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3658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docx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

EMS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大纲范围内统考知识题培训内容总汇

3.基础知识部分的考试范围和内容

3.1范围

a.注册准则中2.3.1条款“个人素质”的要求

b.注册准则中2.4.1.2条款EMS

c.注册准则中2.4.1.3条款法律法规

3.2内容

3.2.1EMS标准的发展概况

a.EMS标准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概况

答:

a.上个世纪出现的十大公害,使大批居民非正常死亡,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破坏环境的无情报复。

b.全球性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c.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并予以重视。

d.英国与欧盟的环境管理标准化。

e.1993年6月ISO组织成立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

f.1996年,ISO组织颁布了部分ISO14000系列标准。

g.2004….

b.实施EMS标准的意义

  答:

在组织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既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又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1、社会意义:

  a.有利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统一。

b.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环境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

d.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对组织的现实意义:

a.提高职工的环境意识和守法的主动性、自觉性。

b.帮助组织提高环境管理能力。

c.组织通过EMS认证,可以树立组织的良好的形象,提高组织信誉和知名度。

d.适应绿色消费潮流,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

3.2.2GB/T24001-2004标准(以下序号以GB/T24001-2004标准的条款号为序)

1.范围

a.GB/T24001-2004标准的目的及特点

目的:

标准的总体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关系。

特点:

a.遵循自愿原则;

b.是广泛适用的并作为认证依据用标准;

c.具有灵活性:

允许企业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d.具有与其他体系的兼容性;

e.坚持持续改进的污染预防;预防为主是标准的主导思想;

f.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以及全员参与。

b.GB/T24001-2004标准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EMS;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对本标准的符合:

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第一方内审)

2)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的确认;(第二方审核)

3)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第二方审核)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EMS进行认证(或注册)。

(第三方审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理解GB/T24001-2004标准中的所有术语和定义。

重点掌握以下术语及相互关系:

环境;组织(3.16)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注:

从这一意义上讲,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3.16)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3.5)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3.16)的环境因素(3.6)给环境(3.5)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a.环境影响首先应该是一种“变化”,如果没有变化也就无所谓影响。

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是一种因果关系,环境影响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

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应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相一致。

比如:

工厂排放污水到水体,导致河里的鱼死亡。

污水排放是环境因素,是成因,水体遭到污染,水质改变,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是环境影响,是结果。

b.“变化”是中性的。

即:

变化可能是有害的(如噪声排放使人身心受到干扰),也可能是有益的(如:

安装节能灯节约电力资源)。

在本标准中,我们更关注的是那些有害的变化,即负面的环境影响。

通常来讲:

同一组织可能有多种活动、产品和服务,同一活动、产品和服务可能有多种环境因素,而同一种环境因素又可造成多种环境影响。

c.环境影响可以是立即出现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将来才显现来的。

环境方针;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

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3.9)和环境指标(3.12)提供了一个框架。

环境目标;组织(3.16)依据其环境方针(3.11)规定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

环境管理体系;组织(3.16)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3.11),并管理其环境因素(3.6)。

注1:

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

注2:

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3.19)、过程和资源。

a.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b.“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为行使其职能按某种方式建立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

c.EMS是由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管理评审五个一级要素和若干二级要素组成。

d.EMS的诸要素中,环境方针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模式是围绕环境方针的制定、实施方针的策划、策划的实现与体系运行、运行过程中的检查和纠正措施以及管理评审等项活动而展开。

e.实施EMS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环境绩效的有效改进”,因此,建立EMS只是手段和途径,通过运行体系要实现环境方针的承诺,满足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要求,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环境绩效的根本目标。

因此,在建立EMS时要充分考虑其有效性和经济、技术可行性。

不符合;未满足要求。

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3.15)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持续改进;不断对EMS(3.8)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3.16)的环境方针(3.11),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3.10)的改进。

注:

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是环境绩效的改进,而非管理体系的改进。

污染预防;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3.7)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注:

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恢复和处理。

 污染预防的原则:

不产生污染为最优选择,其次减少污染产出,最后才采取必要的末端治理,控制污染。

环境绩效;组织(3.16)对环境因素(3.6)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注:

在EMS条件下,可对照组织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及其他环境绩效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

既然是一种结果,就有可能是好的或不好的或不能令人满意的。

组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注:

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相关方;关注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和提供所从事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a.GB/T24001-2004标准是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EMS的依据

(1)本条款向组织明确提出要求,要想达到改善环境绩效,实现环境方针的承诺,就必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EMS,应对体系进行策划并将全部过程形成文件。

●“建立”:

即从组织决定按照ISO14001:

2004标准要求建立EMS!

