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997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21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4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20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丽江市某县4200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

2、建设性质

扩建

3、项目建设(承担)单位情况

(1)项目建设单位:

某亚兴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

(2)法人代表:

高宗亚,男,现年52岁,个体私营业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目前一直从事中药材的收购、销售,经常在浙江金华、甘肃省进行白术、当归的经营,近年来在同时在云南省开展地道中药材续断、天冬、木香等紧缺药材得到各级政府的产业化带动农户发展认可;目前,以形成较为有实力的龙头公司。

(3)所有制形式:

有限公司

(4)某亚兴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以独立自主、股份制合作方式经营。

企业注册资金560万元。

实行经理负责制。

是集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2005年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2008年又再次被丽江市认定为产业化带动龙头公司,现共有员工6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人(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5人),管理人员6人(含财务人员2人),营销人员8人,工人35人。

并长年与省药材公司、省医保进出口公司长期合作,实行中药材产品加工、营销,年加工、销售中药材产品1200多吨,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

生产前景广阔,因而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公司以某县及周边县1800米以上区域为生产发展基地,目前在本县九个乡(镇)建有以秦归、木香、黄芩、续断、天冬、秦艽、白术等中药材种植的生产基地12000余亩,共带动农户9700多户,由于我县中药材从野生采挖发展成为人工种植起步早,200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县,全省仅三家。

2009年被云南省认定为云药之乡,某县中药材产业得到县委、政府的支持并列入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作为山区带动型产业来抓,公司长期聘请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及有关专家作为技术支撑。

由县农业局组织成立中药材科技生产组,组建科技人员120多人。

多年来,在农业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已从外地引进新品种及采集野生资源驯化种植,筛选出一些适宜于当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在中药材生产和科技措施推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在更新观念和运用农业科技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变和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单产,打造品牌,生产出批量高质量原材料有较大潜力。

4、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1)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拟选择在某县“丽攀”、“祥宁”路沿线的片角乡、涛源镇、程海镇、仁和镇、三川镇及山区、半山区的的松坪乡、大安乡、光华乡、顺州乡、东风乡、东山乡、永北镇、羊坪乡、六德乡共十五个乡镇,主要是某县的贫困地区,同时也是中药材的主要产区,区域内有耕地面积40万亩左右,其中:

适种面积15万亩左右,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7.5%。

(2)建设内容、规模

1)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42000亩(其中:

秦归14000亩;木香5000亩;秦艽3000亩;桔梗3000亩;天冬3000亩;续断8000亩;付子6000亩)。

达产后年产干品药材秦归2240吨;木香2500吨;秦艽750吨;桔梗1200吨;天冬1200吨;续断3200吨;鲜付子12000吨。

2)扩建加工中药材饮片的初级加工厂1座,产品为:

秦归、木香、秦艽、桔梗、天冬、续断、付子饮片。

3)相关技术培训及指导。

(3)建设期限

建设期1年(2010年5月—2012年4)。

5、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本项目总投资额为4833.49万元,资金按构成分列如下:

(1)建设工程费1916.33万元,占总值的39.65%;

(2)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费506.40万元,占总值的10.48%;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74.92万元,占总值的11.89%;

(4)预备费149.88万元,占总值的3.10%;

(5)建设期利息70.47万元,占总值的1.46%;

(6)流动资金1615.50万元,占总值的33.42%。

6、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4833.49万元,由以下渠道筹措:

(1)申请国家扶持资金40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8%。

(2)申请地区配套资金2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41%。

(3)申请县级配套资金2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41%。

(4)银行长期贷款400.00万元,按现行银行贷款利率7.83%计算利息,占项目总投资的8.28%。

(5)民间贷款(实力企及个体)1400.00元。

按现行银行贷款利率7.83%计算利息,占项目总投资的29%。

(6)企业自筹2592.4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3.6%。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表表1—1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生产规模

达产年

1.1

秦归饮片

吨/年

1995

1.2

木香饮片

吨/年

2280

1.3

秦艽饮片

吨/年

627

1.4

桔梗饮片

吨/年

1282.5

1.5

天冬饮片

吨/年

1140

1.6

续断饮片

吨/年

3040

1.7

付子饮片

吨/年

10800

2

总投资

万元

4833.49

其中:

建设投资

万元

3147.5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70.47

流动资金

万元

1615.50

3

资金筹措

4833.49

3.1

申请国家扶持资金

万元

400.00

3.2

申请地区配套资金

万元

20.00

3.3

申请县级配套资金

万元

20.00

3.4

银行长期贷款

万元

1800.00

3.5

企业自筹

万元

1462.64

3.6

流动资金短期贷款

万元

1130.85

4

成本

年均

4.1

总成本

万元

16194.99

其中:

固定成本

万元

1505.11

可变成本

万元

14689.88

4.2

经营成本

万元

14817.62

5

财务指标

年均

5.1

销售收入

万元

19713.50

5.2

利润总额

万元

1069.15

5.3

销售税金及附加

万元

2449.36

5.4

投资利润率

%

22.12

5.5

投资利税率

%

72.79

5.6

内部收益率

税前

%

54.11

税后

%

46.58

5.7

财务净现值(I=12%)

税前

万元

8204.80

税后

万元

6572.19

5.8

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

税前

3.0

税后

3.3

5.9

盈亏平衡点(BEP)

%

58.47

5.10

借款偿还期

3.1

5.11

偿贷比

1:

0.52

8、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1)项目辐射范围

本项目建设42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某县“丽攀”、“祥宁”路沿线的片角乡、涛源镇、程海镇、仁和镇、三川镇及山区、半山区的的松坪乡、大安乡、光华乡、顺州乡、东风乡、东山乡、永北镇、羊坪乡、六德乡共十五个乡镇海拔范围1500m~2800m的高半山区的栽培适宜区。

(2)项目带动能力

42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使约10500户山区农民(按户均4亩)直接受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规划纲要》。

3、《云南省中药材GAP种植技术》(2003年4月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中心)。

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版)。

 

5《云南医药—云药产业发展实施行动规划》原云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1月。

6、《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7、《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8、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9、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0、《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年1月4日。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丽江市某县4200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符合《云南医药—云药产业发展实施行动规划》。

项目依托某县特有的自然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项目以中药材人工栽培为建设内容,采用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或租用协议,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并与农户签定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使农户利益受原料市场影响降至最低,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公司获得优质原料的运行机制,是对“公司建基地、基地连农户”运行机制的深化,项目建设42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使约10500户山区农民(按户均4亩)直接受益。

同时,项目建成后,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和示范带动性。

项目建设可切实调整农村种植和生产结构及农村经济结构,使脱贫致富落到实处。

财务分析表明,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46.58%大于基准收益率12%,财务净现值6572.19万元大于零,投资回收期3.3年小于1/2项目计算期,贷款偿还期3.1年(含建设期1年)。

投资利润率为22.12%,投资利税率为72.79%,超过行业基准水平,项目投资方案合理,财务分析可行。

2、论证结论

经过对本项目全面调查、分析和论证表明:

项目经济可行、技术先进可行、土地落实、企业自有资金落实,已具备建设条件。

同时项目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备,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可行。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中药材对适生环境要求较为严格。

建议严格区划,在适生区域栽培。

2、种苗供应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公司应将其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制定相关的技术和经营保障措施。

3、中药原料基地建设实施GAP标准是中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

建议龙头企业在项目批准后联合相关科研院所进行相关中药材GAP指标体系和操作体系研究,最终制定出相关中药材GAP云南标准。

4、该项目为种植项目,投入大、生产周期长。

因此,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完善项目组织机构建设,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制订详细实施计划,加强工程质量和建设资金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建设效果。

5、项目区中药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中低产田面积大,而造成中低产田面积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肥力不足、山坡地分布范围广,灌排渠系不完善,播种后遇到干旱时不能及时灌溉,机械化水平低,农家肥等农用物资运输困难,有机肥料施用量偏少,用传统种植方法来实现单产已成为这一区域目前生产中的主要手段。

由于品种的引进示范、筛选和推广力度不够,目前的生产没有解决科技推广问题,良种良法跟不上。

粗放经营方式突出,现代生产管理化程度低。

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原始粗放型生产上,同时,也因田间内部基础设施较差,先进的农业、农机适用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和运用,优质农产品生产因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市场竞争能力极弱。

项目区长期以来以粮食生产为主,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种粮基本无利可图,农民精耕细作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日趋增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农业生产风险加大,这同样是项目区农业产业化开发不可忽视的障碍因素之一。

