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8745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节 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与去路.docx

第一节乙酰辅酶A的生成与去路

第一节乙酰辅酶A的生成

乙酰辅酶A是能源物质代谢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在体内能源物质代谢中是一个枢纽性的物质。

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通过乙酰辅酶A汇聚成一条共同的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经过这条通路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用以ATP的合成。

乙酰辅酶A是合成脂肪酸、酮体等能源物质的前体物质,也是合成胆固醇及其衍生物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物质。

一、葡萄糖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

糖是多羟基醛和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人体最重要的单糖是葡萄糖(glucose),葡萄糖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人体最重要的多糖是糖原(glycogen),糖原是葡萄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食物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starch),淀粉由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后才能吸收,经血液运往全身各组织被利用或储存。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每克糖彻底氧化可释能16.7kJ(4kcal),一般由糖氧化供给的能量约占人体所需总能量的50%~70%。

 

糖在体内主要的代谢途径示于图5-1-2中,包括: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丙酮酸→乙酰辅酶A→CO2+H2O。

此过程在只能有线粒体的细胞中进行,并且必须要有氧气供应。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ATP的主要途径,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合成30或32分子ATP(过去的理论值为36或38分子ATP)。

 

【糖的无氧氧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在细胞无线粒体或缺乏氧气时进行,1分子葡萄糖氧化产生2分子乳酸,净合成2分子ATP。

此过程产生的乳酸如果积累过多会导致乳酸酸中毒。

 

【糖的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5-磷酸核糖、NADPH。

此过程的产物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苷的原料之一,NADPH是细胞内良好的还原剂,为加氢反应提供氢。

 

【糖原合成】葡萄糖→肝糖原、肌糖原。

糖原是机体糖的贮存形式,但由于糖原的贮存需要水的存在,因此贮存量较小,也正因为糖原亲水,所以糖原的利用速度比脂肪快。

 

【糖转化为脂肪】葡萄糖→乙酰辅酶A→脂肪酸→脂肪。

这是糖转化为脂肪的途径,脂肪是机体高度还原的能源贮存形式,疏水,可以大量贮存,但利用速度较慢。





图5-1-2糖代谢概况

①糖的有氧氧化,如果缺乏氧气或线粒体,则氧化至丙酮酸时还原为乳酸,称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

②磷酸戊糖途径,产物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苷的原料

③由乙酰辅酶A合成脂肪酸、脂肪和胆固醇

④肝脏中葡萄糖输出为血糖

⑤肝脏中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一)糖酵解:

葡萄糖→丙酮酸

 

葡萄糖或糖原的葡萄糖单位通过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这个过程称为糖的无氧分解。

由于此过程与酵母菌使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又称糖酵解(图5-1-3)。

反应在胞液中进行,不需要氧气。

图5-1-3糖酵解概况

①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②磷酸己糖异构酶③5-磷酸果糖激酶-1④醛缩酶

⑤磷酸丙糖异构酶⑥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⑦磷酸甘油酸激酶

⑧磷酸甘油酸变位酶⑨烯醇化酶⑩丙酮酸激酶

缩写符号:

G葡萄糖G6P6-磷酸葡萄糖F-1,6-BP1,6-二磷酸果糖G3P(GAP)3-磷酸甘油醛

DHAP磷酸二羟丙酮G-1,3-BP1,3-二磷酸甘油酸3PG3-磷酸甘油酸

2PG2-磷酸甘油酸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可分两个阶段:

①活化吸能阶段,通过消耗2分子ATP使1分子葡萄糖裂解为2分子3碳糖。

②3碳糖氧化释放能量阶段,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和4分子ATP。

糖酵解过程净产生ATP2分子(图5-1-4)。





在糖酵解进行过程中,有三种酶催化的反应不可逆,这三个酶称为关键酶,它们使糖酵解由葡萄糖向丙酮酸方向进行。

 

【己糖激酶】或肝中【葡萄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由ATP提供能量和磷酸基团。

这一步反应不仅活化了葡萄糖,使其能进入各种代谢途径,还能捕获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使之不再透出细胞膜。

反应不可逆,反应过程中消耗1分子ATP。

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是糖酵解途径的第一个限速酶,其作用特点比较见表5-1-1。

