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368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

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

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世界伦理宣言》指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

“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

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

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

“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

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者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

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

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

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

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

推己从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又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

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抑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C.“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早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作用。

B.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

C.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D.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B.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C.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D.“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1.C2.C3.A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扩大范围;B项,曲解文义,应为“在于它的求同存异”;D项,原文为“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曲解文义。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以事实为依据”错,文章以论证说理为主,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原文为“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鞭笋过墙

聂鑫森

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

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

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

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

“新篁才解箨。

”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

“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

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

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

“没有。

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赞美这箱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

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

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

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

左宗棠说:

‘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

’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

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

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

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

“别动!

“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

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过大年了。

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

“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

他去文化用品店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

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

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去栽种,他笑着说:

“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

”邻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

“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

”他说:

“绝不阻拦。

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

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

别亵渎了这清玩之物。

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

节新篁说:

“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

华素笑了,说:

“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

我猜这首诗应是: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

“知我者,内人也。

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

华素故意问:

“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

“非也。

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

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

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

竹根也就是鞭笋,会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

“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对。

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

以此类推,不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

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

“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

是隔壁邻居的声音。

他们齐声答道:

“在!

“你们别张罗晚饭了。

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

节新篁大声说:

“谢谢!

我们马上过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邻里交往的障碍。

B.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C.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止老伴扯去罗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D.“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

5.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A5.①淡泊名利,直而有节。

他爱竹师竹,先教书后做研究,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活得直而有节。

②清高孤傲,与世无争。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邻居求联他不应、求竹他拒绝,这些都反映了他作为知识分子与世无争和清高孤傲的性格。

③勇于自省,与邻为善。

节新篁突发心脏病,因为有邻里帮助而及时入院,住院期间他勇于自省,为自己过往的不当行为而惭愧,并决心主动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6.①与开头节新篁下午出院回家呼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②含蓄委婉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完成、品格的升华,人物性格前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③满口答应了邻居的邀请,说明节新篁已经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并融入邻里,预示着曲曲巷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主题。

【解析】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爱竹一直是他与邻里交往的障碍”说法错误,爱竹,先是障碍,后是媒介。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类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结合小说中的对人物的描写来考虑,如人物的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

本题可以通过文中节新篁与其夫人的谈话来分析其形象。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结构和主旨等方面去考虑。

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结构上与上文写“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形成对比,说明节新篁已经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并融入邻里,并与开头节新篁下午出院回家呼应;内容上含蓄委婉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完成、品格的升华,人物性格前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主旨上预示着曲曲巷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主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

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

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前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

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

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曰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就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C.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轮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D.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

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琐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E.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答案】7.B8.AD

9.①党中央对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科学决策,制定了具体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坚定的决心;②地方政府切实贯彻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③对环境保护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对环境污染实行严厉的法治;④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理解、对美丽环境的热切期待、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

点睛:

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再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

分析判断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

B项,“具体问题”不对;C项,“120亿”是每年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E项说法绝对。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时要先审清题目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原因。

然后到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进行筛选概括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仲武,字子文,秦州成纪人。

熙宁中,试射殿庭异等,补官。

数从军,累转礼宾使,为泾原将。

夏人谋犯天圣砦,渭帅檄诸将会兵,约曰:

“过某日贼不至,即去。

”仲武谍得的期,乞缓分屯。

帅不乐,但留一将及仲武军,如期而敌至,力战却之。

吐蕃赴怀德、狼阿章众数万叛命,仲武相持数日,潜遣二将领千骑扣其营,戒曰:

“彼出,勿与战,亟还,伏兵道左。

”二将还,羌果追之,遇伏大敗,斩首三千级,复西宁州。

未几,怀德、阿章降,从高永年西征。

仲武欲持重固垒,永年易贼轻战,遂大败。

仲武引咎自劾,坐流岭南。

命未下,与夏人战,伤足。

朝廷闵之,贷其罚,以为西宁都护。

童贯招诱羌王子臧征仆哥,收积石军,邀仲武计事。

仲武曰:

“王师入,羌必降;或退伏巢穴,可乘其便。

但河桥功力大,非仓卒可成,缓急要预办耳。

若禀命待报,虑失事机。

”贯许以便宜。

仆哥果约降,而索一子为质。

仲武即遣子锡往,河桥亦成。

仲武帅师渡河,挈与归。

贯掩其功,仲武亦不自言。

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哥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

