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9201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浙江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浙东北三校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二、(本题有6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

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献祭的宗教行为。

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

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反衬。

公元2世纪至5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

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

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

正如普拉斯所断言:

“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

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

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

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

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

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

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演的运动。

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腥表演。

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

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

但他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

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是绝对正义的惩罚。

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

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

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17.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B.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1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

18.C(解析:

A项参看文中说的“通常”;B项参看文中“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D项参看文中“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

19.C(解析:

A项“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无中生有;B项“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错误。

参看文中“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D项“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错误,参看文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可见他们还是有社会良心的。

杭州西湖高级中学

2010—2011学年度高二11月考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4分)

当前散文创作中值得的注意问题(节选)古耜

①为数不少的作家在文人心态和意趣的挥洒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对社会下层普通劳动者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的关注与描写,并因此而导致了在新的社会矛盾面前的回避与缺席,这是近年来散文创作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

②纵观中国散文史,西方式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许相对稀薄,但发源于儒家民本思想的对社会下层广大劳动人民的关注、同情乃至赞美,却是由来已久的传统。

从晁错的《论贵粟疏》至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再到郑板桥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一直到鲁迅的《一件小事》、巴金的《一个女佣》,属于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思想的作家们,都在一方面亮出了灵魂中的至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广大劳动人民命运的改变和地位的提高,众多作家更是在他们身上投注了空前充沛的热情和异常饱满的笔墨。

显而易见,对于这样一种散文传统,如果我们不做过于偏执和绝对的理解,那么就应当承认,它为中国散文增添了难能可贵的人民性,并藉此而将散文同最广大的读者长久地、跨时空地联系在了一起。

③毋庸讳言,历史走到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冲突已经不复存在;政治的、经济的利益关系及至整个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复杂;人们整体的生活水平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面对那些情形,文学,特别是文学中极具个体精神与情感色彩的散文,还要不要坚持和强调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与表现?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个中理由也并不出常识和经验面:

迄今为止,经历着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依然是普通劳动者占据着人口绝大多数,而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在因为注重效率而难免忽视公平的历史进程中,分明又一次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正面临着种种困惑与艰难,承受着远比其他阶层和团体大得多的生存压力……他们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其中自然包括散文家道义的支持与心灵的抚慰。

④然而,近些年来的散文创作却在这一方面陷入了大面积的失语状态。

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尽管还有张承志、梁晓声、肖复兴等作家,不时捧出一些闪耀着平民之光的散文篇章,但更多的散文家,特别是其中的职业和准职业写作者,却随着生存条件的改观和文学环境的宽松,而逐渐沉溺于文人角色的自恋与自赏,满足于一己心态的表露与挥洒。

这时,他们笔下呈现的,每每是湖光山色的流连,书里卷外的遐思,生命哲理的体味,艺术情趣的张扬,甚至草木虫鱼的观赏,美食雅苑的把玩……而明显缺少的便是对现实生活里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描绘与揭示。

创作主体对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关切目光与悲悯情怀,是一种博大而深沉的人道主义的力量。

当然,时下的文人散文倒是不乏精英层面的人文启蒙与终极关怀。

但所有这些又常因内容的过于抽象或深奥,而远离了普通劳动者的现实痛苦和接受能力,所以并不能真正进入社会下层,无怪乎余杰要发出“我们离底层有多远”的询问和感喟。

⑤我不是说散文不应当表达文人的意识和意趣,也不是说表达了文人意识和意趣的散文都不是好散文,更不是故意倡扬散文的“民粹主义”倾向。

既成的事实是,一批书卷气很浓,知识性很强,文化味很足的文人散文,恰恰成了世纪之交散文领域里抢眼的风景。

它们对于提升散文创作的整体品位,起到了有目共睹的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

如果旷远开阔的散文世界,仅仅以文人自己的生活和意趣为主流、为风尚,特别是用它挤掉和取代了对普通劳动者生存现实的关注与再现,那么这个散文世界,便不只是单调的、倾斜的,而且是退缩的、软弱的:

它在无形中回避着现实,回避着矛盾,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己守护人类良知、呼唤社会正义的责任以及应有的批判精神。

而一个倾斜的、软弱的散文世界、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风貌呢?

(选自2001年第6期《黄河文学》)

2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前散文创作中,许多作家满足于一己心态的表露与挥洒,放弃了对社会下层普通劳动者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的关注与描写。

B.中国现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西方式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许相对稀薄,却有发源于儒家民本思想的,对下层劳动人民关注的传统。

C.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包括散文家道义的支持与心灵的抚慰在内的各方面的关怀。

D.一个回避现实、回避矛盾的倾斜而软弱的散文世界,无法真正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也无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风貌。

22.近些年来散文创作在反映现实方面陷入了大面积的失语状态,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一项是()(3分)

A.虽有部分作者不时捧出一些闪耀着平民之光的散文篇章,但更多的散文家沉溺于文人角色的自恋与自赏之中。

B.时下一些散文缺少对现实生活中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描绘与揭示,远离普通劳动者的现实痛苦和接受能力。

C.一些作者无形中回避现实与矛盾,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守护人类良知、呼唤社会正义的责任及应有的批判精神。

D.面对现实,文学特别是文学中极具个体精神与情感色彩的散文,应该坚持和强调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与表现。

23.从文章第④、⑤两自然段来看,散文有哪两种创作倾向?

