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2910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3知识点填空.docx

必修3知识点填空

必修三考点基础知识填空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考点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社会——>社会

①经济上:

瓦解,正在形成

②政治上:

衰微,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

活跃与受重用,

④学术上:

打破贵族教育垄断,出现,从“学在”发展为“学在”

(2)主要代表人物:

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3)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运动。

②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考点2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主张:

A.思想的核心是和(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

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

B.教育思想

首创,主张“”,打破了局面。

(2)孟子的思想主张:

A.政治:

“”。

B.民本:

“”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人性:

“”。

(3)荀子的思想主张:

A。

政治:

、。

B。

民本:

“”。

C.人性:

“”。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影响:

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指人数多,但统治者更重视的是法家思想。

考点3道家和法家

(1)道家:

老子:

1.哲学思想

①“”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朴素的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名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政治主张

庄子:

继承了老子学说,把事间万物都看是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2)法家:

韩非子:

思想主张。

评价:

①韩非子是法家的。

②其思想适应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4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⑴谁提出:

⑵目的:

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的需要,汉武帝采纳并付诸实施。

⑷内容:

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B.为加强君权,提出

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

考点5识记儒学成为正统

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

⑴政治上:

让参与国家大政。

⑵教育上:

中央兴办,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成为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结果:

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第3课宋明理学

考点6程朱理学

1、北宋:

主张:

(1)宇宙万物本源是,先有后有,这是理学的。

(2)天理就是,“”

(3)认识论上,提出“”

2、南宋:

,理学,代表作,

主张:

(1)天理就是,因此要“”

(2)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

3、地位:

适应,成为南宋以后的,有利维护。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本课要旨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条件下萌生的,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的、、,对近代产生有一定影响。

考点7李贽的离经叛道

1、特点:

的性格,自称。

2、主张:

认为是非标准应,反对以为标准。

大胆向挑战,批判。

3、地位:

一定程度上。

考点8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揭露了,

2.提出了“”的民主思想(名言:

天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3.主张以“”取代皇帝的“”,从而限制,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4.意义: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9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代表作:

2、特点:

3、主张:

在求真知,“”

4、评价:

开一代

考点10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主张:

(1)世界是,而且变化是,

(2)认识论:

一切事物都可通过认识。

(3)朴素辩证法:

是相对的,是绝对的。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考点11普罗泰格拉

1、概况:

普罗泰格拉是公元前世纪人,是的代表人物。

2、主张:

以为研究主题,提出“”,体现了的本质。

在社会道德上,认为,重视人但。

考点12苏格拉底

1、主张:

倡导“”,希望重建道德价值观;提出“”,认为可以使人认识已有美德。

他以为研究对象。

2、评价:

他使哲学。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13理解文艺复兴:

1.背景:

1经济基础:

2阶级基础:

3文化基础:

2.兴起:

首先兴起于,而后向欧洲各国扩展

3.实质:

是一场反映要求的运动。

不是提倡复古,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思想。

4.核心:

5.意义:

解放人们思想,推动发展,推动、的发展

6.成就:

(最早反映在文学领域)

文学三杰:

作品:

(人文主义之父)

艺术三杰:

、、。

第7课启蒙运动的兴起

考点14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1.背景

(1)经济条件:

(根本原因)

(2)政治因素:

(3)文化因素:

2.进程:

17世纪,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

18世纪中叶,在达到高潮。

3.核心:

4.性质:

考点15法国启蒙思想家

思想家

主要著作

思想主张

意义

伏尔泰

《》

《》

1、抨击,

2、反对,倡导,

3、提倡“”

4、法律面前人人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

孟德斯鸠

《》

1、反对

2、“”(立法——;

行政——;司法——)。

3、国家法律应当是的体现。

奠定资产阶级有关的理论基础

卢梭

《》

1、“”和“”

2、夺权

3、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

为提供了理论武器

考点16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冲击欧洲统治。

(2)为做了充分的动员,推翻了,建立了,传播了思想。

(3)极大鼓舞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考点17理解四大发明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①造纸术:

已有纸,年宦官改进,传入

②火药:

开始用于军事,广泛用于军事

③指南针:

由战国时,已有,广泛用于航海

④印刷术:

已有雕版印刷,(时间)发明活字印刷术。

(2)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推动欧洲社会进步,从到社会的飞跃。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造纸术:

经人传入欧洲,取代羊皮和小牛皮,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衰落。

指南针:

迎来。

印刷术:

推动,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考点18《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成书于,采用,采用当时世界上的运算方法,使当时世界上最,标志中国。

2、珠算:

中国古代,早期采用。

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

朝时,传播海外。

考点19《石氏星表》和浑仪

1、《石氏星表》:

战国,用记录恒星位置,是世界上现存。

2、浑仪:

为了更好,元代革新,造出。

考点20识记《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授时历》:

朝编订《授时历》,取之意,我国古代最的历法。

其推行比现行公历颁行早,有助于指导生产。

2、四大农书:

的,的,元朝王祯的,的。

3、《齐民要术》:

朝代的编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最、最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主要记录了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时期的农业生产经验。

考点21《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黄帝内经》:

编定,使中医学的。

2、《伤寒杂病论》:

东汉(被誉为),奠定,被誉为“”

3、《本草纲目》:

明朝,是对,被誉为“”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考点22识记:

《诗经》到唐诗

1、春秋:

《诗经》:

(1)内容:

①保存了从到三百多首诗歌

②分为、、三部分

③体例特点

(2)地位:

①是我国第一部

②经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被后世界奉为

2、战国:

,楚国诗人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代表作是,具有风格,并因此又称。

3、汉朝:

,代表作。

4、唐:

,是诗歌的,初唐著名诗人,盛唐,代表人物,诗仙是,风格是,诗圣是,风格是,他的诗称为。

中唐,主张。

5、宋:

,原因:

发展,词更适应需要。

代表:

婉约派的和李清照,豪放派的和。

6、元:

包括散曲和,代表人物和。

考点23识记:

明清小说

背景:

1.的强化。

2.的出现。

3.扩大。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阶段。

四大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讽刺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考点24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

1.汉字演变

(1)起源:

汉字起源于,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

在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脉络:

总趋势:

2、书法艺术:

可分两个阶段,魏晋以前是,魏晋时期进入。

隶书衍生出、、。

楷书代表魏晋时、,唐代步入,欧阳询、、分别被称为、、。

草书代表人物是东晋的、,唐朝的、。

考点25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1、中国绘画艺术可追溯到,彩陶画《》是杰作,战国帛画以及,表明中国绘画有萌芽走向。

2、魏晋时代表:

东晋画家的,提出“”。

3、隋唐时期:

展子虔、和,创作出、和。

还有敦煌的壁画。

4、《清明上河图》: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北宋画家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上的景象。

5、元明清时期,成就最高,特别是,元代的,明代的,清代的。

考点26京剧的出现

1.京剧的形成的背景:

清朝前期,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

2.京剧的形成

①末年:

安徽的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②年间:

湖北进京,形成“”,兼收昆曲、秦腔以及民间小调形成新剧种“”。

3.发展:

①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以程长庚、谭鑫培等为代表的“”②清朝京剧逐渐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剧种。

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4.京剧表演特色: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管弦打击乐器伴奏;角色分,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戏曲歌舞并重,唱念做打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17th-20th)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考点27牛顿和爱因斯坦

一、经典力学的形成和发展(世纪)

1、背景:

a.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b.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人的思想解放作用。

2、创立:

1687年,国科学家牛顿发表,标志经典力学的建立。

3、内容:

提出和(惯性、加速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这些理论将天体的运动和概括在同一理论之中,成为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

4、特征:

5、应用:

根据,人们发现

6、影响: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标志形成。

局限:

无法解释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二、相对论的创立

1、创立:

世纪初,国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内容:

包括和

(1)狭义相对论(1905年):

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空间和事件也会随物体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和。

(2)广义相对论(1916年):

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

3、意义:

①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揭示了。

②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是20世纪初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考点28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00年普朗克(德)提出“”,宣告的诞生。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丹麦物理学家提出有关的理论。

20世纪年代,建立。

2、影响:

量子论使人类对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它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和的不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

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考点29达尔文与进化论

1.进化论创立的历史背景

①经济和政治: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

②思想:

14-18世纪以来的思想解放洗礼,冲击基督权威。

(文、宗、启)

③科学:

科学的进步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

细胞学说确立,为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进化论创立:

(1)早期进化论:

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2)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科学家,1859年的出版,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

主要观点:

a.生物进化规律:

由到、由到,

b.生物渐变,而且变异

c.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结果

d.后人概括为“”,是普遍规律。

3.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①挑战,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②把发展变化思想引进生物界,开创生物学的新时代。

③达尔文堪称“”。

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⑤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赫胥黎《天演论》)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

考点30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

①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的产生。

②代表人物:

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③主张:

经济上: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

政治上:

文化上:

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④评价: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思想的新发展:

(1)背景: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学进一步传入

(2)代表人物:

①康有为:

代表作是和,系统阐发变法理论,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活动:

在创办

其思想特点:

评价: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②梁启超:

发表宣传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文教制度。

③严复:

批判君权论,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他还选译了英国赫胥黎的,宣扬“”,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石。

(3)实践:

(1898)结果:

失败

(4)影响: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点31新文化运动

1.历史背景:

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队伍壮大;

政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实行专制,准备复辟帝制。

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等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但袁世凯掀起逆流,遭抨击。

(直接原因)

2.兴起概况:

⑴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发表《敬告青年》,倡导,《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叫。

⑵代表:

陈独秀、、、

⑶阵地:

;活动基地:

(蔡元培的“”方针)

⑷口号:

“”(德先生)和“”(赛先生)

3.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前期:

——(三提倡-三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1)提倡民主(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反对;

提倡(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出“”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

文学革命: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形式---;陈独秀发表,主张推倒,建设。

新文学的典范:

的《狂人日记》(最早)、《孔乙己》,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把有机结合。

后期:

新发展——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发生改变。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实质:

前期是的斗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

它动摇了两千多年的。

它解放了人们思想,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为传播奠定基础;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局限性:

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片面性。

考点3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首倡: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广泛传播: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19年,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还有他的,比较全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2)各地还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例如北京的,湖南的。

(3)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和等。

他们建立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3.实践:

1921年,中国成立。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

考点3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一)历史背景:

1.政治:

中国近代是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各种改良方案。

2.经济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登上历史舞台。

3.受美国林肯“”的思想启迪。

4.主观:

1895年,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一边攻读资产阶级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二)三民主义的提出:

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1905年在的发刊词上,孙中三阐发为三民主义,即。

(三)内容

1.民族主义: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通过,推翻帝制,建立,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所有,由国民共享。

4.三者间的关系及局限性:

是前提。

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革命的根本。

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但没有彻底的。

(四)评价:

进步:

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和的共同愿望,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

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一)指导,建立中华民国。

(二)颁布,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它的性质是。

(三)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是失败。

三、三民主义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飞跃

1.背景:

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五四运动、十月革命对孙中山的影响;

③对孙中山的帮助。

④孙中山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

2.提出新三民主义的标志:

1924年。

①通过《宣言》,接受中共的主张,确立三大政策。

⑴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⑵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对比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内容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核心)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

1、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

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

3、民生主义:

实践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评价

1、积极: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进步性:

和中国共产党的的

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的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

局限性:

没有超出

范畴

联系

都是民主革命纲领。

前者是后者的,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3)评价:

性质:

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影响:

①新三民主义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国民党一大以后,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国民大革命高潮迅速到来。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考点3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先进知识分子逐步成长.

2、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的传播.

3、时代需要(社会条件):

中国处于双半社会,需要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

4、实践基础:

以毛为代表的中共长期革命实践及总结。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

1、萌芽发端:

建党到大革命时期(1921-1927)

①著作:

②思想:

提出和依靠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初步形成:

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①著作:

②思想:

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形成.

3、: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①著作:

②思想: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两步论“”+“”。

b.创造性提出的科学概念,对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

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③确立为指导思想——1945年,。

阶段

主要著作

主要内容

形成阶段

中共创建-

大革命

1921-1927

《中国社会状况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分析中国革命的对象、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

开始形成

土地革命

1927-1937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1937-1945

《论持久战》

《论联合政府》

《新民主主义论》

革命分为两步走,明确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概念

成熟、并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指导思想

考点3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评价:

1.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3.是中国共产党的结晶;

4.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起到了的作用。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考点36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时间

会议

内容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确立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

意义:

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