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3848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十课游褒禅山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背景资料

1.《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这篇游记,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关于褒禅山

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城东北7500米处,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1000米,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

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

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出前洞,上山,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

前后洞并不相通。

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未有人走到底。

三、文体知识

“记”的特点和分类

记:

有许多文章因事因感而发,或叙或议,或抒情或说明,不拘一体,不便归类,于是称“记”,实为杂记。

一般说来,唐代及以前的杂记大多以叙事为主,到宋代,抒情、议论及至考证的成分日渐增多。

唐代及以后的“记”大体分三类:

①亭台楼阁多胜记,多记建筑物或名胜的地理位置、修建过程及景观特点,又常借题发挥谈作者的感慨。

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②山水游记,往往是按作者的游踪依次写山水风光。

如《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

③杂物书画记。

如《核舟记》。

方法练习

一、字音识记

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二、一词多义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⑤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得

①此余之所得也(动词,得到)

②古人…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

③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能够)

④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正确)

三、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四、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十分之一。

今义:

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不平常。

今义:

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

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

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

“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

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

周围;

今义:

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

(侧: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

(舍:

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

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

(见: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

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

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

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

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

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

“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七、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其……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何……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

课文解析  

一、要点赏析

1.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分析:

第一段对褒禅山名字的来源、禅院、仆碑作了一番介绍,让我们对褒禅山有了大致的了解,便于进入下面文章的游览路程。

其中对碑文的描写,似乎无关紧要,实际上是为下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分析: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

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

“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3.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呢?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分析:

从三个方面:

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4.怎样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分析:

本文在第三段中强调了“志”的作用,表达了“尽吾志”的思想。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呢?

作者以山为喻,分四层,层层深入地发挥:

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首先突出“志”的重要。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在强调“志”之后,这两句又重视“力”和“物”的作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③“然力足以至焉(火尚足以明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说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首先要有“志”,当然也要有“力”和“物”,但“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作者借游山,抒发“尽吾志”的思想,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无论做什么,都应有坚强的意志,这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二、写作特色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伏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从详,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的经过从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从略,后洞从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从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从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从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又议“志”从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多余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

文中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课时训练

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

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3.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解释加粗词的意义。

7.填空

(一)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________。

(5)作者由仆碑得出的感慨句是________。

(二)、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北宋临川人,________、________。

(2)“余第安国平父”中的“父”,通“________”,是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渔父”中的“父”,是对________。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

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8.选出与“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始舍于其址 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A.①房屋 ②十分之一 ③获得 ④景象

B.①筑舍定居 ②十分之一 ③能够 ④景象

C.①筑舍定居 ②十一 ③得到 ④观察

D.①房屋 ②十分之一 ③取得 ④观察

10.选出下列“其”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距其院东五里

D.其孰能讥之乎

11.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故曰弊在赂秦也

D.臣之所好者,道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

叹惜。

B.夫夷以近夷:

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

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

怎么。

13.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

A.三个:

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

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

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

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14.对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可以无悔矣 

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1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16.“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7.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

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之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

君既与兄元

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①。

宝元(年号)时,朝廷开方略之选,

以招天下异能之士。

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②。

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

噫,其可哀也已!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余尝谱其世家谱:

为……作家谱。

B.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称:

与……相符合。

C.自少卓荦(luò)不羁卓荦:

才智不凡。

D.以招天下异能之士

异能:

有特殊才能。

19.对文中画线句中的“以”“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20.下列不属于世人对许平评价的一项是(  )

A.与哥哥许元相友爱。

B.才能超群,性格豪放,能言善辩。

C.常发感叹,充满自信,想有所作为。

D.很有才干,足可以任朝廷的职务,在州当官都算屈才。

21.(用现代汉语填空)王安石对许平不能__________就死去,表示了一种__________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刘 宽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阳人也。

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

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

“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宽曰:

“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

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