里,在印度、在世界各地所教授的全部古代和现代哲学呢?

就算你把它们全都看了一遍,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是最好的呢?

"斯宾诺莎在给这位学生的信中回敬道:

"你以为你终于发现了最好的宗教,你怎么知道你的它是过去、现在、将来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好的呢?

就算你把它们全都看了一遍,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是最好的呢?

"

19.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有一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被请进宫廷讲学。

当他讲到"凡物莫相不异","天地间从来没有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时,许多人将信将疑,于是有人发动宫女们纷纷走进宫迁园林去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以此来驳倒哲学家的诊断。

但是宫女们累弯了腰,始终也没能找到两片大小、颜色、厚薄、形态等完全相同的树叶。

人们不得不在哲学家面前折服。

20.哲学与诗歌的区别

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曾经这样评论道:

"按照诗的本质,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是崇高的诗人又是崇高的哲学家,因为哲学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开来,而诗的功能却把整个心沉没在感官里;哲学飞腾到普遍中,而诗却必须沉没到个别事例中去。

"

21.石头存在的依据

有一次,哲学家风克莱与一位朋友在花园里散步,这位朋友一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

朋友马上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提出了疑问:

"我刚才没有注意到这块石头,那么这块被我踢了一脚的石头是否存在呢?

",贝克莱略加思索后说道:

"当你的脚感觉到痛了,石头就是存在的;而如果你的脚没有感觉到痛,石头当然就不存在。

"

22.谁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

一天,有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贝克莱:

"先生,您认炎谁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

"

贝克莱迟疑片刻,面带难色地回答道:

"我是一位很谦虚的人,所以我很难说出这位哲学家的名字,但作为真理的追求者,我又不能不说真话。

这回你应当知道他是谁了吧?

"

23.哥尼斯堡的标准时钟

康德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他头戴睡帽、身穿长袍在书桌前工作到7点,晚上10点准时就寝。

每当他去上课时都要抵换上庄重的外衣,然后下课回家后就立刻穿上他的长袍继续他的工作。

每天午餐后他一定要坚持散步。

他的生活规律就如钟摆一样准确无误,无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这种生活规律都不会改变。

因此诗人海涅曾说,哥尼斯堡的家庭主妇们都把康德作为这里的标准时间,根据他每天路过的时间来校正自家的钟表。

24.鸡与蛋的两难困境

在探求世界本原过程中,早期的哲学家们提出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

随之而来的还有先有植物还是先有种子?

先有单细胞生物还是先有它的分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面前,哲学家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连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对此也无能为力,而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是人类思想无法摆脱的"二律背反"两难困境。

25.各有所图

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又是一位出色的神学家。

他宣讲教义时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广大听众,其中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妇女和各级官员。

旋莱尔马赫曾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他说道:

"我的听众的确大多由学生,妇女和官员们组成,但学生们确是为听我演讲,女人们往往是为了看学生,而官员们则多是为了看女人。

26.丰富的联想

黑格尔在《谁在抽象思维》一文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可笑的女人形象:

一位女顾客对一位卖鸡蛋的女贩说:

"你卖的鸡蛋是臭的呀!

"

女贩听罢立刻没完没了地回敬道:

"什么?

我的鸡蛋是臭的?

你自己才臭呢!

你怎么敢说我的鸡蛋?

你?

你爸爸吃了虱子,你妈妈跟法国人相好吧!

你奶奶死在养老院了吧!

瞧,你把整幅被单都当成自己的头巾啦!

你的帽子和漂亮衣裳大概也是床单做的吧?

除了军官的情人是不会是如你这样打扮来出风头的,规则矩矩的女人多半是在家里照料家务的,如你这样的女人,只配坐牢,你回家去补补你补袜子上的窟窿吧!

"

27.午餐桌上的金币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时期常常在"英国饭店"吃午餐。

每次饭前他都在饭桌上放上一枚金币,可是吃完后他又把金币揣回自己兜里。

这一举动最终激怒了饭店服务员,服务员质问他这是为什么。

叔本华向服务员解释说,这是他自己悄悄下的赌注,只要每天在餐馆里就餐的英国军官什么时候不谈论马、女人和狗了,他就会把这枚金币投进济贫箱中去。

28.爱因斯坦与卓别林

爱因斯坦有一次写信给卓别林说:

"尊敬的卓别林先生,我真佩服您,您精彩的表演人人都看得懂,我相信您一定会成名的。

"

卓别林不久便给爱因斯坦回信道:

"尊敬的爱因斯坦博士,我更羡慕您,您的相对论如此高深,几乎人人都看不懂,您却已经成名了。

"

29.时间与永恒

一位女记者专程前来采访爱因斯坦,她问道:

"在您眼里,时间和永恒有什么关系?