表5-1-1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作用特点比较

葡萄糖激酶

己糖激酶

专一性

强,仅作用于葡萄糖

不强,但对葡萄糖有高亲和力

组织分布

普遍分布于肝外组织

对葡萄糖的亲和力

低(Km大),葡萄糖糖浓度高时催化效率高

高(Km小),保证大脑等重要生命器官即使在血糖,浓度低的情况下仍可摄取利用葡萄糖

G-6-P

无反馈抑制

有反馈抑制

 

【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6-磷酸果糖转变为1,6-二磷酸果糖,这是酵解途径中的第二个磷酸化反应,需要ATP和Mg2+,反应不可逆。

磷酸果糖激酶-1是糖酵解过程中最重要的限速酶。

此酶为变构酶。

柠檬酸、ATP为变构抑制剂,ADP、AMP和F-1,6-BP等为变构激活剂。

胰岛素诱导其生成。

 

【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高能磷酸键在催化下转移给ADP生成ATP,自身生成烯醇式丙酮酸后自发转变为丙酮酸。

反应不可逆。

是糖酵解途径中第二个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生成ATP的反应。

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又一个限速酶,具有别构酶特性,ATP是其别构抑制剂,ADP是别构激活剂。

 

在糖酵解过程中有2步反应生成ATP,其一是在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下将1,3-二磷酸甘油酸分子上的1个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ATP;另1个是丙酮酸激酶催化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ATP。

这两步反应的共同点是底物分子都具有高能键,底物分子的高能键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ATP的生成方式之一,另一种ATP的生成方式是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以NADH和FADH2形式存在)在线粒体中氧化成水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推动ADP与磷酸合成为ATP,这种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见本章第二节)。

 

(二)丙酮酸的去路

 

糖酵解过程的产物丙酮酸有多种分支去路(图5-1-5):

图5-1-5丙酮酸的去路

1.生成乙酰辅酶A:

丙酮酸在有氧气和线粒体存在时进入线粒体,经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表5-1-2)催化氧化脱羧产生NADH、CO2和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释放的能量在此过程中可产生大量ATP。

这是糖的有氧氧化过程。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ATP的主要途径。

表5-1-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

辅酶

所含维生素

丙酮酸脱氢酶

硫胺素焦磷酸(TPP+)

维生素B1

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

硫辛酸,CoA

硫辛酸,泛酸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FAD,NAD+

维生素B2,维生素PP

 

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的反应是糖有氧氧化过程中重要的不可逆反应(图4-1-14)。

丙酮酸脱氢产生NADH+H+,释放的自由能则贮于乙酰辅酶A中。

乙酰辅酶A可参与多种代谢途径。

 

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多种辅酶中均含有维生素,TPP中含有维生素B1,辅酶A(HSCoA)中含有泛酸,FAD含有维生素B2,NAD+含尼克酰胺(维生素PP)。

所以,当这些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1缺乏时,丙酮酸及乳酸堆积,能量生成减少,可发生多发性末梢神经炎,严重时可引起典型脚气病。

 

2.丙酮酸在无氧或无线粒体条件下加氢还原为乳酸。

糖酵解过程生成的产物有3个:

NADH、ATP和丙酮酸。

NADH、ATP的生成必将导致底物NAD+和ADP的显著减少,而这两种底物的减少将严重抑制糖酵解的继续进行。

ATP在体内会很快被消耗而生成ADP和磷酸,因此ATP的抑制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NADH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在线粒体中被氧化为水而重新生成NAD+,但在无氧或无线粒体的细胞中是无法进行这个过程的,因此NAD+的减少和NADH的增多在无氧或无线粒体的细胞中对糖酵解的抑制非常显著。

在这些细胞中解决的办法是,产物丙酮酸作为受氢体将NADH的氢接受重新生成NAD+,丙酮酸加氢还原为乳酸。

 

乳酸的生成使NAD+再生,能在一定时间内暂时解除糖酵解的抑制,但是如果乳酸进一步增多,乳酸的抑制作用将增强,最后糖酵解被完全抑制。

同时乳酸解离产生的H+也增多,体液pH下降。

这些综合结果被称为【乳酸酸中毒】。

在缺氧和剧烈运动时最容易产生乳酸中毒现象。

乳酸中毒的解除需依赖氧气的充分供应,此时,乳酸可脱氢生成丙酮酸通过有氧氧化代谢或进入肝脏进行糖异生。

 

