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709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docx

自考巴金研究总结

第一章概述

巴金:

1904.11.25-2004.10.17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文学大师)、翻译家

创作开始:

1927年《灭亡》(第一部中篇小说)

创作:

中长篇20部,短篇100多篇,大量散文、杂文、评论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主编:

《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书》、《译文丛书》、《文学月刊》、《收获》

编辑过:

《水星》、《文学季刊》、《文季月刊》、《文丛》、《呐喊》、《烽火》

文学创作准备期:

1904-1927——巴金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受的影响熏陶,对他性格的形成、信仰的确立、道路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并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丰富源泉,做充分准备。

1.家庭背景:

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29年发表小说《灭亡》署名巴金,也是他以后用得最多的笔名。

出生:

四川成都官僚封建地主家庭

祖父:

李镛

五叔:

杨梦痴的原型

父亲:

李道河,广元知县。

母亲:

陈淑芬——给予幼年巴金最初影响。

巴金自称其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先生”。

母亲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培养了孩子宽容厚道的泛爱精神。

巴金大哥——《激流三部曲》觉新

2.1919五四运动的影响——在新思潮启蒙下,明白不合理的制度是一切社会弊端的根源,应道推翻改造它;明白世界上有剥削的资本家、地主和被剥削的工人、农民两个营垒;明白自己的上辈有罪、自己不该像他们一样过寄生的生活,应该有新的生活、走新的路。

3.1920年9月:

巴金要求参加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组织适社。

由此做了《半月》成员。

4.1921年5月组织“均社”团体。

5.确立志向:

巴金对有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关注,决心改造社会的事业和理想而献身的志向为他以后走向文学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6.1923年5月,离开四川。

7.1925年初与旅居美国的著名俄国无政府主义者:

爱玛高德曼通信。

巴金开始用无政府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具体问题。

巴金找不到一条如何实现祖国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正确道路的原因——未能投身到工农革命运动中去,对中国历史现状都缺乏真切了解和正确认识,用西方无政府主义者宣传的那种非科学的空想共产主义理想来建立自己的理想,并希望以此来作为改造社会的“药方”。

8.1927年初,从上海动身赴法国留学。

文学创作的前期:

1927-1937

1.文学创作:

1927年3月,巴金在法国开始了他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的写作。

1928年8月,巴金把书稿寄给上海开明书店的朋友索菲,意在送给大哥看。

索菲却把它介绍给《小说月报》。

1929年,《小说月报》连载《灭亡》。

《灭亡》:

巴金小说创造的起点。

真实写出作家的孤寂、苦闷、矛盾、惶惑的心情。

写出自己认识的、了解的、向往的革命青年。

反映革命处在低潮时期部分渴望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出路的只是青年亢奋焦躁的情绪。

译介外国著作和进行社会政治宣传工作:

无政府主义斗争方式

1928年底离开法国,定居上海。

1929-1937:

巴金创作丰收年代——重要主题:

攻击专制制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生活,对革命斗争道路的探索。

中长篇小说:

《死去的太阳》、《新生》、《雾》、《雨》、《雷》、《电》、《砂丁》、《萌芽》、《海底梦》、《春天里的秋天》、《利娜》、《家》

出版10部短篇小说集:

《复仇集》、《光明集》、《将军集》等

出版9部散文集:

《旅途随笔》、《海行杂记》、《点滴》、《忆》等

《激流三部曲》——《家》——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取得较高成就,成为巴金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

——作品洋溢着作者热烈的情感,抒情气氛浓郁,爱憎分明,“没有含蓄,没有幽默,没有技巧”。

2.文学活动:

1934年编辑《文学季刊》;1936年《文学月刊》

1935年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书》、《文学丛刊》、《译文丛书》。

未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但支持赞助其文艺活动。

文学创作的后期:

1937-1949

1.抗日救亡活动:

