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1551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docx

中学历史课外读本专题五1人民版必修一

目  录

毛泽东访苏趣事:

自带床单用筷子吃西餐

毛泽东青年时期未出国的原因

周总理的风度

周恩来免遭空难纪实

中苏关系在60年代为什么会恶化?

正  文

毛泽东访苏趣事:

自带床单用筷子吃西餐

1949年12月,刚刚胜利指挥完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毛泽东,还来不及抖落干净身上的战争硝烟,就匆匆踏上了苏联“老大哥”的国土,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行程万里的出国远行。

《纵横》2005年第4期刊载黄禹康的文章,叙述的是当年曾作为贴身卫士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的李家骥所回忆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

  毛泽东拒绝江青插手选礼品

毛泽东这次苏联之行,除了有与斯大林就两党两国所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及商谈两国之间的有关条约、协定的目的外,还负有前去庆祝斯大林的70寿辰的任务。

中共中央为此委托中央办公厅筹集和选定赠送给斯大林的寿礼。

  江青闻讯后迫不及待地插手选送礼品一事。

她再三建议带些能表明中国国情的礼品去,而且最好只带些农产品和工艺品去。

首先是山东的大白菜、大葱、大白萝卜,其次是绣有斯大林形象的湘绣制品、景德镇陶瓷、浙江龙井茶、杭州刺绣、江西的竹笋等。

  江青1949年夏季曾去过莫斯科一趟,并受到斯大林的礼遇和夸奖。

她自以为她知道斯大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然而,毛泽东对江青插手选送礼品却极为恼火。

一次,毛泽东问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

“出国带的礼品选好了吗?

”杨尚昆说:

“选了一些,江青同志正在帮我们一起选。

”毛泽东听了,脸色顿时就沉了下来:

“赠送礼品,你们和外交部礼宾司选就行了,为什么要江青和你们一块选?

不要让她插手,她也不懂,你们选定的让恩来定就行了嘛。

”杨尚昆连忙解释道:

“主席,这是我们找江青同志帮助办的。

”毛泽东挥了挥手,口气依然严厉:

“你们不要找她,她不懂这方面的事,这是和外国人打交道。

”杨尚昆继续解释:

“江青同志最近刚从苏联回来,有些情况可能比较了解。

”毛泽东真动了气,声色俱厉:

“你们怎么非要她插手呢?

”杨尚昆见毛泽东如此生气,只好按毛泽东的意见办。

  后来,送给斯大林的私人礼品是丝绸和屏风。

  毛泽东戏谑说:

“看来美国人出的东西也不灵啊。

  12月6日,毛泽东启程访苏。

晚上6点多钟,身披斗篷、头戴皮帽的毛泽东与随行人员陈伯达、叶子龙、汪东兴、师哲等离开中南海丰泽园,在西直门火车站登上了开往莫斯科的专列。

专程送行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及李家骥等一些警卫人员也上了专列。

专列由前卫车、主车、后卫车组成。

专列内部装修得很漂亮。

车厢内设有办公室、卧室、卫生间、客厅,还有秘书室、工作人员室。

  毛泽东满意地问滕代远:

“这列车是哪里生产的?

”毛泽东还没有坐过这样高级的火车。

  滕代远介绍说:

“这是美国送给蒋介石的。

老蒋一次也没有坐过就成了我们的胜利品了。

据说宋美龄坐过一次。

”毛泽东和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东北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气温常常在零下30多摄氏度。

专列行进到长春时,车上的暖气管子冻坏了。

车厢内顿时有点寒气袭人。

长春站调来一台车头用热气熏车十几分钟,也不见效。

作为铁道部长的滕代远急了。

但从安全考虑,列车不便在长春、哈尔滨等大站久停修理。

当时刚解放,国民党特务的活动还很猖獗。

专列行进途中,曾先后在丰台火车站和天津火车站旁发现两颗旧手榴弹,令随车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和车上的警卫人员很是紧张了一阵。