"

"亲爱的女士",爱因斯坦彬彬有礼的答道:

"假如我有时间给您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您明白之时,永恒便消失了。

"

30.成名的原因

一天,爱因斯坦的儿子问爸爸:

"您究竟为什么成了世界著名的人物呢?

"

爱因斯坦笑着对儿子说:

"你看,甲壳虫在一个圆形球面上爬行,可它意识不到它所走的路是弯的,而我却意识到了。

"

31.地球倾斜的一霎

爱因斯坦在冰场时不慎跌了一跤。

同伴一边搀扶他,一边打趣地说:

"先生,按您相对论原理的解释,您并未摔倒,只不过是地球倾斜了一下。

"

"对,我同意你的说法,不过无论哪种解释,我的感觉却是相同的。

"

32.姑娘和火炉

一群年经的学生在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觉得非常难懂,就来找爱因斯坦,请他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他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稍加思索,以十分轻松而又常见的事例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当你和一位美丽温存的姑娘一起坐上两个小时,你会感觉只过了一分钟;但当坐在一个炽热的火炉上,哪怕只坐一分钟,也会觉得过了两个小时。

这就是相对论。

33.物归原主

有一次释加牟尼讲道时,一个男人在下面用肮脏的话语谩骂释加牟尼。

释加牟尼等他骂完之后,心平气和地向他问道:

"如果一个人送礼物给另一个人,那个人却拒绝接受这个礼物,那么这个礼物该归谁?

"

"当然应该归送礼的人。

"这个男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那么,我拒绝接受你的脏话,现在就把它归还于你。

"

34.到底什么在动

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

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

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

"那幡在动呢!

"另一个却说:

"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

"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

"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

"

35.茶杯的死期

禅宗大师伊科愚(一休)不时候就非常聪明。

他的师傅有一只精致的茶杯,师傅对它钟爱至极。

有一天,伊科愚失手将茶杯打碎了。

听到师傅脚步声,他赶忙把碎片藏在身后。

师傅一进门,他就问师傅:

"为什么万物总有生有灭呢?

"师傅回答:

"生而有灭,灭后而生,此乃自然现象。

""噢!

"伊科愚把碎片拿出来说:

"您的茶杯死期到了。

"

36.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命题。

然而战国末期的哲学家公孙龙则巧妙地论证了这个命题。

他说,马是指马的形状,白则是指马的颜色,颜色当然不能说等同于形状,所以白马也就不能等同于马了。

如果一个人要买马,当然买什么马都行,而如果一个人要买白马,那就不是任何马都行,必须是白色的马了,由此可见,白马非马也。

公孙龙这一论证的合理性在于,他看到了"白马"和"马"是不同的概念,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差别,不应互相混淆。

但由于他过分夸大这种差别性,而看不见概念反映事物的同一性,这一命题也就成了形而上学诡辩论的代表。

37.蝴蝶梦

夏季里的一日,庄子躺在花园的大树下,不知不觉昏昏面睡。

他梦见自己变为一只美丽的彩蝶,自由自在于花间翩翩起舞。

当他梦醒时,发现自己原来并非蝴蝶,不禁自问道:

"究竟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

38.谁不存在

有一次,叔本华与哥德谈到光。

叔本华说,太阳系是我们的表象,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光,光就不存在。

歌德却对他说:

"不,如果光没有照耀到您,您就不存在。

"

39.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吗

费尔巴哈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形象而诙谐的批评。

他说:

"如果小猫所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

这是因为小猫不愿为了爱唯心主义而自己挨饿,在它看来,对唯心主义的爱是只是痛苦。

40.上帝死了

德国哲学家尼采从不信上帝,他曾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写道:

"你听到狂人的故事吗?

他大白天打着灯笼,满世界地寻找上帝,上帝怕是象小孩一样迷路了吧?

上帝怕是躲藏起来了吧?

上帝怕是害怕我们吧?

上帝怕是远航了吧?

上帝怕是搬家到别处去了吧?

而狂人却满脸严肃正经:

你们知道上帝在哪里吗?

我告诉你们吧,上帝死了!