“八一三”以后,创刊《呐喊》(后改名《烽火》),并担任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

1938-1940,巴金辗转香港、广州等地和“孤岛”上海之间,抱着把个人情感融化在民族解放斗争的战斗者的感情里面的决心,以高昂战斗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

巴金写了《控诉》、《旅途通讯》、《无题》等散文集中的散文杂文:

以深沉笔调、激越情绪,表达对日本的仇恨,揭露侵略者暴行,歌颂为民族解放和生存斗争的勇士,表示自己确信胜利的立场。

坚持出版《文化生活丛书》,编译《西班牙的斗争》等文章,译完赫尔岑长篇回忆录《往事与回想》第三篇,并以《家庭的戏剧》为名出版。

2.文学创作:

1938年2月,完成《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春》的创作

1940年5月,完成《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秋》的创作

1940年期间先后完成:

《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中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小人小事》《还魂草》;《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中的作品

《抗战三部曲.火》:

充满巴金炽热爱国热情。

在作家笔下的青年没有早期作品中的空虚绝望情怀。

这种变化表明时代风云和现实生活的重大变迁为巴金的创作注入新的内容。

《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和大多数短篇小说:

通过平凡悲哀的小人小事的描写,控诉侵略者罪行,暴露抗日大后方的黑暗现实。

《寒夜》:

更趋于对现实生活的客观真实再现以及对人物心灵的细腻刻画,作品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表现出巴金的创作进入了成熟的现实主义阶段,标志着巴金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

3.复原之后:

1947年开始,巴金经历了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以来从未有过的沉默期。

出版悼念抗战时期逝世友人的散文集《怀念》。

翻译完成王尔德《快乐王子》、妃格念尔回忆录《狱中二十年》、库普林小说《白痴》、鲁多夫洛克尔散文评论《六人》。

1949年:

巴金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并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1949-2005

1.文革前:

1966年前

巴金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大会代表,先后担任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收获》主编。

出版《生活在英雄们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李大海》《大欢乐的日子》《新生集》《赞歌集》《一场生命的战斗》《华沙城的日子》《友谊集》《倾吐不尽的感情》《贤良桥畔》等散文小说。

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

对新时代新任务的深情挚爱,对人民胜利的喜悦讴歌,对社会主义的赞美和美好前途的向往,对世界人民友谊的歌颂。

这些作品一扫新中国成立前作品中的哀愁、忧郁、痛苦,表现出热烈、高昂、乐观、坚定的基调。

2.文革:

1966-1976

1970年,巴金被下放到奉贤县上海文化系统“五.七”干校。

1973年获准回家。

重译屠格涅夫《处女地》,开始赫尔岑长篇回忆录《往事与回忆》的翻译工作。

3.文革后的复出

散文《一封信》、《第二次解放》,倾诉自己的激情感愤。

写出描写志愿军英雄的短篇小说:

《杨林同志》

怀念散文:

《望着总理的遗像》《衷心感谢他》

出版散文集:

《巴金近作》《探索与回忆》《创作回想录》《随想录》

1978年开始创作的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的《随想录》——通过亲身经历,特别是十年浩劫的历史,对广泛的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真切表现出作家对“四人帮”的悲愤控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和前途的思索以及反愚昧、反封建、要科学、要民主的强烈愿望,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资料。

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巴金、郭沫若、茅盾等一起并列为“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文学巨匠”。

1980年以后,巴金先后被选为中国笔会中心会长、作协主席。

1983年6月,巴金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8月,巴金在上海第三次文代会上被推选为上海市文联名誉主席,被称为“杰出的文学大师”。

巴金的作品先后被译为英、俄、日、法、德、瑞典、朝鲜和世界语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1982年4月,荣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5月,荣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5年9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外籍院士称号。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称颂巴金为“大师”、“不朽的作家”,“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为人类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1984年5月,巴金被国际笔会第47届大会特邀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参加会议。

巴金的思想:

1.巴金思想的变化过程: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摆脱封建地主家庭生活,滋生、萌芽民主主义思想。

(1)家庭内部没有希望、青春的生活使巴金苦闷忧郁,孕育他对旧家庭、旧制度的憎恶,他要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对旧制度的溃灭毫无惋惜,萌动反封建的强烈意识。

(2)和“下人”的接触中,巴金把对封建家庭、礼教制度的叛逆精神和被压迫者、被侮辱者的同情交织在一起,加速萌芽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第二阶段:

五四运动开始,巴金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体系。

(1)五四新思潮开启巴金思想的大门。

(2)思想上新的积累少,不具备分析鉴别能力决定巴金第二阶段所形成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异常复杂,并贯穿于整个革命民主主义时期的思想中,指导巴金的创作、行动,产生影响。

(3)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

以爱国主义作为原动力,以“爱人类”为基础,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理想,以反封建、反专制为核心。

(4)由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民主主义构成。

(5)反强权、反专制、反压迫、反剥削的民主精神成为巴金这时期整个思想中有着强烈凝聚力的内核。

第三阶段:

彻底抛弃无政府主义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

(1)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后,巴金思想发生较大变化——这次大会,使巴金摆脱长期与革命激流隔离的状态,接触到新同行,认识到来自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巨大贡献,克服他早期的孤独感。

(2)为紧跟时代,巴金相应中共和毛泽东同志号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提高自己。

2.巴金民主革命时期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复杂性:

巴金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特定的内容:

(1)对统治者以及国家机器,给予痛恨诅咒。

(2)对于人民群众寄予深切同情。

(3)诅咒统治者与歌颂人民结合,表现强烈爱国意识。

(4)阶级性观点避免爱国主义的盲目性。

(5)时代和环境赋予巴金的。

巴金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中的突出因素——人道主义

(1)人道主义:

产生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体系。

提倡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法国的《人权宣言》把人道主义原则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

(2)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最初是从现实生活中出现而产生的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

这些看法与当时的思想潮流一致,与五四精神相通。

(3)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

客观上,向往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

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恢复尊严。

主观上,探索做一个有利于他人的人,同情不行,为别人利益作出自我牺牲。

忠实生活、正当奋斗,爱需要爱的,恨摧残爱的,为人类准备贡献自己的一切。

巴金的无政府主义:

影响他的人生观、社会观、政治观、伦理观,较长时间都伴随着巴金

(1)无政府主义主要来自书本:

克鲁泡特金《告少年》,廖抗夫《夜未央》,爱玛高德曼。

(2)无政府主义:

19世纪上半叶出现在欧洲的一种小资产阶级思潮,是各种思想的大杂烩。

(3)巴金自称是“安其那主义者”。

(4)从无政府主义思想家用小资产阶级的尺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中,得到考察社会的武器。

并把社会划分成:

资产阶级、有产阶级、无产阶级。

认为阶级斗争是一个社会形成和进步的力量,其目的是建立自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

(5)巴金是从救国救民、反封建专制、反军阀强权的角度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

无政府主义思想坚定了巴金反帝反封建的立场和态度,并鼓舞巴金呼唤美好未来。

(6)其积极影响在巴金小说中反映鲜明。

他的作品无情揭露封建强权政治的黑暗,充满对反动势力的憎恨,为建立理想社会而奋斗。

(《灭亡》:

杜大兴;《爱情三部曲》:

陈真、李佩珠;《新生》:

李冷、李静淑;《抗战三部曲.火》:

田惠世)

(7)无政府主义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也给巴金作品带来一定的局限和消极影响。

巴金民主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还与法国、俄国的民主主义思想有密切关系:

(1)法国大革命给予巴金影响较深的:

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

(2)在法国气节对巴金思想影响最大的——卢梭的民主主义。

(3)卢梭:

天赋人权。

卢梭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民主主义思想激动着巴金渴望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的心灵,鼓舞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赋予巴金积极向上的力量。

