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8584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忆往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师:

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读:

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

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教师引语: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

在制订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成果展示。

  3.指名反馈。

  

(1)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小结:

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学时光匆匆而过,在即将毕业之际,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册吧!

  四、明确方向。

  1.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教师小结:

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策划:

  1.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

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

(主要包括“成长的足迹”)

  2.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集体分类整理。

  3.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

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成长的足迹”包括以下栏目:

  

(1)我们的骄傲:

获奖证书、成绩单、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精彩的瞬间:

学校生活的照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我们的佳作:

优秀习作、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4.制作成长纪念册:

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

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

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

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同学和家长,也可以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六、学习借鉴。

  1.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布置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引语:

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

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

为什么?

  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

(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2.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

大家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

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善讲故事;谦虚;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

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导语:

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不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是什么样子的,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

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

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

“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指名反馈。

(“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5.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

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父亲的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该如何理解?

  (提示:

“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提示:

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还可以是“做了一件好事后的微笑”。

  教学反思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

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依依惜别

  教学目标

  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3.指导学生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4.指导学生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5.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1.教师:

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把我们带进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

我们就要毕业分离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2.学生自由阅读“活动建议”。

  3.点名反馈,教师归纳。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二、谈话导入。

  1.教师:

你们观看过哪些晚会?

都有哪些节目呢?

  2.点名说一说。

  3.教师:

同学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吧!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无论是哪种规模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

那么怎样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

  三、小组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

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节目呢?

  2.点名说一说。

  3.教师小结:

节目的类型很多,小品、歌舞、话剧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独特,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4.小组讨论,制作节目单。

  四、讨论制订联欢会的方案。

  1.引导学生讨论:

联欢会的方案应包括哪些部分?

  点名反馈:

联欢会的名称、目的、时间、地点、活动准备、流程。

  2.教师:

活动的准备要做些什么呢?

  点名反馈:

选好主题、选定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联欢会需要的物品、编排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3.引导学生对这些准备工作进行分工。

  4.公布分工结果。

  五、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何感受?

  作业布置:

写一封信,把你想对母校和老师说的话写下来,诉说自己的心声。

  六、写临别赠言。

  1.教师:

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今我们也将别离,我们可以给老师和同学写写临别赠言来抒发这种不舍之情。

  2.师生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

你觉得我们可以表达对老师的什么感情?

  点名反馈:

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依恋、赞扬、祝福。

  

(2)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

  点名反馈:

可以写回忆、鼓励、祝福、建议……

  (3)学生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3.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4.课堂小结。

  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老师的真挚感情和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5.布置作业:

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明确主题。

  人们常常用红烛、园丁、绿叶、春蚕等来比喻老师。

的确,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是老师一路陪伴着我们,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学习、生活,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期盼我们快乐成长。

在即将毕业之际,让我们为母校和老师写一封信。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作者在给老师的信中都说了些什么。

  二、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了解书信的格式。

  大家知道书信的格式吗?

  (开头写称呼,并且要顶格写,写上冒号;接下来写正文,也就是信的主要内容;然后写祝福语;最后,在右下角署名和写日期<要分行写>,日期一定是写在最后的。

  2.自由朗读文章。

  怎样理解“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

  (明确:

老师和蔼可亲,老师把“我”领进教室,领到座位上,也领进了知识的大门。

受到老师的启发教育,“我”从此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3.谈话激趣,激发写作欲望。

  同学们,打开我们记忆的大门,回顾小学生活,浮现在脑海的是老师讲课的身影,是你获得成绩时那鼓励的微笑,是你犯错时那严厉的目光。

老师把自己的微笑化成阳光,把自己的心血化成雨露,让一棵棵桃李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而当桃李芬芳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鬓发如霜雪。

此时,你的心头一定涌起了一种感恩的情怀。

请写一位老师给你带来温暖的一个片段。

  三、阅读《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

  1.了解演讲的特点。

(演讲稿的开头要有称呼,以引起演讲对象的注意,要使用尊称,这样显得礼貌、庄重;演讲稿内容要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演讲稿人称上多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说服力。

  2.朗读这篇演讲稿,了解其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列举网络带给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呼吁“科学、文明地使用网络”。

  四、阅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激情导入:

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花季雨季”。

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一位诗人以豪迈的激情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2.朗读诗歌。

  指导朗读:

本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类诗歌应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

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

  3.诗歌解读。

  

(1)第一小节:

本小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列举了哪些事物?

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点?

  (修辞手法:

排比。

事物:

“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

共同点:

积极向上,给人希望。

  

(2)第二小节:

这一节有一句与第一节相照应,是哪一句呢?

  (明确: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3)第三小节中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什么?

  (明确:

诗人把自己比喻成“小草”,“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使小草“颤抖”过,也就是说诗人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感染和鼓舞。

诗人也希望这些“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传播开来,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们,使他们意志坚定,奋发向上,充满活力。

由此可见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4)第四小节中诗人将忧伤抛下,变得年轻,充满梦想,诗人写自己在新事物、新思想的熏陶下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本节是第三小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把忧伤抛在了一边,变得年轻了,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

这里暗含诗人自己现在与过去的对比。

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低沉、压抑,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但是未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

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起生活的琴弦,“又”字说明诗人的“梦想”和“渴望”曾一度消失,但现在的诗人重拾了它们,同时进一步歌颂了新事物、新思想。

  4.作业布置:

十二三岁的你,正值花季人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以“青春的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或小诗。

  教学反思

  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阅读材料中的师生情、同学情,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解读,课堂中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