为确保毛泽东的安全,当时动用了3个军的兵力把守北京至满洲里沿途的桥梁、涵洞,严防特务的破坏活动。

但毛泽东却依旧谈笑风生,他还说动用这么大的兵力来进行沿途警卫大可不必。

  专列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缓慢地翻越大兴安岭,后来又临时加了一个火车头,这样前拉后推才勉强过了兴安岭。

由于海拔增高,气温也越来越低了。

车过兴安岭时,车厢内的温度已降到5摄氏度,毛泽东也有点搓手动脚了。

他埋怨说:

“这火车不是车厢冷就是拉不动,比老牛车还慢。

你们还说是战利品,还是美国出的?

”李家骥赶紧给毛泽东添加衣服,披上斗篷。

毛泽东不知道车厢内温度变低是暖气管冻坏了,对李家骥说:

“你去问问怎么回事。

  一会儿,汪东兴说:

“主席,是不是车厢太冷了,恐怕还得忍受一会儿,因为暖气管子冻坏了。

  毛泽东问:

“怎么搞的,老出事,滕代远哪里去了?

  “滕部长正在想办法,他从长春就发现了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好。

”李家骥在一旁插话说。

  毛泽东朝缩拢到嘴边的双手哈了一口热气,不无幽默地说:

“噢,是这么回事,看来美国人出的东西也不灵啊!

  汪东兴说:

“他们这东西在咱们东北根本不能用,在南方还行。

  毛泽东风趣地说:

“那你们早干什么去了?

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铁道部部长也没想到这个问题?

看来你们对美国货还没有搞明白,还有点迷信洋货啊。

”专列在博克图小站停了半个小时,修理暖气管。

毛泽东望着车窗外的皑皑厚雪,对李家骥说:

“美国的东西就那么灵,我历来不信,有些人迷信洋货,怎么样,结果害了自己。

”暖气管还是修不好。

汪东兴上车无可奈何地告诉了毛泽东。

  毛泽东打了个走的手势,叹声道:

“那就赶快走吧。

车都冻坏了,我已准备冻成冰棍喽。

”专列终于到达中国边境城市满洲里。

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尊重,斯大林派了一列苏联专列和他的上校警卫队长别里别契及一位外交部副部长专程来迎接毛泽东。

  毛泽东坚持要睡硬板床

  登上苏联的专列驶过第一站奥特堡尔后,已到了吃饭的时间。

“好啊,我们要吃洋饭了。

”毛泽东风趣地转向李家骥:

“家骥,你喜欢吃西餐吗?

  李家骥说:

“喜欢,不过西餐不如中国菜好吃。

主席如果不习惯西餐,我们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厨师搞一点。

”“不,不能吃我们的,还是吃他们的饭,这也是个礼节嘛。

刚坐上人家的车,就用我们的大师傅自己做,不大好。

”毛泽东摆了摆手,又对李家骥吩咐说:

“叫他们多搞几个人的饭菜,让陈伯达、师哲、叶子龙、汪东兴跟我一块吃饭,你也和我一块吃。

  一会儿,苏联厨师就把饭菜准备好了。

这次为毛泽东服务的是斯大林身边、也颇受斯大林喜欢的一位老服务员。

毛泽东微笑地握住老服务员的手:

“谢谢你啊,老同志。

”老服务员看着平易近人的中国领袖,感动得连连说道:

“谢谢毛泽东同志,谢谢毛泽东同志。

  落座后,毛泽东一手拿着西餐刀,一手拿着李家骥特意为他准备的筷子,谈笑风生:

“你们说这两样东西哪种好啊?

  翻译师哲回答说:

“用习惯了,两种都好。

”毛泽东侧脸又问以教授身份随访苏联的陈伯达:

“你说哪种好啊,陈教授?

