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371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docx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助工复习资料

空气和废气监测类

(一)掌握空气污染及监测基础知识

1、空气污染类型,污染物分类及污染物的状态

a、空气污染类型:

颗粒物污染、二次污染、室内空气污染

b、空气污染物分类:

无机气体污染、有机气体污染、悬浮颗粒物、半挥发性有机污染、酸性氧化物、光化学烟雾。

c、污染物的状态:

颗粒状态和气态污染物

2、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

a、煤烟型污染: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和心脏病。

b、光化学烟雾污染:

眼睛刺痛、流鼻涕、咳嗽、头疼、胸痛、恶心、气促。

臭氧浓度高时哮喘病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问题,长期接触高浓度臭氧可能会损伤人的免疫系统。

c、颗粒物污染:

颗粒物上聚集大量有害重金属、酸性氧化物。

有害有机物、细菌、病毒等,通过呼吸作用而进入人体的上下呼吸道,甚至可以穿过肺泡进入血液之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吸附在细粒子上的多环芳烃污染是肺癌重要致癌因子之一。

颗粒污染越重,对儿童呼吸健康不利,并能增加小气道的阻力,使肺功能指标FEV1/FVC下降。

d、其它污染物质的危害:

1)铅污染危害:

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神经系统。

进入体内的铅难以排出,它对肾、肝、神经系统和造血器官有不利影响,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增加高血压、干扰肾功能和生殖功能,一直到不可逆转的大脑损伤。

2)苯污染危害:

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苯和1,3-丁二烯是致癌物质,可以引起白血病。

3、污染源类型

根据污染特点不同可以分为:

a、固定源b、无组织排放源c、流动源d、恶臭

4、空气和废气监测技术的发展概况

a、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与监测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消烟除尘阶段2)、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双达标”阶段3)、防治痕量有毒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阶段

b、空气污染监测的发展趋势:

1)、从无机污染物向有机污染物监测发展2)、从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3)从手工采样-试验室分析向自动监测系统发展4)、从单一的监测分析技术向多种监测分析技术联用发展5)从粗粒子监测向细粒物监测发展,并开展源解析研究6)发展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技术

(二)掌握环境空气和大气污染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和方法

1、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和方法

a、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原则:

1)、监测点位的布设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应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2)、应考虑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取得的监测资料具有可比性。

3)、为了大致反映城市各行政区空气污染水平及规律,在监测点位的布局上尽可能分布均匀。

同时,在布局上还应考虑能大致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空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4)、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位能兼顾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b、络点位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进行监测网点位的布设时,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在布点设计中,确定监测点数量与系统资金投入有直接关系。

采用功能区布点法布设三或四个测点是最为简单的方法。

2、大气污染源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和方法

有组织排放污染源有害物质的测定,通常是用采样管从烟道中抽取一定体积的烟气,通过捕集装置将有害物质捕集下来,然后根据捕集的有害物两和抽取的烟气量,求出烟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根据有害物质的浓度和烟气的流量计算其排放量。

这种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抽取烟气样品的代表性,这就要求选择正确的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无组织排放源有害物质的测定,通常是采集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监控点捕捉污染物的最高浓度。

监控点的设置,要考虑排放源和建筑物的位置、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单位区域的主要地形的变化和气象条件,才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点。

<1>固定污染源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和方法:

下面介绍有组织排放源采样位置、采样点的设置及采样方法:

a、采样位置:

1)、采样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

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直径处。

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

2)、测试现场空间位置有限,很难满足上述要求时,则选择比较适宜的管段采样,但采样断面与弯头等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并应适当增加测点的数量。

采样断面的气流最好在5m/s以上。

3)、对于气态污染物,有混合比较均匀,其采样位置可不受上述规定限制,但应避开涡流区。

如果同时测定排气流量,采样位置仍按1)选取。

4)、采样位置应避开对测试人员操作有危险的场所。

5)、必要时应设置采样台,采样平台应有足够的工作面积使工作人员安全、方便的操作。

平台面积应不小于1.5㎡,并设有1.1m高的护栏,采样孔距平台面约1.2~1.3m。

b、采样孔和采样点

烟道内同一断面各点的气流速度和烟尘浓度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

因此。

必须按照一定原则在同一断面内进行多点测量,才能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断面内测点的位置和数目,主要根据烟道断面的形状、尺寸大小和流速分布均匀情况而定,不同形状的烟道,其采样孔和采样点的设置按下述方法确定。

