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609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

通过知识填空表格,梳理本课内容的知识线索,让学生掌握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及战绩。

2、史料实证:

通过对本课史料的分析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历史解释:

注重相关历史概念的解读,论持久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制度、皖南事变等,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4、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罪行和全民族抗战下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运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难点: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讲述法;2、问题探究法;3、分析归纳法

4、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总结上节课的知识内容,导入本节课题。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学习重点。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展示PPT,让学生读书完成下列表格。

(一)防御阶段

1、淞沪会战,意义: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忻口会战,特点: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平型关大捷,特点:

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特点: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特点,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5、结果: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

发表《论持久战》、内容及意义。

(三)相持阶段

1、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2、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大后方,意义:

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物质和精神基础。

展示PPT,设问: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

①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阴谋,使抗战成为持久战;

②为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内容,完成知识表格,突出战绩战役特点的知识点,让学生清楚的掌握战争过程中的战役的侧重学习内容。

2、培养学生筛取有效信息能力。

3、通过展示相关文字材料及数据,让学生们能辩证地认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作用。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百团大战:

时间、地点、指挥、军队、作用

3、皖南事变:

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

4、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制度: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

设问:

你如何看待两个战场的关系?

①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抗战胜利的保证。

②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主战场。

③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摩擦(如皖南事变)。

1、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了解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让学生辩证地认识两个战场的关系。

三、东方主战场

1、反法联盟建立:

背景、时间、标志、性质、意义。

性质: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了解中国国外战场的开辟,介绍戴安澜将军的英勇事迹。

PPT展示)

3、开罗会议:

时间、地点、内容

4、中国战场的地位

1、通过了解国际反法联盟建立的史实,及从三十年代以来中国抗战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要作用,认识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内容:

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党的政治路线;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胜利

(1)胜利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2)胜利原因: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依存;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国民党始终坚持抗战;中共坚持持久战的战略和游击战的战术;日本发动的是侵略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其他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胜利。

(3)胜利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展示相关资料: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整合教材知识内容,归纳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史实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让学生们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引导学生们正视历史,正确对待现今中日关系,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总结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最终取得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课后反思

教材容量大、内容多、知识线索事件多,没有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讲解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结束。

新教材增加一些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文物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新教材中全面的通史知识体系,对于历史知识基础欠缺的高一新生而言,学习难度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

内容的深度与宽度把握不好,重难点不突出。

_

_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严复认为:

“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而贵自知”“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不同的诠释。

其中“文艺复兴”说甚是流行,蔡元培认为“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参证”;但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

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2)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看法。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特点:

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2)提示:

观点一:

认同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

论述时要注意从四个方面进行: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重建;

(2)倡导文学革命;

(3)抨击封建权威思想;

(4)呼唤人性的复苏,倡导个人的解放。

观点二:

反对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

论述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

(1)历史背景不同;

(2)价值取向不同;

(3)作用和影响不同

【解析】

【详解】

(1)严复提出“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教育部提出“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毛泽东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5年《教育法》提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而总结出近代教育的特点是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但是在各个时期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首先需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出观点,这个材料出现了两个观点:

即认同观和反对观,然后需要从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观点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所以选好观点之后,要结合所选观点并根据自己所学,将与该观点有关的史实回忆出来,以在论证时使用;同时这一题还考查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论证时还要求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所学知识的角度来看,本题就是要求考生对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进行比较,自己确定比较的角度,然后选择符合自己观点的史实进行表述。

 

3.“康乾盛世”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

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试以全球史观来论述“康乾盛世”。

(要求:

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400字)

【答案】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指出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全球史观的概念;然后,依据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论述“康乾盛世”,要求观点必须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而且不少于300—400字。

“观点”,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康乾盛世时期西方正在实现社会转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所谓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

“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中西对比进行论述即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

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

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

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

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示例三

观点:

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

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不利于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杜会的进步。

【解析】

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分)

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9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观点:

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

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

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

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

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解析】

本题要求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

据材料“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多元化,例如:

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等。

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

6.我国古代不仅注重家庭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家教教材的编写。

由于家庭教育要以识字启蒙教育为基础,所以编写蒙学教材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蒙学丛书分类表

类别

书名

以识字为主的综合知识型的教材

《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对相识字》《文字蒙求》和《杂字》

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的蒙学课本

《孝经》、《论语》、《太公家教》、《小学》、《少仪外传》、《童蒙训》、《性理字训》

以社会和自然常识为主的蒙学课本

《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十七史蒙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历代蒙求》《名物蒙求》《幼学琼林》

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的趣味读物

《书言故事》《日记故事》《蒙养故事》《龙文鞭影二集》《童蒙观鉴》《二十四孝图说》

根据材料,提取其中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论述或说明。

(要求信息描述准确规范、史实应用准确清楚,条理清晰)

【答案】

(1)信息: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肩负着中国文化传承的使命。

(2)论证

①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培养封建思想意识。

②家训、童蒙规范儿童思想行为,促进其人格成长。

③在儿童蒙学教材中渗透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为培养封建统治合格人才奠基。

④蒙学教育与地方州县教育、太学、私塾、书院、科举等构成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完整系统。

⑤蒙学教育的发展为封建国家的思想统一和政治统治奠定基础。

⑥蒙学教材中关于行为规范、礼仪、家训的内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解析】

【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从材料看到中国古代蒙学丛书分门别类,数目众多,但从内容看大部分维护封建统治伦理秩序而编订,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立意,即提取的信息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肩负着中国文化传承的使命。

进行论述时可以从其内容、政治影响等角度作答。

如内容方面蒙学教材一方面肩负着教会儿童读书识字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都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规范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合格的封建统治人才。

政治意图通过蒙学教育与地方上的各种教育机构,以至于科举制形成完整的系统,发展为国家思想统一的基础,成为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

作答时要注意挖掘材料主要信息,联系所学,用规范的语言加以表达,要做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