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3791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解析版word.docx

初二物理田家炳中学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word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2019~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初二物理试卷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答案请按要求填图在答题卡上)。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下列现象中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A.铁水凝固成铁块B.机器从北京运到海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C.把菜刀表面磨光D.将铁丝通过拉伸机拉长

答案:

C

解析:

A:

物态变化不会引起质量的变化

B:

地理位置的变化不会引起质量的变化

D:

单一的长度或横截面积的变化不会引起质量的变化

2.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闪烁,像人在眨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星星发出的光是断断续续的B.被其他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

C.星光被大气层折射的结果D.星光被大气层反射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星光绝大部分是宇宙中的恒星发射出来的光,恒星的发光是持续不断的,星光传播到地球表面前,除了要通过浩瀚的宇宙真空区域,还要穿过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层,星光从真空进入大气层时,要产生反射和折射,我们在地面所看到的星光是经过大气层折射后的那部分光。

当星光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也要发生折射,一般说来,空气相对于地面不是静止的,总是在流动,随着空气的流动,在观察者注视的区域内,空气的密度会时大时小,因此穿过该区域的星光被折射,会有所不同,于是,折射光线就会不停的颤动、摇摆

3.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答案:

B

解析: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4.在日常生活中,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A.自行车轮子的直径为2米B.一杯水的质量约为300克

C.人的眼睛眨一次时间为1秒D.正常人步行的速度为5米/秒

答案:

B

解析:

A.中学生的步幅在50cm=0.5m左右,自行车轮子的直径大约是中学生步幅的二倍,在1m左右。

不符合实际;

B.一杯水的体积在300cm3左右,质量m=ρV=1.0g/cm3×300cm3=300g左右。

符合实际

C.人眼每分钟眨15次左右。

不符合实际。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3.6m/s≈1.1m/s左右。

不符合实际。

5.水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能源。

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

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石头裂开后密度减小

B.石头裂开后密度增大

C.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D.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答案:

D

解析:

A、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它不随物体自身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故此两选项错误;

C.D.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状态无关,所以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但密度减小,根据公式ρ=mV得,V=mρ,所以体积变大,使石头裂开。

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D.

6.小新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

煤油

0.8×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0.9×103

1.0×103

8.9×103

水银

13.6×103

11.3×103

A.同种物质密度一定相同

B.把100g酒精倒掉50g,剩下酒精的密度仍为0.8×103kg/m3

C.液体的密度不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

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则实心铜块的体积一定大于实心铅块的体积

答案:

A

解析:

从表中可以得出信息,物质虽然不同,但密度可能相同,固体物质的密度不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故BC正确

同种物质密度不一定相同,例如水和冰,另外温度也是影响密度的因素之一。

故A错误

已知物体密度的大小和体积的大小,根据密度公式可比较质量的大小D正确.

注意题目问的是不正确的,故答案选A

7.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30°B.折射角等于50°C.NN’是界面D.MM'的右边是玻璃

第7题第8题

答案:

D

解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由∠BOM=30°,可知,∠BON=90°-30°=60°,而图中已知∠AON=60°,所以NN′为法线,则MM′为界面;

因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当光线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时候,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CON′=90°-50°=40°,所以由图可知,AO是入射光线,BO是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AON为入射角,等于60°,∠CON′为折射角,等于40°,则MM′的右边是玻璃。

综上分析,只有选项D正确。

8.甲、乙两小车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答案:

C

解析:

由路程和时间的图象知,甲车处于静止状态,乙车进行匀速运动.

从乙车的路程和时间图象上任意选择一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求出乙车的速度.甲车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

求出6s后从图象上读出甲乙的距离,求出甲乙两车的距离.

甲车处于静止状态,甲没有通过距离,从图象上读出乙通过的距离.