1)、采样孔(图P319)

在选定的测定位置上开设采样孔,采样孔内径应不小于80mm。

采样孔管长应不大于50mm。

不使用时应用盖板、管堵或管帽封闭。

当采样孔仅用于采集气态污染物时,其内径应不小于40mm。

对正压下输送高温或有毒气体的烟道应采用带有闸板阀的密封采样孔。

对圆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互相垂直的直径线上对矩形或方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延长线上。

2)、采样点

<1>圆形烟道

将烟道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同心环,各测点选在各环等面积中心线与呈垂直相交的两条直径的交点上,其中一条直径线应在预期浓度变化最大的平面内,如当测点在弯头后,该直径线应位于弯头所在的平面A-A内(图P3205-1-8)

对符合

(一)采样位置

要求的烟道,可只选预期浓度变化最大的一条直径线上的测点。

对直径小于0.3m、流速分布比较均匀、对称并符合

(一)采样位置

要求的小烟道,可取烟道中心作为测点。

不同直径的圆形烟道的等面积环数、测量直径数及测点数,(表P321)原则上测点不超过20个。

测点距烟道内壁的距离(图、P320)按表确定。

当测点距烟道内壁的距离小于25mm时,取25mm。

圆形烟道分环及测点数的确定

烟道直径(m)

等面积环数

测量直径数

测点数

<0.3

1

0.3~0.6

1~2

1~2

2~8

0.6~1.0

2~3

1~2

4~12

1.0~2.0

3~4

1~2

6~16

2.0~4.0

4~5

1~2

8~20

>4.0

5

1~2

10~20

当水平烟道内积灰时,测定前应尽可能将积灰清楚,原则上应将积灰部分的面积从断面,内扣除,按有效断面布设采样点。

<2>矩形或方形烟道

将烟道断面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小块,各块中心即为测点。

按下表规定选取。

原则上测点不超过20个。

矩(方)形烟道的分块和测点数

烟道断面积(㎡)

等面积小块边长长度(m)

测点总数

<0.1

<0.32

1

0.1~0.5

<0.35

1~4

0.5~1.0

<0.50

4~6

1.0~4.0

<0.67

6~9

4.0~9.0

<0.75

9~16

>9.0

≦1.0

≦20

烟道断面面积小于0.1㎡,流速分布比较均匀、对称并符合

(一)采样位置

要求的,可取断面中心作为测点。

当水平烟道内积灰时,测定前应尽可能将积灰清楚,原则上应将积灰部分的面积从断面,内扣除,按有效断面布设采样点。

<2>无组织排放源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和方法:

无组织排放源的采样原则:

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

采样时要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

监控点最多可设四个,参照点只设一个。

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实行连续1h的采样,或者实行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为捕捉到监控点最高浓度的时段,采样时间可超过1h。

在无组织排放监测中所得的监控点的浓度值不扣除低矮排气筒所作的贡献值。

水泥厂粉尘无组织排放指水泥厂厂区内物料堆扬尘、物料输送和窑磨机等设备的粉尘泄漏等。

要求在距厂界外20m处(无明显厂界,以车间外或堆场外20m处)上风向与下风向同时布设参考点和监控点。

每个监控点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总采样时间为4h,参考点和监控点同步采样,选取监控点1h均值的最高浓度值(扣除上风向的监测值)。

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指烟尘、生产性粉尘和有害污染物不通过烟囱或排气系统的泄漏等。

无组织排放烟尘及生产性粉尘监测点设置在厂房门窗排放口处;若工业炉窑露天设置(或有顶无围墙)。

监测点应选在距烟(粉)尘排放源5m,最低高度1.5m处任意点。

每个监控点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总采样时间为4h;选取监控点1h均值的最大浓度值。