未定义的书签,X开始,到EMS建成的全过程。

包括EMS的策划、目标和指标设定、体系文件编制、机构设置以及人财物资源配置及运行等。

●“实施”:

指EMS建成后,按要求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实施监督检查和采取纠正措施,并通过审核和评审促进EMS的持续改进。

●“保持”:

是指组织通过PDCA循环,实现EMS的预期目的,并且持续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组织应明确描述EMS所覆盖的范围,例如地理范围、组织机构、活动、产品和服务范围等,并以文件化的形式进行措描述。

    

b.“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的要求

a.制定适宜的环境方针;

b.识别其过去、当前或计划中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以确定其中的重大环境影响;

c.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

d.确定优先事项并建立适宜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e.建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以实施环境方针,实现目标和指标;

f.开展策划、控制、监测、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审核和评审活动,以确保对环境方针的遵循和EMS的适宜性;

g.有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作出修正的能力。

4.2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g)可为公众所获取。

a.组织的环境方针在组织EMS中的作用

组织明确了环境方针,就意味着指明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方面的宗旨和方向,它是实施与改进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推动力,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是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逻辑起点,具有保持和潜在改进环境绩效的作用。

b.标准中对环境方针内容的要求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c.标准中对环境方针的管理要求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g.可为公众所获取。

4.3策划

4.3.1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a.环境因素在EMS建立和实施中的作用

全面识别环境因素,并准确判定重要环境因素是组织建立EMS的基础。

环境因素是EMS的管理核心,组织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环境因素而展开的。

首先,环境因素的识别直接影响到组织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确定,只有明确了组织运行活动中所有的环境因素,并科学准确地判定出重要环境因素,组织的EMS才能够有的放矢,找到管理的对象和方向。

其次,只有确定了环境因素,才能找到组织的薄弱环节,才能明确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范围,并时刻以法律尺度来衡量和评价环境因素的控制状况。

再次,环境因素的确定有助于组织进一步明确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而在组织机构、职责和资源的安排上能够有所侧重,使其更趋合理,同时,在对员工进行环境意识和环保技能培训时,也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需求。

最后,确定了环境因素特别是重要环境因素之后,组织就可以更好地把握运行控制、监测和测量以及应急准备和响应等各项逻辑操作。

b.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和需考虑的因素

识别范围:

识别其EMS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全过程的环境因素。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

(1)可控性:

组织可以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2)三种状态:

正常、异常、紧急;

(3)三种时态:

过去、现在、将来;

(4)八个方面:

向大气的排放(粉尘、烟尘和有毒有害气体等)、

向水体的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等)、

向土地的排放(各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尤其是重金属对土地的污染、占用和地下水污染)、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使用(原材料、水、电、煤、气、油和纸张)、

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光、热、辐射、振动)、

废弃物和副产品(办公及生活垃圾、工业废物特别是危险有害废物及副产品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

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

(5)八个因素:

设计和开发、制造过程、包装和运输、合同方和供方的环境绩效和操作方式、废物管理、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分配、产品的分销、使用和报废、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

(6)当组织存在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时,应及时识别和评价这部分的环境因素,并更新相关的信息。

c.重要环境因素评价及控制的要求

评价要求:

依据一定准则,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从中评价出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排出优先次序,以此作为下一步控制的工作重点。

(1)建立判别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环境影响的准则和方法。

例如有关环境事务、法律法规问题、以及内、外部相关方的关注等方面的准则。

(2)以量化的方式确定其环境影响并加以评价,内容包括评价环境影响的规模、严重程度、发生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等。