”陈伯达正把一大块肉送到嘴里,他本来难懂的福建口音更加含混不清:

“筷、筷子好。

  毛泽东接过陈伯达的话,对筷子发表了一番宏论:

“我认为也是筷子好。

第一经济,不用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不愿意买,用一根树枝或一根竹子削一下就是一双筷子,而且还反映了中华民族节俭的精神。

第二大众化,中国老百姓都用它,富人不用,他们用的是象牙筷子,和我们说的有区别。

第三轻便好带,不怕丢失,不用防盗。

  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后,下榻于莫斯科郊外姐妹河畔的斯大林别墅。

他来到卧室,用手按了按软蓬蓬的高级沙发床和鸭绒枕头,皱起了眉头:

“我睡不来这种沙发床,把我用的东西和书拿来。

  一旁的李家骥说:

“主席,我们把垫子掀开,铺上木板就行了。

  毛泽东点点头说:

“不能麻烦人家,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晚上,我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同志把木板送来了。

上面铺上了毛泽东用惯了的旧褥子、白床单等。

  苏联方面的工作人员对中国人为毛泽东搭起的“新床”感到难以理解。

师哲连忙解释说:

“毛泽东同志有用自己被褥的习惯,这样才能睡好觉。

  别里别契耸了耸肩膀,表示还是难以理解。

直到师哲详细地给他讲了毛泽东多年以来形成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习惯后,别里别契才理解地伸出大拇指:

“毛泽东真伟大,毛泽东太俭朴了。

毛泽东青年时期未出国的原因

2010-02-2410:

52:

55

人们都知道,善于求知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的毛泽东一生很少出国。

后来有的人说,毛泽东不出国是有根有源的,他是从青年时期就排斥出国;也有的人在一些文章中说,毛泽东是真龙天子,需“泽东海之水”以“润之”,所以他不可能出国;还有的人认为,青年毛泽东未出国留学反映了他的思想的狭隘性和封建意识。

那么,青年毛泽东真的排斥出国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一代伟人毛泽东是炎黄子孙的精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奉献了一生,他的名字和功绩已经载入了中国历史的篇章里,他的一生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一生的实践既闪耀着理想、智慧、正义和胜利的光辉,同时也有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某些局限。

但青年毛泽东在出国问题上,的确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作了积极的努力,而非“从青年时期就不想出国”。

让我们追溯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这一时期,青年毛泽东在中国出国勤工俭学热潮中的所言所行,就能找到答案。

     在外国先进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和欧亚革命浪潮的兴起,也极大地改变了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

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极大地触动和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国的先进分子,促进了中国革命力量的成长,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改变旧的社会现状的办法和建立新的理想社会的途径。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赶上了这样的时代。

     1910年秋,已初具爱国思想的毛泽东没有秉承父亲要他学徒经商,发家致富的意愿,离开韶山,去湘乡县东山高小读书。

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东山学校,他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

从这本书里,他认识了令他非常钦佩的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林肯等人物。

1912年7月,毛泽东寄居于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开始了他在湖南图书馆的自学生活。

在这里,他读了许多反映十八、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成就的著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名约》等等。

这些书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

后来,他在谈到这段时光时还认为,这半年对他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半年”。

(见《西行漫记》第120页)

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8年6月下旬,毛泽东接到杨昌济的来信,信中告诉他一个重要的消息:

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曾在法国留学的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也提出勤工俭学的口号,倡导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到法国去勤工俭学。

毛泽东见信后十分高兴,他认为,湖南政局极为混乱,教育受到严重摧残,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到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

     6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在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开会,专门讨论出国学习的问题。

会上,大家都认为出国学习很有必要,应当尽力促成向外发展的事。

同时还决定由蔡和森赴北京筹备此事。

于是,蔡和森立即离开长沙,起程进京。

不久,毛泽东接到蔡和森从北京寄来的书信,信中告知了在北京联系勤工俭学的事,并希望毛泽东能尽快进京。

毛泽东立即复信表示同意进京。

蔡和森收到复函后极为高兴。

在这期间,毛泽东和蔡和森、罗学瓒等人多次在信中交谈筹措经费和培养人才的问题。

8月19日,毛泽东与罗学瓒、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萧子升等24名青年到达北京。

