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0514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docx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总攻略

2017年历史全国卷I分析

一、试卷结构

二、考点分析

从选择题的分布来看:

24-31题依然是中国史的内容。

24-27题一如既往的热衷于中国古代史的考察(占16分)相对16年而言更重政治轻文化,与15年相同。

这一点体现了高考中必考点年年考,非必考点隔着考的原则。

同时都设置了一道与书本无关的史料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能力。

28-30考查中国近代史,近三年重点没有任何变动,至少2道以上的近代政治题。

31题基本稳定中国现代外交这个知识点。

32题近三年必考古希腊罗马文明,33-35一改往年2道经济1道政治的惯例,17年3道全部都是经济。

从材料题来看:

4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比较方面的能力。

基本上都是中外对比,注重考查近代史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应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42题固定形式小论文,虽然每年的形式会有所变化,今年又出现表格对比类,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学生提炼观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史实,切忌泛泛而谈。

要注意论点、论据、论述的分行与表述。

论题要概括不可具体,要找出相同点;论点要观点明确,不可模棱两可。

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5-47题的选修题,材料都是课本外的史料,因此要加强材料的提取能力。

注重原因、内容、特点、作用、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等方面全方位考虑。

2017年历史全国卷Ⅰ解读

山东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刘庆亮

试卷给人的第一感觉,质朴平实。

与往年相比,稳中有变,难度降低。

但是,沉下心来,仔细品读,却又逐渐发现,朴实无华的背后暗藏玄机。

不管是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还是从修订考纲、核心素养的角度,都有很多隐藏的创新亮点,都有很大伸缩的阐述空间。

下面,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简要阐述。

一、突出知识的三个维度

主要侧重考查知识的宽度、长度、角度。

1.突出知识的宽度拓展

所谓知识的宽度拓展,主要是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两类。

表1全国卷Ⅰ知识宽度扩展试题统计

题号

知识考查目标

知识宽度拓展

25

西汉地方行政管理

郡国数量的变化

27

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

饮食器具使用规定的兴废

29

清末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留日学生的地区分布比例

31

1990年中国改革传统经济模式

研究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

32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诸神与人相似之处

35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

1976—1999年大国集团成员的变化

41

法国大革命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

4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

46

二战后的东亚秩序

中美两国在开罗会议上的外交沟通

47

儒家思想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

如从全卷的分值比例看,以上拓展宽度的“脱离课本”的知识至少占43%。

这些年,学生抱怨“高考考的老师基本没教,老师教的高考基本没考”,教师抱怨“越来越不会教了”,命题专家不满“教师的教学和高考的命题基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大家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

近年来,黄牧航教授统计的自2007年新课程高考以来、全国和各省市高考命题引用新学术成果的数据,传播很广。

其原因,是引用数量惊人。

至2015年,数量总计422个。

当然,这些只是标明材料出处的。

此外,还有另外两种情况:

一是没有标明材料出处的,已被命题者二度转化;二是“学术研究新成果”是指超出现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要求的、中学师生感到陌生的学术研究成果。

这里的“新”主要不是指学术成果出现时间的新,而是指中学师生在认识上的新。

令中学老师略感欣慰的是,从去年参加全国卷考试的省份增加了之后,试卷的难度已经明显有所降低,今年依然保持这一特点。

但是,从表1的统计情况来看,拓展知识宽度、脱离教材的命题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何适应高考的这一特点,依然是中学一线教师面对的一个不太轻松的话题。

随着高考研究的深入,备考经验的积累,高三的一线教师已经基本掌握教学应对策略:

在讲清课本基本概念的前提下,要进行“史料教学”。

笔者认为,两者不宜分开进行,语文的作文讲究“夹叙夹议”,历史的知识教学应该是概念和史料结合、落实基础与迁移训练结合。

同时提醒,要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保守主义,导致课本知识用力过度,迁移运用能力不足;二是冒进主义,既然高考脱离课本,索性抛开课本,大搞题海战术,或者向高校看齐,把学术著作作为备考经典。

殊不知,基础知识类似数理化的公式定理,在这个前提不具备的情况下,大搞学术扩展,对普通班的学生而言,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突出知识的长度延伸

所谓知识的长度延伸,是指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通过史料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

表2全国卷Ⅰ知识长度延伸试题统计

从根本上说,以上试题侧重考查的是通史。

不同的是,如42题,是中外400年的大跨度的、宏观通史;如25、35题,分别是西汉郡国制度演变90年、二战后七国集团演变20年,是小切口的、微观通史。

通史和专题史,是2004年课程改革前后历史学科的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

受基础教育、历史学科特点,以及高考命题的需要,新课程高考自2007年以来,从考纲的知识范围到试卷的试题结构,一直坚持通史体例。

其目的,旨在矫正专题教学背景下考生在认知上的偏差和不足。

表2所列试题的分值,在全卷中占43%,而且这个较大的比值多年来一直保持,这进一步彰显了高三备考中通史教学的必要性。

值得关注的,还有历年全国卷中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模块的比例问题。

多年来,三大通史模块基本是三足鼎立,分值相当。

但是,其相应篇幅在课本中的比例却有很大区别。

因此,教师备考过程中,一般会据此适当增加中国史、压缩世界史的课时分配。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与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相一致。

在新课标的讨论稿中,历史课程的必修部分是《中外历史概览》,其中的三部分内容恰恰就是这三个模块。

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7年其变化和调整的幅度较大,可参看表3。

这是命题原则的变化,还是命题操作的偶然?