(3)环境因素的评价目前尚不存在广泛适用的方法,组织可根据自身情况和要控制的重点,自行制定相对稳定的、合乎逻辑的评价标准尺度。

如专家评估法、加权打分法和集思广益法等。

控制要求: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组织除在设计、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考虑如何使用外,还应考虑将它们作为历史数据予以留存的必要。

组织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手段通常包括:

制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制定运行控制操作性程序、制定作业指导文件以及制订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等。

增:

环境因素在标准13个条款中的体现:

(1)组织在建立EMS时应尽可能地将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特点体现在其环境方针当中;(4.2)

(2)标准本条款4.3.1

(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组织识别环境因素的重要线索和依据,也是组织评价环境影响、判定重要环境因素的主要依据。

反之,对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结果也是进一步识别和获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重要输入信息;(4.3.2)

(3)组织在建立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时,需考虑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结果,需考虑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和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效果;(4.3.3)

(4)EMS培训必须包含对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更新和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的内容;(4.4.2)

(5)有关重要环境因素方面的信息是环境信息交流的重要输入;(4.4.3)

(6)组织应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更新的方法及步骤等形成文件化的程序,并将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形成文件;(4.4.4、4.4.5)

(7)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结果是制定运行控制操作性程序的重要依据;(4.4.6)

(8)异常、紧急状态和将来时态的重要环境因素是组织应急准备和响应要素所控制的主要对象;(4.4.7)

(9)组织应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即监测和测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检查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效果;(4.5.1)

(10)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效果是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重要输入信息。

(4.5.5、4.6)

4.5检查

4.5.1监测和测量

监测:

遵照有关规定所进行的检查。

监测内容内容包括绩效、程序(含作业文件)、目标指标实施进度等。

应注意明确负责部门和责任人、监测方法、频次、执行的标准、记录内容、人员要求、结果的处置等。

测量:

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a.关键特性的涵义

关键特性指组织在决定如何管理重要环境因素、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改进环境绩效时须要考虑的那些特性。

b.监测和测量的范围和要求

   监测的内容通常包括:

   组织的环境绩效(如组织采取污染预防措施收到的效果,污染物排放情况;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效果;对重大环境因素控制的效果等)。

有关的运行控制(对运行加以控制,监测其执行程序情况以及其运行结果是否偏离目标和指标);

---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和环境管理方案实施的效果;

---对监测和测量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识别类型并获取信息。

这些信息可用于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对监测活动,在程序中明确规定:

如何进行例行监测,如何使用、维护、保管监测设备,如何记录和如何保管记录,如何参照标准进行评价、什么时候向谁报告监测结果和发现的问题等。

c.监测和测量设备校准、验证及维护的要求

为保证测量准确,组织应建立相应的作业指导文件和校准计划,对所有用于监测的设备都按照规定周期进行校准,标识明确并妥善维护。

组织最好建立一个有关监测设备的控制台帐,规定校准周期和量值传递关系,建立计量校准规程和维护、使用规定等,以保证监测和测量的有效性。

组织应保存相关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的校准和维护记录。

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1)监测和测量的主要的对象是环境因素、环境目标、指标和运行控制等诸要素;

(2)监测和测量的绩效参数反映了环境管理体系其他每个要素的实施情况;

(3)监测和测量的数据和结果为分析不符合产生原因,以及后续制定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其他要素的实施和持续改进提供了重要的输入信息。

4.5.2合规性评价

a.定期评价的范围和要求

合规性评价是利用监测和测量的结果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比较以评价其遵守情况的过程;

组织需制定合规性评价的程序,定期对所识别的适用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评价;

合规性评价应至少每年开展一次,评价的时机至少应在管理评审之前,有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来承担;另外,对于新获取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应及时进行评价并保存记录。

其他要求包括标准、社区要求、合同方要求以及上级单位的要求等。

对其他要求的评价可单独进行,也可与法律法规的评价一起进行。

对于任何不合规的结果,组织都应认真对待并制定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加以完成。

上述评价过程的结果均应形成记录。

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1)合规性评价是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要素的补充和延伸;(4.3.2)