是我们杀了他。

"

41、哲学家与音乐

《孔子家语》里说;孔子被困在陈蔡,断粮7天,随从的弟子差不多都病倒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

子路气冲冲地跑去责问孔子:

"这种情况下,老师还在唱歌,这合理吗?

"孔子没有回答,等唱完一曲,才说:

"你来,我告诉你、音乐的陶冶可以让君子不据傲,可以让一般的人忘掉害怕。

你们这些追随我的人,难道还不理解我吗?

"子路听了孔子的话,高兴地和着琴声歌舞了起来,舞了几曲才拜谢离去。

《论语》里多处记载孔子鼓琴,还说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可见音乐对于孔子魅力之大。

不知肉味,是指音乐的美感使人的自然情绪得到净化,并使精神得到了超越。

孔子非常重视音乐对人心的陶冶作用,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荀子所继承。

按照荀子的看法,在人性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音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荀子说:

"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造型艺术),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洗礼和净化。

此外,音乐还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所谓移风易俗,就是改变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而社会氛围又进一步影响人的内心世界。

荀子认为,礼的功能主要是把人区分为不同的等级,而音乐则可以促使不同等级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在情感上相互沟通;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荀子从不同方面说到这一点:

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共同听到庄重的音乐,便能彼此相敬;家庭之中,父子兄弟共同欣赏音乐,便能彼此相亲;在同一乡、同一族中,长辈与小辈同听音乐,便能彼此和睦相处。

在这里,音乐被赋予了一种道德上的凝聚力:

相敬、相亲、和睦等。

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荀子已经注意到,音乐作为促进情感沟通与融合的艺术形式,对于克服自我的封闭心态,培养开放、健全的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可见也是懂音乐的。

庄子笔下经常写到"大块臆气",有人就用自然的箫声来形容庄子的思想。

深受庄子影响的嵇康精通音律,他写的《声无哀乐论》影响很大。

裕康临刑前索琴弹《广陵散》,并说:

"《广陵散》于今绝矣",哀叹自己一死,佳音、雅音亦绝。

他是以《广陵散》自喻,感叹自己人格之高,不知效法者能有多少。

后来人们把《广陵散》称为千古绝唱。

西方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都写过关于音乐的文章,除了洛克、康德明确表示不喜欢音乐外,大多数哲学家都喜欢音乐。

波普尔曾经宣称:

"音乐曾是支配我生命的主旋律。

"在这些爱好音乐的哲学家中,叔本华擅吹长笛,穆勒和尼采以弹钢琴见长,维特根斯坦爱吹单簧管。

音乐会影响哲学家作品的风格。

霍布斯精通结构和语调问题,这也许同他的音乐才能有关。

狄德罗的思想和语言经常有一种流畅而有节奏的乐感。

卢梭和尼采本人就是作曲家,他们的语言都带有音乐的回声。

尼采和维特根斯坦很认真地撰写和安排他们的格言、警句仿佛在一个主旋律中产生一系列微妙的变音,按音乐的次序反复再现,而不仅仅是达到简单的逻辑一致性。

笛卡尔的解释学具有音乐般的情感内涵,因而他想同时把握一切世界观的意图中也不乏弦乐影响的成分。

柏格森对语言的音乐性极为敏感,他认为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便不能正确地理解语言中的哲学信息。

尼采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天赋的音乐家。

在尼采小时候,每当他莫名其妙地哭闹起来时,父亲弹琴给他听,他就非常安静地坐在他的小车里。

尼采长大后,曾经给他母亲写信说:

"在我听不到音乐的地方,一切对我来说似乎都是死寂的。

"早年的尼采同音乐家瓦格纳有过1o年的友谊,尼采非常迷恋瓦格纳的音乐。

尼采在发疯前的几个星期还经常在钢琴上即兴演奏几个小时,大多是瓦格纳的音乐作品。

即使在精神错乱中,在钢琴上即兴弹奏也会使他感到很快乐。

他有一次写道:

"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种错误。

"哲学思维是概念思维,要在哲学上有所成就,往往要突破思维能力的极限,理性的过度发展,对人性的其他方面是一种窒息,哲学家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哲学史上因为用脑过度而发疯的哲学家不在少数。

音乐对于一些哲学家是最好的情感镇定剂。

黑格尔是一位高度理性的人,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是黑格尔的同学、最要好的朋友,但当他精神错乱,被关进精神病院后,黑格尔一次也没有去看望他。