到京后,毛泽东便与蔡和森、李石曾等人开始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

他们制定计划、筹措经费,先后在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蠡县布里村、长兴店开办留法预备班。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虽然遇到许多意外的攻击和困难,但是都勇往直前,没有灰心。

大家一致认为,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的工作中,毛泽东“出力最多,才智学业均为同学所佩服”。

(1918年10月16日罗学瓒给祖父、叔祖父的信)

     在北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的工作是艰辛的,生活也是艰苦的。

当时他们每人每月只有几块钱的生活费,虽然毛泽东已经将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了很低,但是,就是这几块钱的生活费也很难解决。

9月底,通过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当图书管理员。

在图书馆中的各职位里,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是繁杂琐碎、地位卑微的,每月只有8块钱的工资收入,但是毛泽东很看重这份工作,因为这首先解决了他的基本生活费用问题。

当然,这个时期他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名人,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进步书籍,这一时期的经历对毛泽东的一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尽心的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终于有了眉目,赴法青年总算得以成行。

1919年3月中下旬,毛泽东在上海两次参加欢送赴法青年的活动。

毛泽东说:

“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

”(周世钊:

《湘江的怒吼》,载于《光辉的五四》,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4月版)送走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后,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

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了,年轻的毛泽东又和许多青年人一起站到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最前列。

并且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毛泽东更坚定了宣传民众,改造国家,摧毁腐朽制度的决心。

组织青年赴俄勤工俭学运动

     在毛泽东的思想朝马克思主义方面发展的过程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无疑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毛泽东认为,俄国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典范,各国人民要想求得彻底解放,“唯有步俄国和匈牙利的后尘,实行社会主义大革命。

”(见《湘江评论》第2号《德意志人沉痛的签约》)在湖南,毛泽东与方维夏、何叔衡等人一道联合教育界、新闻界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发起组织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公开宣传十月革命,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毛泽东在俄罗斯研究会中任书记干事,主持记录及文书事务。

这个时期,他和同伴们一起开始了策划组织青年留俄勤工俭学的工作,还派出代表赴北京与俄方代表洽谈留学事宜。

     1920年8月22日湖南俄罗斯研究会筹备会议召开,会议认真研究了“一、研究有得后,发行俄罗斯丛刊;二、派人赴俄实地调查;三、提倡留俄勤工俭学。

”等问题。

俄罗斯研究会先后介绍了十六名进步青年到上海外国语补习学校补习俄语,然后赴俄国学习,在这批进步青年中就有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

     1919年底到1920年这段时期,是毛泽东一生中的一个关键的时期,毛泽东在这段时期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中国的先进分子,尤其是通过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进一步向着马克思主义方面发展。

这个时期,毛泽东考虑的问题已经是很深远了,比如,在如何选择中国革命的道路这一问题上,他在给蔡和森的回信中明确表示“深切赞同”蔡和森所说的走俄国人的道路的观点。

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对组织青年留俄勤工俭学抱有极大的热情,尽了很大的努力。

正如他在和新民学会会员通信时说,对于出国留学这件事,他“脑子里装满了愉快和希望。

     从青年毛泽东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积极参加组织赴法、赴俄勤工俭学的行动,便可看到他过人的大志和大智,看到他的宽广心胸和眼界。

当时,毛泽东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组织和支持的留学运动,深深地影响了全国许多地方的青年,而这些赴法、赴俄留学的青年,后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进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还有过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去日本、南洋留学的计划。

毛泽东自己未出国留学的原因

     既然青年毛泽东有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也有要到世界各处去考察的愿望,并且对出国留学这件事情抱有很大的热情,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青年毛泽东自己为什么没有出国呢?