需要跟进研究。

表3全国卷Ⅰ通史模块的分值比例

年份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2014年

28分

28分

29分

2015年

30分

27分

28分

2016年

28分

29分

28分

2017年

22分

21分

42分

3.突出知识的角度转换

所谓知识的角度转换,就是采用多元视角,突破师生的定势思维,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

从课改之前的20世纪90年代,到课改之后的新世纪,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这一做法,这对还原历史学科特点、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提升考生学科能力,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这类试题也是学术含量高、能力要求高、命题质量高的“三高”试题。

今年,也不乏这样的好题。

表4全国卷Ⅰ知识角度转换试题统计

题号

27

28

32

34

35

知识

角度

转换

明后期经济发展影响的再认识

洋务军工企业运营状况的再认识

古希腊人文主义传播方式的再认识

苏联经济成就影响的再认识

大国操纵世界经济秩序的再认识

这类试题,对高考备考挑战性较大。

很多老师习惯用多元史观去解读一个历史事物,这似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对照每年的高考真题,又会发现似乎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高考命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高深的多。

所以,阅读史学专著、期刊,吸收前沿成果,开阔学术视野,提升教学素养,才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之道。

二、突出学科的三大能力

1.突出史论结合能力

人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包括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两种。

历史学科的课标内容表述,基本是事实判断在前,价值判断在后。

高考的命题立意,老高考侧重事实判断,新高考侧重价值判断。

侧重价值判断的试题,其能力要求,老师们习惯称为“史论结合”。

这类试题的典型特征,一般是在题干的关键词中,有“反映”“体现”“表明”等字样。

今年的试题,则又增加了“据此可知”“可看出”的说法。

此外,有的试题在题干的最后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下接的应是选项的价值判断,如28题的“这一举措”、30题的“这一精神的贯彻”。

2017年,史论结合类选择题有9道,占总数的四分之三。

表5史论结合类试题统计

这一考查趋势,在2017年考试大纲有明确体现: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三条说明在修订后有很大变化,原来的“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改为现在的“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无疑,这是命题技术不断进步、学科能力要求趋于完善的表现,也是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适时对接。

高考的这一变化,导向十分明显:

纠正中学教学长期形成的死记硬背倾向。

兹事体大,关乎课程观、教材观、高考观、教学观的转变。

课改13年,理念有则有矣,估计每人都可以说个梗概,但要转化成自觉行动,实属不易,十多年的事实已经证明。

至于门径,倒也明确:

对学生学习而言,要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要论从史出;面对判断结论,要有证据意识,要拿证据来。

对教师教学而言,要不断反思,要行动研究,要细水长流,要形成习惯。

因为,传统的习惯惯性太大,要彻底改变过来,需要打纠偏的持久战,更需要打运用的阵地战。

2.突出概括比较能力

概括能力,包含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多方面能力,是要求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多年来,全国卷一直非常重视概括能力的考查,概括类试题所占比重较大,例如2015年卷Ⅰ占60分,2016年卷Ⅰ占64分,2017年卷Ⅰ占60分,以致出现“得概括能力者得二卷”的说法。

表6全国卷Ⅰ概括类试题统计

题号

试题内容

分值

4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

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

4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

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

的意义

7分

4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

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8分

4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

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

的意义

8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统计是从广义角度而言,一是三个选修模块并列加分;二是 “说明”“指出”“简析”“比较”等要求,实质上也是概括能力,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高考比重非常大,是我们重视概括能力的原因。

而学生的概括能力普遍差,更是我们重视概括能力的原因。

首先,要引导学生知道:

概括不是什么?

概括不是摘抄原文,不是具体罗列,不是细节描述!

然后,再让学生知道:

概括到底是什么?

概括是高度浓缩,概括是准确提炼,概括是切中本质。

如何提高概括能力?

从具体技术上,笔者有三招:

先做小学数学题,再做小学语文题,后做初中代数题。

第一句是指以句号、分号和删节号为标志,先数一下解析的材料有几句话,一般每句话都有独立的信息。

第二句是指提炼每句话的关键词、每段材料的段落大意、整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第三句是指一段材料中可能有几句话的内容相近,这就需要合并同类项。

当然,类似的技法每个老师都有一套,大同小异而已。

关键是,技法的熟练和规范,需要两点,一是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二是要限时训练,只有平时训练像高考,才能高考像平时训练。

