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02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ⅱ人教新课件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评估Word文档格式.docx

BB  

BB 

Bb 

bb)

所以F3中基因型为BB、Bb、bb的比例分别为

B

3.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

A.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

B.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的组合

C.两亲本间的组合

D.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组合

自由组合定律的“自由组合”在实质上是指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的自由组合。

D

4.在遗传学实验中,F1与隐性类型测交,后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应为(  )

A.与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相同

B.四种1∶1∶1∶1

C.两种1∶1

D.两种或四种1∶1或1∶1∶1∶1

解答此题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分析:

首先,要明确此实验为测交实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由F1的基因型决定的;

其次,题干对F1没有明确限定其基因组成。

只有A项具有普遍性。

A

5.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

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是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以上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

B.以上后代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

C.以上两株亲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获得

D.以上两株表现型相同的亲本,基因型不相同

后代高秆∶矮秆=3∶1,可以推知亲代杂交组合为Tt×

Tt,由后代抗病∶感病=3∶1可以推知亲代杂交组合为Rr×

Rr。

由此推知亲代杂交组合为TtRr×

TtRr,故D错。

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有4种:

高抗∶高感∶矮抗∶矮感=9∶3∶3∶1,共9种基因型。

TTRR×

ttrr→TtRr,TTrr×

ttRR→TtRr,故C正确。

6.在下列各项实验中,最终能证实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成立的是(  )

A.F1个体的自交实验

B.不同类型纯种亲本之间的杂交实验

C.F1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测交实验

D.鉴定亲本是否为纯种的自交实验

孟德尔设计的实验程序,可以通过测交来验证F1的遗传因子组成即验证遗传定律的成立。

7.某种药用植物合成药物1和药物2的途径如下图所示:

基因A和基因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基因(A_) 基因(bb)

前体物

药物1

药物2

A.基因型为AAbb或Aabb的植株能同时合成两种药物

B.若某植株只能合成一种药物,则必定是药物1

C.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能合成药物2的个体占3/16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有9种基因型,三种表现型:

其中基因型为A_B_的个体表现为能合成药物1,不能合成药物2;

基因型为A_bb的个体能合成两种药物;

基因型为aa__的个体两种药物都不能合成。

8.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

将一株高秆抗病的植株(甲)与另一株高秆易感病的植株(乙)杂交,结果如右图所示。

下面有关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如只研究茎高度的遗传,图示表现型为高秆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

B.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C.对甲植株进行测交,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个体

D.以乙植株为材料,通过单倍体育种可得到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占1/4

从图中看出:

高秆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应为1/3。

A错误。

高秆抗病的植株(甲)DdRr×

高秆易感病的植株(乙)Ddrr。

所以DdRr×

Ddrr杂交,基因型组成为3×

2=6种,表现型为2×

2=4种。

对甲植株进行测交,不可能有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个体。

9.如下图表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

假设3号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了一个既患该病又患苯丙酮尿症(两种病独立遗传)的儿子,预测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

A.9/16           B.3/16

C.2/3D.1/3

3号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了一个既患该病又患苯丙酮尿症(两种病独立遗传)的儿子,说明正常男性这两对基因都杂合,而女性是苯丙酮尿症基因携带者,该人是患者,说明两对基因一杂一纯,即:

AaBb×

Aabb 后代正常几率为3/4×

1/2=3/8。

两对基因与性别无关,所以女儿正常为3/16。

选B。

10.已知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在人群中的概率为1/200。

现有一表现型正常的女人,其双亲表现型均正常,但其弟弟是白化病患者,该女人和一个没有亲缘关系的男人结婚。

试问,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  )

A.1/1200B.1/9

C.1/600D.1/6

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在人群中的概率为1/200,弟弟是白化病患者,这正常的女人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

这样:

2/3Aa×

1/200Aa,所以后代患病概率:

2/3×

1/200×

1/4=1/1200。

11.(2011·

东北三校联考)用纯种高茎黄子叶(DDYY)和纯种矮茎绿子叶(ddyy)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F1植株及其上结出的种子中能统计出的数据是(  )

