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终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926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遗传学终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终极.docx

《遗传学终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终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遗传学终极.docx

遗传学终极

胚乳直感:

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果实直感:

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显性性状:

孟德尔把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不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现象:

孟德尔把F2中显现性状与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现象。

基因型和表型:

基因型是生物体的遗传组成。

表型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真实遗传:

指纯合体的物种所产生的子代表型与亲本表型相同的现象。

纯合体所产生的后代性状不发生分离,能真实遗传,杂合体自交产生的后代性状要发生分离,它不能真实遗传。

核小体:

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同源染色体:

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联会:

分别来自父母本的同源染色体逐渐成对靠拢配对,这种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称为联会。

二价体:

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叫二价体(四分体)。

联会复合体:

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

交叉端化:

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染色体周史:

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从2n→n,通过精卵受精结合,染色体数目又从n→2n,这种染色体数目从2n n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就是染色体周史。

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

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发育的现象叫一因多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称多因一效。

  

不完全显性:

杂种所表现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的这种现象叫不完全显性。

  

等显性(并显性,共显性):

指在F1杂种中,两个亲本的性状都表现出来的现象。

镶嵌显性:

指在杂种的身体不同部位分别显示出显性来的现象。

  

拟表型:

有时环境因子引起的表型改变和某基因突变引起的表现型改变很相似,这叫表型模拟或拟表型。

显性致死与隐性致死:

杂合体就致死的叫显性致死;纯合体才致死的叫隐性致死。

 

复等位基因:

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

  

基因互作:

由于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叫基因互作。

互补作用:

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种基因互作叫互补作用。

   

抑制作用:

在两对基因互作中,其中的一对基因可以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型效应,这种作用叫抑制作用。

 

显性上位与隐性上位:

两对基因共同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其中一对基因能遮盖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作用称上位作用,如果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则叫显性上位;如果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则叫隐性上位。

伴性遗传:

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

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从性遗传:

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100%地联系在一起传递到下一代的遗传现象叫完全显性;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使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发生部分的重新组合,重组型小于亲本型,这种现象称为不完全连锁。

  

相引性与相斥性:

即用于杂交的两个亲本是显性与显性相连锁,隐性与隐性相连锁叫相引性;如果是显性与隐性相连锁的称为相斥性。

  

交换:

把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位置互换的现象叫交换。

连锁群:

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经常表现相互联系,并同时遗传于后代,这种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在遗传上表现一定程度连锁关系的一群基因叫连锁群。

干涉:

一次单交换的发生会使邻近的另一单交换发生减少的这种现象称作干涉。

   

并发系数:

观察到的双交换率与预期的双交换率的比值称做并发系数。

  

遗传学图 :

把一个连锁群的各个基因之间的位置与相对距离绘制出来的简单示意图就是遗传学图。

缺陷型或营养依赖型:

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要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一营养物质才能生长的叫缺陷型(突变型)。

连锁遗传:

把同一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进入配子时保持在一起的倾向称为连锁遗传。

转化:

指细菌细胞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断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的过程叫转导。

 

性导:

利用F∕因子形成部分二倍体叫做性导。

 

F因子:

又叫性因子或致育因子,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微小的、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分子,

F'因子:

把这种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叫F∕因子。

 

Hfr菌株:

把细菌染色体上整合有F因子的菌株叫高频重组菌株(Hfr)。

 

烈性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就进入裂解反应,迅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另一类噬菌体感染细菌后,除偶尔情况外,不出现溶菌现象,这一类噬菌体叫温和噬菌体。

溶源性细菌:

细菌受感染后,好像未被感染一样,细菌继续增殖,没有立即引起溶菌,这种现象称溶源性,这样的细菌称溶源性细菌。

 

接合:

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中断杂交实验:

将接合的两种菌株混合通气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菌液放在组织搅

拌器内搅拌以中断杂交→稀释菌液→涂布在含链霉素的基本培养基上,分析Hfr染色体上其

它基因进入受体菌的顺序和所需时间称中断杂交实验。

 