(2)合规性评价是实现环境方针中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承诺的有力保障;(4.2)

(3)监测和测量的数据和结果为合规性评价要素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的输入信息;(4.5.1)

(4)合规性评价为其他要素的实施和持续改进提供了重要的输入信息。

4.5.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a.理解识别和纠正不符合的含义

根据组织建立的自我完善机制,主动去调查、发现存在的不符合,并予纠正,以消除不合格。

b.理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含义和作用

纠正: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而采取的措施。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区别:

     活动时机      目的        对象         结果(作用)

纠正:

    不合格发生后   消除不合格     已发生不合格    消除这次发生的不合格

纠正措施:

  不合格发生后   消除不合格原因  已发生不合格原因  不再发生不合格

                防止不合格再发生

预防措施:

  不合格发生前   消除潜在不合格原因 潜在不合格原因  不发生不合格

                防止不合格发生

c.对文件修改的理解

由于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而引起的文件更改,应遵照实施并做好更改后的实施记录。

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为环境因素、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和测量、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要素的实施和持续改进提供重要的输入性信息。

4.5.4记录控制

a.理解记录的作用

记录用来证实对EMS及本标准要求的符合、以及所实现的结果,具有追溯、证实和依据记录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作用。

b.掌握标准对记录管理程序的要求

组织应建立一套对记录进行管理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贮存、维护、查阅、处置以及记录的种类(应建立哪些记录)等管理内容。

记录本身的要求:

字迹清晰,标识明确,能准确识别。

环境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记录包括以下方面。

● 抱怨记录;

● 培训记录;

● 过程监测记录;

● 检查、维护和校准记录;

● 有关供方和合同方的记录;

●偶发事件报告;;

●应急准备试验记录;

●审核结果;

●管理评审结果;

●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的决定;

●适用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的记录;

●重要环境因素记录;

●环境会议记录;

●环境绩效信息;

●法律法规符合性的记录;

●和相关方的交流;

应当对机密信息加以适当考虑。

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记录控制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其他要素,是实施所有其他要素的重要保障和依据,它是对实现环境管理体系基本功能起保证作用的重要辅助性要素。

4.5.5内部审核

a.EMS内部审核的目的和时机(三月份考试题目)

目的:

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组织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符合性);2)是否得到了恰当的实施和保持(有效性)。

时机:

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

b.审核方案的要求

组织应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此时,应考虑到相关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往的审核结果。

c.审核程序的要求

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程序,用来规定

———策划和实施审核及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

———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内部审核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其他要素,是对所有其他要素实施和运行情况的全面评价;

●内部审核的结果是管理评审的重要输入信息。

4.6管理评审

a.管理评审的目的和要求;

(对象:

环境管理体系)

目的: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及有效性。

评价EMS改进的机会和修改的需求。

要求:

由最高管理者负责,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

应保存管理评审的记录。

适宜性:

环境管理体系与组织自身状况相匹配,所制定的体系文件是否易于员工所理解等。

充分性:

环境管理体系是否覆盖了认证的所有范围和标准的所有要素,各部门涉及的要素是否充分等。

有效性:

对方针的贯彻、目标指标的实施、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环境绩效的改善、职工环境意识的提高(按文件操作)、企业自我完善和自我监督改进机制等方面的效果。

b.EMS管理评审输入和输出的要求

EMS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内部审核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和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包括抱怨;组织的环境绩效;环境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状况;以前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客观环境的变化,包括与组织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关的发展变化;对改进的建议等八个方面。

EMS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

经过评审应提出需要加以修正的方针、目标及EMS的其他要素。

 

 

 

3.2.3环境管理专业基础

1.环境管理方法和技术

(1)环境术语

?

污染物排放类:

如COD

?

环境问题类:

如酸雨

?

环境管理类:

如清洁生产

重点掌握以下术语:

COD、TSP、SS、重金属、污染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资源、能源、酸雨、

温室效应、臭氧层、氟里昂、哈龙、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命周期、环境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