A.高茎 黄子叶占3/4B.矮茎 绿子叶占1/4

C.高茎 黄子叶占9/16D.矮茎 绿子叶占1/16

F1植株的基因型是DdYy,其表现型是高茎,其上所结的种子在子叶上表现出性状分离比黄∶绿=3∶1。

12.(2011·

南昌高一检测)某种植物果实甜味(A)对酸味(a)为显性,子叶宽大(B)对狭窄(b)为显性的,经研究证明A和B是独立遗传的,如右图为植物杂交实验简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皮1和果皮1的基因组成都是aabb,与传粉过程中花粉的类型有关

B.果实1的味道是甜味,果实2的味道是酸味

C.胚2发育成的植株的基因型有9种,但这种植株所结果实的味道只有两种

D.在F1植株上种皮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

种皮1和果皮1的基因组成只与母本的基因型有关,而与传粉过程中花粉的类型无关,因此,其基因型均为aabb;

果实的味道只与母本的基因型有关,因此果实1的味道是酸味,果实2的味道是甜味;

胚2发育成的植株的基因型有3×

3=9种,这种植株所结果实的味道只有甜味和酸味两种;

由于种皮性状只与母本的基因型有关,因此,在F1植株上种皮均为一种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13.现有甲、乙两株豌豆,甲为黄色豆荚(AA)、黄色子叶(BB),乙为绿色豆荚(aa)、绿色子叶(bb),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由于害虫导致乙的雄蕊被破坏,通过杂交后,乙所结的种子再种下去,则长出的植株所结豌豆的豆荚及子叶表现型之比分别为(  )

A.绿∶黄=1∶0 黄∶绿=3∶1

B.黄∶绿=1∶0 黄∶绿=3∶1

C.黄∶绿=3∶1 黄∶绿=3∶1

D.黄∶绿=1∶0 黄∶绿=9∶3=3∶1

由于乙(aabb)雄蕊被破坏,只能作为母本,接受甲(AABB)的花粉进行受精,所结种子F1的基因型为AaBb。

该种子种下去发育成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

当其再结种子时,所结豆荚为母本子房壁发育而来,颜色由Aa控制,表现为黄色,而子叶是由精卵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即Bb

1BB∶2Bb∶1bb,可见黄子叶∶绿子叶=3∶1。

14.豌豆种皮的灰色(G)对白色(g)为显性,现将F1(杂合子)种植并连续自交。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F1植株上所结种子的种皮全为灰色

B.F1植株上所结种子的子叶基因型有三种

C.F2植株上所结种子的种皮灰色∶白色=3∶1

D.F2植株上所结种子的子叶基因型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

F1植株的基因型为Gg,其所结种子的种皮均由珠被发育而来,所以基因型全为Gg,表现为灰种皮。

F1自交所结种子的子叶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有GG、Gg、gg三种基因型。

F2植株的基因型有1GG∶2Gg∶1gg三种,故F2植株上所结豌豆种皮的基因型同样有1GG∶2Gg∶1gg三种。

F2自交所结种子的子叶是Gg的概率为l/2×

1/2=1/4,所以是纯合子(GG和gg)的概率为1-1/4=3/4。

15.一株纯种黄粒玉米与一株纯种白粒玉米相互授粉杂交,比较这两个植株种子发育中的胚和胚乳细胞的基因型,结论是(  )

A.胚的不同,胚乳细胞的相同

B.胚的相同,胚乳细胞的不同

C.胚和胚乳细胞的基因型都相同

D.胚和胚乳细胞的基因型都不相同

玉米的黄粒对白粒为显性,纯种黄粒玉米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为A,纯种白粒玉米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配子也只有一种为a,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受精卵的基因型都为Aa,发育成的胚的基因型也只有Aa一种,但胚乳则不同,胚乳是2个极核与一个精子结合成的受精极核发育来的,极核的基因型与卵细胞一样,则当纯种黄粒玉米作母本,纯种白粒玉米作父本时,受精极核的基因型为AAa,胚乳的基因型为AAa。

而当纯种白粒玉米作母本,纯种黄粒玉米作父本时,受精极核的基因型为aaA(即Aaa),即胚乳的基因型为Aaa。

16.基因A、B、C分别控制酶Ⅰ、酶Ⅱ、酶Ⅲ的产生,这三种酶共同作用可将一原本无色的物质转变为黑色素,即无色物质

X物质

Y物质

黑色素。

若两亲本基因型均为AaBbCc,则子代中能正常合成黑色素的个体的几率是(  )