附加体:

F因子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独立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另一种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与染色体一起活动,具有这两种能力的质粒叫附加体。

 

部分二倍体:

含一个亲本的全部基因组和另一亲本部分基因组的合子叫部分二倍体或部分合子。

外基因子:

不完整的基因组称作供体外基因子;内基因子:

受体菌的完整的基因组称作F-内基因子 

缺失:

是指染色体某一区段丢失的现象。

重复:

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因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位置效应:

基因由于变换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改变的现象。

剂量效应:

即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表型效应就越显著的现象。

倒位:

染色体上某一区段断裂后,发生1800的倒转并连接的现象称为倒位。

易位:

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节段转移的现象。

假显性:

一个显性基因的缺失致使原来不应显现出来的一个隐性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了出来,这种现象叫假显性。

假连锁:

两对染色体上原来不连锁的基因,由于靠近易位断点,易位杂合体总是以交替式分离方式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就表现出假连锁现象。

染色体组:

遗传学上把一个配子的全套染色体,包括一定数目、一定形态结构和一定基因组成的染色体群称染色体组。

基本染色体组:

许多植物的染色体组成中包含若干个祖先种的染色体组,称为基本染色体组。

单倍体与一倍体:

一倍体指含有一套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只含有单套基因。

单倍体专指配子所含的染色体组。

同源多倍体:

指染色体组来源相同的多倍体,或由同一物种的染色体经过加倍形成的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

指染色体组来源不同的多倍体,是植物界分布最广泛的多倍体类型。

单体:

孢子体细胞中缺少一条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单体。

缺体:

孢子体细胞中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则称为缺体。

三体:

孢子体细胞中多出一条染色体的生物体叫三体。

基因突变:

是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从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

也称点突变。

移码突变:

在DNA复制中发生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

  

错义突变:

由于单个碱基替换导致肽链中的氨基酸发生改变。

顺反子:

是基因的最小单位。

突变子:

基因内部引起表型突变的最小单位。

重组子:

不能由重组分开的基本单位叫重组子。

内含子:

把基因内部的不转译部分即间隔序列称为内含子。

外显子:

而把基因内部的转译部分即在成熟mRNA中出现的序列叫外显子。

 

重叠基因:

一个基因内可以包含另一个基因。

可以全部包含,也可以只包含一部分,这就是重叠基因。

 

隔裂基因:

真核类基因的编码顺序由若干非编码区域隔开,使阅读框不连续,这种基因称为隔裂基因

跃基因(转座因子):

指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互补测验:

Benzer将两个rII突变型对菌株B进行混合感染,再让释放的子代噬菌体感染菌株K。

发现有的混合能感染,有的混合不能感染。

把不能感染的分成一组,能感染的分为不同的组。

这样rII突变型可以分成A和B两组。

不论取A组的两个突变型还是B组的两个突变型混合感染菌株K,不产生溶菌现象,即不能互补。

取A组的一个突变型与B组的一个突变型混合感染菌株K,引起溶菌,释放原来的两个突变型,即能互补。

   

遗传工程:

狭义的遗传工程专指基因工程,更确切的讲是重组DNA技术,它是指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镶嵌DNA分子,然后将之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表达,从而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形成新的基因产物。

母性影响:

把子一代的表型受母本基因型控制的现象叫母性影响。

  

细胞质遗传:

在核外遗传中,其中由细胞质成分如质体、线粒体引起的遗传现象叫细胞质遗传。

核外遗传:

由核外的一些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方式称核外遗传或非染色体遗传。

  

植物雄性不育:

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形成有功能的正常花粉;而其雌蕊却是正常的,可以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

核不育型:

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简称核不育型。

联会复合体:

同源染色体联结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结构。

核小体: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单体:

比合子染色体数少一条染色体的生物体

倒位:

染色体某一区段的正常顺序颠倒了

狭义遗传率:

基因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总方差的比值。

相斥组:

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亚倍体:

染色体数少于2n的非整倍体

顺反子:

表示一个起作用的单位,基本上符合通常所指的基因。

QTL: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是一种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定位分析方法,可以估算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数目、位置、遗传效应。

RFLP:

限制性酶片段长度的多型性。

母性影响:

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

母本影响又称作前定作用。

母性遗传:

由胞质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现象。

称细胞质遗传,又称母性遗传。

CIB染色体:

是指一种倒位杂合体雌蝇的一个X染色体,该X染色体是倒位染色体。

C代表抑制交换的倒位区段,I代表该倒位区段的一个隐型致死基因,可使胚胎在最初发育阶段死亡。

B代表区段范围之外有一个16A区段的重复阶段,其表现型为显性棒眼性状。

复等位基因:

指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不完全显性:

双亲的杂交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半同胞交配:

亲本之一相同的后代,即同父或同母的兄妹进行的交配。

连锁群:

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群。

载体:

将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必需满足三个条件:

能自我复制,有选择性标记,有多克隆点。

配子体不育:

花粉育性直接受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的一种不育类型。

顺反测验:

根据顺式表现型和反式表现型来确定两个突变体是否属于同一个基因。

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

花粉粒:

10×4=40个;精核:

40×2=80个;管核:

40×1=40个。

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

胚囊:

10×1=10个;卵细胞:

10×1=10个;极核:

10×2=20个;助细胞:

10×2=20个;反足细胞:

10×3=30

试述连锁遗传与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及细胞学基础。

 答:

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

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独立遗传且无互作,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

亲本型:

重组型:

重组型:

亲本型,其比例分别为9:

3:

3:

1。

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的四种类型比例应为1:

1:

1:

1。

如为n对独立基因,则F2表现型比例为(3:

1)n的展开。

独立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

控制两对或n对性状的两对或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连锁遗传的表现特征:

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不完全连锁,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

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亲本型,但其比例不符合9:

3:

3:

1,而是亲本型组合的实际数多于该比例的理论数,重组型组合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形成的四种配子的比例也不符合1:

1:

1:

1,而是两种亲型配子多,且数目大致相等,两种重组型配子少,且数目也大致相等。

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形成两个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各对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对应区段间会发生交换,由于发生交换而引起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从而打破原有的连锁关系,出现新的重组类型。

何谓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人类有哪些性状是伴性遗传的?

答:

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从性遗传是指不含于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因素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类中常见的伴性遗传性状如色盲、A型血友病等。

 

遗传、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粒玉米果穗上结有非甜玉米的子实,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找不到甜粒的子实,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怎么样验证解释?

答:

⑴.为胚乳直感现象,在甜粒玉米果穗上有的子粒胚乳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出父本非甜显性特性的子实。

原因:

由于玉米为异花授粉植物,间行种植出现互相授粉,并说明甜粒和非甜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且非甜粒为显性性状,甜粒为隐性性状(假设A为非甜粒基因,a为甜粒基因)用以下方法验证:

测交法:

将甜粒玉米果穗上所结非甜玉米的子实播种,与纯种非甜玉米测交,其后代的非甜粒和甜粒各占一半,既基因型为:

Aa×aa=1:

1,说明上述解释正确。

自交法:

将甜粒玉米果穗上所结非甜玉米的子实播种,使该套袋自交,自交后代性状比若为3:

1,则上述解释正确。

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用隐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1中,有2株表现为aa。

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答:

这有可能是显性AA株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A基因的染色体发生断裂,丢失了具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断,与带有a基因的花粉授粉后,F1缺失杂合体植株会表现出a基因性状的假显性现象。

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证明:

  ⑴.细胞学方法鉴定:

①.缺失圈;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长。

⑵.育性:

花粉对缺失敏感,故该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⑶.杂交法:

用该隐性性状植株与显性纯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后代6显性:

1隐性

为什么说细菌和病毒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

答:

与其他生物体相比,细菌和病毒能成为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具有以下7个方面的优越性:

(1)世代周期短;

(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个体小,繁殖方便,且代谢旺盛,繁殖又快,累积大量的代谢产物。

3)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单倍体,所有突变都能立即表现出来(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通过基本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的影印培养,很容易筛选出营养缺陷型,利于生化[研究。

(5)便于基因重组的研究通过细菌的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在一支试管中可以产生遗传性状不相同的后代。

(6)便于用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材料(7)便于进行遗传操作

普通小麦的某一单位性状的遗传常常是由3对独立分配的基因共同决定的,这是什么原因?

用小麦属的二倍体种、异源四倍体种和异源六倍体种进行电离辐射处理,哪个种的突变型出现频率最高?

哪个最低?

为什么?

答:

这是因为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其编号相同的三组染色体(如1A1B1D)具有部分同源关系,因此某一单位性状常常由分布在编号相同的三组染色体上的3对独立基因共同决定。

如对不同倍数的小麦属进行电离辐射处理,二倍体种出现的突变频率最高,异源六倍体种最低。

因为异源六倍体有三组染色体组成,某组染色体某一片段上的基因诱发突变,其编号相同的另二组对应的染色体片段上的基因具有互补作用,可以弥补其辐射带来的损伤。

使普通小麦与圆锥小麦杂交,它们的F1植株的体细胞内应有哪几个染色体组和染色体?

该F1植株的孢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理论上应有多少个二价体和单价体?

F2群体内,各个植株的染色体组和染色体数是否还能同F1一样?

为什么?

是否还会出现与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和染色体数相同的植株?

答:

F1植株体细胞内应有AABBD5个染色体组,共35条染色体,减数分裂时理论上应有14II+7I。

F2群体内各植株染色体组和染色体数绝大多数不会同F1一样,因为7个单价体分离时是随机的,但也有可能会出现个别与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和染色体数相同的植株。

因为产生雌雄配子时,有可能全部7I都分配到一个配子中。

马铃薯的2n=48,是个四倍体。

曾经获得马铃薯的单倍体,经细胞学的检查,该单倍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12个二价体。

据此,你对马铃薯染色体组的组合成分是怎样认识的?

为什么?

答:

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只有这样,当其是单倍体时,减数分裂才会形成12个二价体。

如是异源四倍体话,减数分裂时会形成24个单价体。

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关于基因的概念有何不同?

孟德尔把控制性状的因子称为遗传因子;约翰生提出基因(gene)这个名词,取代遗传因子;摩尔根等对果蝇、玉米等的大量遗传研究,建立了以基因和染色体为主体的经典遗传学。

经典遗传学认为:

基因是一个最小的单位,不能分割;既是结构单位,又是功能单位。

分子遗传学认为:

⑴.将基因概念落实到具体的物质上,并给予具体内容:

一个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定区段,携带有特殊的遗传信息。

⑵.基因不是最小遗传单位,而是更复杂的遗传和变异单位:

例如在一个基因区域内,仍然可以划分出若干起作用的小单位。

 

PCR原理:

PCR是体外扩增DNA的方法,首先根据待扩增基因序列合成两个引物,它们分别与待扩增基因二条链的两端互补,从5‘到3’的方向向待扩增基因的中间延伸。

在DNA模板变性成单链后,两个引物分别与单链DNA复性,在耐热DNA聚合酶及4种脱氧核苷酸存在下,由引物引导合成DNA新链。

PCR反应包括:

变性、复性、延伸。

何谓母性影响?