红细胞缺乏线粒体,因此,红细胞只能依赖糖的无氧氧化(酵解)获得能量,所释放的乳酸经血液循环至肝脏代谢(糖异生)。

某些组织细胞如视网膜、睾丸、白细胞、肿瘤细胞等,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仍以糖酵解为其主要供能方式。

 

机体在缺氧情况下,尤其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的氧分得不到足够供应(尽管此时气喘吁吁),糖的无氧氧化(葡萄糖→乳酸)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如果导致严重的乳酸中毒,又不能恢复氧气供应,糖酵解被完全抑制,ATP消耗不能再生,生命过程将终止。

 

3.丙酮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4.在植物和酵母菌细胞内,无氧情况下丙酮酸脱羧产生乙醛,乙醛由NADH还原为乙醇(乙醇发酵)。

乙醇发酵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在发面、制作面包和馒头,以及酿酒工业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酿醋工业上,微生物也是先在不需氧条件下形成乙醛而后在有氧条件下氧化为乙酸(醋酸)。

 

(三)糖酵解的调节

 

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受到严格而精细的调节,以保持内环境稳定,适应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

这种调节控制主要是通过改变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关键酶,它们的活性大小,直接影响着整个代谢途径的速度和方向,其中以磷酸果糖激酶-1最为重要。

 

1.激素的调节胰岛素可诱导GK、PFK-1、PK的合成,因而使糖酵解过程增强。

 

2.代谢物对限速酶的变构调节磷酸果糖激酶-1(PFK-1)是三个限速酶中催化效率最低的,故而是糖酵解途径中最重要的调节点。

该酶分子为四聚体。

分子中不仅具有与底物结合的部位,还具有与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结合的部位。

F-1,6-BP、ADP、AMP等是其变构激活剂,而ATP、柠檬酸等为其变构抑制剂。

在这些代谢物的共同调节下,机体可根据能量需求调整糖分解速度。

当细胞内能量消耗增多,ATP浓度降低,AMP、ADP浓度增加,则磷酸果糖激酶-1被激活,糖分解速度加快,使ATP生成量增加;当细胞内有足够的ATP储备时,ATP浓度增加,AMP、ADP浓度下降,磷酸果糖激酶-1被抑制,糖分解速度减慢,减少ATP生成量,避免能量的浪费;当饥饿时,机体动员储存脂肪分解氧化,生成大量乙酰CoA,乙酰CoA可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抑制磷酸果糖激酶-1的活性,从而减少糖的分解,以维持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

 

(四)糖酵解的分支旁路: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phosphatepathway)由6-磷酸葡萄糖开始,全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氧化生成NADPH+H+、CO2和5-磷酸核糖。

第二阶段为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

 

1.反应过程(图5-1-6)

 

(1)5-磷酸核糖生成6-磷酸葡萄糖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相继催化下,经2次脱氢和1次脱羧,生成2分子NADPH+H+和1分子CO2后生成5-磷酸核酮糖,5-磷酸核酮糖经异构酶催化转变为5-磷酸核糖。

图5-1-6磷酸戊糖途径

①5-磷酸葡萄糖脱氢酶②内酯酶③5-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④5-磷酸核酮糖异构酶

(2)基团移换反应此阶段由4分子5-磷酸木酮糖和2分子5-磷酸核糖在转酮基酶、转醛基酶催化下,通过一系列反应,最后生成4分子6-磷酸果糖和2分子3-磷酸甘油醛。

2分子3-磷酸甘油醛可缩合成1分子6-磷酸果糖。

综上所述,1分子6-磷酸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氧化,需5分子6-磷酸葡萄糖伴行,最后又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实际消耗1分子6-磷酸葡萄糖。

 

磷酸戊糖途径中的限速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此酶活性受NADPH+H+浓度影响,NADPH+H+浓度增高时抑制该酶活性,因此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速度主要受细胞内NADPH+H+需求量的调节。

 

2.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产生5-磷酸核糖和NADPH+H+。

 

(1)生成5-磷酸核糖(R-5-P):

磷酸戊糖途径是体内利用葡萄糖生成5-磷酸核糖的唯一途径。

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酸和核苷酸辅酶的重要原料。

对于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组织如肌肉,也可利用糖酵解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经转酮基酶和转醛基酶催化的逆反应生成。

