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1090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篆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篆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篆刻.docx

《篆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篆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篆刻.docx

篆刻

篆刻临摹对象的选择及步骤

篆刻学习宜从汉印开始,在大量的汉印中,风格各异,琳琅满目,临摹对象如何选择?

步骤怎样安排?

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需要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律,依次选择,逐渐深入。

如果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虽下了很大功夫,却收效甚微。

(一)白文印

1.工整平稳一路

(1)选择汉官印中线条横平竖直,章法稳健疏朗,字口清晰的作品(如图01),临摹数量10方左右。

(2)选章法工整,笔画繁简结合的作品(图02),临摹数量同上。

   以上的临摹,重点体会工整平稳一路印的章法,掌握笔画线条的质感特征和稳健沉着运刀的能力。

2.平稳中有变化

   选择章法平稳,线条略具方圆、粗细变化的印章(图03)。

各选5方临摹,从中体会线条粗细对比、起收和转折的变化。

3.粗放

   选择粗放,气息古朴,线条粗细疏密相间的作品(图04),选临5方。

掌握章法、线条变化以及迫边残破的方法。

4.奔放跌宕

   这一路印章为汉将军印,特色鲜明,结体欹侧跌宕,线条正侧俯仰,富于变化(图05),选临10方。

掌握章法、结体、线条特征。

在刻法上可单、双刀并用。

5.复归平整

   有了前四种基础后,再复归平整。

满白文在汉印中是最工整的一种风格(图06),选临10方。

从中掌握精细平整的章法布局和线间留朱丝的运刀控制能力。

练习

   按以上不同风格逐一进行拟仿创作,创作的数量每一类在20方左右,在特征上以像为佳,不要随意发挥,因为这一阶段公是继承传统。

练习方法:

(1)选定入印内容。

(2)查汉印篆工具书(如《汉印分韵合编》等),典书中每一字有多种篆法,要根据章法选择。

(3)印稿设计一定要精细,待满意后再渡稿上石,特征尽量吻哈拟仿对象。

   经过临摹和拟仿创作练习,已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至此可作为汉印学习的一个阶段,随后可上溯秦印、古鉨,下涉明清流派,继续深入和扩展。

但不是汉印的学习到此为止了,而是在博涉秦印、古鉨和流派印后仍需按学习计划不断回头温习,每次温习必有新得,创作也定会有新的境办。

因为汉印知识是取之不尽,学之不完的。

(二)朱文印

   在临摹白文印掌握一定程度后,要结合朱文印的学习。

朱文印也应从规整一路开始。

1.选汉朱文

   汉朱文在章法、篆法、文字造型上基本与白文相似(图07),有了白文的基础,进入此类印的临摹学习就比较容易。

汉朱文印流传不多,从中选择临摹10方,但能打下一定基础。

2.选圆朱文

   圆朱文气息流畅,婀娜多姿,线条均匀劲挺。

由于线条细如铁丝,故又名“铁线篆印”(图08)。

选择临摹20方。

圆朱文为元代赵孟頫所创,然而他的作品流传极少,清代赵之谦的朱文印可作范印。

3.选古盩朱文

   临摹10方,从中掌握错落自然的章法,图09

4.选流派朱文

10

11

12

13

   选择别具个性特点的流派朱文印,如吴让之(图10)、黄士陵(图11)、吴昌硕(图12)、齐白石(图13)等,各选临10方,开阔视野,掌握多种技巧,在此基础上选定一家一式深入专攻。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单刀款

 

 

          01                                                                      02

 

 

03                                                         04

 

05

 

06

 

 

0708

   单刀刻法是以刀代笔直接在印侧镌刻,每一笔画只需用一刀完成。

单刀镌刻要求作者对文字的结构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以刀就势,点刀成趣。

双刀虽能较准确地再现书法,表现书写特性;然而单刀更具刀的语言,有浓厚的金石气息,铁笔挥洒,刀笔交融,与印面更加吻合。

明代何震是始用单刀刻款的先驱,他的楷书款,线条以点起,以石就刀,运刀猛利痛快,结体跌宕险峻,章法错落有致,别开生面(图01)。

在他的影响下,效法者众多,用单刀刻款渐成风气,成为边款的主要创作形式。

清代丁敬,在何震的基本上创倒笔法,即起刀细尖,收刀粗壮(、),与毛笔书写的运笔方向相反,转石就刀(图02)。

丁敬与何震的边款风格虽基本相似,但倒笔法能更好地表现线条的起伏与使转。

黄易用此法作小楷,风格简淡典雅,具晋唐韵味(图03).蒋仁的单刀款在丁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以转刀不转石的方法刻楷书,较之以石就刀更能统观全局,准确地把握字形结构,避免了镌刻一字需转石数次易造成的顾此失彼(图04)。