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答:

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叫做母性影响,又叫前定作用。

母性影响所表现的遗传现象与母性遗传十分相似,但并不是由于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于核基因的产物在卵细胞中积累所决定的,故不属于母性遗传的范畴。

举例:

如椎实螺外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这对相对性状是母性影响。

把这两种椎实螺进行正反交,F1外壳的旋转方向都与各自的母体相似,成为右旋或为左旋,但其F2却都有全部为右旋,到F3世代才出现右旋和左旋的分离。

这是由一对基因差别决定的,右旋(S+)对左旋(S)为显性,某个体的表现型并不由本身的基因型直接决定,而是由母体卵细胞的状态所决定,母本卵细胞的状态又由母本的基因型所决定。

F1的基因型(S+S)决定了F2均为右旋,而F2的三种基因型决定了F3的二种类型的分离,其中S+S+和S+S的后代为右旋,SS后代为左旋。

什么叫细胞质遗传?

它有哪些特点?

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⑴.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⑵.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体的性状,故又称母性遗传。

⑶.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⑷.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如果正反交试验获得的F1表现不同,这可能是由于⑴.性连锁;⑵.细胞质遗传;⑶.母性影响。

你如何用试验方法确定它属于哪一种情况?

答:

正反杂交获得的F1分别进行自交或近亲交配,分析F1和F2性状分离与性别的关系,如群体中性状分离符合分离规律,但雌雄群体间性状分离比例不同者为性连锁;若正交F1表现与母本相同,反交不同,正交F1与其它任何亲本回交仍表现为母本性状者,并通过连续回交将母本的核基因置换掉,但该性状仍保留在母本中,则为细胞质遗传。

若F1表现与母本相似,而自交后F2表现相同,继续自交其F3表现分离,且符合分离规律,则为母性影响。

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几种类型?

其遗传基础如何?

  答:

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核不育性、质核不育性、质不育性三种类型:

  ⑴.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一般受简单的1-2对隐性基因所控制,纯合体表现雄性不育。

也发现由显性雄性不育基因所控制的显性核不育,它只能恢复不育性,但不能保持不育性。

  ⑵.质核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由不育的细胞质基因和相对应的核基因所决定的。

当胞质不育基因S存在时,核内必须有相对应的一对(或一对以上)隐性基因rr存在时,个体才能表现不育,只有细胞质或细胞核存在可育基因时能够表现为可育。

根据不育性的败育发生的过程可分为:

孢子体不育,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配子体不育,指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不同类型需特定的恢复基因。

⑶.质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不育类型,只能保持不育性,但不能恢复育性。

如果你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你如何确定它究竟是单倍体、远缘杂交F1、生理不育、核不育还是细胞质不育?

如果这植株是单倍体,那么这植株矮小,并伴有其它不良性状,雌雄均为不育,PMC减数分裂中期大多数染色体为单价体;而如果这是远缘杂交F1植株就较高大,营养生长旺盛,PMC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异常,雌雄配子均不育但雌性的育性强于雄性。

生理不育是不可遗传的。

核不育和细胞质不育均为雄性不育,雌配子正常可育,但核不育材料与其它材料杂交的F1一般为可育,F2的育性分离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而细胞质不育的杂交后代可以保持不育(父本为保持系)或恢复可育(父本为纯合恢复系)。

因此,可以从植株性状的遗传、植株形态、花粉母细胞镜检和杂交试验进行确定和区分。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在哪里?

这两类性状的分析方法有何异同?

答: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主要有:

①.质量性状的变异是呈间断性,杂交后代可明确分组;数量性状的变异则呈连续性,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

②.质量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③.质量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较为稳定;而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则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表达,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数量性状普遍存在着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对于质量性状一般采用系谱和概率分析的方法,并进行卡方检验;而数量性状的研究则需要遗传学方法和生物统计方法的结合,一般要采用适当的遗传交配设计、合理的环境设计、适当的度量手段和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估算出遗传群体的均值、方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等加以研究。

比较转化、接合、转导、性导在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上的异同这四种现象的相同之处是:

都是细菌的遗传物质DNA在不同的细菌细胞之间传递,从而使受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重组。

不同之处是:

转化是裸露的DNA直接与处于感受态的细胞之间的互作,进入受体细胞,发生重组;接合是由于F因子的整合产生Hfr菌株,在F因子进行转移时,供体菌遗传物质也被带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