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化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773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八下化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化学笔记.docx

《八下化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化学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下化学笔记.docx

八下化学笔记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实验:

(一)实验一:

1.仪器:

锥形瓶、托盘天平和砝码、玻璃管,单孔胶塞。

2.药品:

红磷

3.步骤:

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作用:

防止集气瓶底炸裂),放入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个玻璃管(作用:

引燃红磷,导气),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作用:

调节气压,防止胶塞弹开,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记录所称的质量m1.然后,取下锥形瓶,将橡胶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胶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红磷引燃。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记录所称的质量m2。

4.现象: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比原来小,待锥形瓶冷却后,天平仍然平衡。

5.原因:

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球变大;冷却至室温后,瓶内气体收缩,由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瓶内气体量减少,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球变小,比原来小。

由于参加反应的红磷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所以天平始终平衡。

6.结论:

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相等。

(二)实验二:

1.现象:

银白色固体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天平平衡。

2.结论:

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相等。

(三)实验三:

1.步骤:

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进入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2.现象:

白色固体不断减少直至消失,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不平衡。

3.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在敞口容器内进行,二氧化碳逸出,无法称量气体的质量。

(四)实验四:

1.步骤:

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和一个石棉网(盛接生成物,防止烫坏试验台),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

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观察现象;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2.现象:

银白色固体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3.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大于镁条质量的原因(将物质全部收集):

参加反应的镁条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大于镁条质量的原因。

4.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到氧化镁的质量小于理论值的原因:

氧化镁以白烟形式逸散到空气中;固体残留在坩埚钳上。

二、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意:

①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②守恒指的是“质量守恒”,体积不一定守恒;

③未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包括在内;

④生成物的质量包括沉淀、气体等。

三、守恒原因:

原子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四、化学方程式:

1.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

(1)质: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2)量:

①表示粒子个数比;

②表示质量比。

3.读法:

(1)定性读法:

读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定量读法:

微观上——读出个粒子之间的个数比;

宏观上——读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书P97讨论-3-现象:

黑色的固体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试管口有水珠出现。

*置换反应:

1.定义: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

A+BC→AC+B

3.化合价一定改变。

 

课题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明化学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4.把短线改成等号。

5.整体检查。

三、配平:

***最小公倍数法:

(1)找标准原子:

反应前后各出现一次,且最小公倍数最大的为标准原子。

(2)配标准原子

(3)配其他原子

课题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步骤:

1.设

2.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关:

列出质量关系式

4.列:

列出比例式

5.算:

进行计算

6.答

二、专题计算:

(一)纯度=纯量/混量×100%

→纯量=混量×纯度

→混量=纯量/纯度×100%

【例1】将20g大理石(杂质不与HCl反应)放入100g足量的稀HCl中完全反应,得到CO26.6g。

求CaCO3%。

(二)差量计算:

1.△m=物质(气体)质量

2.△m=元素质量

3.△m=

【例1】将KClO3和MnO2的混合物30g,加热至完全反应,称剩余固体为20.4g。

求原混合物中MnO2%。

【例2】加热20gKMnO4一段时间后称剩余固体为18.4g。

求①参加反应的KMnO4?

②KMnO4的分解率?

(分解率=已分解量/总量×100%)

【例3】CuO和Cu的混合物20g,通H2加热一段时间后,称量得剩余固体16.8g。

求参加反应的CuO?

【例4】将10g铁丝放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称的质量为10.4g。

求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量?

(三)无数据计算:

【例1】将C和Mg的混合物在O2中加热至完全分解,所得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

求Mg%。

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单质:

1.金刚石与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

石墨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晶体

深灰色鳞片状固体

结构

正四面体结构,每个碳原子最多与四个碳原子相连

层状结构

光泽

加工琢磨后有夺目光泽

略有金属光泽

硬度

自然界最硬物质

最软矿物质之一

导电性

良好

导热性

良好

良好

用途

钻头、切刀、刻刀、装饰品等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C60——足球烯:

(1)每个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

(2)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3)分子形似足球,结构很稳定;

(4)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

3.木炭、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1)结构:

疏松多孔的结构。

(2)性质:

吸附性。

(3)用途:

①木炭:

高性能木炭填充的枕头、盆饰、冰箱除味剂、燃料等。

②活性炭:

净水、防毒面具、制糖工业脱色。

4.炭黑、焦炭:

(1)炭黑:

轮胎增强耐磨性、制墨、油墨。

(2)焦炭:

冶炼金属。

二、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最外层4个电子,不易得失电子。

(二)可燃性:

氧气:

①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3:

8)

②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3:

4)

(三)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1)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1.与CuO反应:

(1)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2)化学方程式:

C+2CuO2Cu+CO2(置换反应)

CuO:

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

C:

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做还原剂。

氧化反应:

得氧的反应还原反应:

失氧的反应

氧化剂:

提供氧的物质还原剂:

得氧的物质

2.与铁的氧化物反应:

3C+2Fe2O34Fe+3CO2

2C+Fe3O43Fe+2CO2

(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1.与CO2反应:

C+CO22CO

2.与H2O反应:

C+H2OCO+H2

三、用途:

1.燃料

2.冶炼金属

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工业制法:

1.原料:

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

2.原理:

CaCO3CaO+CO2

二、实验室制法:

1.药品:

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

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3.装置:

(1)发生装置(制):

固+液→气

(2)收集装置(取):

4.放置:

正放在实验台上。

5.检验: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白色浑浊,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6.验满:

将燃找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7.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向锥形瓶内装入石灰石(或大理石);

(3)连接装置;

(4)向长颈漏斗内注入稀盐酸;

(5)收集二氧化碳。

8.注意事项:

(1)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

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2)不能用碳酸钠粉末代替碳酸钙的原因:

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控制。

(3)不能用碳酸钙粉末代替碳酸钙的原因:

反应速率快,不易控制。

(4)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制得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5)如何检验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

通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氯化氢气体。

(6)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

将气体先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硝酸银溶液),再通入浓硫酸中。

*在试管中增加一个多孔塑料板并用弹簧夹的好处: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原因:

向长颈漏斗注入酸液,使试管内液面上升。

当液面高于多孔塑料板时,石灰石与酸液反应,反应发生;关闭弹簧夹,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试管内的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当液面低于多孔塑料板时,反应停止。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能与水反应: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现象: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紫色石蕊变红。

(将紫色石蕊试液用酒精灯加热)现象:

石蕊由红色变为紫色。

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CaCO3+H2O+CO2)

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NaOH+CO2=NaCO3+H2O(吸收CO2)

4.与碳反应:

C+CO2=2CO

*刷墙壁时用到石灰水,为了使效果更好,常在室内放一盆炭火,原因:

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放一盆炭火可以使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而且室内的温度也会升高,有利于反应进行。

(三)用途:

(1)灭火:

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

(3)制碳酸饮料。

(4)气体肥料:

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5)化工:

尿素,纯碱。

(四)温室效应:

1.定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起到了对地球保温的作用,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CO2)、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CCl2F2)

3.看法:

(1)正面:

使全球地表温度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

(2)反面:

导致两极冰川的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引起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性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

4.措施:

①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清洁能源;

②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

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④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

5.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的方法:

(1)节能:

①随手关灯②少坐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2)减排:

①纸张双面使用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③利用节假日积极参与植树活动。

二、一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小。

3.难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可燃性:

(1)现象:

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2)结论:

2CO+O2=2CO2

2.还原性:

(1)现象:

黑色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2)结论:

CO+CuO=Cu+CO2

(3)注意:

尾气的出口处放一点燃的酒精灯的原因:

CO有毒,防止未于CuO反应的CO散失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毒性:

一氧化碳中毒原理: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

(三)用途:

1.冶炼金属

2.燃料:

(1)水煤气的主要成分(H2、CO)。

(2)煤炉中发生的反应:

C+O2=CO2,C+CO2=2CO,2CO+O2=2CO2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一)定义: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条件:

探究实验

(1)目的:

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2)步骤: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作用:

①提供热量,以达白磷着火点;②使水中白磷与氧气隔绝),并放入用硬纸圈(作用:

固定白磷)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作用:

导热),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医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3)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熔化不燃烧。

注意:

白磷的保存方法:

冷水密封。

(4)结论:

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①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1)可燃物的性质;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氧气的浓度。

规律:

①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②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一般情况下,着火点不变;③可燃物的着火点及点燃的方式不同。

二、灭火:

1.原理:

(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探究:

灭火的原理

(1)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导管口有液体喷出,火焰熄灭。

(2)原因: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气体量增多,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液体喷出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火焰熄灭。

3.灭火器:

灭火器

使用方法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干粉灭火器

1.上下摇动灭火器几次,拔出保险销;2.距火3米处,对准火焰根部;3.压下把手,扫射。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或磷酸铵盐)。

2NaHCO3=Na2CO3+H2O+CO2

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

1.拉出保险销;2.按下压把。

注意:

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防止冻伤。

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以此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水基型灭火器

1.取下喷射软管,拔掉保险销;2.压下手把,对准火焰根部喷射。

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70%水+27%氮气+3%泡沫)

泡沫和水膜的双重作用,能快速、高效灭火,可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1.定义:

可燃物再有限的控件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条件:

(1)有限空间;

(2)与氧气充分接触;(3)遇到明火。

3.爆炸极限:

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氢气:

4.0%-74.2%;甲烷:

5%-15%;一氧化碳:

12.5%-74.2%)

(二)实验:

(1)步骤:

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个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作用:

提供热量,以达面粉的着火点),用塑料盖盖住罐。

从胶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作用:

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2)现象:

塑料盖被掀起。

(3)原因:

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急剧(剧烈)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是金属罐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塑料盖被掀起。

(三)消防图标:

课题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1.教材实验7-3:

(1)现象:

白色固体逐渐减少,放出大量的热,水沸腾。

(2)手的感觉:

烫手。

(3)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2.能量转化:

事例

初始能量

转化能量

电解水

电能

化学能

电池充电

电能

化学能

电池放电

化学能

电能

汽车行驶

化学能

机械能(内能)

发射火箭

化学能

机械能(内能)

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

化学能(电能)

3.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时放出热量的,如氧化钙与水反应,镁与盐酸反应等;有些反应则是吸收热量的,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4.在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最常见的就是生活燃料的使用,如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等。

5.所以,作为重要的能源,燃料对人类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一)化石燃料及其形成: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2.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

3.煤的形成:

植物或植物枯萎后→植物等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形成煤(化学变化)。

4.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海洋生物死亡→动植物的遗骸被层层沙泥掩埋→生物的遗骸经复杂变化形成石油和天然气(化学变化)。

(二)三大化石燃料:

1.煤:

(1)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2)煤的综合利用,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化学变化)。

煤综合利用的部分产品

2.石油:

(1)从油井中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是一种粘稠状的液体。

(2)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部分的沸点不同,将他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使石油得到综合利用(物理变化)。

(3)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

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

石油综合利用的部分产品

(4)一些城镇的家庭用一种罐装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

丙烷:

C3H8、丁烷C4H10、丙烯C3H6、丁烯C4H8)作燃料,它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5)液化石油气是经加压后压缩到钢瓶中的,瓶内压强是大气压强的7-8倍。

3.天然气:

(1)有石油的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气存在。

(2)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CH4)。

(3)教材实验7-4:

①步骤:

观察甲烷的颜色、状态。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甲烷,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内壁上的现象;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观察现象。

②现象: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③结论:

甲烷的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甲烷为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可燃性。

(4)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通常也把池沼中的气体成为沼气。

(5)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封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用作燃料。

(6)沼气的利用的好处:

①节约化石能源②改善农村卫生环境③减少对环境污染④解决农村生活用燃料问题。

4.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

(1)人类目前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化石能源。

(2)读书中141上方图片的感受:

化石燃料和能源的储量有限且不可再生,随着人们对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日益增长,在不久的将来,化石能源将面临着被耗尽的危险,我们应该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

(3)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并生成CO等物质,使燃料燃烧的利用率降低,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4)所以,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非常重要。

(5)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

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5.可燃冰:

(1)在人们担心化石能源将被耗尽的时候,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通常为CH4·8H2O)。

(2)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但目前在开采技术上还存在着困难。

(3)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4)可燃冰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一体机可燃冰可储载100-200倍体积的甲烷气体,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

(5)但是,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沉积物和陆地冻土的岩石中,如果在开采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与大气中,将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更加严重。

(6)所以,开采可燃冰的关键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目前,可燃冰的开发尚处于试验性开采阶段。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对燃料的看法:

燃料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造成资源枯竭等。

2.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等;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3.酸雨:

(1)酸雨的形成:

煤燃烧时放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

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2)危害:

①影响植物生长;②污染水资源;③腐蚀建筑物、桥梁等。

(3)措施:

①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②工业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③汽车尾气处理达标后排放;④使用清洁能源。

(4)对于森林受到酸雨破坏以及雕像受到酸雨腐蚀的感受:

燃料的燃烧放出大量的SO2、NO2等污染物在空气中溶于雨水,形成酸雨,影响树木生长,腐蚀大理石雕像,我们应该减少SO2、NO2等气体的排放,从而减少酸雨的发生。

4.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

5.汽车尾气的污染物:

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6.有些城市的部分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7.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1)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

(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4)加大检测尾气力度,禁止未达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8.对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