炼焦炉。

机械化炼焦炉无组织排放的采样点位于焦炉炉顶煤塔侧第1至4孔炭化室上升管。

在炉顶的连续采样时间为4h/次。

取1h均值。

大气污染无组织排放监测点的设置,除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另有规定外,其余有关问题按上述原则执行。

无组织排放烟(粉)尘采用中流量采样器(无罩、无分级采样头)采样。

<3>恶臭污染

(三)掌握环境空气和废气的采样技术

1、直接采样法:

a、注射器采样b、塑料袋采样c、固定容器法采样

2、富集采样法:

a、溶液吸收b、固体吸附剂富集c、滤膜富集

1-a、注射器采样:

用100ml的注射器直接连接一个三通活塞。

采样时,先用现场空气或废气抽洗注射器3-5次,然后抽样,密封进样口,将注射器进气口朝下,垂直放置,使注射器的内压略大于大气压。

要注意样品存放时间不宜太长,一般要当天分析完。

此外,所用的注射器要作磨口密封性的检查,有时需要对注射器的刻度进行校准。

1-b、塑料袋采样:

常用的塑料袋有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四乙烯袋等,用金属衬里(铝箔等)的袋子采样,能防止样品的渗透。

为了检验对样品的吸附或渗透,建议事先对塑料袋进行样品稳定性试验。

稳定性较差的,用已知浓度的待测物与样品相同的条件下保存,计算出吸附损失后,对分析结果进行校正。

使用前要作气密性检查:

充足气后,密封进气口将其置于水中,不应冒气泡。

使用时用现场气样冲洗3-5次后,再充进样品,夹封袋口,带回试验室分析。

1-c、固定容器法采样:

固定容器法也是采集小量气体样品的方法,常用的设备有两类。

一是用耐压的玻璃瓶或不锈钢瓶,采样前抽至真空。

采样时打开瓶塞,被测空气自行充进瓶中。

真空采样瓶要注意的是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漏气检查和清洗。

另一种是以置换法充进被测空气的采样管,采样管的两端有活塞。

在现场用二联球打气,使通过采气管的被测气体量至少为管体积的6-10倍,充分置换掉原有的空气,然后封闭两端管口。

采样体积即为采气管的容积。

2-a、溶液吸收:

该方法主要是用于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的污染物,是最常用的气体污染物样品的浓缩采样法。

根据需要,吸收管分别设计为:

气泡吸收管、多孔玻板吸收管、多孔玻柱吸收管、多孔玻板吸收瓶和冲击式吸收管等。

由于溶液吸收法的吸收效率受气泡直径、吸收液体高度、尖嘴部的气泡速度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吸收效率,尤其是对雾状气溶胶,目前只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让气体样品以很快的速度冲击到盛有吸收液的瓶底部,使雾状气溶胶颗粒因惯性作用被冲撞到瓶底部,再被瓶中吸收液阻留。

冲击式吸收管是根据此原理设计制成的。

冲击式吸收管不适宜用于采集气态污染物,这是因为气体分子的惯性很小,在快速抽气的情况下,容易随空气一起跑掉。

只有在吸收液中溶解度很大或与吸收液反应速度很快的气体分子,才能被吸收完全。

第二种,让气体样品通过多孔玻板,使其分散成极细的小气泡进入吸收液中,使雾状气溶胶一部分在通过多孔玻板时,被弯曲的孔道所阻留,然后被洗入吸收液中;一部分在通过多孔玻板后,形成很细小的气泡,被吸收液吸收。

所以多孔玻板吸收管不仅对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吸收效率较高,而且对与其共存的气溶胶也有很高的采样效率。

在使用溶液吸收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选择吸收率。

当采气流量一定时,为使气液接触面积增大,提高吸收效率,应尽可能的使气泡直径变小,液体高度加大,尖嘴部的气泡速度减慢。

但不宜过度,否则管路内压增加,无法采样。

建议通过实验测定实际吸收效率来进行选择。

b、吸收管:

1)由于加工工艺等问题,应对吸收管的吸收效率进行检查,选择吸收效率为90%以上的吸收管,尤其是使用气泡吸收管和冲击式吸收管时。

2)新购置的吸收管要进行气密性检查:

将吸收管内装适量的水,接至水抽气瓶上,两个水瓶的水面等为1m,密封进气口,抽气至吸收管内无气泡出现,待抽气瓶水面稳定后,静置10min,抽气瓶水面应无明显降低。

3)吸收管路的内压不宜过大或过小,肯能的话要进行阻力测试。

采样时,吸收管要垂直放置,进气内管要置于中心的位置。

c、稳定性。

部分方法的吸收液或吸收待测污染物后的溶液稳定性较差,易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而分解或随现场温度的变化而分解等,应严格按操作规程采取密封、避光或恒温采样等措施,并尽分析。

d、其它。

现场采样时,要注意观察不能有泡沫抽出。

采样后,用样品溶液洗涤进气口内壁三次,再倒出分析。

2-b

2-c滤膜富集:

常用的滤料有定量滤纸、玻璃纤维滤膜、过氯乙烯纤维滤膜、微孔滤膜和浸渍试剂滤纸(膜)等。

2-c-1试验室分析用的定量滤纸(中速和慢速):

价格便宜、灰分低、纯度高、机械强度大,对一些金属尘粒采样效果很好,且易于消解处理,空白值低。

但抽气阻力大,有时空隙不均匀,且吸水性较强,不宜用作重量法测定悬浮颗粒物。

2-c-2玻璃纤维滤膜:

机械强度差,但耐高温、阻力小、不易吸水,可用于采集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样品可以用酸和有机溶剂提取,用于分析颗粒物中的其他污染物。

但由于所用玻璃原料含有杂质,致使某些元素的本底含量较高,限制了它的使用。

用石英为原料的石英玻璃纤维滤膜,克服了玻璃纤维滤膜空白值高的问题,常用于颗粒物中元素的分析。

2-c-3过氯乙烯纤维滤膜:

不易吸水、阻力小,由于带静电,采样效率高,广泛用于悬浮颗粒物的采集。

由于滤膜容于乙酸丁酯等有机溶剂,且空白值较低,可用于颗粒物中元素的分析。

缺点是机械强度差,需用带筛网的采样夹托住。

2-c-4有机滤膜:

主要有硝酸纤维素或乙酸纤维素制成的微孔滤膜和由聚碳酸酯制成的直孔滤膜。

重量轻、灰分和杂质含量极低,带静电、采样效率高,并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便于分析颗粒物中的元素。

由于颗粒物沉积在膜表面后,阻力迅速增加,采样量受限制。

若经丙酮蒸熏使之透明后,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颗粒物的特性。

选择滤纸(膜)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1)应保证有足够高的采用效率。

用于大流量采样器的滤膜,在线速度为60cm/s时,一张干净滤膜的采样效率应达到97%以上。

2)滤膜中待测元素的本底值要低,稳定,且滤膜易处理。

通常情况下,做颗粒物中的元素分析时,有机滤膜的空白值是最低的,而玻璃纤维滤膜的本底含量较高。

测定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时,不宜用有机材料的滤膜,可选用玻璃纤维滤膜,但要在500℃高温下灼烧处理。

一般在使用之前,要做本底值实验,并从分析结果中扣除本底值。

3)玻璃纤维滤膜和合成纤维滤膜(过氯乙烯纤维滤膜等)的阻力较小,适用于大流量采样。

另外,在采样过程中,由于滤膜孔隙不断被颗粒物阻塞,阻力将逐渐增加。

当采气流量明显减少时,采气量的计算可用开始流量和结束时流量的平均值作近似计算,比较准确的方法是用流量自动记录仪,连续记录采样流量的变化。

4)用于大流量、长时间采样的滤膜,应尽量选吸水性小、机械强度高的滤膜,价格也是经常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四)掌握主要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一>气参数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烟气温度测定:

由烟气CEMS配置的热电偶或热电阻温度传感器连续测定,温度的示值偏差不大于±3℃。

1、烟气含湿量测定a、连续测定法:

由非分散红外测定仪、湿度传感器连续测定烟气含湿量或由烟气CEMS配置的氧传感器连续测定烟气除湿后氧的含量,计算烟气含湿量。

b、手工测定方法:

重量法、冷凝法或干湿球法中的任一种方法测定,取平均值输入CEMS。

2、烟气成分测定

氧和二氧化碳测定:

氧:

由氧分析仪连续测定烟气中的O2,仪器测定范围0%~≤25%,分辨率0.01%;

二氧化碳:

非分散红外分析仪连续测定烟气中的CO2,仪器测定范围5%~20%,分辨率0.01%。

4、烟气压力测定

由CEMS配置的皮托管和微压差传感器及压差传感器连续测定烟气动压和静压。

动压压差传感器测定范围0~1000Pa或0~2000Pa,精密度应不低于2%;静压压差传感器测量范围0~±10kpa,分辨率应不大于10pa,精密度应不低于4%。

5、烟气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1)皮托管法

(2)热传感法(导热法):

原理-基于热从一个加热体传输到流动的气体。

主要由两个热传感器组成,一个加热,另一个不加热,即速度传感器加热,温度传感器不加热。

当流动的烟气使加热传感器变冷时,增加通过传感器的电流,使保持恒温,增加的电流相当于传感器热损失,未加热的传感器用于补偿烟气温度的变化。

增加的电流越多,烟气流速越高,增加的电流越少,烟气流速越低。

(3)超声波法:

原理-通过测量超声波顺气流方向和逆气流方向传播的时间,计算气流的流速。

(4)靶式流量计法:

原理-在烟道(或管道)中垂直于烟气方向上安装一圆型的靶,气流经过时由于受阻而冲击靶,靶上所受的作用力与烟气流速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因此通过力矩转换的方式测出靶上所受的动压,计算气流的流速。

(5)光闪烁法:

原则基于烟道(或管道)中烟气的紊流常以涡流形式存在。

在不同的涡流中,气体的温度不一样,某些较热、某些较冷,此种温度差即可表示出气流的强度。

<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气态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及原理

1、二氧化硫测定方法及原理

a、红外线吸收法:

原理-分子在红外线的照射下,受其固有振动和转动光谱相当的波长的光所激发,从而可吸收与之对应的谱线。

利用二氧化硫在红外区7.3um附近的光吸收,测定二氧化硫浓度。

b、紫外线吸收法:

原理-用紫外线照射某种分子,该种分子吸收固有波长的光。

利用二氧化硫在280~300mm附近的光吸收,测定二氧化硫浓度。

c、紫外线荧光法:

原理-利用二氧化硫吸收紫外光区的能量,受激发后从高能级返回基态时,测量发射出的荧光强度,定量二氧化硫浓度。

d、定电位电解法:

原理-利用通过透气膜在电解槽中扩散而被吸收的二氧化硫,可在一定的氧化电位下氧化,测量产生的电解电流以定量二氧化硫浓度。

2、氮氧化物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a、红外线吸收法:

原理-利用一氧化氮在红外区5.3um附近的光吸收,测定一氧化氮;将二氧化氮转化为一氧化氮后再进行测定,由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结果相加得到氮氧化物的测定值。

b、紫外线吸收法:

原理-利用一氧化氮在紫外区(195-225nm)附近和二氧化氮在紫外区(350~450nm)附近的光吸收,测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因为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吸收区有一部分重叠,所以要运用多组分运算方式除去二氧化硫的干扰。

c、化学发光法:

原理-利用一氧化氮与臭氧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的过程中产生化学发光,根据在波长590-875nm附近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测定一氧化氮,发光强度与样气中一氧化氮的浓度成正比。

d、定电位电解法:

原理-样气透过透气薄膜进入电解槽,使在电解液中扩散并吸收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在一定的氧化电位下进行电解,根据电解电流求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浓度。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氧化反应及其各自的固有氧化电位。