针对项目区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治理的主要措施,一是实行综合治理,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二是走科技创新之路,通过扶持大量引进优质适用的中药材品种实行筛选、繁育和推广,大力推广农业综合科技措施,在项目区逐步实现良种化、规范化、科学化中药材生产模式;三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中药材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中药材产品,把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以求土地的永续利用;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增加投入实行搞示范带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利用先进、适用科技和优良品种,促进推广和普及。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中草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医疗药品现代中成药制药原料,自古以来在人类救死扶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生活及医疗中,中医医疗仍然具有西医药不可替代的一面,特别是针对疑难杂症、传染性病毒疫病有独特、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医疗效应是西医药无法可比的。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医药,特别是植物药、天然药等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

国际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成为潮流。

工业的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变,使用天然药物代替化学药品已成为今后国际医药发展的趋势,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社会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提高,因此,中药材产业的产值都在递增,据统计中药产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0%,利润和利税平均每年增长20%。

某县作为国家无公害中药材基地县,且中药材中的桔梗花期可达两个半月,花色紫蓝,奇艳无比,另外天冬药材具有天然文竹美誉,两种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也是美化景观的特殊植物。

但是我国的中草药材主要来源于天然野生自然资源,很多宝贵的药种由于人口不断增长、生态受到破坏,加之多年来不断的采挖,使野生中草药材不断减少,有的面临濒危处境,市场资源药品供应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因此,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十五经济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为烤烟以后的第二大产业。

在“十五”、“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经济建设中,某县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在山区半山区不断努力积极开展中草药人工种植,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在全县1400米以上海拔发展到一定的基地规模,但是由于受地方经济困难的制约,良种及肥料的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加之中药材科技措施还处于摸索阶段,良种、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加上生长周期长,致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长期处于生产规模扩不大,产品出不来,供不应求的现象,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生产格局。

加之科技经费不足,生产种植不规范、产前投入不足,导致种植药材产量不高或不能增收,严重影响了种植积极性,从而导致扩展基地困难重重,土地利用率极低,生产难以实现优化配置,严重阻碍了中药材产业化进程。

因此,实施中药材产业发展生产基地建设,作为调整县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对实现县委、政府提出的“大力开发生物资源,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在大农业上奔小康”这一发展战略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市场实行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经济面临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新形势;尤其是在中国入世以后,农业和农产品将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

因此,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县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某县生产的中药材主要依靠昆明、四川等巨大的市场带动。

因此,按照市场的需求,实施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药材优质品牌,增强中药材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增加地方收入,培植财源以及促进全市自给平衡及外销等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鉴于上述情况,根据《云南省2007年农业项目立项指南》的要求,结合《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对某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布署和产业区域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特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中药材生产在某县已有八个年头,前五年以生产苦良姜为主,近三年来公司以开发常规中药材的桔梗、续断、木香、秦归等地道中药材为主,在山区农产业生产中对农民已有较大的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

但是,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种植习惯的束缚,良种的培育、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对已推广的中药材由于面积产量规模小,生产周期长,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对中药材生产产品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面临新的形势,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中成药品已上千种,针对云南昆明、四川西昌两大中药材销售市场看好,原材料严重不足,产品供不应求。

为此,尽快建设规模型中药材基地,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结构,着力解决增加中药材产前投入问题,提高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及种植水平,形成基地规模品牌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已是摆在全县上下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将逐渐向世界开放,中成药不仅在亚洲需求量大,近年也成为美洲、欧洲医药市场的热销品,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享受国际农业分工与合作的良好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的巨大挑战。

中药材是中国的第一大优势,发展中药材,是我国实现中国祖传医疗为全人类服务的经济发展战略。

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提高产量及质量使中药材生产向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业方向发展,结合丽江旅游业某景区的祥宁线、丽攀路沿线药材花卉景观及药材开发,实属某县双向产业并举的一大举措。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项目建设的意义

(1)对调整某县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意义

某县地理环境特殊,经济发展滞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方式上,投入大、收入少、效益差,农民增收难度大。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缺乏覆盖面广,影响大的龙头企业,加之某县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化项目推广难度大。

本项目以中药材人工栽培为建设内容,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广大山区农户在退耕地和坡耕地上人工栽培中药材。

因此,项目建设符合某县的实际情况,可切实调整项目实施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并为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示范。

