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1647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8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docx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中文名:

王羲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主要成就:

书法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代:

东晋

称号:

书圣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

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

“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

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

”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2.作品风格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

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

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后人评曰: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有关于他的成语有:

入木三分……

  

十七贴(局部)

 

   

快雪时晴贴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

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

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最早见于北宋著名丛帖《绛帖》,后经《宣和书谱》著录,当时共有九行,后被一分为二,嘉德秋拍亮相的为前半部,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四行,四十一字。

   

丧乱帖

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

 

二.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中文名:

王献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会稽,今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344

逝世日期:

386

职业:

书法家

代表作品:

《淳化阁帖》

艺术的发展

  他一生的艺术不守旧,而是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这就是他的成就、也是有别于他的父亲。

  他家学渊源、学习勤奋是不可少的。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的成功实在是不偶然。

  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

他写的草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他的父亲父子称二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拓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

“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

  

王献之《鸭头丸》帖

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

“(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王献之《中秋帖》(米芾临摹本)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献之《鹅群帖》

  楷书的影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

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局部

  

  

  

王献之《廿九日帖》

  王献之行草书。

二行,文曰:

“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丸帖便札。

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

姜夔《续书谱·用墨》说: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

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三.颜真卿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

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和柳公权并称:

“颜筋柳骨”。

中文名:

颜真卿

国籍:

中国(唐代)

出生地:

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

公元709年

逝世日期:

公元784年或785年

职业:

书法家

主要成就:

和柳公权并称:

“颜筋柳骨”。

师从张旭

主要作品

1、东方朔画像赞2、祭侄文稿3、多宝塔碑4、麻姑仙坛记5、颜勤礼碑6.家庙碑7.座位帖8.告身帖

9.米帖10.军碑11.诗

颜真卿特写:

书法大师 戎马生涯

  

颜真卿侧身画像颜真卿坐像颜真卿头像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

《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1、东方朔画像赞

  《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

祭侄文稿

2、祭侄文稿

  行草书,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3、多宝塔碑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4、麻姑仙坛记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楷书。

颜真卿撰文并书。

此碑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

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臻完善,欧阳修《集古录》中说:

“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后世常常赞叹的仅仅是颜公这块字碑的书法,有称“天下第二书”。

5、颜勤礼碑

  唐刻石,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的神道碑。

《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行37字,计1667字。

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

6、中兴颂

全称《大唐中兴颂》,作于公元771年,楷书。

7、颜家庙碑

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颜真卿撰文并书。

8、争座位帖

  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行草书。

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9、自书告身帖

楷书,作于780年(建中元年),是年颜真卿授太子少师,并自书《自书告身帖》。

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

10、乞米帖

  “乞米帖”写在公元765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

以致颜真卿“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

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

11、裴将军碑

  长64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

非正非行,非篆非隶,开创了破体书法的先河。

首行刻着“裴将军”三个字,末尾刻有颜真卿名款;中间刻着气势雄浑,词句险绝的五言《裴将军诗》。

全诗为十八句九十字。

  

裴将军碑

诗的全文是: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

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

将军临北荒,煊赫耀英材。

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

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诗的词气踔历风发,字字逼人。

读后使人对颜真卿讴歌裴旻那股奔雷掣电,奇杰腾跃之势油然起敬。

看了这兼有楷行籀篆,写得大气磅礴,挺然奇伟的刻字,使人顿增一股森然激烈的豪气。

再是,章法布局严谨,字体结构奇特。

没行字二三四五,变化多样;“剑舞”·“一射”·“不敢”·“归去”等字。

笔势连贯,浑然一体,这都有使人拍案称奇之妙。

难怪宋朝苏轼赞扬颜字说:

“诗止于杜子美。

书止于颜鲁公”。

这确实是很确切的评价。

直到今天,它的艺术生命,在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里,依旧闪耀着光彩。

12、劝学诗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这首诗告告诫我们:

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颜真卿半身像颜真卿碑文颜真卿《东方朔像赞》鲁公写经图

颜真卿艺术特色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

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

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传世颜真卿的作品比较多,著名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

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的意见。

但都是流传有绪的墨迹。

颜真卿一生书写的碑刻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精密,秀美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勤礼碑》,雄迈清整。

另外,还有《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元结碑》等。

他的书法刻帖也很多,历代汇集的中帖一般都会有他的作品,单帖有《争座位帖》《奉使帖》等。

《祭侄季明文稿》,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反成为颜氏不可多得的佳作。

他用笔苍率,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

所以此帖神彩飞动,姿态横出,笔势雄伟,超神入圣,誉为颜书行草第一。

元鲜于枢曾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四.郑板桥

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别名:

郑燮

出生地:

江苏兴化

出生日期:

1693.11.22

逝世日期:

1765.01.22

主要成就:

“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艺术特色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

《竹图》

《竹石图》

  1.画竹:

  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

曾题道:

“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

”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2.工楷隶:

  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3.擅画兰竹石:

  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蒋士

  

铨题画兰诗中说:

“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4.书画特色:

  独创写意,着意趣味。

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

  

《竹石图》

 

 

 五.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

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

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

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

谥文清。

中文名:

刘墉

别名:

崇如,石庵

国籍:

清朝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719年

逝世日期:

1804年(嘉庆九年)

主要成就:

编辑《四库全书》,书法艺术

代表作品:

《石庵诗集》

      刘墉书法

  在乾隆之际,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并享书法声誉。

当时人们称翁、梁、王、刘“四大家”。

其书法艺术成就,当推刘墉最高。

亦有以来其与翁方纲、

    

  

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翁刘成铁”。

包世臣《艺舟双楫》称:

“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志,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

,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

”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石庵亦出董(其昌),然大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

流传书迹较多。

著有《石庵诗集》,刻有《清爱堂帖》。

《小楷册》,书于嘉庆元年(1796)。

纸本墨迹。

凡24行,共360字。

各页均纵11.8厘米,横6.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的书法,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

刘墉精于小楷,其特色由此件作品可窥一斑。

他书的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紧,点画洁净讲究。

尤其粗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后世人们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实不为过。

 六.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故事剧和一位漫画家的名字。

中文名:

唐寅

别名:

唐伯虎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吴县

出生日期:

1470

逝世日期:

1523

职业:

画家

祖籍:

山西。

晋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

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

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形于外,缜密流便的独特风格。

此处摘选他的《落花诗帖》,诗书并美,珠联璧合,让我们欣赏到往昔“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儒雅韵致。

  

唐寅像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

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桐阴清梦图》轴,明,唐寅绘

  

《看泉听风图》卷,明,唐寅作

  

  

 以

  

《观梅图》轴,明,唐寅绘

  

《沛台实景图》页,明,唐寅作

唐寅擅画山水、人物、仕女和花鸟,尤以山水、仕女著称。

唐寅的山水画,早年师法沈周,传世之作甚少。

现存作品有《洞庭黄茅渚图》和《贞寿堂图》以及唐寅21岁作《对竹图》等。

中年的山水画,主要宗法周臣,而周臣的山水画师法南宋的李唐和刘松年,因此唐寅的画又可上溯至南宋李唐、刘松年为代表的院体画派。

他在老师周臣影响指导下,学到了宋人笔法严谨雄浑、风骨奇峭的风格。

同时他又参合了马远、夏圭的构图和笔墨技巧,并广泛地涉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和元代的黄公望、王蒙诸大家的长处,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

代表作品有《王鏊出山图》、《沛台实景图》、《行春桥图》、《关山行旅图》等。

晚年画风已脱出周臣的风范,自立门户。

此时细笔山水居多,作品有《山路松风图》、《春山伴侣图》、《落霞孤鹜图》、《西洲话旧图》、《幽人燕坐图》等。

从这些画的风格看,画风构图简洁清朗,用笔多为细劲中锋,犹如游丝描,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具有刚柔相济之美。

山石的皴法丰富,多有短砍、长皴、顺笔、逆毫、方折、圆转等笔墨。

林木、房舍、溪流等景物,穿插有序,密而不窒,杂而不乱,极富韵律和文人画秀润空灵的美感。

墨色淋漓,又富浓淡变化。

唐寅的山水画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由于他能打破门户之见,无论北方画派、江南画派,还是南宋的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近及沈周和周臣等名画师,他都认真学习,博采众长,革新创造.最后形成自己的画风。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对自然山川有着亲身的体察和真实感受,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山真水中汲取营养,从而对他的山水画创作起着重要的滋养作用。

他的作品气魄雄伟壮阔,造型严谨准确,笔墨精湛高深,都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画家。

  

《王蜀宫妓图》轴,明,唐寅作

唐寅的仕女、人物画,大致没有逾越南宋人物画藩篱.尤其是他的敷施重彩的工笔人物画,那种明眸、皓齿、红颜、粉颊……还是南朱院体画的遗风。

他的人物画,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条劲细,敷色妍丽,气象高华,出自南宋院体画。

如《王蜀宫妓图》,画家以传统的工笔重彩的手法,以“三白法”染仕女的面部,突出了宫女的浓施艳抹。

衣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