故损伤后修复的再生组织、更新旺盛的组织,此途径都比较活跃。

 

(2)生成NADPH+H+:

①NADPH+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中氢原子的供体,如脂肪酸、胆固醇和类固醇激素等化合物的合成,都需要大量NADPH,因此在脂肪、固醇类化合物合成旺盛的组织,如肝脏、哺乳期乳腺、脂肪组织、肾上腺皮质及睾丸等组织中,磷酸戊糖途径特别活跃。

②NADPH+H+是谷胱甘肽(GSH)还原酶的辅酶,对于维持细胞中谷胱甘肽于还原状态起重要作用。

GSH是细胞中重要的抗氧化物质,有清除H2O2和过氧化物,保护细胞中含巯基的酶和蛋白质免遭氧化破坏的作用,以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红细胞中如发生H2O2和过氧化物的积累,将使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并增加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的速率,后者没有运氧功能。

遗传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患者,磷酸戊糖途径不能正常进行,NADPH+H+缺乏,GSH含量减少,常在进食蚕豆或使用某些药物后诱发急性溶血性黄疸。

③NADPH+H+是加单氧酶系的组成成分,参与激素、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

 

二、脂肪氧化分解产生乙酰辅酶A

脂肪(三脂酰甘油或甘油三酯)在体内主要功能是氧化分解,为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储存于脂肪组织中的三脂酰甘油(triglyceride),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FFA)及甘油释放入血,供给全身各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三脂酰甘油动员。

脂肪组织中含有的脂肪酶,一种是对激素敏感的三脂酰甘油脂肪酶,称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triglyceridelipase,HSL),也是三脂酰甘油动员的限速酶。

另外还有二脂酰甘油脂肪酶和一脂酰甘油脂肪酶,这两种酶活性较高,对激素不敏感。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能激活三脂酰甘油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故称为脂解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则与之相反,使三脂酰甘油脂肪酶活性降低,拮抗脂解激素的脂解作用,故称抗脂解激素。

一分子脂肪被脂肪酶水解为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后,分别进入各自的代谢途径。

 

(一)甘油的氧化分解

 

甘油主要由心、肝、骨骼肌等组织摄取利用,在细胞内经甘油激酶(glycerokinase)的作用,生成α-磷酸甘油(3-磷酸甘油),后者在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可循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图5-1-7),1分子甘油彻底氧化可净生成17.5~19.5分子ATP。

也可以在肝脏循糖异生途径转变为糖原和葡萄糖。

 

图5-1-7甘油氧化分解

 

(二)肪肪酸的β-氧化分解

 

在氧供给充足的条件下,脂肪酸可在体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出大量能量。

除脑组织和成熟红细胞外,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肪酸,但以肝及肌肉组织最活跃。

 

1.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

 

脂肪酸的活化反应在胞液中进行,脂肪酸在脂酰CoA合成酶(acyl-CoAsynthetase)催化下,在ATP、CoA-SH、Mg2+存在的条件下,活化为脂酰CoA。

脂酰CoA含有高能硫酯键,而且水溶性增大,使脂酰基的代谢活性明显增加。

分子中的CoA是脂酰基的载体。

由于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焦磷酸(PPi),迅速被细胞内的焦磷酸酶水解,阻止了逆向反应的发生,因此1分子脂肪酸活化成脂酰CoA,实际上消耗了2个高能磷酸键。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脂肪酸的活化在胞液中进行,而催化脂肪酸氧化分解的酶系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因此活化的脂酰CoA必须进入线粒体才能分解。

脂酰CoA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其脂酰基需经肉(毒)碱转运才能进入基质。

线粒体内膜的两侧存在着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Ⅰ及Ⅱ,在位于线粒体内膜外侧面的酶Ⅰ的催化下,脂酰CoA转化为脂肪酰肉毒碱,而移到膜内侧,进入膜内侧的脂肪酰肉毒碱又经酶Ⅱ的催化而重新转变成脂酰CoA,并释放出肉毒碱(图5-1-8)。

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Ⅰ是限速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肪酸氧化的限速步骤,当饥饿、高脂低糖膳食或糖尿病时,体内糖利用发生障碍,需要脂肪酸供能,这时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Ⅰ活性增加,脂肪酸氧化增强。

 



图5-1-8肉毒碱运载脂酰基进入线粒体

3.脂酰基的β-氧化

 