9.在物理图像中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代表特定的物理量,图像的倾斜程度和面积将具有

特定的物理意义。

对图中的两个图像所含信息的理解,错误的是()

A.图a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物质的密度大小

B.图a中的倾斜程度越大,表示物质的密度越大

C.图b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图b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物体在对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第9题第10题

答案:

A

解析:

A.图a中阴影部分面积是物体的质量与物体体积乘积的一半,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图a中纵坐标表示物体的质量m,横坐标表示物体的体积V,则图象的斜率mV表示物质的密度,斜率越大,表示物质的密度越大,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因此图a中阴影部分面积不表示该物质的密度大小,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图b是v−t图象,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b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物体速度v与时间t的乘积,即vt,s=vt是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0.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的s-t图像,若t=2秒时

其中一个物体到另两个物体的距离恰好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

B.甲、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

C.t=4秒时,甲、丙间的距离一定为10米

D.t=4秒时,乙、丙间的距离一定为6米

答案:

D

解析:

由图象读出t=2秒时,三者通过的路程为s甲=4m,s乙=2m,s丙=1m,又知道其中一个物体到另两个物体的距离恰好相等,可以判断出甲和丙方向相同,和乙方向相反,故AB错误;

甲的速度v甲=st=4m/2s=2m/s,

由v=st得:

t=4秒时甲通过的路程:

s′甲=v甲t=2m/s×4s=8m,

由图象读出t=4秒时,乙通过的路程为s′乙=4m,丙通过的路程为s′丙=2m,D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某同学用手中的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5次,测得的5个结果是:

25.96cm,25.98cm,25.39cm,26.05cm,25.99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cm。

答案:

25.39cm26.00cm

解析:

25.39cm这个数据和另外四个数据差距较大,故为错误答案。

物理课本的长度应取四个正确数据的平均值。

12.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人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

前者是由于光从水进入空气发生现象形成的(填“实”或“虚”)像;后者是由于鱼缸的(填“左”或“右”)侧部分等效于凸透镜而形成的(填“实”或“虚”)像。

答案:

光的折射;虚;右;虚。

解析:

我们看到的第一条鱼,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所以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浅一些;

当从鱼缸侧面看水中鱼时,这时鱼缸的右侧部分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鱼在1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3.一个空心铜球质量为890g,在铜球的空心部分注满水后总质量为990g,则铜球的总体积是__cm3。

若在铜球的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970g,则注入液体的密度

是g/cm3。

有一结满冰的圆柱形水桶(冰面与桶口相平),当冰完全熔化成水后,再倒入0.5kg的水恰好桶满.假如用该桶装酒精,最多能装kg。

(ρ铜=8.9g/cm3,ρ冰=0.9g/cm3,ρ酒精=0.8g/cm3,ρ水=103g/cm3)

答案:

200cm30.8g/cm34kg

解析:

已知:

铜球质量为m铜=890g,注满水后总质量为m1=990g,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m2=970g,铜的密度为ρ铜=8.9×103kg/m3=8.9g/cm3

求:

(1)空心铜球的总体积V总;

(2)注入液体的密度ρ液

(1)∵ρ=m/V

∴球中所含铜的体积:

V铜=m铜/ρ铜=890g/8.9g/cm3=100cm3,

空心部分所注水的质量m水=990g−890g=100g,

∵ρ=m/V

∴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m水/ρ水=100g/1g/cm3=100cm3,

球的总体积V总=V铜+V空=100cm3+100cm3=200cm3;

(2)铜球中液体的质量m液=970g−890g=80g,

∵ρ=mV

∴这种液体的密度ρ液=m液/V空=80g/100cm3=0.8g/cm3.

(3)根据比例,可得m=5×8/10=4kg

14.当今汽车、飞机等制造业广泛应用各种复合材料,其特点是密度小、强度大,小飞同学准备测量一块实心复合材料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的砝码后,指针静止时指在

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该(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向右调平衡螺母B.向左调平衡螺母C.向右盘中加砝码D.向右移动游码

(3)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物块的质量为g

(4)因复合材料的密度小于水,小明在该物块下方悬挂了一铁块,按照如图丙所示顺序,

测出了该物块的体积,则这种材料的密度是kg/m3,这种测量方法会使物块所测

密度(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1)右

(2)D(3)16.4(4)0.82×l03偏小;

解析:

(1)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当在右盘放人最小的祛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侧一点,即说明此时右盘所放的砝码的质量较小,故应该像右调节游码,使得天平再次平衡;

据图可知,此时天平标尺的分度值是0.2g,故此时待测物体的质量是:

m=10g+5g+1.4g=16.4g;

(3)据乙图中的②可知,此时的体积为60mL,据丙图中的③可知,此时的体积为40mL,故复合材料的体积是:

V=60cm3−40cm3=20cm3;

故该材料的密度是:

ρ=m/V=16.4g/20cm3=0.82g/cm3=0.82×103kg/m3

(4)由于测量过程中,复合材料上面会沾有一些水,故使得测量的体积偏大,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偏小;

15.