     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毛泽东想作好充分准备后再出国留学。

毛泽东曾对自己选择去法国留学还是去俄国留学的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和比较,他认为“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国”,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也应该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走俄国人的道路。

自己应该选去俄国留学,而不是法国。

毛泽东虽然决心去俄国留学,但是并不打算马上动身。

为了保证学习效果,他计划待作好准备后再出国留学。

他在谈到自己的计划时说:

“预计一年或者二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然后组一留俄队,赴俄勤工俭学。

”(见《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集)毛泽东还在与《臻黎锦熙信》中谈及赴俄问题时说:

“同住有意往俄,我也决去,暂且自习,一年半或二年后,俄路通行既往。

”“想找一俄人,学习俄语,此时尚未找到。

     其二,毛泽东很看重首先要研究本国的情况。

他认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有半壁的地位,而中国文明又在东方文明中占有重要之地位,作为中国人,如果要为世界尽一点力,就离不开了解和研究中国,就要作好中国的事情。

他认为,应当先研究本国的古今学说和制度,要调查、了解中国的国情,再去留学,这样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其三,由于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后来革命工作的繁忙,毛泽东无法顾及赴俄留学的事情。

毛泽东计划用一至二年时间作赴俄留学的准备后再出国,但后来国内的革命形势发生了较快的变化,他在长沙开始组建共产主义小组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十分繁忙,以至于完全无暇顾及留学的准备事项。

第二年夏,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全力从事湖南党的组织工作和领导工农运动,工作更加繁忙,因此,也就无法再作留学的准备了。

后来,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肩负起了更加重要的使命,一生致力于党的工作及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事业,他赴俄留学的计划也最终未能实现。

     毛泽东青年时期未能出国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但主要应是上述三点。

应该说,这些做法和结果是符合毛泽东做事的风格,也是符合他的实际情况的。

毛泽东虽然一生没能出国留学,但是他认真地学习和汲取了外国许多宝贵的经验,他不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最可贵的是,他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周总理的风度

美哉,周总理!

 周总理的风度,可说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西德有位记者赞美周总理说:

“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有一种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日本有位演员说:

“他具有一种使人不愿离开人他的吸引力……。

”美国一家报纸曾经发表社论,赞美周总理意志坚强,博学多识,而又态度文雅,在外国外交官和记者中为共产党赢得了尊敬……。

当周总理辞世之时,全世界都为之哀伤。

外国的一些报纸指出:

“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任何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情。

在我国,男女老少无不热爱周总理。

人们除了敬佩周总理崇高的理想、情操、献身精神和高尚品质外,还十分仰慕周总理的风采。

赞美周总理的千言万语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美哉,周总理!

使人一见之下顿感亲切周总理是一个伟人。

人们在见伟人时,总会不自觉地感到拘谨。

而周总理却能使人一见如故。

有一次,周总理找一个日本学生了解日本的学生运动,这位学生结巴起来。

周总理没有摆伟人架子,而是笑着对他说:

“日本的青年见了我,都和我展开争论。

你也大胆讲吧!

”学生的紧张心情解除了,谈话也活跃起来。

周总理就是这样,人们想同他说什么就说什么,他总是耐心倾听;想问他什么,他也绝不回避,总是有问必答。

他决不会在别人结结巴巴讲不清楚时表现出不耐烦,决不会对别人无知的、琐碎的提问不予理睬,决不会因为别人有不同的意见而恼火。

他决不会轻蔑人、责怪人。

他同别人谈话时总是开门见山,抓住要点,而且努力寻求共同点。

而他的面容又总是那样生动、和蔼、表情丰富,他时而讥讽,时而诙谐,时而仰头大笑,发表意见时,又是那样聚精会神。

难怪美国前外交官谢伟思说:

“凡是亲切会见过他的人几乎都不会忘记他。

他身上焕发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

长得英俊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使人获得的第一印象的是他的眼睛……你会感觉到他全神贯注于你,他会记住他和你说的话。

这是一种使人一见之下顿感亲切的罕有天赋。

彬彬有礼的中国风度  不论在何等艰危的环境里,周总理总是保持着礼貌。

1946年1月周总理率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出席政治协商会议。

在面对面进行尖锐斗争的情况下,周总理仍然彬彬有礼,与各派的代表见面都谈笑风生,对几位社会贤达十分客气,对中外记者有问必答,就连工友每次给他添茶,他都要亲切地说声“谢谢!

