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180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docx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89

寡人之于国也93

《黄花冈烈士事略》序98

蜀道难103

登高105

琵琶行107

锦瑟110

虞美人112

蝶恋花114

雨霖铃116

声声慢118

滕王阁序120

秋声赋126

季氏将伐颛臾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仁”这一核心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

“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

“冉求!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颛臾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

“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

“冉求!

贤人周任有句话说:

‘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

“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

“冉求!

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

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名家点评】

这篇才三百字不到的短章,不但能表达出孔子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以使人看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神态和孔子洞察事物、义正词严的原则精神。

《论语》善用虚字传神,它不是专写人物的,但在对话中,可以给人鲜明生动的感觉,是后世记言的楷模。

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要“持危扶颠”,就是使自己所服务的上级走正道。

冉有为季孙服务,却不是要季孙如何使鲁政清明,权在国君,而是帮助季孙专权。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可见孔子的严正立场。

子路和冉有一道为季氏服务,但不像冉有那样为之聚敛,孔子在这篇中责备冉有很重,而只在最后责及子路,是根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原则指出子路也有不可逃脱的责任。

轻重分量明显不同。

正因为《论语》在记言之中,能涉及各人的不同性格(特别是十几个大弟子),所以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

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周本淳)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

(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

(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

(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2)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连词,表并列。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助词,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代词。

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3.且

(1)连词,而且,并且。

且在邦域之中矣

(2)连词,况且。

且尔言过矣

4.为

(1)动词,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

(2)语气词,表反问。

何以伐为

5.也

(1)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2)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

6.以

(1)介词,用。

何以伐为

(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介词,从。

虎兕出于押

(3)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

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文字简约、含蓄,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梁惠王说:

“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

“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的畜养,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死了,就说: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名家点评】

孟子层层铺叙,其理想世界被他渲染得有声有色,他为梁惠王展示了一幅极为美好的前景:

“不王者,未之有也。

” 当粱惠王全然浸沉在诱人垂涎的梦幻里,彻底地成了孟子思想的俘虏时,孟子没忘了最后的顺刺一枪,那就是现实中令人发指的虐政: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而针对统治者对这样现状的造成,全然归罪于年成的推诿,孟子更是一针见血: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如此反问,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正是因为孟子怀有这样一种独特的对人对物的人文关怀的胸襟,孟子才不囿于儒家学派谦谦君子风范的约束,而兼采纵横家雄辩滔滔的语势,将自己仁政的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兜售得外圆内方绵里藏针。

虽说这样的思想无法满足当时统治者急功求利的紧迫需求,甚而被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但将其置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思想却充满着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不灭的,是最为持久的。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

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

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

“非我也,岁也。

”(省去主语“王”)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黄花冈烈士事略》序

【作者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他的主要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为最(厉害了)。

我们党的精华,(几乎)全部牺牲,那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

然而这次战役,(英雄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溅红宇内,(他们的)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有情)为这次战役满怀悲痛,风云(有知)因(这次战役)而变了颜色,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起来)。

(人民对于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

(如此看来,)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睡不朽(为后人纪念)。

但是从民国开始建立(以来),事变战乱连续不断,(致使)黄花冈上(烈士)的坟墓,还(一直)埋没在迷乱的烟雾和杂乱的草丛之中。

(自烈士们牺牲以后,一直)拖延到七年(之后),才有墓碑的建立;(到了)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

可是(这)七十二(位)烈士,又有的有记载却说的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没有事迹,甚至有的连姓名都无法考证了,(正)像史书上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司马迂善于传写游侠〔的手笔),也不能给(田横所带领的)五百人(都)写下传记,(这就)越发能(使人)悲痛啊。

邹海滨先生,把他所编辑的黄花冈烈士事略(拿来),向我请求作序。

那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

向国内各方面看看,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过清末年还厉害,可是我(在)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被诸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革命主张,它们照旧没有得到实行。

(正因如此,)那么我这次行动所担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

假如全国人民都(能)本着诸位先烈的牺牲精神去为国家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真正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创国家的流血斗争史,就可以流传到世间而且永不磨灭。

不然的话,(我们)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将它发扬光大,而只是对他们的遗事徒发感慨,这实在是我们(这些)后死的人的耻辱啊。

