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997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1年60份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

安徽省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2)才美不外见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4)安求其能千里安:

(5)执策而临之执: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

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

福州

(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0~14题。

(15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2)主人日再食()

(3)右备容臭()(4)缊袍敝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3.选段依次从□、住、食、□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

(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14.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

(3分)来自:

中国+学+考++频+++道()

(一)10.

(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2分,每小题1分)

11.

(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每天(3)气味,这里指香气(4)破(4分,每小题1分)

12.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分)

13.行(走)衣(穿)艰苦(艰难)以中有足乐者(4分,每处1分)

1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

(3分,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中.国.学.考.频.道

兰州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0-14题。

(15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徒属皆曰:

“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3分)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吴广素爱人素:

(2)将军身被坚执锐身: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3.这段文字首先叙述了发动起义的情形。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括其步骤的三个关键词是()(3分)

A.并杀两尉失期当斩攻大泽乡B.激怒其众召令徒属攻大泽乡

C.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D.激怒其众皆已失期为坛而盟

14.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4分)

(三)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完成15-16题。

(5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15.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D.吾与徐公孰美

16.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分)

10.(3分)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11.(2分)

(1)向来,一向

(2)亲自,亲身

12.(3分)可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译出大意2分,关键词“十六七”1分)

13.(3分)C

14.(4分)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三)(5分)

15.(3分)B

16.(2分)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广东

出师表

诸葛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

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8.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

一是刑赏偏私,使“口口口口”;二是“口口口,口口口”。

(用原文词句回答)(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63D

73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由是”

1分;“驱驰”1分;语意连贯1分)

83内外异法(1分)亲小人,远贤臣(2分)

93B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日:

“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

”予告之日: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

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

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

”又思日:

“人之言默,何以异此?

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

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或旦而不鸣或:

-

(2)皆足取祸也取:

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

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2分)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分)

附加题10分

12分

(1)有的

(2)招致

23分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

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2分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

(或:

“夜鸣,鸣之非其时也;

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3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

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

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

过后(他)对我说:

“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

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

”我告诉他说: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

只不过它们

自作不吉祥罢了。

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

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

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

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

”我又想到:

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

不应

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

所以写

安顺

(一)阅读文言文《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0——14题。

(16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喂,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咦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乎?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嗯!

微斯人,吾谁与归?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①薄暮冥冥薄:

②去国怀乡去:

③春和景明景:

④长烟一空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2分)

答:

13、请写出选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两个短语,并说出“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何不同?

(用原文回答)(3分)

答:

14、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②③两段对第④段的作用。

(3分)

答:

10、

迫近

离开

日光

11、

译文: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一样呢?

译文:

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而在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却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碧玉。

12、答:

“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

“退”是指处江湖之远,通俗一点即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

13、“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二者之为: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或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

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

这两段描写为第

段的议论奠定基础。

铜仁

阅读《出师表》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

任务)

B、临表涕零(涕:

鼻涕)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来)

D、猥自枉屈(猥:

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D、何陋之有策之不以其道

10、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

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

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

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出自:

中国<学考<频道X

卷(共120分)

一、(23分)

11、把第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分)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3分)

8、B9、A10、D

卷(120分)

11、3分

(1)在兵败之时委臣以重任,在危难之际奉旨执行使命。

3分

(2)让我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河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

(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仿佛若有光。

便合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吁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

外人。

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

今河南汤阴。

②负:

具有。

③强:

擅长于。

④斤:

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

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

箭。

⑦的:

箭靶的中心。

⑧筈(kuó):

箭的尾部。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10.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

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分)

(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12.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门分)

答:

                                  

13.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门分)

答:

                              

9.

(1)邀请

(2)没有成年

10.B

11.

(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12.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13.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承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13分)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乙】上问魏征曰:

“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①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月,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②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

“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有苗:

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

②共、鲧、欢兜:

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都为劣臣。

10.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B.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D.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1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

(1)娟然如拭娟然:

(2)上曰:

“善。

”善:

12.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1分)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译文: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文:

1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向后主提出了“开张圣听,察纳雅言”等治国方略,魏征在【乙】文中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什么建议?

这个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

(4分)

唐山*copoyright:

x@k@*

[三](15分)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2分)

19.用原文填空。

(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20.相关内容链接。

(4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

(2分)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2分)

(15分)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16.B17.A18.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

(2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略。

20.

(1)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略。

黄冈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