任国家总理后,他日理万机,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但他每次接见外宾,总是提前到达,站在会客室门口和大家一一握手,而且握手时两眼注视着对方,态度十分诚恳。

会见结束,他总是把客人送到大门外,直到汽车开动才离开。

1973年3月8日,周总理主持召开茶会招待在中国工作的外国朋友,他走遍六十张桌子,向所有的人祝福,对他们表示亲切慰问和感谢。

妙语宜人 1954年7月,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后在莫斯科停留。

苏联举行宴会招待周总理及英国、瑞典、印度等国的大使。

周总理向出席宴会的西方外交官和记者们敬酒时,讲的是英语。

当周总理向米高扬祝福时,米高扬使用俄语说:

“周,你为什么不讲俄语?

你的俄语讲得很好嘛!

”周总理微笑着用英语说:

“米高扬,现在是你学习讲中国话的时候了。

”米高扬说:

“中文,是很难学的语言。

”周总理仍笑着,很高兴地答道:

“不要紧,每天上午到我们大使馆来,我们很高兴教你。

”面对没有道理的指责,周总理是这样机智、从容,化紧张的矛盾为轻松的微笑。

周恩来免遭空难纪实

1955年4月初,经过中共高层的研究,决定派以周恩来为首、陈毅为副的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同时决定包用印度国际航空公司的星座式客机“克什米尔公主”号前赴万隆。

4月3日,北京公安总局特别为此事通知驻各地的工作人员密切监视美国和台湾方面的动静,以保证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团的安全。

两天后,即4月5日晚上12时,一位从香港返回广州的广东省公安厅侦察人员,专程从广州赶到北京,汇报说:

“美国和台湾蒋介石的特务机关已获悉代表团的行踪,有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

第二天凌晨3时,周恩来接到这个紧急情报。

他立即把公安部的负责人召来,要他们迅速核实情报的准确性,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凌晨4时,公安部派人与广东省公安厅那位侦察人员一道,紧急飞广州,第二天一早即潜入香港,对这宗惊人情报进行核实。

不过,公安部特派员在香港的活动也不怎么顺利,所得到的情报与广东省公安厅的情报大致相同,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4月10日晚上,周恩来回到中南海家中,他向邓颖超透露了这次赴万隆是乘印度航机“克什米尔公主”号,并透露中间出了一点问题,但现在已解决了。

他说:

“蒋介石太蛮了!

以为这样就可以阻止我前去万隆,当年重庆百万禁军之地我也敢闯进去,难道这小小的威胁就能难倒我吗?

晚饭后,毛泽东碰到邓颖超,听邓说“出了一点小麻烦”,马上警觉起来,他当时沉吟不语,没说什么。

但他返回家中后便拨了个内线电话,把周恩来请到他的书房,详详细细地问清了事情的经过。

毛泽东经过考虑,便断然决定了一个根本没有第三者知道的秘密措施,只有他和周恩来两个人知道。

第二天,即4月11日上午,当印度航空公司的航机“克什米尔公主”号准时在北京机场降落,中共代表团和越南代表团部分成员,以及新闻记者等11人登上了这架飞机。

北京机场的保安措施异常严密,甚至连惯常的送行仪式也取消了,任何人都不知道上这架飞机的是什么人,甚至连邓颖超也毫不知情。

上午12时15分,这架飞机按原计划在香港稍事停留,加油后飞离香港。

5小时后,当飞机正在北婆罗州沙捞越海的上空飞行时,机上突然传出一声闷人的爆炸声,火势迅速蔓延四处。

飞机象一团火球似地扑入大海,并发出猛烈的爆炸。

“克什米尔公主”号坠毁的消息,迅速传到世界各地。

在台湾当时就有人发出贺电,欢呼“周恩来的死是反共复国斗争的一大胜利!

邓颖超最初听到消息时,非常紧张,正当她要出去打探消息时,却接到毛泽东要她放心的口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