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名家点评】

统观《事略序》全篇,艺术特点有三。

一是全文三个层次,内容连贯,结构严谨。

开头赞颂烈士的英雄气概及其献身的意义,接着叙述建修墓碣和编纂事略经过,字里行间哀悼先烈,最后直抒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高尚情怀。

这样安排,不仅自然,而且合乎逻辑。

二是无论赞颂、悼念烈士,还是抒发以先烈之精神为国奋斗的豪情,作者均把自己插入其中伴讲,在伴讲中将自己酣畅淋漓的感情,灌注在叙述、议论、抒情之中,收到了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三是作者惜墨如金,写得简洁精妙,全文短小精悍,语言铿锵有力、洗练概括、形象生动。

如果作者没有很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难在三百多字的篇幅里精确地表达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来的。

许桂燊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

(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通“倡”,倡导)

2.特殊词义

(1)直可惊天地(简直)

(2)滋可痛矣(更加、越发)

(3)视清季有加(比)

(4)满清末造(一个季节或一个朝代的末了)

3.古今异义

(1)益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古义:

益、更加,副词今义:

滋生,增添

(2)顾自民国肇造

古义:

建立今义:

制作

4.词类活用

(1)名词为动用法。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作传)

(2)形容词用作动词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将……发扬光大)

(3)使动用法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惊动,使……哭泣)

二、文言虚词

1.之

(1)结构助词,的。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全国久蛰之人心

(2)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4)代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吾党菁华”)

2.以

(1)介词,凭借。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2)介词,因为。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3)介词,拿、用。

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4)介词,把。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5)连词,因而。

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6)连词,来。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3.且

(1)连词,表让步,尚且。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2)连词,表递进。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4.为

(1)介词,替。

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2)介词,为了。

草木为之含悲

(3)介词,被。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4)动词,写作。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

5.于

(1)介词,比。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2)介词,向。

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3)介词,在。

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风云因(之)而变色(省动词宾语“之”,即“是役”)

(2)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之)成(省宾语“之”,指广州起义)

(3)并以(之)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省动词宾语“之”,即“斯序”)

(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于)桂林(省介词“于”)

(5)(是)滋可痛矣(省主语“是”,译为“这”)

2.倒装句

(1)怨愤所积(所积怨愤,定语后置)

(2)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读兹编之国人,定语后置)

(3)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

(4)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于余丐序,状语后置)

(5)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

(6)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

3.被动句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为……所,表被动)

蜀道难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于中亚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啊,真是又高又险啊,蜀道的艰难啊难于上青天!

遥想蚕丛和鱼凫,他们的开国史多么渺茫!

自那以来的四万八千年,一直不与秦地通人烟。

西靠太白山鸟飞的通道,可以横渡到峨眉山巅。

山崩地陷壮士死,才有这天梯石栈把秦蜀相连。

上面的高峰,太阳的龙车也掉头回转;

下面的深河,波涛汹涌而激流回旋。

黄鹤尚且飞不过,猿揉想越难又难。

青泥岭,多盘旋,百步路途九折弯。

摸着星宿屏住气,捂着胸口长叹息。

您游西蜀何时还?

高峻险恶实难攀。

群鸟围着古树号,雄飞雌随在林间。

月下杜鹃声声啼,哀怨凄绝满空山。

蜀道难啊难于上青天,惊恐使人消红颜。

峰峦连天不满尺,枯松倒挂绝壁间。

瀑布飞流响震天,冲崖击石如惊雷。

蜀道艰险即如此,远方的人啊为何来?

剑门关崎呕而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如果守关之人非亲信,就会变作狼与豺。

朝有猛虎晚有蛇,磨牙吮血真凶残。

锦城虽说很快乐,不如早日返回家。

蜀道难啊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空长叹。

【名家点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登高

【作者简介】

杜甫,唐诗诗人,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他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猎猎秋风夹杂着猿哀声声。

渚青沙白飞旋着鸟儿阵阵。

无边落叶随秋风飘飘而下,

滚滚长江汇百川滔滔而东。

万里漂泊深秋里他乡作客,

登高凭吊却又是长年抱病。

国难家愁长叹息霜染两鬓,

生计潦倒停掉了酒杯酒盅。

【名家点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泻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琵琶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对“嘲风雪、弄花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