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8963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docx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

开题报告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美育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典诗词是中国美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春秋末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其美育思想中就有“诗教”说,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时至今日,古典诗词依然以凝练的文辞、优美的声律、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志、深刻的哲理,在当今美育形式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课题拟从古典诗词与美育的联系、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对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展开论述。

古典诗词与美育之间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纵向来看,古典诗词历来是中国美育思想的重要载体,有着悠久的美育传统。

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就在其“诗教”中倡导美育思想,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儒家学派美育思想的继承人——孟子与荀子,也指出诗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其中荀子认为诗乐具有“美政”、“美人”、“美俗”等社会功能;两汉时期,诗歌在抒情言志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乐府诗具有典型的“兴、观、群、怨”的作用,使我国诗歌美育功能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温柔敦厚”的“诗教”出发,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厚道”、“征圣”、“宗经”的口号和“文以明道”的原则;唐宋二代儒家正统的“诗教”美育思想出现了进一步分化。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掀起了复兴儒家美育思想的新乐府运动,重申诗歌的重要地位,认为诗歌的特征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和“意激而言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了一种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观,深入地探讨了审美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情感的关系问题。

在此基础上,宋代的严羽又提出了“审美兴趣说”,进一步深化了诗词美育的内涵;元明清三代,伴随着诗词美学的研究深入,诗词美育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清代,美学大家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情景说”和“现量说”,并在此基础上,对诗歌意象的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命题,对当时和后世诗词美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横向来看,古典诗词与美育在内在特征上有着本质联系。

朱立元先生在其《美学》中指出,美育具有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的特点。

“诉诸感性”是指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潜移默化”即指中国古代的“化育”,在美育中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性情;“能动性”是指在美育过程中审美主体不只是被动地受到感发,而是有着能动性与创造性,自觉参与其中。

古典诗词集文辞美、声律美、形象美、想象美、情志美、哲理美于一体,构成优美意境,感性特征显著;而人们在吟诵、品味、领悟古诗词的过程中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迪,又符合美育“潜移默化”的特点;在鉴赏诗词过程中由于审美主体融入了自身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再加上鉴赏角度和层次不同,因此任何一个主体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这也符合美育“能动性”的特点。

所以古典诗词与美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完全可以成为新时期审美教育的优秀载体。

在古典诗词美育功能的主要表现方面本课题拟从古典诗词的文辞之美、声律之美、形象之美、想象之美、情志之美、哲理之美等方面展开论述。

文辞是文学艺术的基础,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对锤字炼句非常考究,斟字酌句,讲求“炼字”、“意胜”、“象外之旨”,力求画龙点睛,可谓字字珠玑,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美育效果,论述中将以“一字之师”、“推敲”两则典故以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宋祁的《玉楼春》为例对古典诗词的文辞之美展开论证;声律之美即为音乐之美,古典诗词与音乐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玲玲如振玉,累累入贯珠”,但凡优秀的诗词都节奏分明、韵律铿锵,朗读时琅琅上口,听起来抑扬悦耳,如吟如唱,能把诗词的音韵美和内在的情趣意境表现出来,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声律之美又具体从平仄清浊之美、押韵和谐之美、双声叠韵之美三方面展开论述;形象之美是诗词的主要特征,诗词优美的意境是离不开“形象”的塑造。

形象之美的具体论述又分别从“景”、“物”、“人”展开。

其中“景”细分为“山水田园”和“借景抒情。

“物”主要探讨古诗词中“托物言志”的手法。

“人”主要讨论古诗词的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所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想象是诗词创作和鉴赏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丰富的想象无法创作出优美意境的作品,而只有优美意境的作品才能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并获得美的享受。

为了说明古典诗词的想象之美,本文特以屈原的《离骚》和李白的作品为例证展开论述;情志之美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色,我国古代诗歌历来就具有“抒情言志”的主张。

在论述中,将从“乡国之情”“爱情”“友情”三个角度讨论诗词情志之美所具有的美育功效;哲理之美也在许多优秀的诗词中得以体现。

这些作品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融人了诗人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深思索,在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进而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美育功效。

在论述中,也将结合实例对古典诗词的哲理之美所具有的美育功效展开讨论。

在课题的前期准备中,笔者翻阅了大量参考文献,具体为:

张文勋《诗词审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朱立元《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钟仕伦、李天道《中国美育思想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高莹《论将美育融入古典诗词教学》,《石家庄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4卷第1期;杨杰文《浅谈古典诗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6月第23卷第2期;刘年喜《在反复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优美》,《语文学刊》,2002年第5期;朱庆华《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李春鹏《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胡燕《古诗教学中美育渗透浅说》,《中外教学研究》, 2007年第11期;刘青《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

具体内容详见“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古典诗词与美育的联系

在古典诗词与美育之间的纵向联系,即古典诗词的美育传统方面,主要参阅了《中国美育思想简史》(钟仕伦李天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书中涉及的相关篇目主要有:

第一章《儒家的美育思想》之第一节《孔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出孔子在其“诗教”中倡导美育思想,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第七节《孟子的“诗教”》,指出孟子历来重视诗在美育中的功能;第四章《荀子与韩非子的美育思想及其<乐论>》之第四节《荀子<乐论>的美育功能思想》,指出荀子认为诗乐具有“美政”、“美人”、“美俗”等社会功能;第十章《文德和诗教——<文心雕龙>与<诗品>》之第一节《刘勰<文心雕龙>的美育思想》,指出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温柔敦厚”的“诗教”出发,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厚道”、“征圣”、“宗经”的口号和“文以明道”的原则;第十四章《韩愈、白居易与皎然的美育思想》之第四节《白居易的重构“礼乐”美育观》,指出白居易通过新乐府运动,重申诗歌的重要地位,认为诗歌的特征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和“意激而言质”,推动了诗歌美育的发展;第十六章《欧阳修与苏轼的艺术美育思想》之第四节《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育鉴赏论》,指出苏轼主张“诗”和“画”互相渗透,并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追求;第十八章《袁宏道与王夫之的美育思想》之第七节《王夫之的审美教育论》指出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情景说”和“现量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美育思想的命题。

此外,参考的文献还有《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著作对上述内容也有着类似论述。

在古典诗词与美育之间的横向联系,即古典诗词与美育的内在特征联系上,相关文献有:

高莹在《论将美育融入古典诗词教学》(《石家庄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4卷第1期)中指出:

“健康优美的诗词作品犹如晶莹闪亮的珠玉洒进人们心田。

激发想象,净化情感,以美导真,美启善,潜移默化地起着教育作用。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导入美育,于我们的教育目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朱庆华在《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中说:

“古诗词大多为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以及所蕴含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古诗词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精品。

”李春鹏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中说到:

“诗歌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情感之美、哲理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等方面。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之美。

努力培养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美的语言和美的行为,努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

促使他们追求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生活。

”刘青也在《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基础教育研究》, 2007年第8期)指出:

“ 一首好诗,既是一件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可以满足人的精神享受。

优秀的古代诗歌是精神上的珍馐大餐,可以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粮食”;还有胡燕也在《古诗教学中美育渗透浅说》(《中外教学研究》,2007年第11期)中也提出:

“优美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最富有灵气和美感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形象,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古典诗词美育功能表现

古典诗词集文辞美、声律美、形象美、想象美、情志美、哲理美与一体,构成了美轮美奂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各种美在诗词中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鉴赏过程中,很难将其生硬地割裂开来。

但是为了方便论述,大多数文献还是对其分别展开探讨。

(一)关于古典诗词的文辞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之美首先在于语言。

张文勋先生在《诗词审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指出: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一首好诗,反复推敲,锤字炼句,使有限的字在他们的笔下,花样翻新,变化无穷,创作出瑰丽多姿的作品来”;李春鹏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中说:

“诗歌语言的炼字艺术,即选择最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诗歌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情感动人”;刘年喜在《在反复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优美》(《语文学刊》,2002年第5期)中提出“诗歌的语言概括凝练,含蓄生动。

所谓凝练,就是要求作者用最少的字、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胡燕在《古诗教学中美育渗透浅说》(《中外教学研究》, 2007年第11期)中也指出:

“古诗语言非常凝炼,诗人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力求画龙点睛,在一句乃至一首诗中,往往因一字着色而满篇生辉,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而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的妙字妙词。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生动形象、精炼传神的诗眼,能让学生对古诗所传达的美的信息更加完整地接受,从而更好地领悟美,达到增强美感的目的。