(4)1928年开始对俄国革命史进行研究。

(5)巴金在俄国民粹派革命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身上汲取到:

不屈不挠同农奴制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勇于为事业、为理想献身的英雄主义。

(6)民粹主义运动:

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的一批贵族中的先进青年离开家庭纷纷进入民间,去从事唤醒群众的革命斗争的运动。

(7)民粹派的道德观和精品质曾对巴金树立献身于人民的人生观起着滋育作用。

3.怎样认识巴金民主革命思想的复杂性:

(1)巴金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唯一公开宣称信仰“安其那主义”的作家,他的思想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是客观事实。

(2)民主主义的内核是裹藏在无政府主义外衣之中的。

(3)无政府主义思想中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共产主义的因素是巴金勇敢无畏、不怕牺牲、反专制反封建的精神力量,应该予以肯定。

(4)在创作中,巴金把爱倾注在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身上,无可非议。

(5)个性主义,不是利己主义,巴金为接受马列主义前这种思想是可贵的。

第二章《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以巨大规模,对封建家庭崩溃的过程作系统深入描写,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表现新生的民主力量成长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巴金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鲜明突出的反封建精神,丰富多彩的人物系列、成功的艺术技巧。

《激流三部曲》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制度规模浩大、深广的批判浪潮,封建家族制度收到强大的冲击。

概况:

1928年开始酝酿——1940年5月完成。

《激流三部曲》主题:

以1919-1924年的成都为背景,集中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

通过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由盛到衰过程的描写,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揭示支持专制制度的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展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表现在时代冲击下青年的觉醒,热情激励青年一代投入到革命中去。

构思:

经历三个阶段——构思过程告诉我们,作家深厚的生活基础,炽热的感情,进步的思想观点,对作品主题的提炼有重要作用。

1.产生创作欲望的阶段:

(1)原始欲望是巴金写完《灭亡》后不久产生的。

(2)受左拉长篇系列小说的影响。

打算在《灭亡》前后各加两部,写成连续性的五部小说。

《春梦》《一生》《灭亡》《新生》《黎明》。

(3)巴金构思这几部作品的目的:

批判妥协,鼓吹反抗,揭露剥削制度的罪恶及对人生的摧残,歌颂革命者精神。

2.主题的提炼阶段:

(1)两处重大改动是《激流三部曲》构思的契机,它对推动作家构思的深入起决定作用:

把杜大兴的父亲作为主人公改为以巴金的大哥李尧枚作为主人公;由写杜家的事改为写李家的事。

(2)1931年3月开始动笔创作,写了一篇《总序》。

决定把书名由《春梦》改为《激流》,因为巴金认为自己在写奔腾生活的激流。

3.主题的明确、升华阶段:

(1)大哥自杀的消息刺激。

(2)作品重点:

猛烈攻击封建的吃人礼教的同时,全力攻击个人独裁的专制主义,全力歌颂对它的反抗。

内容及主题

1.《家》初步实现《激流》的总体构思,但还未全部完成。

2.巴金在出版《家》之后,按照他的设想,第二部《群》将抛开大家庭的生活环境,写高觉慧出走家庭到上海的活动。

3.但是党巴金进一步认识到封建大家庭以及觉新深层次的性格心理后,认为《家》在表现主题方面还不够完整,于是巴金放弃创作《群》的设想,写了第二部《春》。

4.《家》《春》《秋》是《激流三部曲》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艺术整体,使其深刻的主题和宏伟的构思得以全部实现和完成。

《家》:

以五四运动初期成都为背景,集中展示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

主题:

抗诉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制度的罪恶,歌颂正在成长的封建叛逆者,揭示封建家族制行将崩溃的必然趋势。

《春》:

故事发生在1922年春到次年春期间,高家封建势力之腐朽和青年一代成长得到进一步表现。

主题:

揭露不合理丑恶专制婚姻制度对妇女摧残的罪恶,表现专制制度下妇女的解放。

《秋》:

终结篇。

故事发生于1923-1924年间。

描写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道德加速腐化,第三代受害者的悲剧命运,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和高家封建专制制度的后继无人。

主题:

从第三代受害者的悲剧命运,封建家族后继无人的堕落,受封建观念毒害最深的懦弱者的反抗觉醒等角度,着重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

《激流三部曲》人物系列

1.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及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制度的维护者:

高老太爷、周伯涛、冯乐山、高克明、高克安、高克定。

(1)《家》矛头针对:

高老太爷、冯乐山;《春》矛头针对:

冯乐山、周伯涛;《秋》矛头针对:

周伯涛、高克明。

(2)《激流三部曲》中塑造的一系列封建大家庭统治者及封建专制、礼教制度的拥护者形象,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残酷、专横、腐朽、虚伪。

(3)通过这一系列人物的塑造,揭露封建专制王国中的统治者人性丧失的罪恶及不可避免的灭亡的命运。

(4)高老太爷:

凭借经济大权和封建礼教制度,他成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主宰者,成为封建专制、礼教制度的执行人。

他专横残暴,肆无忌惮摧残青年一代,道貌岸然、精神空虚、灵魂丑恶。

巴金把他作为封建制度的化身加以攻击,高老太爷的性格体现封建阶级的本质,他的死亡象征着封建阶级溃灭的开始。

(5)高克明:

高老太爷的三儿子,在老太爷死后成为高家的第二代家长。

他是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维护者,《春》《秋》中被推向前台,巴金刻画了他道貌岸然、独断专横、固执冷酷的性格特征。

他的完结象征封建大家庭的垮台,是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6)周伯涛:

觉新的舅父。

性格特征:

顽固不化、迂腐可笑。

作品主要通过他的女儿蕙和儿子枚的悲剧刻画他的性格。

他是悲剧的制造者,女儿被折磨惨死,他竟说郑国光是当代奇才,儿子得了肺病,他讨厌西医,以致儿子病情恶化。

(7)克安、克定:

高老太爷的四儿、五儿:

行为荒唐、生活糜烂、人性变态。

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在道德上的彻底堕落,人性生的彻底崩溃,说明封建大家庭后继无人。

(8)冯乐山:

社会上封建势力的代表。

刽子手,伪君子、衣冠禽兽,是罪恶的制造者。

2.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品:

鸣凤、梅(钱梅芬)、瑞珏、蕙、淑贞

(1)鸣凤:

高家最底层、处于被奴役地位的婢女。

阶级压迫的必然结果。

A.美丽天真、柔顺善良,富于自我牺牲精神。

B.一方面认命,一方面又深爱三少爷觉慧,想违背神明的安排。

C.她想获得幸福又不敢接受幸福,想爱又不敢爱。

最后为保卫自身清白和爱情,殉情投湖。

巴金通过鸣凤内心外在的矛盾,她平时柔顺和最后刚烈的融合统一,构成突出的悲剧美。

D.在所有的被戕害形象中,只有鸣凤表现出坚决的反抗。

公然藐视封建权威。

E.作品以鸣凤的死,揭示封建专制的罪恶,唤醒叛逆者觉慧的觉醒。

(2)梅(钱梅芬):

有钱人家的千金,诗人气质的女性。

A.嫁给陌生男人,过着尼姑庵似的生活。

最后在沉重的痛苦中死去。

B.温顺、驯良,任凭家长摆布,吞咽着心酸,从未想到要以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幸福。

C.永远未想过反抗,去表现自己的意志。

(3)瑞珏:

高家少奶奶,典型封建家庭的贤妻良母。

A.温顺、贤惠、大度、宽容,具有深厚同情心。

B.处在觉新和梅之间微妙尴尬的处境中,压抑内心痛苦,真诚安慰梅,和梅毫无芥蒂地有爱相处,这种性格是封建大家庭中少见的。

C.高老太爷死后,因“血光之灾”被迁出城外生产,难产而死。

(4)蕙:

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深闺少女。

A.驯服、软弱。

在她身上,父权、夫权的压迫表现最为集中。

B.环境把她造成了一个“木偶”,大表哥觉新的不幸使她同情,并暗暗爱上了觉新。

C.她的爱朴素、胆怯,任何力量都不能扑灭她圣洁的爱情之火,同时“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也扼杀人的自然要求。

D.她把父亲、丈夫的行为看做无法抗拒的合理,最后小产而死。

(5)淑贞:

被封建思想和专制制度虐杀的儿童。

父亲克定,母亲沈氏把她当做出气筒,最后投井自杀。

(6)巴金:

“梅、瑞珏、蕙、淑贞的悲剧命运告诉我们,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不仅对对立阶级的人(鸣凤)进行迫害,就是自己阶级内部的尘缘,那怕你很温顺,哪怕你贤惠,那怕你是儿童,都不放过。

3.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在“五四”新思潮熏陶下成长。

勇敢向封建专制制度挑战,实际代表的是民主主义思想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对抗:

觉慧、觉民、琴、淑英、淑华

(1)觉慧——最为突出。

A.性格基调:

大胆、幼稚

B.突出性格特征:

对旧礼教、习俗、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C.大胆的叛逆反抗精神的表现:

反抗封建专制家庭的羁绊,走自己的路,关心国家命运,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

与封建家长的对抗,在高家始终站在反封建礼教、封建习俗斗争的最前列。

敢于突破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对婢女鸣凤表白爱情,要取鸣凤作三少奶。

D.觉慧的幼稚表现:

对反封建的斗争激烈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表现在对鸣凤的恋爱上,因为有进步思想的青年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准备放弃鸣凤。

觉慧同情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但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解救他们。

E.觉慧:

第一个敏锐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封建家庭的必然没落,渴望它早日溃灭,勇敢地向封建专制、礼教、迷信挑战。

他离家出走,踏上革命道路,反映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和旧家庭内部新生力量的成长,并为当时年青一代树立榜样。

(2)觉民(觉慧二哥):

最初略具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逐渐成长为向封建专制制度勇敢斗争的战士。

A.以叛逆反抗的行为赢得了和琴的美满爱情。

B.觉慧出走后,他怀着“对一个制度复仇”的心情,投入社会斗争中。

C.觉民在家里成了一个积极影响兄弟姐妹反抗现存制度、毫不妥协地向封建专制制度斗争的人。

D.性格特征:

稳健沉着。

(3)琴(张蕴华):

新女性的典型。

A.追求个性解放,要求男女平等,渴望新生活。

B.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反封建婚姻的胜利。

“给后来的姐妹们开了一条新路”。

C.巴金把她作为一种希望,一种光明和同时代姐妹的榜样来加以刻画。

(4)淑英:

反抗父权压迫,争取个人幸福的深闺少女。

A.面对封建包办婚姻,经历了痛苦失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这是青年一代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必然。

B.成为继觉慧之后,第二个走出高家的叛逆者。

(5)淑华:

天真幼稚、对生活充满幻想、又勇于蔑视封建礼教、敢于同长辈当面顶撞的青年。

A.开朗乐观、热情坦率、心直口快、敢想敢说。

B.为死气沉沉的封建大家庭生活增添活力。

4.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人物——觉新

(1)觉新是贯串《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以巴金大哥为模特儿创作的艺术形象。

(2)具有两重性格:

懦弱善良、逆来顺受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

(3)觉新是极具才华、有前途的年轻人。

采取“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向长辈妥协,求得暂时安静。

(4)五四运动影响下,他强烈渴望个性解放、自由,获得个人幸福。

(5)觉新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品,是受害者。

是高公馆青年中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