(1).“五一”假期,小明一家乘公共汽车去探望外婆、在经过如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时,车速如图乙所示,若汽车继续以该速度匀速行驶,再经过h才能到达南通:

“一路上他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飞快地向后退,这是以为参照物。

(2).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用固定午路边的照相机连续两次对其拍照,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s,车长为12m,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汽车这段时间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km/h。

(3).小明了解到汽车上的里程表是用安装在轮上的一组计数齿轮来记录车轮转过的圈数,再通过一种装置——传感器将反映车轮转动情况的电信号显示在速度表上,从而指示此时的车速。

当轮胎用久了有明显的磨损后,就会使所计里程和指示的时速产生误差。

一辆轮胎有明显磨损的汽车,若里程表记录的里程为1200km,则汽车实际行驶的里程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200km;若此车从南通驶往上海,以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为依据对整个行程所估算的时间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行驶时间。

(4)到了南通后,小明被南通的美景吸引了,到处拍照留念。

现在流行的“自拍神器”给小明自拍带来了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选填“物距”或“像距”)

答案:

0.5h汽车小于小于物距

解析:

t=s/v=0.5h以汽车为参照物树木会往后退

如果轮胎有了磨损,轮半径减小,行驶相同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偏大,所以根据圈数测得的里程数和时速都要偏大;

∵v=st,

∴t=sv,

∵从南通到上海的路程知道(准确),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偏大,

∴估算的时间比实际用的时间要小。

故答案为:

小于;小于。

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人与相机之间的距离,即物距

三、简答题

16.(6分)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甲图中光源S发出的光线由空气射入水中,画出图中两条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2)在乙图中画出图中两条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3)根据光路,在丙、丁图中方框内填入适当的透镜并补全光路。

17.(9分)我国自主研制的(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仪式在上海举行,全机长度39m、翼展近36m,高约12m,设计158个座位。

(1)若北京直飞新加坡的距离为4500km,C919飞行的平均速度为750km/h,则飞机飞行

的时间为多少?

(2)如图1所示,在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仪式上,牵引车正拉动大飞机以1m/s

的速度匀速通过61m长的欢迎人群(欢迎人群可视为相对地面静止),则该飞机完全通过

欢迎人群队伍需要多少时间?

(3)飞机飞行过程中会经历起飞加速、定速巡航匀速飞行、减速降落等过程,如图2所

示为该飞机从甲地飞到相距1500km的乙地的s-t图象,则飞机定速巡航匀速飞行阶段的

速度为多少km/h?

答案:

6h100s900km/h

解析:

(1)飞机飞行时间t=sv=4500km750km/h=6h;

(2)飞机完全通过欢迎人群通过的路程:

s′=s机+s群=39m+61m=100m,

则飞机完全通过欢迎人群队伍需要的时间:

t′=s'/v'=100m/1m/s=100s。

(3)v=s/t=(1430-80)km/1.5h=900km/h

18.(10分)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气凝胶,气凝胶密度仅为3mg/cm3(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由于气凝胶中99.8%以上是空气,所以有非常好的吸油效果和隔热效果,一寸厚的气凝胶相当20-30块普通玻璃的隔热功能。

把气凝胶放在玫瑰与火焰之间,玫瑰会丝毫无损。

气凝胶看似脆弱不堪,其实非常坚固耐用,最高能承受1400℃的高温.气凝胶比同体积的普通海绵轻得多,将它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因为它耐磨且富有弹性,所以很多职业登山者登山时所穿的鞋子都是用气凝胶制成的。

(1)“气凝胶”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是指它的(选填“质量”、“密度”)小;这种材料放在玫瑰与火焰之间,玫瑰丝毫无损,说明了它的(选填字母)

A.密度小B.吸收性好C.隔热性好D.弹性好

(2)这种“气凝胶”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小)

(3)下列“气凝胶”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实现的是()

A.清洗厨房的油烟机B.吸除冰箱内的异味

C.做打桩机的重锤D.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4)有人做过实验:

在一金属块上涂上8mm厚的气凝胶,结果在1kg的炸药爆炸中气凝胶毫发无损。

若金属块的表面积为5m2,则覆盖在金属块上的气凝胶质量为多少克?