(2)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某县社会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山区农户还未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中药材市场潜力巨大,通过项目实施,可极大增加山区土地的产出效益,达产后每亩山地每年收益远远超过种植传统粮食作物。

对解决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巩固生态工程建设成果有重要意义。

(3)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开发某县特色产业是县委、县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之一。

中药材是具有重要生态与社会经济价值的特色资源,开发前景广阔,通过项目示范建设,可大大促进其开发。

因此,充分发挥某县自然生态优势,尽快建立丽江市某县4200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必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企业效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项目实施后,某亚兴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将可望成为某县经济发展中覆盖面广、影响大的龙头企业。

(4)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市、县”

某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山高坡陡,海拔高差悬殊,地形结构复杂,交通落后闭塞,少数民族人口众多。

农民收入很低,经济非常贫困,“三农”问题特别突出。

自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行天然林禁伐后,支柱产业消失,地方经济陷入困境。

为了培育支柱产业,县人民政府根据县情,决心发挥中药材产业在某县农业结构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进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县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云南也把中医药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该产业也是丽江市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市”、某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外部因素,说明了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章建设条件

一、资源条件

某县地处云南省中部,昆明市西北部,北纬25°59′--27°05′,东经100°23′--101°12′之间。

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海拔1063—3953.3米,境内气候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点明显,冬春干旱温暖,夏秋多雨湿凉,其垂直差异是:

高湿冷,中温凉,水平差异是:

南热、北寒、中暖。

全县水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属省内较充足地区,年日照时数2430小时,年平均气温13℃,≥10℃活动积温0-38℃,年降雨量929.8毫米,降水的主要特征是山区多于坝区。

全县幅员面积49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7万亩,人均1.1亩,辖13个乡(镇),14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农业劳动力2.1万人。

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玉米、洋芋、芸豆、苦荞、蔬菜等。

某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经济是某的根本经济,种植业在农业安中居于主导地位,2009年全县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35万人,农业劳动力21.9万人。

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芸豆、苦荞、蔬菜等。

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经济是某县的根本经济,种植业在农业中居于主导地位,2009年末,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1.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3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17.82万亩,农业总产值131453万元(90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55000万元的51.65%,农民人均纯收2804元。

中药材种植面积0.4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59%。

由于工业不发达,农业及农产业成为某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项目区地处1400米以上的河谷、坝区、山区、半山区,气候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冷凉带型,年平均气8℃—22℃,年平均降雨量800—12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250小时左右,幅员面积3900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91个村民委员会,土地面积较广,土壤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PH值在6.5~7之间,十分适合中药材的生长,有充足的适宜土地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玉米、蔬菜、大豆、蚕豆、小麦、洋芋、小杂粮、芸豆等。

农民人均纯收入1487元左右。

二、原材料条件

中药材在当地采挖种植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管理、初加工经验,技术人才充足,项目建设所需的种子、种苗充足(由公司供给)。

三、交通运输条件

某县东距四川工业城攀枝花市160公里,西距丽江市100公里,南距大理市170公里,境内有“丽攀”线、“丽宁”线、“祥宁”线等主要干线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通讯畅通,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四、其他条件

某县1600~3000m海拔带范围内是相对平缓的地带,是本县的主要农牧地区,但2400m以上农作物产量非常低,平均亩产不足200公斤,产值只有不足400元。

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十分低下,劳动生产率也低造成农民的劳动报酬极低。

在此范围内却是中药材最适合的生产区域,产品质量好而且产量稳定,因此中药材种植的效益要比其他农作物要高。

中药材为药用植物,对水、温度、土壤、气候等环境要求不高,既能在高寒山区轮歇地和瘠壤地正常生长,也可在一般耕地上栽培,人工规范化种植条件下药材亩产稳定。

中药材种植效益明显,投资回报率高,且在某县有较长的中药材种植传统,所以该项目易于被当地群众接受和推广。

五、人工种植中药材的优势

(1)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和“药材之乡”的美誉。

丽江市境内山川密集,地势高耸,南北纵贯,山高谷深,相对高差达4581米,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从金沙江沿岸的干热河谷气候到玉龙雪山的高寒气候,从《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34.9%的药用植物在丽江这独特的立体环境中生存,孕育了高度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是几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是许多生物类群的现代化分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