因为黑格尔是主张理性至上的,一个人丧失了理性,在黑格尔看来,就等于死亡了。

信仰使他中断了与荷尔德林长达10年的友谊。

但是像黑格尔这样一位高度理性的人却酷爱音乐。

传记作家罗森克兰茨说过,黑格尔偏爱格鲁克和莫扎特的音乐。

黑格尔称赞乐器演奏的精湛技巧是令人惊羡的内在和外在控制的能力,这种控制能力通过克服似乎难以对付的困难而获得自由。

历史上也有的哲学家反对音乐。

墨子就反对一切艺术活动,他认为音乐不能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不值得把人的精力花费在这些方面。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音乐的看法比较独特。

他认为,音乐固然是最令人愉快的一种艺术,因为它和纯粹感觉密切相关。

但音乐太灵巧,所以不易控制,也就是说,它不懂礼貌。

康德告诫他的学生不要对音乐产生严肃的兴趣,否则就不能专心致志于科学,他还害怕音乐会使学生变得柔弱娇气。

42、道在哪里

有个叫东郭子的人向庄子请教说:

"你经常所说的'道',究竟在哪里呢?

"庄子回答说:

"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

"要明白地说出来才行。

"庄子说:

"在缕蚁身上。

"东郭子不解地问:

"怎么如此卑下?

"庄子答:

"在稗草里面。

"东郭子问:

"怎么更加卑下?

"庄子回答说:

"在瓦壁里面。

"东郭子问:

"怎么越发卑下?

"庄子回答说:

"在屎溺之中。

"东郭子就不再说话了。

于是庄子解释说:

"先生的问题本来就没有触及到要害,你大可不必这样提问,因为道是不会离开一切事物"

早期的哲学家热衷于万事万物的普遍本源的探寻,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除了一个个具体的特殊事物外,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源?

也就是万物统一于什么外?

"多"中有没有"一"?

如果有,是什么?

从上面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道就是"多中之一"是万事万物的统一原理。

东郭子之所以没有能够接触到问题的要害,是因为他不能以道观物,而是以物障目,停留在一个个具体事物的自我表象之中,看不到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无形无声而又无所不在的道。

因此,在他看来,庄子说的道在缕蚁、在稗草、在瓦壁、在屎溺之中,一个比一个不可想象,一个比一个不可理喻。

庄子用这种每下愈况、并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说明方式,不仅强调了道"无所不在"的普遍性,而且也强调了道"无所可逃"的公允性。

道"无所不在",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使世间一切事物都成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存在,以至缕蚁、稗草、瓦壁、屎溺都不可逃避,因而它是公允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道面前都是平等的。

庄子所说的道,不仅是万事万物统一的根源,也是事物运动的规律。

因为道内在于万物,因而,也就参与了自然万物的流转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无穷的。

庄子说,道自由地存在并且自由地创生万物,但什么是道,看不见,摸不着,既不可说,也不可闻。

如果勉强地要说什么是道,只能把它称为"无",这个无,不是空无的无,而是没有任何规定性,是无限的无,它超越时间,超越空向,成为永恒和无限。

道是一种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的存在本体。

道作为运动的规律、蕴含着无限的变化,运动的可能性,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这种复归的动力同样来源于道自身。

万物由于道的缘故,因而处于永恒的运动过程中。

庄子对道的探寻,最终目的乡州卜为了探索世界万物的本原,更重要的是以道来说明人的存在,以道来诊释人生,体现生命的意义扩所以、扩庄子的道既体现了宇宙的本质,又包含了人生的真谛,对道的把握关系到人是不是自由的存在。

人作为道的产部分,当人的存在异于道时,便是有限的、不自由的。

而当人的存在符合于道时,此时人就可以获得道的品性,就是俗话说的"得道"护成为永恒的又无限的存在,而这样的人就是自由的,这样,庄子的自然本体之道就向人本之道转变了。

道普遍内存予万物之中,人也是万物之一,那么,人和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傲在庄子看来,人可以通过对道的体认和把握来实现自我超越,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真人、至人都是有道之人。

庄子关于道的普遍性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有价值的。

既然万物都有道,万物都有道作为存在的依据,那么,万物在道面前都是平等的。

因而,人并不比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更高贵,物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漠视它而应该尊重它。

特别是在人们雄心勃勃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主宰自然,而且自然界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我们以一颗平等之心去对待自然,去关爱自然,不是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