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574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docx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

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

 

中篇  辨证

绪论:

一、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 证的内涵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的结合。

三、 辨证的方法与关系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 八纲辨证

【教学目的】

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

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

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

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

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

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

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

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

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的常见证型。

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的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

3.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证候真假的四种类型。

掌握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

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

4.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

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

四、八纲辨证的意义

熟悉八纲辨证的特点;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时】理论讲授。

6学时。

绪论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   纲:

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病位浅深  ————————— 表证、里证

病情性质 —————————寒证、热证

邪正盛衰 ————————— 虚证、实证

病证类别 —————————阴证、阳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

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

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

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

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三、八纲辨证源流:

源于内经:

《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具体运用于《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

“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

发展于明清:

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中说:

“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复审汗下吐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

”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

“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

“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

”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辨”,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曰:

“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明显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

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形成于明代。

正式提出“八纲”名称是祝味菊:

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

“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

正式将八纲列为教材内容:

是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概念: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属表,筋骨属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等。

    表里主要代表辨证中病位的外内浅深,一般而论,身体的皮毛、肌腠在外、属表,血脉、骨髓、脏腑在内、属里。

临床辨证时,一般把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者,称为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者,称为里证。

但是表里证候的辨别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因而不能把表里看作固定的解剖部位,不能机械地理解。

    意义:

辨别表里对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是由于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故分辨病位表里的意义不大,而主要应辨别“里”所在的脏腑等具体病位。

而外感病则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浅而深、由轻而重的发展传变过程,因此,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基本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可把握疾病演变的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性。

   

(一)表证

    【概念】:

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病因病机】外感早期,外邪袭表,邪从皮毛、口鼻而入,正邪相争于表。

【临床表现】

主症:

新起恶风寒,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脉浮。

兼症:

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气喘。

【证候分析】 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一般有感受六淫等邪的原因。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

“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

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

……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

外邪袭表,正邪相争,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温煦功能,故见恶寒发热;

外邪束表,经气郁滞不畅,不通则痛,故有头身疼痛;

肺主皮毛,鼻为肺窍,皮毛受邪,内应于肺,鼻咽不利,故喷嚏、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

肺气失宣,故微有咳嗽、气喘;

病邪在表,尚未入里,没有影响胃气的功能,舌象没有明显变化,故舌淡红、苔薄;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辨证要点】因外邪有六淫、疫疠之异,故表证的证候表现可有差别,一般

以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表证的特点】:

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不能简单地将表证理解为就是皮肤等浅表部位的病变,也不能机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就一定是表证。

(二)里证

  【概念】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其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形成里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

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或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出现种种证候。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

“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

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

”里证由于形成的原因、性质不同,其证候、机理亦各不相同。

    【里证的特征】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

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里证的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为轻浅,病变在脏、在下、在血者,较为深重。

    

附:

半表半里证

    【概念】:

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证候分析】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通常称为少阳病证,是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证和里证的辨别,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

“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

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或作薄白),脉息浮,此表也;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可作为辨别表里证的参考。

   

(1)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属表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者属里证;寒热往来者属半表半里证。

   

(2)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显;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状;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

   (3)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此外,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辨证

    概念: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疾病的性质,其实不只是为寒为热。

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

“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类经·疾病类》亦说:

“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

”由于寒热较突出地反映了疾病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病邪属性的属阴属阳,而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根本,所以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病邪有阳邪与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

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即是此义。

这也说明,从分析病邪的属阴属阳与分析机体阴阳的盛衰,所得寒证、热证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寒、热与寒证热证的关系

恶寒(及畏寒)、发热与八纲辨证的寒证、热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同,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而寒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所作的判断。

   (—)寒证

     【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由于阴盛可表现为寒的证候,阳虚亦可表现为寒的证候,故寒证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

   【临床表现】 常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证候分析】

 因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寒邪袭于表,多为表实寒证;寒邪客于脏腑,多为里实寒证。

因内伤久病,阳气虚弱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

由于寒邪遏制,阳气被郁,或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故见恶寒、畏寒、肢凉、冷痛、喜暖、踡卧等症;

寒不消水,津液未伤,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润。

   

(二)热证

    【概念】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由于阳盛可表现为热的证候,阴虚亦可表现为热的证候,故热证有实热证、虚热证之分。

    【临床表现】常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证候分析】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之品,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所致,阳热亢盛,阴津耗伤。