单刀刻行书款则另有一番情趣,(图05、06)分别为邓石如、奚冈的行书款,起刀轻入,运刀稳健,提按有度,顿挫分明,苍茫古雅,沉着痛快。

单刀边款发展到近现代,吴昌硕、黄士陵的创作,又赋予了新的情趣。

吴昌硕的单刀款,气势逼人,跌宕有致,行草气息溢于行间(图07)。

黄士陵以冲刀魏碑入款,结体斜侧,豪放雄健,犹如一部小型的魏碑法贴(图08)。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阳文与图像款

 

 

03                                     01

02

    晚清赵之谦创造性地发展了边款艺术,开创了魏体阳文和图像入款的新体式,大大丰富了款识艺术的表现形式。

赵之谦的阳文楷书款雄强霸悍,有“铁马秋风”之势,犹如一幅北魏造像题记拓片(图01).阳文的刻法用双刀,与印面朱文刻法相同,可用毛笔在印侧先书写,也可直接镌刻。

图像款也是由赵之谦开创的,与印文、款语结合,构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性,其妙无与伦比。

图02为赵氏四面款。

图03是图像与文字一体的新形式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边栏变化法

   边栏是印章的组成部分。

合理地设计好边蒙受与印文风格的关系,能使作品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

边栏的变化处理,是根据阴阳刻法、章法、风格等综合因素设计的。

常见的边栏有以下几种: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印边独立等宽。

这种边栏,一般风格比较工整典雅,线条横平竖直,如图01“孙古云鉴藏书画之印”、图02“徐堂印信”两方朱文印,图03“韩毕印”、图04“上官建印”两方白文印。

白文印的边栏为四周均等整齐的留红。

(2)双边。

双层边栏只是起装饰作用。

印文风格要求同

(1),如图05“千化范室”印。

(3)白文套边。

在古鉨印中均用此式,是为了起变印文涣散为整体的作用,如图06“口内师鉨”,图07“开方之鉨”。

明清流派创作用比式,只是起变化形式的装饰作用,如图08“笔歌墨舞”,图09“小农”印。

(4)印文粘边。

印文与边栏粘连的设计,一般为朱文,小篆入印。

小篆圆流畅,柔美多姿,与印边相连,气息贯通,浑然一体,如图10“袁氏止水”,图11“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图12“顾氏永宝”等印。

白文印是用近边残破的方法。

近边残破要根据章法的需要而为之,其中有一面迫边,二面迫边,三面和四面迫边。

图13“王秉思印”,为一面迫边残破,在笔画繁处起到了透气作用,又与“王”字的笔画简相呼应。

图14“人外庐”印,入印文字竖画较多,“人”的捺画,“庐”的“广”字头长撇,均与印边呈平行线,此印的处理是两边迫边残破,既打破直线的平行,又使纵向势态的章法得到了横向的调节。

图15“沈佺之印”,为三面迫边,此印章法稳健,刀法凝重,线条基本均布印面,有平淡之嫌;然而作者以左、上、右三面迫边残破,在视觉上有冲出印面之势,调节了印面的滞重,赋予了章法博大的涨力。

图16“依隐玩世”和图17“大欢喜”两印,四面迫边残破,为拟汉烂铜印的一种形式,两印章法本为均匀娴雅,然四周迫边残破,又增加了古朴烂漫的气象。

(5)宽边式。

宽边是古鉨阳文的一种表现形式。

此类印章线条细均劲挺,印文布排错落开会,以等宽边围栏,给人以秀雅中显稳重、自然中见规整的艺术效果。

图18“长绍”各图19“每(隧衣)”两印即是。

(6)宽窄调节式。

印边有宽窄变化初见于封泥,近代吴昌硕最先把这一形式用于篆刻创作。

印边的宽窄变化,可调节章法重心,增强形式感,有险中求稳,化险为夷,轻重呼应的作用。

图20“石丁”印两字互相紧迫,粘连右、上边栏,印文粗而上、右印边细,虽有轻重对比,但过于唐突,然而由于左、下部印文与边拉开了距离,为了平衡重心,故设计成宽边,形成了印边的对角对比和与印文的照应,章法生动奇妙。

图21“子通”印,章法设计用意与前者相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把左、上边栏去掉,别出心裁,使人耳目一新。

在白文印中也有留边宽窄的章法设计,如图22“六亿神州尽舜尧”印,便是白文印中印边设计构思巧妙的印例之一。

(8)无边式。

印章无边始于流派印,有萧疏简练、不激不励之感。

创作此类作品,要根据文字造型的特点,一种是印章四周要有较长的线条,如图23“家在龙山凤水”印;另一种是入印文字的盘曲要略加改造,使章法有团聚和凝聚力,如图24“茹芝饵黄”印。

   篆刻的章法千变万化,气象万千。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和分析了前人在章法形式上常见的一些印例。

初涉创作要循序渐进,可按照以上印例进行拟仿创作,在拟仿中不断总结、积累和深化,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才能从必然王国上升到自由王国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