散文创作应如何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反映时代的真实风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B(“中国现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不对,应表述为“中国整个散文的发展过程中”,文中相对应的原句为“纵观中国散文史”)(3分)

22.D(谈的是当代散文创作应有的社会责任,而非“表现”)(3分)

23.(4分)

第一问:

一类是以反映文人自己的生活和意趣为主流、为风尚;(1分)一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闪耀着平民之光。

(1分)

第二问:

文化味很足的文人散文能提升散文创作的整体品位;(1分)要让生活散文成为—个新的主流风尚。

(1分)

 

台州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统练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12分)

中国是穷。

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

“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是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

他们愿意变卖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

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

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

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

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

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

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

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驾——,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

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

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

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节选自余秋雨《道士塔》

7.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中国官员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回答。

(2分)

8.作者在叙述冲着敦煌文物而来的人中有“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如此运用“繁笔”有何用意?

(4分)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强化自己的思想感情,请仔细阅读上文找出其中的三处。

(3分)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结尾“我好恨”包含着作者复杂而真挚的情感,请分条列出作者“恨”的对象和具体原因。

(3分)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了中国官员无赤肠(即无爱国心),自私自利。

8.

(1)从侧面突出敦煌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博大的;

(2)强调了欧美对敦煌文物居心不良者之众多,与中国官员的麻木无知形成对比。

(每点2分)

9.

(1)“股股炊烟”与“茶香缕缕”(即欧美学者、冒险家等人的贪婪与中国官员的麻木形成对比);

(2)欧美学者等人预想骗取敦煌文物的艰难与事实上的轻易得手;(3)敦煌文物的珍贵价值与王道士出卖价格的低廉;(4)欧美学者、冒险家等人的精明狡猾与王道士的愚昧无知。

(大意相同即可,写出其中三点即给满分)

10.

(1)恨王道士——愚昧无知,出卖文物;

(2)恨中国官员——无爱国心,自私贪婪;(3)恨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加保护;(4)恨欧美学者、冒险家等人——欺骗掠夺,美化自己;(5)恨自己——有心护宝,无力拯救。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杭州二中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8分)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

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

“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

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ks5u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

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

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

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C.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8.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佛教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佛教文化虽然不是本土文化,但传入中国后,在“知”方面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反而更甚于儒家。

C.原始佛教非但不强调“孝”,还主张无君无父,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D.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社会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儒家深义文化的力量之大,不可抗御。

9.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2分)

7、C(A错在后半句与原意不符,B错在将“具体表现”等同于“特质”,D错在“佛道二家”应是“知”“行”两者)

8、D(是中国深义文化,而非儒家深义文化。

9、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

 

浙南八校2009-20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6分)

将生活经历“写入”基因

很有可能有一些基因可以赋予贝克汉姆的孩子某些足球天分,但没有捷径可以把贝克汉姆为运动生涯付出的努力传给后代。

但如果这也是某种可以传续的“习得特性”会怎么样呢?

这种想法出现于19世纪,首先是由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提出的。

1953年,DNA的发现为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敲响了丧钟。

这种复杂的分子以方便的形式携事业生命密码,似乎证明了只有基因特性——例如眼睛的颜色——能够遗传给后代。

对基因学家而言,父母和祖父母只有具有传递基因的意义,他们的生活经历是无关紧要的。

但现在另一群科学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指出遗传可能不像传统遗传学家所说的那样一成不变。

这种理论称为“表观基因组学”。

基因学家奈杰尔•佩特森解释说:

“表观基因组学是指在遗传的时候,基因具有对事件的‘记忆’。

你经历的一件事可以被记录下来,传递四五代人之久,甚至更长时间。

”表观基因组学是研究信息如何在没有编入DNA序列的情况下,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代细胞。

表观基因组学的研究者现在会很兴奋,因为有实验表明表观基因影响竟然能延续数代。

爱丁堡大学的乔纳森•塞克勒博士今年早些时候发现,如果怀孕期的鼠受到压力,它们的后代也会表现出受压力的迹象——高血压、糖尿病或焦虑行为。

这是“母亲影响”的一个例子。

“母亲影响”是否与表观基因因素有关还不确定。

令塞克勒感兴趣的是接下来的后代也出现了与它们祖母同样的表现——但它们从未以任何形式经历过那些压力。

更不同寻常的是,如果感到压力的雌性大鼠与正常雄性大鼠交配,这些雌性大鼠生下的后代也会出现异常的压力表现。

惊讶不已的塞克勒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仍然相同。

早先的人类研究也显示了多代人之间表现在基因遗传的迹象。

瑞典医生拉尔斯发现,如果祖父在童年曾营养不良,孙子或外孙的寿命会比较长,但对孙女或外孙女则没有任何影响。

这意味着表观基因的传递机制在两性体内是不同的。

这些研究甚至表明,祖父母一生中进食的时间也对孙辈有影响。

表观基因组学已经颠覆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将解答所有人类遗传问题的说法。

佩特森说:

“表观基因改变意义重大。

它们可能给进化增加新的元素,令其对人工刺激作出反应,这完全悖逆了传统基因学。

但我们还不知道可能引发表观基因反应的因素是什么。

”看起来,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比我们想像的要多。

8.下列对“表观基因组学”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D )

A.表观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