A.1/64B.3/64

C.9/64D.27/64

每对等位基因杂交后代中都有3/4是显性性状,因而能正常合成黑色素个体的几率是3/4×

3/4×

3/4=27/64。

17.在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

①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全为高茎豌豆

②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有高有矮,数量比接近于1∶1

③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分别占3/4和1/4

④开粉色花的紫茉莉自交,后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三种表现型

A.②③④B.③④

C.②③D.③

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①中无性状分离;

②矮茎豌豆是纯合体,不符合概念;

③符合概念;

④虽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同样由于杂合子内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不同类型的配子,导致产生不同性状的子代,符合概念,所以③和④均属性状分离现象。

18.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3。

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

A.3∶2∶1B.7∶6∶3

C.5∶2∶1D.1∶2∶1

根据题意,亲本中AA个体占1/4、Aa个体占3/4,自然状态下应是自交。

因而1/4AA自交后代仍是1/4AA,3/4Aa自交后代中各种基因型比例为3/4(1/4AA、1/2Aa、1/4aa)。

总的后代中AA占7/16、Aa占3/8、aa占3/16。

19.调查发现人群中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

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判断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疾病的遗传因子是隐性的

B.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

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

D.白化病患者与表现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

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则他们的基因型为Aa,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则该患者的白化病基因一定会遗传给后代,所以他们所生表现型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

如果白化病患者与表现型正常的携带者结婚,则后代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2,故D错误。

20.水稻的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这两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现有纯合有芒感病株与纯合无芒抗病株杂交,得到F1,再将此F1与杂合的无芒抗病株杂交,子代的四种表现型为有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抗病、无芒感病,其比例依次为(  )

A.9∶3∶3∶1B.3∶1∶3∶1

C.1∶1∶1∶1D.1∶3∶1∶3

纯合有芒感病株与纯合无芒抗病株杂交,得到F1,其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杂合的无芒抗病株的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的个体产生4种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配子,且比例相等;

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的个体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杂交后代可以有8种组合,4种表现型,其比例为3∶1∶3∶1。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有一些能够稳定遗传的高茎、豆荚饱满和矮茎、豆荚不饱满的两个品系豌豆,该兴趣小组的成员,希望通过遗传学杂交实验探究一些遗传学问题。

(1)你认为可以探究的问题有:

问题1: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分别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问题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设计一组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上述遗传学问题:

(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方法)

①______________;

观察和统计F1的性状及比例;

保留部分F1种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和统计F2的性状及比例

(3)实验结果:

①F1全部为高茎且豆荚饱满。

②F2的统计数据

表现型

高茎豆荚饱满

高茎豆荚不饱满

矮茎豆荚饱满

矮茎豆荚不饱满

比例

66%

9%

16%

(4)实验分析:

①F2中________________,所以高茎和矮茎、豆荚饱满和豆荚不饱满分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并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②F2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不是9∶3∶3∶1,所以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遵循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①高茎豆荚饱满的豌豆和矮茎豆荚不饱满的豌豆杂交 ②F1代个体进行自交 (4)①高茎∶矮茎=3∶1,豆荚饱满∶豆荚不饱满=3∶1;

且有性状的重组现象(每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是3∶1;

且有性状的重组现象) ②不遵循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2.(14分)控制鸡腿有无毛的遗传因子为A或a,控制鸡冠形状的是遗传因子B或b。

现有两只公鸡甲与乙,两只母鸡丙与丁都是毛腿豌豆冠,它们交配产生的后代,性状如下表

亲本

子代性状

①甲×

毛腿豌豆冠

②甲×

③乙×

毛腿豌豆冠、光腿豌豆冠

④乙×

毛腿单冠、光腿豌豆冠

(1)腿部有毛是____________性性状,单冠是____________性性状。

(2)甲、乙、丙、丁四只鸡的基因型依次是____________。

(3)第一组子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第二组子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第三组子代中毛腿豌豆冠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

第四组子代中毛腿单冠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

(1)显 隐 

(2)AABB、AaBb、AaBB、AaBb

(3)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 AAbb、Aabb

23.(11分)某育种学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控制小麦穗大与穗小的基因分别用D、d表示,控制不抗病与抗病的基因分别用T、t表示),自花受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的小麦中有30株为大穗抗病,有X(X≠0)株为小穗抗病,其余都不抗病。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30株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________,其中从理论上推测能稳定遗传的约为________株。