问几子,曰:

“九人。

”悉命以官,锡阁门袛候。

仲武知西宁州,徙渭州,召为龙、神卫都指挥使,复出熙州、秦州,迁步军副都指挥使。

熙帅刘法死,又以熙、渭都统制摄之。

历拜徐州观察使、保静军承宣使、泸川军节度使,以老,提举明道宫,再起为熙州。

卒于官,年七三,赠检校少保,谥曰田威肃。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哥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

B.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哥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

C.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气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

D.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射,比试射箭,是古代武举科目之一,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

B.徽宗,北宋皇帝赵佶的年号,古代皇帝可称庙号、年号,“熙宁”,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C.质,人质,古代国家为了表示履行盟约,互派近亲去对方国家做人质,如《战国策》“触龙见赵太后”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一句的“质”,属此义。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髙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仲武勇而有谋。

夏人来犯,他探得准确日期,请求渭帅延缓分屯,渭帅不听,后敌果然如期而至,他力战退敌;吐蕃叛命,他遣将诱敌,设下埋伏,大败敌人。

B.刘仲武勇于担责。

他随髙永年西征,主张“持重固垒”,但高永年“易贼轻战”造成大败,刘仲武引咎自劾,被流放到了岭南。

C.刘仲武胜不居功。

童贯成功招降仆哥,实为刘仲武之功,童贯掩其功劳,但刘仲武也不自言其功。

D.刘仲武屡受恩宠。

他先后被授予多种官职,九个儿子也都被授以官职;他死后赠检校少保,谥威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遣二将领千骑扣其营,戒曰:

“彼出,勿与战,亟还,伏兵道左。

(2)朝廷闵之,贷其罚,以为西宁都护。

【答案】10.A11.B12.B

13.

(1)(刘仲武)暗中派遣两位将领率领一千骑兵攻打敌营,告诫(他们)说:

“敌人出来,不要与他交战,马上回来,在路旁埋伏。

”(“潜”“扣”“亟”)

(2)朝廷同情他,减免对他的责罚,让他担任西宁都护。

(“闵”“贷”“以为”)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仲武”“帝”“高永年”“仆哥”等即可作出判断。

11.试题分析: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项“徽宗,北宋皇帝赵佶的年号”说法错误,徽宗,北宋皇帝赵佶的庙号。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被流放到了岭南”说法错误,原文是“仲武引咎自劾,坐流岭南。

命未下,与夏人战,伤足。

朝廷闵之,贷其罚,以为西宁都护”,意思是刘仲武被流放岭南的命令还未下达,因为与夏人作战,伤了脚,朝廷怜悯他,让他交钱赎罪,被任命为西宁都护。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第一句得分点:

“潜”“扣”“亟”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

“闵”“贷”“以为”及句子大意。

参考译文:

刘仲武,字子文,秦州成纪人。

熙宁年间,考试射殿庭成绩优异,补官。

多次从军,累升为礼宾使,为泾原将。

夏人谋划侵犯天圣砦,渭帅发檄文给诸将要求会兵,约定说:

“超过某日贼人不到,就离开。

”仲武谍得的期,乞求缓救分屯。

帅不高兴,只留下一将到仲武军中,按照日期而敌人来到,极力作战抗击。

吐蕃赴怀德、狼阿章众数万热叛命,仲武抗击数日,暗中派遣二将领领千骑扣其营,告戒他们说:

“敌人出来,不要与他们交战,立即返回,埋伏在道路左边。

”二将回来,羌人果然追击,遇伏兵大敗,斩首三千级,收复西宁州。

不久,怀德、阿章降,跟从高永年西征。

仲武欲持重固垒,永年轻视贼人轻战,于是大败。

仲武引咎自劾,流放岭南。

命未下,与夏人交战,伤了脚。

朝廷怜悯他,让他拿钱赎罪,任命为西宁都护。

童贯招诱羌王子臧征仆哥,收积石军,邀清仲武商量事情。

仲武说:

“王师入,羌必降;如果退伏巢穴,可乘其便。

只是河桥功力大,不是仓卒间可成功的,缓急要预办。

若禀命待报,耽误了时机。

”贯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