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1975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单元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2017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

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

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

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

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

最左端是几?

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

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

(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

2个1厘米是几厘米?

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

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

(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四、课后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时学练测的相关练习题

板书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

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

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

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四、课后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时学练测的相关练习题

板书

认识长度单位——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完成做一做第1题。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

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实践活动:

估一估,再量一量。

¬¬¬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时学练测的相关练习题

板书

认识线段

——————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两端点,可以量长度。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

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

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什么是线段?

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第8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时学练测的相关练习题

板书

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017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教学内容:

教材11、12页。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

课件、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看教材11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

 二

(1)班有35人,二

(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二、探究新知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二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师:

求“二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5+2﹦ 

师:

下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

 (我是口算的:

35如果摆小棒是3捆和5根,加2根就是37根,所以35+2﹦37。

 

还可以想数的组成:

35是由30和5组成的,5和2组成7,30和7合起来就是37,所以35+2﹦37。

) 

教师:

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的,用笔算。

(教师指导学生列竖式计算的写法。

)      

 十  个   十  个 

 3   5   3   5      3   5     +    2 +   2  +   2   

     7   3   7 

强调:

个位与个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1、第12页“做一做”的第1题。

 

32+6﹦ 24+3﹦  5+43﹦     

 3   2   (    )       5

+( ) +(    )  +(    )

(     ) (    )  (    )   

2、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学练测的相关习题

板书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35+2﹦ 37

竖式:

十  个     

 3   5      个位与个位对齐,从各位算起。

+    2 

37

相同数为对齐。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

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

(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

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

(1)和二

(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

(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

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

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76   42+3=72

   1 7   5 0    4 2

  +  2   +2 6    +3    

   1 9   7 6    7 2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快与同学分享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学练测的相关习题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32=67(名)

35

+32

67

笔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算起。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教学内容:

教材1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1、请自己写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

指名学生板演:

36+32=

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

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2、6+7=8+3=5+8=

4+9=5+27=34+8=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第11页主题图。

问:

(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人?

三、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3。

我们来计算二

(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人。

师:

35+37=

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想:

先加什么?

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学生摆好后指名汇报是怎么摆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

2、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

怎样算?

汇报交流:

生:

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生:

从个位加起

生:

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向十位进一。

生:

我想从十位加起。

生:

如果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还要再加1,很麻烦。

  

3、师小结计算过程:

35

+37

个位5加7满十,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

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

师:

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

(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

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

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

(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所以二

(1)班和二(3)班一共有72人。

4、新课小结。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进位加法。

 

5、总结算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学生汇报后师用多媒体出示)

四、方法应用

完成书本第14页的做一做。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时学练测的相关习题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351.相同数位对齐;

+372.从个位加起.

3.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进上的1。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具准备:

图片、圆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是在哪里举办的吗?

(北京)是啊,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经过运动员们的奋力拼搏,我国共夺得了51枚金牌,是获得金牌最多的国家。

(课件出示课本第17页“奥运金牌榜”)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思考:

1、画面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引出问题: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3、应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36-23=

4、观察所列算式,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二、自主探究: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36-23=

2、指名说怎样算的?

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3、动手操作:

用圆片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出36。

师:

十位上的3个圆片表示多少?

个位上的6个圆片表示多少?

4、教师演示课件,请学生注意观察,口述过程,强调从个位的6个中去掉3个,从十位的3个中去掉2个。

学生也可以用小棒摆。

5、该怎样列竖式呢?

小组合作完成。

互相交流算法。

36

—23

13

6、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数为对齐,从个位减起。

三、课堂练习

1、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小组内交流算法。

2、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

“0”用不用写?

为什么?

  3、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四、课后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学练测的相关习题

板书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36—23=13

十个

366个一减3个一得3个一

一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