(2)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F1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的比例约为________。

大穗性状会出现Dd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而抗病性状为tt是稳定遗传。

据题意推出,大穗抗病个体中,DD∶Dd=1∶2,现选择大穗抗病个体自交两次,每次淘汰小穗个体,求F2中纯合大穗抗病小麦占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比例。

图示如下图:

F2中稳定遗传大穗抗病个体占全部大穗抗病个体比例为

(1)DDtt或Ddtt 10 

(2)7/9

24.(14分)(2011·

潍坊高一检测)玉米是遗传实验常用的材料。

在自然状态下,花粉既可以落到同一植株的柱头上,也可以落到其他植株的柱头上(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选择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米的常态叶与皱叶是一对相对性状。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以自然种植多年后收获的一批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的种子为材料,通过实验判断该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甲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分别单独隔离种植,观察子一代性状:

若子一代发生性状分离,则此亲本所表现的性状为________性状;

若子一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种植,杂交,观察子一代性状,请帮助其预测实验现象并分析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玉米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

为探究一纯合高茎玉米植株的果穗上所结子粒全为纯合、全为杂合还是既有纯合又有杂合,某同学选取了该玉米果穗上2粒种子作为亲本,单独隔离种植,观察记录并分别统计子一代植株的性状,子一代全为高茎,该同学即判断玉米果穗所有子粒为纯种,可老师认为他的结论不科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以该果穗为实验材料,写出科学的实验思路:

预期现象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玉米是合适的遗传学实验材料,这是因为玉米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产生的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

雄蕊花序顶生,雌蕊果穗着生在中部,便于操作;

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等。

(2)判断显隐性可用自交的方法:

将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分别单独隔离种植,观察子一代性状,若子一代发生性状分离,则此亲本所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如果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说明选取的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均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需要将这两种玉米种子种植后进行杂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

判断显隐性可用杂交的方法:

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种植,杂交,观察子一代性状,若后代只表现一种叶形,该叶形为显性性状,另一种为隐性性状;

若后代既有常态叶又有皱叶,则不能做出显隐性判断。

(3)判断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时,可用该玉米穗上的全部子粒(或任意选取若干子粒)作为亲本,单独隔离种植,让其自交,获得子一代种子后,种植,分别统计子一代植株的高、矮。

若子一代全为高茎,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全是纯合子;

若全部子一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全为杂合子;

若一部分子一代全为高茎,另一部分子一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1)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

雄蕊花序顶生,雌蕊果穗着生在中部,便于杂交或自交操作;

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任答两点即可)

(2)显性 分别从子一代中各取出等量若干玉米种子,种植,杂交,观察其后代叶片形状,表现出的叶形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叶形为隐性性状 若后代只表现一种叶形,该叶形为显性性状,另一种为隐性性状;

若后代既有常态叶又有皱叶,则不能做出显隐性判断

(3)选择样本太少,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代表全部子粒的基因型 用该玉米穗上的全部子粒(或任意选取若干子粒)作为亲本,单独隔离种植(自交),观察记录并分别统计子一代植株的高矮预期

①若子一代全为高茎,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全是纯合子

②若全部子一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全为杂合子

③若一部分子一代全为高茎,另一部分子一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25.(11分)已知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是显性,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有甲、乙两管果蝇,甲管全部为长翅果蝇,乙管中既有长翅果蝇又有残翅果蝇,这两管果蝇的关系既可能是P(乙)对F1(甲)的关系,也可能是F1(甲)对F2(乙)的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倘若乙管为P,则乙管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甲管(F1)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倘若乙管为F2,则乙管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甲管(F1)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3)通过鉴别雌雄性别得知,乙管内两种果蝇均有雌雄两性,则乙管果蝇是甲管果蝇的____________,如果乙管内两种果蝇各为雌雄一方,则乙管果蝇是甲管果蝇的____________。

(4)若用一次交配实验来鉴别两者的世代关系,其最佳交配方式是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VV vv Vv  

(2)VV或Vv vv Vv

(3)后代 亲本(P)

(4)让乙管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交配 若后代全部为长翅,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