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3678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北京高考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高考语文.docx

《北京高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考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高考语文.docx

北京高考语文

2010高考语文(北京卷)

第一部分(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摩擦力供认不悔对称(chèn)穷源溯(shuò)流

B一拉罐转弯抹角隽永(jùn)令人发(fà)指

C纪传体多难兴邦叨(tāo)扰一气呵(hē)成

D化装品整齐划一倾轧(zhà)囤(tún)积居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时正常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股东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的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伤感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外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D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5.下列依次在1、2、3处填入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是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干渠通向山脚下的白莲浦,①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②,触须沿途四散,③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A①滋养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③浸润

B①养育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③浸渍

C①养育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③浸润

D①滋养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③浸渍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

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

,咸誉清。

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

“清蚩妄人也。

或曰:

“清其有道者欤?

”清闻之曰:

“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

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呜呼!

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先生曰:

“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

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

①市:

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

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

价值,价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居:

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券:

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诣:

前往

D.终不复言复:

回答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躲起来

8.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析】A项中“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多”有误,恰恰颠倒了“馈赠”一词的主客体,根据前文表述可知,宋清帮助了很多人,这些人纷纷报答宋清的恩德,馈赠宋清。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9.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B项“宋清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做人的高尚境界”,这是对宋清的盲目拔高,宋清做生意也赚钱,只是为人处世的方式不同,比一般人高明。

宋清自己的表述已经证明这一点。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

“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12.在横线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题)

①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⑥山映斜阳天接水,,范仲淹《苏幕遮》)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辉: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抒发了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感慨;“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表现了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现实;“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

站在全诗角度适当展开组织答案即可。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

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市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得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实际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涉嫌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

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民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得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材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

C.科学而定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预期定律阐述的简单形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14.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意的能力。

【解析】A项错在文中没有与此相关的信息,属无中生有。

B项错在“体裁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句话上,原文表述为“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与现在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

C项原文中表述为“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应该为:

科学的深刻性与定律的简单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成反比。

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

“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

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

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

多半是叫不出名字。

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

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

它使我想到:

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

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旧同早晨一样。

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串联起来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灿烂。

C.作者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转眼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

为什么?

答案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

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18.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4分)

19.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

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共一题(60分)

20.作文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20.答案【写作指导】

【参考译文】

宋清,是长安西边药场的人。

储存着好药材,有从深山大泽采药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来,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

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来辅助配合药方,往往容易有效,大家都称赞宋清。

那些生了病、头痛、皮肤痛的人们,也都乐于向宋清求药,希望病好得快些,宋清总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

即使是有些没带钱的人来,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

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的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

有些他不认识的人,从远方来,拿债券赊欠,宋清也并不拒绝对方。

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大概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欠条给烧掉,最后就不再提此事。

市井中的普通人因为宋清的奇特,都笑他,说:

“宋清,真是个大白痴啊!

也有人说:

“宋清大概是个有道的人吧!

”宋清听了后说:

“我宋清只是个赚钱来养活妻小的人罢了,并不是个有道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白痴,那也错了。

宋清买卖药材四十年了,所烧掉的债券、欠条有数十到数百人,他们有的人是大官,有的人管理好几个州大的地方,他们的俸禄很多,要送礼物给宋清的人真是不绝于户。

宋清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甚至)即使赊欠到死的人成千上百,也不妨碍宋清成为富有的人啊!

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因为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哪里像一般的小商人!

偶尔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大为愤怒,接着就相互詈骂而成为仇人。

他们的赚钱取利,不是很肤浅很狭隘吗?

依我看来,真正的白痴,大有人在啊!

宋清实在是因为这个样子而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持之以恒地保持这样的作风,最后也因此而富有。

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

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

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优厚地报答宋清。

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2.B3.D4.C5.A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D7.D8.A9.B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10分)(略)

11.(5分)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乎鹄/十发十中矣。

12.(8分)

①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13.(7分)

①(3分)A

②(4分)

要点:

1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2对被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3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4.(3分)D

15.(5分)

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6.(4分)AC

17.(7分)

①并非无缘。

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似,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

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相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18.(4分)

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19.(10分)(略)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