3.突出比较能力

高考试卷中比较类试题的类型,主要是异同比较、纵横比较两类。

多年来,全国卷Ⅰ中比较类试题一直也占40%左右的比重,2017年则占47分。

表7全国卷Ⅰ比较类试题统计

题号

试题内容

类型

分值

25

西汉直辖郡级行政区数量的比较

纵向比较

4分

27

明朝前后期饮食器具使用规定的比较

纵向比较

4分

29

民国初期留日学生南北方区域分布的比较

横向比较

4分

30

共产党统战政策不同阶段特征的隐性比较

纵向比较

4分

33

英国国民收入与工人工资增幅的比较

横向比较

4分

35

七国集团的成员国比较

纵向比较

4分

41

国民党一大和近代法国的民族主义异同和原因比较

横向比较

17分

如前所述,比较能力本质上也是概括能力,只不过是侧重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关联度的概括。

具体如何培养比较能力,可参照前边概括能力的做法,兹不赘述。

至于核心素养的考查、价值观引领等其他问题,非本文重点,亦不再赘述。

我们常说:

高考是指挥棒。

但是,这支指挥棒具体的尺度,以及运行的高度、角度、速度、幅度,要准确拿捏,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

琢磨透此事,是一个细活、是一个慢活,更是一个巧活。

我们常说: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但是,方向明确之后,更艰苦的是落实,也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

精准落实好此事,是一个持久的活,是一个扎实的活,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活。

2018备考总攻略

(一)科学认识考纲与课标

1.新课标的历史考纲与教材不同,它是按古代、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体系编制的。

2.主题思想:

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

具体来说,就是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现有的教材,构建学科体系。

在此基础上,历史上的制度、思想、观念比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要,应多关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历史问题以及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并从整体的、文明交融的角度去认识这些问题。

强调三大核心史观:

工业化、生产力作用的现代化史观;尊重各文明单位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的文明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关系的全球史观。

3.突出能力考查:

基本知识点是历史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

但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

在命题时,往往会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自身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试题。

4.中学教学更加注重对新课标的研读,领会其精神实质,注意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复习

①中国古代史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②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本质特征及其深层原因、国际背景和相互关系。

③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社会政治变革、经济生活变迁、科技文化发展和国际关系调整及其纵横交错的联系和影响。

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相近相似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其背景原因的对比联系。

⑤教材所涉及重要历史概念的分类集合复习。

⑥当代重要史学思想和方法,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结构史学、心态史学等应用举例。

(三)构建立体式知识体系

1.抓“点”:

即坐标,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

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

如“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有四个点:

(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串“线”:

即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

如古代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点”有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唐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立军机处,这构成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铺“面”:

即某一时期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4.织“网”:

即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

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

按模块重整教材,清晰勾勒历史发展脉络

历史(I)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历史(I)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4.近代前期中国政治的变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探索与影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历史(Ⅱ)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历史(Ⅱ)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4.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7.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以阶段通史为主,整合三个模块的知识内容:

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外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

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

明清(1368年~1840年)——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世界近现代:

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期(14—16世纪)

政治革命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17~18世纪)

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19世纪)

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与调整(20世纪初~1945年)

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1945年至今)

中国近现代: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年~19世纪60年代)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

(四)在文明史观统领下,“中外关联”、“领域结合”

1.注意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角度进行复习。

如复习希腊罗马历史时,应侧重在雅典民主和罗马法律上;复习孔子思想时重点放在“仁”上,因为“仁”对于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有积极影响。

2.“中外关联”是指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复习。

近年学科内综合大题从这个角度命题的频率非常高。

3.“领域结合”就是阶段特征,即某一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所反映的阶段特征。

4.从新的史学视角下复习:

①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与西方民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比较。

②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基督文明对东西方科学技术不同发展道路的影响。

③中、西方近代化的背景、起因、进程、内容、结果的比较。

④中国近代主流思潮演变的原因,以及与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联系。

⑤近代西方主要国家不同政体形式的各自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⑥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方式的演变及其原因和影响。

(五)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1.关注周年热点事件。

以下是2018年历史周年热点事件归纳

2.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

如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型社会等。

(六)融入社会,积累现实生活认识

(七)加强规范性训练与解题指导

基础知识不牢固然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路不开阔,思维不活跃,审题能力不强,解题能力弱,也是学生丢分和得不了高分的重要因素。

正确的审题、答题思路和方法,既省时高效,又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得分率,所以在整个高三阶段都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审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在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欠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做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

一是精心筛选好题,好题标准——新题、新意、能力型题目;

二是注重解题方法、技巧指导;

三是审准题意,规范答题。

力求做到:

①行文规范;

②行文简洁,根据所设问题的分值估计知识要点的多少;

③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

四是强化限时训练和适当规模训练,并及时评讲与反馈。

五是错题反复研究,设计变式训练,以此作为提高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作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提高高考得分率。

(八)演练真题,提高能力

(1)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对文言文、半文半白的文字,世界史译文及一些外交文献,这些学生阅读能力欠缺的文字进行专项训练。

(2)进行语言表述能力方面和知识迁移能力专项训练。

(3)在进行训练时最好采用高考真题作为载体,因为真题是最接近高考的,真题训练是最好的训练方式,重在揣摩高考真题的命题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