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124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docx

西方思想史第七章从空想主义到

第七章

从空想主义到

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空想主义的理想

一、简介

v空想社会主义(英文:

utopiansocialism)又称乌托邦(Utopia)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二、发展阶段

v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

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v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

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v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它分三个阶段。

  

v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

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v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

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v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

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v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三、空想社会主义为何成为空想

v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还很不发展。

在英国刚刚兴起的大工业,在法国还不为人所知。

但是,一方面,只有大工业才能发展那些使生产方式的变革成为绝对必然的冲突——不仅是大工业所产生的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而且是它所产生的生产力和交换形式本身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大工业又正是通过这些巨大的生产力来发展解决这些冲突的手段。

v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

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

 

v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点。

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

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

实际上,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而且,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

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解放全人类。

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

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v对所有这些人来说,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所以,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那纯粹是偶然的事情。

同时,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又是各不相同的;而因为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独特形式又是由他们的主观知性、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训练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解决各种绝对真理的这种冲突的办法就只能是它们互相磨损。

v它是由各学派创始人的比较温和的批判性言论、经济学原理和关于未来社会的观念组成的色调极为复杂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辩论的激流中越是磨光其锋利的棱角,这种混合物就越加容易构成。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v我们已经看到,空想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主义者,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只能是这样。

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在旧社会本身中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只能求助于理性来构想自己的新建筑的基本特征,因为他们还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

四、《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论述

v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

诚然,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v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v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的逐步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一种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

在他们看来,今后的世界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

v诚然,他们也意识到,他们的计划主要是代表工人阶级这一受苦最深的阶级的利益。

在他们的心目中,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

  

v但是,由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由于他们本身的生活状况,他们就以为自己是高高超乎这种阶级对立之上的。

他们要改善社会一切成员的生活状况,甚至生活最优裕的成员也包括在内。

因此,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

他们以为,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这种体系是最美好的社会的最美好的计划。

  

v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

  

v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展、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

  

v但是,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也含有批判的成分。

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

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些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对立,而这种阶级对立在当时刚刚开始发展,它们所知道的只是这种对立的早期的、不明显的、不确定的形式。

v因此,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

v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阶级斗争越发展和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

所以,虽然这些体系的创始人在许多方面是革命的,但是他们的信徒总是组成一些反动的宗派。

这些信徒无视无产阶级的历史进展,还是死守着老师们的旧观点。

v因此,他们激烈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认为这种运动只是由于盲目地不相信新福音才发生的。

  

v在英国,有欧文主义者反对宪章派,在法国,有傅立叶主义者反对改革派。

第二节、唯物史观

v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一、基本概念

v历史唯物主义: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v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v认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v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v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v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v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二、历史观

v1、定义

v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v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

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

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

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v2、特征

v

(1)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v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v

(2)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v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v三、鲜明特点

v1、承认历史,尊重历史

v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v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

还有现实中有的人达到一定的地位后,就羞于提及原来的穷困状况,甚至在众人面前和自己老实朴素的亲人不敢相认,这也是不敢面对历史的一种表现。

看来承认历史有时还是需要勇气、正气和骨气的。

v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

v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

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

v牛顿曾经谦虚地说:

“我可能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许多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

难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和条件不是从先人那里继承而发展的吗?

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

不承认曾经的错误,那是流氓和无赖;不承认一个国家既有的领土和主权,就会有侵犯别人的借口;不承认法理上的顺承关系,就会有逃避承担责任的行径……看来,不承认和尊重历史,不仅是态度上的问题,还可能会产生严重而错误的后果。

v现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目前充斥着一个看似繁荣却十分有害的现象:

文艺、评论等文化现象畸形繁荣,历史事件、评价等被歪曲和混乱。

这是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忽视却肯定有很大潜在危害的状况,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纠正,必然对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直至政界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直接产生负面效应。

长久以往,何谈历史信任,何谈历史价值、何谈以史为鉴、惩前毖后,历史在人们的面前,可能就是一堆笑料而已。

这是混淆是非、把历史搞乱、对历史极不尊重的表现。

  

v尊重历史,肯定祖先的丰功伟绩,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才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今天有不少人,从生活富裕的狭隘角度出发,加之对本国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存在不满,有着比较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彻底失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v2、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v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v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v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

有一句话:

“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

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

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

v比如:

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

古代人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残酷!

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势所然也。

比如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

实际上只要联系毛泽东本人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复杂的严峻形式,你也许就会对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核心集团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在选择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后来发展的情况和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恐怕也是毛泽东所始料不及的。

  

v其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

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

v例如:

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保家卫国、解决民族危机当成首要任务。

在我们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

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如果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进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疯子,这样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

运用到一般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

比如,我们要创立一个公司,首先就要调查研究:

产品需求问题、人们消费习惯问题、生产原料问题、设备问题等等,这都是历史条件,只有考虑周全了,我们才能获得成功或者更大的效益。

v再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

v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了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鉴。

古人曰: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

国兴于清明,毁于腐败、兴于团结,衰于分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无数次证明了的不变真理,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能蹈前车之覆辙。

有一句话叫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也许可以忘掉仇恨,但决不能忘掉教训和敌人。

v3、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

v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v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

v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为:

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

v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这就是:

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

v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v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

v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

否则我们就会重犯错误,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人力和财力。

v我国就发生过也许仍然存在着“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潮,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险的。

  

v例如:

毛泽东当初设计的农村公社——“吃大锅饭”,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当初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预算和纪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了过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从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积怠工、投机取巧,使得许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领导者岗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破坏等因素,从而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v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

“实事求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v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

坚持历史主义,必然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反对官僚主义、主观臆断,反对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蛮干。

v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

v  

v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

v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等呆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行为。

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不敢变革或不愿变革,也可能坐失发展良机,给以后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v比如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复杂、能源日益紧张、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腐败势力十分强大、道德认识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况下,如果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加强国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统一思想、加强德育、发展周边关系等一系列果断措施,必然会给我们将来的事业带来难以控制的损失。

第三节、共产党宣言

v《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内容

v英文:

TheCommunistManifesto  (ManifestooftheCommunistParty)  

v德文:

ManifestderKommunistischenPartei   

v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v《共产党宣言》(下文每段再次提及时简称《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二、简介

v《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v《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v《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

v《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v《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

v《宣言》最后庄严宣告: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v《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

1848年2月24日时,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伦敦出版。

这个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

v《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

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

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