脂酰基进入线粒体基质后,从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四步连续的反应,脂酰基断裂产生1分子乙酰CoA和1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图5-1-9)。

催化这些反应的酶彼此结合形成多酶复合体,称脂肪酸氧化酶系。

 

图5-1-9软脂酸的β-氧化

①脂酰CoA脱氢酶②α,β-烯脂酰CoA水化酶

③β-羟脂酰CoA脱氢酶④β-酮脂酰CoA硫解酶

(1)脱氢:

脂酰CoA在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α、β碳原子各脱去一个氢原子,生成α,β-烯脂酰CoA,脱下的2H由FAD接受生成FADH2。

一分子FADH2进入呼吸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1.5分子ATP(过去的理论值为2分子ATP,详见氧化磷酸化一节)。

 

(2)加水:

在水化酶催化下,烯脂酰CoA加水生成β-羟脂酰CoA。

 

(3)再脱氢:

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催化下,β-羟脂酰CoA脱下2H,生成β-酮脂酰CoA,脱下的2H由NAD+接受,生成NADH+H+。

一分子NADH+H+进入呼吸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2.5分子ATP(过去的理论值为3分子ATP)。

 

(4)硫解(加CoASH分解):

β-酮脂酰CoA在硫解酶的催化下,加入CoASH使α、β碳原子之间化学键断裂,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1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以上生成的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可再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反应,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最后生成丁酰CoA,后者再进行一次β-氧化,即完成脂肪酸的β-氧化。

 

4.乙酰CoA的去路:

脂肪酸β-氧化的终产物是乙酰CoA,其进一步的代谢变化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转变为其它物质。

 

5.脂肪酸彻底氧化时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脂肪酸氧化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

以16个碳原子的软脂酸为例:

一分子软脂酰CoA需经7次β-氧化,生成8分子乙酰CoA。

因此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7×1.5)+(7×2.5)+(8×10)=108分子ATP。

减去软脂酸活化时消耗的两个高能磷酸键,净生成106分子ATP。

 

 

 

 

三、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脂肪酸在肝外组织(如心肌、骨骼肌等)经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能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肝细胞中因为具有活性较强的合成酮体的酶系,β-氧化反应生成的乙酰CoA,大多转变为乙酰乙酸(acetoacetate),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和丙酮(acetone),这三种中间产物统称酮体(ketonebodies)。

由于肝内缺乏氧化利用酮体的酶系,所以酮体不能在肝内氧化,必须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运输到肝外组织才能进一步氧化分解供能。

 

(一)酮体的生成

 

酮体生成的部位是在肝细胞线粒体内。

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是合成酮体的原料。

其合成过程分三步进行(图5-1-10)。

 

1.两分子乙酰CoA在硫解酶(thiolase)催化下缩合成1分子乙酰乙酰CoA。

 

2.乙酰乙酰CoA再与1分子乙酰CoA缩合成β-羟-β-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催化这一反应的酶为HMG-CoA合成酶,是酮体合成的限速酶。

 

3.HMG-CoA经裂解酶催化分解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

乙酰乙酸加氢还原成β-羟丁酸,少量乙酰乙酸自发脱羧生成丙酮。

酮体总量中约70%为β-羟丁酸,30%为乙酰乙酸,丙酮只占少量,丙酮可通过肾和肺排出。

图5-1-10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①乙酰乙酰辅酶A硫解酶②HMG-CoA合成酶③HMG-CoA裂解酶

④脱羧酶⑤β-羟丁酸脱氢酶⑥琥珀酰-CoA转硫酶⑦乙酰乙酰硫激酶

(二)酮体的利用

肝外组织(心肌、骨骼肌、大脑)中有活性很强的利用酮体的酶。

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酸硫激酶或琥珀酰CoA转硫酶催化下,转变为乙酰乙酰CoA,然后再被硫解酶分解为两分子乙酰CoA,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可见肝内生酮肝外用是脂肪酸在肝中氧化的一个代谢特点。

 

(三)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氧化的正常中间产物,是肝脏为肝外组织提供能源物质的一种形式,酮体分子小、溶于水,便于通过血液运输,也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等组织的毛细血管壁,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脑组织不能氧化脂肪酸,却能利用酮体。

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以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

 

正常情况下血中仅含少量酮体。

但在饥饿、妊娠呕吐及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