(5)神舟轨道舱采用的多层隔热材料是一种表面镀铝的聚脂薄膜,其总体积约为2m3.如果用气凝胶代替这种聚脂薄膜,可使飞船质量减小894kg,这种镀铝的聚脂薄膜的密度是多少?

答案:

密度C小C120g450kg/m3

解析:

(1)“气凝胶”这种材料最轻,说明了它的密度小;该材料放在玫瑰与火焰之间,玫瑰丝毫无损,这是利用了气凝胶的隔热性好的特点;

(2)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气凝胶”的密度为0.16mg/cm3,比空气密度小;

(3)AB、由“它还可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900倍的油,有望在海上漏油、净水、净化空气等污染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可知,气凝胶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和净化功能,所以可以用来清洗油烟机、吸除冰箱异味;

CD、气凝胶的密度非常小,可以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但不能用来做打桩机的重锤。

故选C;

19.(7分)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块大理石的密度

(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使用天平过程中的错误是;

(2)实验过程:

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大理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大理石的质量是g。

②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大理石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大理石的体积

是cm3,密度是g/cm3

(3)大理石放在水中时会吸水(体积基本不变),会使得测得的密度,为了减小吸水对大理石测量密度的影响,小明应增加的一个测量步骤是.

(4)随后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测定菜油密度的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2)在矿泉水瓶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1;(3)在矿泉水瓶中装满菜油;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2;(4)将菜油全部倒入量筒中,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菜油的体积V1:

(5)将菜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剩余菜油和瓶的总质量m3;(6)读出量筒中所盛菜油的体积V2;(7)计算菜籽油的密度.有三个实验小组分别选用其中部分实验步骤测量出菜油的密度,并写出表达式:

(ρ水已知)

你认为较合理且误差较小的表达式是()

A.①②③B.②C.①③D.①②

答案:

调节平衡时游码未归零;43.2;15;2.88;减小;将大理石用细线拉出,测量此时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B

解析:

1.由实验步骤可知,若不用量筒,可选用

(1)

(2)(3)(7)测量菜油的密度,则水的质量m水=m1−m,菜油的质量:

m油=m2−m,菜油的体积:

V油=V水=m水ρ水=m1−mρ水,

菜油的密度:

ρ=m油V油=m2−mm1−mρ水=m2−mm1−m⋅ρ水,故表达式③合理;

2.若用V1表示菜油的体积,则一定是将菜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即选用

(1)(3)(4)(7)进行测量;

菜油的质量:

m油=m2−m,菜油的体积:

V油=V1,菜油的密度:

ρ=m油V油=m2−mV1,该方案中,将菜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会有部分菜油附着在矿泉水瓶的内壁上,使得测量的体积V1小于(3)矿泉水瓶中菜油的体积,由ρ=mV可知,计算出的菜油密度偏大,故①表达式不合理;

3.若使用量筒,则应先测量矿泉水瓶与菜油的总质量,将部分菜油倒入量筒测量体积,在测量剩余菜油与矿泉水瓶的总质量,即选用(3)(5)(6)(7)进行测量;

菜油的质量:

m油=m2−m3,菜油的体积:

V油=V2,菜油的密度:

ρ=m油V油=m2−m3V2,故表达式②合理。

故选B.

20、(5分)下表是D412次列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

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徐州

到站时间

9:

51

10:

33

11:

45

发车时间

9:

15

9:

53

10:

35

11:

50

里程/km

0

84

300

648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是km/h

(2)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是m

(3)该列火车停在站台要发车时鸣笛,驾驶员2s后听到了回声,则障碍物与驾驶员的距离

是m。

(声音传播速度是340m/s)

(4)另一趟列车上海至常州(OA)段的平均速度为v1,常州至徐州(AB)段的平均速度为v2。

其s-t图如下图所示。

①它们的大小关系v1v2;

②若某同学由此计算上海至徐州的平均速度:

这种计算方法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第20题第21题

答案: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120km/h;

(2)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