<三>烟尘的监测方法及原理

a、不透明度法:

原理-当一束光通过含有颗粒物的烟气时,其光强因烟气中颗粒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而减弱。

由不透明度测尘仪测定参比光强Io和光束通过烟气后的光强I,有I/Io的比值,即光穿过介质的透过率定量烟尘的浓度。

b、后向散射法:

原理-当一束光照射到烟气中的颗粒物上,颗粒物在所在有方向散射光,其中向后散射的光被聚焦经测尘仪的检测器检测,由仪器的放大器放大输出电压或电流信号,在一定范围内,输出信号与烟气中烟尘浓度成正比。

c、β射线法:

原理-基于物质对恒定能量β射线的吸收量正比于物质的重量。

由采集在滤纸上烟尘对β射线的吸收量减去空白滤纸对β射线的吸收量和采样体积,计算烟尘的浓度。

<四>金属化合物的监测方法和原理

1、铅及其化合物

a、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理-用玻璃纤维滤筒采集铅尘、铅烟样品,经索氏提取法或酸煮法制备成样品的溶液。

在空气-乙炔火焰中,铅被原子化,于光路中吸收从铅空心阴极灯发射出来的特征谱线(283.3nm)。

根据特征谱线光强度的变化,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b、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理-用过氯乙烯滤膜采集无组织排放中颗粒物样品,用玻璃纤维滤筒采集有组织排放中的颗粒物样品,用硝酸-高氯酸消解后制成样品溶液。

处理后的试样溶液注入经涂层处理后的石墨炉原子化器的石墨管中,于283.3nm处理定吸光值,根据特征谱线的光强度,可确定样品溶液中铅的浓度。

c、络合滴定法(B):

原理-用玻璃纤维滤筒采集铅尘、铅烟样品,经索氏提取法或酸煮法制备成样品溶液。

在碱性溶液中(pH10),以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为指示剂,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Na2-EDTA)标准溶液滴定铅离子,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亮黄色。

2、汞及其化合物

a、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原理-汞被酸性锰酸钾溶液吸收并氧化成汞离子,汞离子再被氧化亚锡还原为原子态汞,用载气将汞蒸气从溶液中吹出带入测汞仪,利用汞蒸气对波长253.7nm紫外光的吸收作用,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b、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原理-通过等速采样,将颗粒物从固定污染源中抽取到玻璃纤维滤筒中或将无组织排放颗粒物收集到过氯乙烯滤膜上。

所采集的样品用混合酸消解处理。

3、镉及其化合物

a、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原理-用玻璃纤维滤筒和过氯乙烯滤膜采集的样品,经硝酸-高氯酸溶液加热浸取制备成样品溶液。

将样品溶液喷入空气-乙炔火焰中,于228.8nm处测定吸光值,根据特征谱线强度,确定样品溶液中镉的浓度。

b、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原理-用玻璃纤维滤筒和过氯乙烯滤膜采集的样品,经硝酸-高氯酸溶液加热浸取制备成样品溶液。

根据特征谱线强度,确定样品溶液中镉的浓度。

c、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A):

原理-将采集样品后的滤膜或滤筒用硝酸-高氯酸消解制成样品溶液。

在pH9.5-11.5的弱碱性溶液中,存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条件下,镉离子与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作用生成稳定的红色络合物。

于波长532nm处有最大吸光度。

4、铍及其化合物

a、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

原理-用玻璃纤维滤筒采集颗粒物样品,经干灰化消化或湿法消解制备成样品溶液。

铍在石墨管中,高温下被原子化,于光路中吸收从铍空心阴极灯发射出的特征谱线(234.9nm),根据特征谱线强度的变化,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b、羊毛铬花菁R分光光度法(B):

原理-用玻璃纤维滤筒采集烟尘样品,经硫酸、硝酸及高氯酸消解后,制备成样品溶液。

在pH10氨性溶液中,铍离子与羊毛铬花菁R生成稳定的紫红色铬合物,根据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5、镍及其化合物

a、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原理-用玻璃纤维筒或过氯乙烯滤膜采集的样品,经硝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