(二)关于古典诗词的声律之美

声律之美即为音乐之美。

古典诗词与音乐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凡优秀的诗词都节奏分明、韵律铿锵,朗读时琅琅上口,听起来抑扬悦耳,如吟如唱,能把诗词的音韵美和内在的情趣意境表现出来,收到感发兴起的艺术效果。

朱庆华在《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中说“古人写文章讲究声律的美,古诗词尤其如此,从形式上说古诗词都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读起来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引导美读,为学生创造审美氛围,把古诗词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享受听觉美感,自觉地进人诗文的情境中去”;李春鹏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中说:

“诗是最具音乐性的语言艺术。

就形式而言,诗歌是一种听觉艺术。

节奏、音韵和内在旋律赋予了诗歌的音乐美。

教师可通过诗歌教学中‘一咏三叹’‘抑扬顿挫’的吟咏方式,使学生去感受这‘文学中的音乐’,并借此提高他们锤炼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美”;刘年喜《在反复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优美》(《语文学刊》,2002年第5期)中说:

“诗词讲究严格的音韵格律,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人,诵读时应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关于古典诗词的形象之美方面

艺术的意境总是以鲜明的形象性为主要特征,诗词的意境更是离不开“形象”。

晁以道在诗中说:

“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正如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在对人们进行感化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诗词审美活动的过程,首先是通过诗词的感性形象对人进行感化的过程。

王国维论境界,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写景”等理论,都体现了意境的形象化的特点。

张文勋先生在《诗词审美》之《“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音”——意境与形象》中认为“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都十分重视意境的形象化。

诗词意境的形象特征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表现为多种意象组合的综合画面,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物象神态,有的表现为人物的神情意态,有的表现为饶有风趣的妙语连珠”;刘青在《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指出“形象是诗人情感抒发的途径,还是表述志趣、书写抱负、慨叹际遇的载体,如果读者把握了形象,并用自己的经验去重建形象,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

(四)关于古典诗词的想象之美方面

没有丰富的想象,不可能创作出具有优美意境的作品。

张文勋先生在《诗词审美》之《“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意境与想象》中提出“奇妙的幻想,能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使意境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隐忍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杨杰文在《浅谈古典诗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6月第23卷第2期)中说“古典诗词把深刻的思想、浓郁的激情、充实的内容、高超的技艺凝炼在比较短的篇幅中,熔铸于高度概括的诗句里。

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力图一句乃至一字值干金,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更谈不上艺术欣赏”;朱庆华在《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中说“诗歌是想像的果实,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

阅读诗词,捕捉意境,则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像是无法实现的。

(五)关于古典诗词的情志之美方面

言志抒情的主张,是我国古代诗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理论。

张文勋先生在《诗词审美》之《“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志合一》篇提出“言志抒情是统一的,情和志互为表里,相互制约”;朱庆华在《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中说“诗词都因情而发,凡优秀的诗作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它饱蘸着诗人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李春鹏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中说“情感之美是诗歌最本质的美学特征。

诗与其它体裁的文章相比较。

能更为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

人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表达人的丰富情感的诗歌当然也就异彩纷呈。

可以说。

几乎每一首诗就是一个表达情感的载体。

(六)关于古典诗词的哲理之美方面

哲理之美也在许多优秀的诗词中得以体现。

作品在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张文勋先生在《诗词审美》之《“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理在趣中》篇指出“理是包含在诗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炙热的感情气氛之中,所以,人们读这诗中获得的是强烈的美感,从中悟得神情至理”;刘青在《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中说“古代诗歌与现代其他文体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读后能‘发思古之幽情’,通过对照古人观照自身而生发出许多人生的思考与感慨,有利于审美情趣、正确人生观的确立”;李春鹏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中也说“优秀的诗歌作品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总是融人了诗人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深的思索。

这些诗歌是诗人智慧火花的进发和思维灵感的闪现,也是诗人崇高思想境界和优秀品格的充分展示。

它们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

 

论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词历来是中国美育思想的重要载体。

时至今日,古典诗词依然在当今美育形式中占据一席之地。

古典诗词与美育之间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纵为“古典诗词的美育传统”,横为“古典诗词与美育之间的内在特征联系”;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又主要表现在文辞之美、声律之美、形象之美、想象之美、情志之美、哲理之美等方面。

关键词:

古典诗词美育

前言: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美育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典诗词是中国美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先秦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其美育思想中就有“诗教”说,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时至今日,古典诗词依然以其凝练的文辞,优美的声律,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志、深刻的哲理在当今丰富的美育形式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课题拟从古典诗词与美育的联系、古典诗词美育功能的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人们对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有所了解,并使人们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迪。

一、古典诗词与美育的联系

古典诗词与美育的联系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古典诗词的美育传统

从纵向来看,古典诗词历来是中国美育思想的重要载体。

先秦的儒家学派创始者孔子就在其“诗教”中倡导美育思想,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通过吟咏诗歌,教育人克己复礼,修德行善,正直无邪,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儒家学派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也指出乐和诗是美育的重要手段。

认为诗乐具有“美政”、“美人”、“美俗”等社会功能;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诗歌被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

在此期间,诗歌在抒情言志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

《毛诗序》中对诗歌抒发志向的作用有具体的阐述: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并强调“风以动之”,认为作品对人的感化像是风的吹动那样,触动人的心灵;汉代乐府诗的出现,使我国诗歌美育功能进一步发展,如《江南》、《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等,具有典型的“兴、观、群、怨”的作用,推动了诗歌美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温柔敦厚”的“诗教”出发,以“道”为源,以《经》为范,沟通古今,贯通天地,合一“道”“文”,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厚道”、“征圣”、“宗经”的口号和“文以明道”的原则;唐宋二代,儒家正统的“诗教”美育思想出现了进一步分化。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掀起了复兴儒家美育思想的新乐府运动,重申诗歌的重要地位,“三才各有文,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认为诗歌的特征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以能够“感从心而天下和平”,得以发挥上可以“补察时政”、下可以“世导人情”的作用;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了一种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观,深入地探讨了审美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情感的关系问题。

在此基础上,宋代的严羽又提出了审美兴趣说,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清代,美学大家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情景说”和“现量说”,对诗歌意象的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命题,对当时和后世的诗词美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典诗词与美育的内在特征联系

从横向看,古典诗词与美育在内在特征上有着本质联系。

朱立元先生在其《美学》中指出,美育具有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的特点。

“诉诸感性”是指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心灵的目的。

审美活动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对人进行感化的过程;“潜移默化”即指中国古代的“化育”,这一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如春风化雨般逐渐沁人心脾。

通过不断的熏陶和侵染,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变化,逐渐陶冶性情,提升气质,完善人格;“能动性”是指在美育过程中审美主体不只是被动地受到感发的,而是有着能动性与创造性,自觉参与其中,并有着自身独特追求。

审美活动中,对象的审美价值因人而彰,因心而得。

美育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诉诸感性”,这在古典诗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古典诗词集文辞美、声律美、形象美、想象美、情志美、哲理美于一体,构成优美意境,感性特征显著,具体表现为:

文辞之美。

极为普通的字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能花样翻新,心意层出,妙趣无穷,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来。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审美的愉悦,其感性之美不言而喻;声律之美。

即为音乐之美,但凡优秀的诗词都节奏分明、韵律铿锵,朗读时琅琅上口,听起来抑扬悦耳,如吟如唱,能把诗词的音韵美和内在的情趣意境表现出来,收到感发兴起的艺术效果,正所谓“玲玲如振玉,累累入贯珠”,其和谐的节奏和韵律在满足人们听觉感受性的同时,也能使人的身心产生共鸣,美感油然而生;形象之美。

诗词的意境离不开“形象”。

正如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在对人们进行感化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诗词审美活动的过程,也首先是通过诗词的感性形象对人进行感化的过程;想象之美。

具有优美意境的文艺作品能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

想象可以“接千载”、“通万里”,不受时空限制,创造出许许多多美轮美奂的意象,从感性的角度让审美主体获得无限的美感享受;情志之美。

蕴藏在诗词作品中“情志”往往最能触动审美主体心灵。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朱立元在《美学》中也指出“诉诸感性对于接受主体来说,是通过感情的的途径让人感动,达到怡情悦性的效果。

被引发的情感荡涤着人的心灵,使情感得以升华”;哲理之美。

虽然哲理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但其基础仍然是建立在丰富的的感性层面上的。

所以古典诗词的哲理之美依然与美育的“诉诸感性”的特征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所以,古典诗词从文辞、声律、形象、想象、情志、哲理等各个层次构成了全面而丰富的感性特征,为其成为美育的优秀载体奠定了基础。

在美育“潜移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