病势急骤,形体壮实者,多为实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表,多为表热证;热邪盛于脏腑,多为里热证。

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者,多为虚热证。

阳热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阴液亏虚而阳气偏亢,故见发热、恶热、面赤、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证候;

热伤阴津,故见口渴欲饮、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燥少津等症。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

见表7-1。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

“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

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可作为辨别寒热证的参考。

        表7-1                 寒证、热证的鉴别

寒   证

热   证

寒热喜恶

恶寒喜温

恶热喜凉

口   渴

不   渴

渴喜冷饮

面   色

四   肢

大   便

稀   溏

秘   结

小   便

清   长

短   赤

舌   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

脉   象

迟或紧

三、虚实辨证

    概念: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

“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过程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因而《素问·调经论》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

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

实证宜攻,虚证宜补,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一)实证

    【概念】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因素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

临床一般是:

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故《难经·四十八难》有“入者为实”、“急者为实”的说法,《类经·疾病类》亦说:

“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如六气所感、饮食所伤之类也。

【证候分析】实证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以寒热显著、疼痛剧烈、或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

二是内脏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气机阻滞,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物质,壅聚停积于体内。

因此,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阻、饮停、水泛、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毒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实证的范畴。

   

(二)虚证

    【概念】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驰、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各脏腑虚证的表现更是各不相同,所以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故《难经·四十八难》有“出者为虚”、“缓者为虚”的说法,《类经·疾病类》亦说:

“内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伤气、劳倦伤精之类也。

【证候分析】形成虚证的病因病机

一是先天禀赋不足

二是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

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

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使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虚实证主要可从病程、病势、体质及症状、舌脉等方面加以鉴别。

鉴别要点如表7-2。

         表7-2                虚证、实证的鉴别

      虚     证

     实   证

    病   程

长(久病)

短(新病)

    体   质

多虚弱

多壮实

    精   神

萎靡

兴奋

    声   息

声低息微

声高气粗

    疼   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   热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蒸蒸壮热

    恶   寒

畏寒,得衣近火则减

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舌   象

质嫩,苔少或无苔

质老,苔厚腻

    脉   象

无力

有力

四、阴阳辨证

  概念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无所不指,也无所定指,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所以阴阳是辨证的基本大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类经·阴阳类》说:

“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

”《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由此可见阴阳是病证归类的两个基本纲领。

由于阴阳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因此,根据阴与阳的基本属性,可以对疾病的症状、病位、病性、病势等,进行阴阳分类。

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可以从不同侧面概括病情,但只能说明疾病某一方面的特征,而不能反映疾病的全貌,而阴阳两纲则可以对病情进行总的归纳,使复杂的证候纲领化,因此,阴阳两纲可以统帅其他六纲而成为八纲中的总纲。

   

(一)阴证

    【概念】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阴证范畴。

    【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的阴证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其特征性表现主要有: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

【证候分析】

精神萎靡、声低乏力,是气虚的表现;

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气腥,是里寒的症状;

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均为虚寒舌脉。

   

(二)阳证

    【概念】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均属阳证范畴。

   【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的阳证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其特征性表现主要有: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证候分析】 

恶寒发热并见是表证特征;

面红,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为热证表现;

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为实证症状;

舌红绛,苔黄黑起刺,脉浮数、洪大、滑实,均为实热的特征。

   (三)阴阳证鉴别要点

阴证与阳证,其要点可见于表里、寒热、虚实证候的鉴别之中,亦可从四诊角度进行对照鉴别。

见表7-3。

  表7-3                     阴证、阳证的鉴别

 四诊

          阴         证

          阳        证

  问

恶寒畏冷,喜温,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气腥

身热,恶热,喜凉,恶食,心烦,口干渴引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干硬,或秘结不通,或有奇臭

  望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踡卧,倦怠无力,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舌苔润滑

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红绛,苔黄燥或黑而生芒刺

  闻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

  切

腹痛喜按,肢凉,脉沉、细、迟、无力等

腹痛拒按,肌肤灼热,脉浮、洪、数、大、滑、有力等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概括着一个方面的病理本质,然而病理本质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

寒热病性、邪正相争不能离开表里病位而存在,反之也没有可以离开寒热虚实等病性而独立存在的表证或里证。

因此,用八纲来分析、判断、归类证候,并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可有相互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且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

临床辨证时,不仅要注意八纲基本证候的识别,更应把握八纲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将八纲联系起来对病情作综合性的分析考察,才能对证候有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