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0663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晚清七十年》载:

“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

2、“尚书六官,各有所职,倘无折中,则恐互相推避,……故总摄以宰相。

宰相亦虑有末周,见有所偏,乃先之以中舍之杂判……又继之以给事之驳正,……此等制度,可谓宏大又兼精密。

”这段描述应为()

A.秦代三公九卿制度    B.汉代中外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

3、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

4、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5、“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升为正二品。

这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历史现象是()

①西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②唐宋设政事堂③明朝设内阁、厂卫制度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苏格拉底曾说:

一条船,应有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苏格拉底这些话主要政治意图是()

A.提倡妇女参政B.主张人民主权C.反对轮番而治D.重建道德价值观

8、阿里斯泰德指挥过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在抗击波斯侵略的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

马拉松战役之后,他利用职权,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个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

于是,在一次公民大会上,雅典公民便以阿里斯泰德操纵国政为理由,用“陶片放逐法”将他放逐了。

这表明(  )

A.雅典民主政治尚未正式确立B.雅典缺乏政策执行的连续性

C.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D.“陶片放逐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9、美国学者波默罗伊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中写道: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为缓释“新贵”的“耿耿于怀”,梭伦

A.废除债务奴隶制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五百人会议D.限制第四等级权利

10、《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委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先占”。

由此判断罗马法()

A.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  B.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

C.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

11、罗马法学家莫特斯丁称:

“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则提到:

“婚姻或夫妻关系是男女的结合,它包括不能分开的生活的亲密交往”,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核心是调整公民人身关系B.罗马法追求男女关系的平等

C.神学思想在罗马社会影响日益式微D.罗马法有利于调整社会关系

12、古罗马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罗认为:

“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和非

正义的区分。

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

”这表明()

A.公平正义是罗马法永恒的价值追求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C.罗马法源自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D.罗马公民法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正义

13、“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权利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这些重大变化并不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迅速发生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

这说明英国宪政()

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B.不断实现自我调整与发展

C.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D.巩固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14、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

“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踏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

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

A.法律至上B.分权制衡C.责任内阁D.虚位君主

15、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

“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

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

“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

”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  )

A.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B.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

C.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D.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16、美国联邦宪法规定:

“现在任何一州认为得准予入境之人(指黑奴)的迁移或入境,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对此种人的入境,每人可征不超过十美元的税。

”这说明()

A.1787年宪法是妥协的结果B.黑奴贸易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C.南部种植园经济受到限制D.统一征税是联邦政府经济职能

17、“在长达四年多的斗争和妥协中,__________到处充满了妥协的痕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均得到了某

种照顾。

也许,这才使这不结构上残缺不全、内容上反民主的宪法得以长命的原因之一。

”材料中

横线的部分应填上的是()

A.法国1875年宪法B.美国1787年宪法

C.英国《权利法案》D.《德意志帝国宪法》

18、下图是反应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

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A.宰相掌握一定立法权

B.代议制民主不健全

C.帝国议会对宰相负责

D.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1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

时又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下面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20、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

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1、洪秀全说:

“概自有明失政,满洲乘衅,混乱中国,盗中国之天下……九州之众,一任其胡行,而恬

为不怪,中国尚得为有人乎!

”这反映出洪秀全()

A.已经认识到了满清政府的本质

B.讲求科学、正确、合理的斗争策略

C.用满汉民族矛盾宣传动员革命

D.深刻地揭露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22、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

右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

拍子上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

这幅漫画的寓意是()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23、孙中山在1905年《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中认为:

“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

能,是反夫进化之公里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缪想淘汰洁净,从最上之改革

着手,则同胞幸甚!

”由此说明孙中山()

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24、“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是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

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

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

破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

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25、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电告各省督: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

十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国纪年的变革()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

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8分,27题17分,28题15分)

26、(18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

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

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

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

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

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

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

到底这不是一秘密。

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

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

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4分)

27、辛亥革命已尘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

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7分)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

(2分)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

(6分)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2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九月初二,皇太极正式即位,使得努尔哈赤死后的的政权危机成功地软着陆,并形成了以皇太极为大汗的四大贝勒共同执掌政权的政治格局。

但推举出来的新汗“若不纳谏,不遵道”,众人还有权罢免他,而“更择有德者立之”。

 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刻体会的皇太极就将具自我牺牲精神的“士”作为他重要的选择,笼络和重用汉官;

极将汉官从满官之家拨出;使汉官仍任旧职,重用厚养;重礼相待,耐心求贤。

在皇太极的指示下,大量汉文典籍源源不断地被翻译为满文,并在辽东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这样做

主要目的是在只知崇尚武功的满洲贵族和部众中传播儒家思想和君臣之道,而且效果是很明显的。

天聪五年(1631年于农历七月,汉官宁完我上疏,请求仿效汉族中原王朝制度,建立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

皇太极认为此议可行,经过与诸王贝勒大臣一番讨论之后,决定正式设立六部。

通过设六

部,皇太极直接控制了中央行政机构。

天聪八年(1634年)农历三月,皇太极第二次开科取士,分三个等级,一次录取生员二百二十八人,

并赐其中十六名“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为举人。

大量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

仕途的正常化途径,减轻了他们对后金政权的排斥心理。

  ——韩春艳《洪业——皇太极的盛京春秋》

(1)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政治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皇太极政治改革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

(7分)

 

选择题(每题2分)

1-5CCBDB6-10CCDBC11-15DABAD16-20AABAC21-25CCDCA

26(16分)答案

(1)内容: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6分)

(2)演变:

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4分)

(3)性质:

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目的:

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分)

(4)外在:

时代的变化。

内在: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4分)

27、(19分)答案:

(1)变化:

肯定——否定——肯定。

(2分)

原因:

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5分)

(2)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遭到损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干扰。

(2分)

(3)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

逐步深入人心。

(6分)

(4)评价:

唯物史观:

发展的观点(或从当时、当地的特定环境去评价。

(2分)

28、(15分)

(1)特点:

继承、借鉴明朝政治制度;着重解决君权与贵族权力的矛盾;笼络、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巩固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重视儒家思想,利用科举制选拨人才;体现并符合民族融合的要求和历史潮流。

(8分)

(2)性质:

封建化改革。

(2分)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快了封建化进程,未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